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德弗札克:〈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德弗札克:〈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一想到錫安就坐著流淚,我們把琴掛在那兒的柳樹上。當他們被我們詢問時,是誰俘虜了我們?掠奪者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的歌吧!我們回答,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我若忘記祢,耶路撒冷啊,情願我的右手忘記彈琴的技巧。——〈詩篇〉137:1-5

當巴比倫滅掉以色列後,以色列人被成群擄掠到巴比倫。這些人經過底格里斯河進入巴比倫的邊界前,一個人被上帝感動寫下這首詩。

他看到河邊的柳樹,想到以前彈琴、跳舞、讚美,曾幾何時,巴比倫毀去一切,過了這條河,他將為奴,於是將琴掛在柳樹上,懷念自己的國家,將喜樂留在邊境。

商女不知亡國恨,這位擅於彈琴的希伯來亡國奴知道,由此發出哀歌與依戀。唱詞跟歌劇天王 威爾第的〈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一樣,都引自〈詩篇〉第137篇。

也因此,植物學家林奈以巴比倫(Babylon)稱柳樹的學名,並因詩篇137篇而稱柳樹為Weeping Willow。柳樹的樹皮需要高含水量,只能長在彎延的河邊,或是流緩的河灘,而柳樹幾次分枝後,枝葉下垂,就稱為垂柳。

結合宗教主題的名曲,像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韓德爾的《彌賽亞》、海頓的《創世紀》、莫札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它們或取材聖經故事,或寄託教堂儀禮,為聲音藝術增添玄妙,也為信仰堆疊內涵。

18943月,國民樂派的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根據《詩篇》譜寫一組《聖經之歌》,第七首〈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最著名。這是解鄉愁,也是不捨生命的消逝,更是傳遞對信仰堅貞的寄託,表達對上帝之愛的回應。

第一版是「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及捷克籍次女高音瑪格達蓮娜‧科西娜的詮釋,演唱語言為捷克文。第二版是台北室內合唱團在國家演奏廳的演出。(eaton 參連純慧及張文亮)

Antonín Dvořák Biblical SongsBy the shore of the rivers of Babyl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mFwehYEz8

台北室內合唱團〈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