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 傅雷,羅曼羅蘭《貝多芬傳》譯者序


時光回到1824年,《D大調彌撒曲》和《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出,貝多芬完全沒有聽見全場的喝彩聲,只有「完全的孤獨」,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面對群眾時,他才驚覺,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致敬。許多人哭了起來,貝多芬也在終場感動得暈了過去。反諷的是,《D大調彌撒曲》發售預約時,只有7個預約者(同儕相忌,沒有任何音樂家),而這場盛況空前的音樂會,貝多芬一分錢也沒收到。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堪稱世界之歌,歌詞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而來,1985年被定為歐盟之歌。1989年拆除柏林圍牆時,人們唱的就是《歡樂頌》,雖然席勒一生也極為窮苦。

貝多芬從沒過好日子,在維也納35年搬了30次家。貝多芬耳聾無病癒希望時,寫了遺囑,但仍堅強地活了25年,這份給兄弟的遺囑提到:「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對貝多芬而言:「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把祂的光芒散播於人間。」

18272月,他忍受臭蟲的騷擾,躺在病床上等待手術。也許是疾病的磨練,貝多芬更加柔和,更能忍耐,他安祥地說:「我耐著性子想到,一切災難都帶來幾分的善。」同年3月,他在風雨交加中辭世。羅曼.羅蘭如此總結他的一生:「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世界!」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苦難,但奮鬥到生命終了。當人生走入死蔭幽谷,千萬別自棄,聽聽貝多芬的音樂,想想這位勇者如何唱出心靈痊癒的感謝曲,或許可以因著他的精神鼓舞,和自己的人生重新締約,在人生旅途上再度啟程。(eaton)

貝多芬未緣 電影片段 第九交響曲(13) (史實是貝多芬並未指揮)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快樂頌(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