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智識的美德

智識的美德

當然可以。即便是獨自待在辦公室里,你也在思考。和在槍林彈雨下好好戰鬥相比,面對大量信息時好好思考可能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挑戰,但它仍然不失為對品性的一種挑戰。

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羅伯特·C·羅伯茨(Robert C. Roberts)和威頓學院(Wheaton College)的W·傑伊·伍德(W. Jay Wood)在2007年出版的《智識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s)一書中,列出了一些智識上的美德。我們可以逐項給自己打分,看看自己做得怎麼樣。

第一條是愛學習。後天養成的也好,天生的也罷,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強烈的好奇心。

第二條是勇氣。智識的勇氣有一種明顯的表現形式,即樂於持有不受歡迎的觀點。但它還有一種更微妙的表現形式,那就是知道急於下結論會帶來多大的風險。莽撞的思考者會擷取少量信息,迅速推導出虛無縹緲的陰謀論。完美主義者則與此相反,如果條件不完備,她是不願意下任何定論的,因為擔心自己可能出錯。羅伯茨和伍德說,智識的勇氣是一種自律,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大膽、在什麼時候該謹慎。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曾指出,科學家們常常簡單粗暴地忽略掉跟既有範式不相符的事實;但一個人如果具有智識的勇氣,會樂於去研究那些異常難於接受的事情。

第三條是堅定。你肯定不想做一個聽到些許反對的聲音就放棄自己觀點的人。另一方面,你肯定也不願罔顧所有證據,死抱着一個觀點不放。堅定這一美德就存在於軟弱和頑固的中間點上。堅定地持有某些觀念的人,可以用可靠的素材搭建起穩固的世界觀,但仍然樂於接觸新信息。她能夠根據證據的力度,優雅地調整自己對某個觀點的相信程度。堅定也是一種機敏。

第四條是謙遜,有了它,你就不會讓對地位的渴望妨礙自己做出準確的判斷。謙遜的人會與虛榮和自大做鬥爭。他的筆下不會出現人們常寫的那些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的句子;他根本不是自視甚高的人。謙遜的研究人員不會在其研究領域妄自尊大,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精通一切。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這樣的人都願意向他人學習。

第五條是自主。你肯定不想盲從於導師或哪個作家表達的任何觀點。另一當方面,你肯定也不願將那些內行人士的所有指導拒之門外。自主的美德在於,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服從權威,什麼時候該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該向榜樣學習,什麼時候該擺脫榜樣;什麼時候該遵循傳統,什麼時候該予以摒棄。

最後一條是慷慨。這種美德的起點是願意分享知識,並給予他人應有的承認。不過,慷慨也意味着,在別人希望發出聲音時予以傾聽,尋找每個人能為人師表之處,不去洋洋自得地在他人身上糾錯。

在這些美德中,我們可能都是在某些方面出色,在另一些方面有所欠缺。但讓我感觸的是,居然有那麼多關於制定決策方面的主流文章將思想當成某種脫離個人的東西,能像台計算機那樣按編好的程序操作。

實際上,思想蘊含在人性之中,而在很多情況下,好好思考意味着戰勝我們的本性——抗擊虛榮、懶惰、對確定性的渴求、對避免痛苦事實的渴望。好的思維不僅僅是採用正確的技巧。它是一種道德勇氣,需要良好的品性,是克服低等衝動來獲取更高尚目標的能力。

蒙田曾寫道,「即使我們可以憑藉別人的知識成為學者,但要成為哲人,卻只能靠我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為,智慧並非大量信息的簡單集合。它是一種知曉如何應對自身局限性的道德品質。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在其領域中發表過類似的見解,「投資不是智商160的傢伙打敗智商130的人。只要你智力正常,你只需要自己的性情能夠控制住讓別人陷入麻煩的衝動。」

即便是在當代日常生活中,對個人品質的考驗也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