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意想不到的6個沮喪因子

意想不到的6個沮喪因子

常突然而然覺得沮喪卻找不到原因嗎?如果你的憂慮沒有特殊理由,很有可能就是以下六個看似不相關的不快樂潛在因子作祟,快來檢查一下自己生活中有沒有以下情形!

1.含糖飲料,尤其是代糖

Photo Credit: kevin dooley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kevin dooley via Compfight cc

今年三月份在聖地亞哥的美國神經病學會第65次年會發表一項研究,這個研究有將近264000位超過50歲的人受測者,在研究一開始需調查他們喝飲料的習慣(包括喝含糖或含代糖的蘇打水、果汁、含糖冰茶等)和詳細的飲食習慣。再觀查約十年內這群人是否有被診斷為憂鬱症。

結果顯示,每天喝4罐或4杯的含人工代糖蘇打水比沒有喝的,憂鬱症風險高出30%。若是喝一般含糖飲料則高出22%。人工代糖飲料似乎比含糖飲料誘發憂鬱症風險更高。而喝咖啡的,可以降低10%憂鬱症風險。

(但此推論目前只是初步的研究,目前研究者認為含糖飲料和憂鬱之間雖有相關,但因果關係尚有爭議,待有更完整的資料與數據再發表於醫學雜誌,請參考:相關不等於因果

緝凶線索:含糖飲料與憂鬱症風險間的關係

2.睡眠習慣

Photo Credit: Mike_tn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Mike_tn via Compfight cc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的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小鼠的成果發現:在不破壞睡眠結構、使小鼠有正常約日節律的情形下,給予小鼠不正常的光照,和壓力、焦慮有關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corticosterone),雖然還是有週期性的變化,但總量卻增加了。這表示儘管有充足的睡眠,受到不正常光照的小鼠,相較之下有更顯得憂鬱。

另外,科學家發現焦慮症常出現的症狀「睡眠剝奪(sleep loss)」,可能會活化大腦中某些部位,造成更多的焦慮行為。神經學家發現睡眠剝奪會活化大腦與情緒處理有關的部位,造成與焦慮症相似的異常腦神經活動。

緝凶線索:睡眠剝奪會增加焦慮-特別是那些有很多煩惱的人開燈睡覺,小心越睡越憂鬱 

3.生活環境氣味不好

Photo Credit: funtik.cat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funtik.cat via Compfight cc

英國卡地夫大學,嗅覺專家,Professor Tim Jacob於2008 年九月BBC 新聞採訪中指出,嗅覺可將外在刺激傳達到腦內扁桃體(Amygdala),進而影響人的情緒反應。對於嗅覺喪失(Anosmia)的患者,是否就得以免疫,答案其實不然,嗅覺喪失症患者常抱怨心情焦慮、胃口不好甚至出現憂鬱現象,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喪失嗅覺無法刺激使人心情愉悅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釋放。

緝凶線索:「嗅」才沒煩惱

4.空氣汙染

6586704813_02d68a1cbe_b

Photo Credit: Ludovic Hirlimann via Compfight cc

加拿大特倫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馬克‧阿爾文(Mak Arvin) 和拜倫‧盧(Byron Lew)檢視歐洲14個不同國家的空氣污染紀錄,包含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西班牙以及英國,計算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空氣污染嚴重程度,再以統計方式檢驗空氣污染與居民快樂的關係,發現空氣的清潔與居民快樂的程度有正相關的傾向

緝凶線索:你快樂嗎?空氣污染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受

5.太頻繁地想東想西

Photo Credit: hang_in_there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hang_in_there via Compfight cc

研究者Matthew A. Killingsworth和Daniel T. Gilbert的研究發現,無論正在從事什麼活動,能專心的人會比正在想東想西的人來得快樂。雖然大家想東想西之時,比較常會想到讓人心情愉快的事情(超過四成),但即便如此,想到快樂事情的人其幸福程度並沒有比專心的人來得高。反之,如果想到的是不快樂的事情,或比較中性的事情時,這些人的幸福程度就會比沒有分心的人來得低了。

緝凶線索:「專心」最幸福

6.社會比較

Photo Credit: Tatters ❀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Tatters ❀ via Compfight cc


Brian A. Feinstein的研究團隊提出,使用Facebook會增強嫉妒心:用戶花越多時間瀏覽Facebook(而不是發原創訊息或者和Facebook上的內容互動),他們的嫉妒感就越強。

漢娜•克拉斯諾夫(Hanna Krasnova)和同事認為,這是由社會心理學中「社會對比效應」造成的結果。由於人們多和自己大致相似的人交往,這種對比效應就愈發凸顯:正因為比較的對象是思維方式類似的同齡人,所以得知他們的成就會造成更大的打擊。

同樣的,過年過節時家長緊迫盯人的關心也會造成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緝兇線索:在臉書上比來比去的後遺症越臉書,越寂寞?春節恐慌症:為什麼老愛問我畢業、工作、有對象了沒?


6個解憂處方

看到這裡有沒有感到危機四伏了呢?除了努力排除以上六個不快樂因子,您還可以試試以下各有科學家研究支持的6大解憂良方!

 1.幫助他人

Desert Cat Soldiers give hope

Photo Credit: The U.S. Army via Compfight cc

無數的研究指出擁有大筆財富不一定能讓你快樂。一項個性與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年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即使你不富足,對人慷慨解囊還是能讓你感到富足,因此更加快樂

解憂原理:施與讓你更快樂?

2.談場戀愛

8421660573_8319f7ee4a_b

一項刊登在線上版《人格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新研究顯示,充滿愛的交往關係能對神經敏感人士產生正面影響,且穩定他們的性情。

「神經敏感的人較易焦慮、無安全感,且易怒。他們容易有憂鬱傾向、缺乏自信,對生活不滿意」,德國耶拿大學的心理學家Christine Finn博士表示。「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要是他們有交往對象,情緒會較為穩定。」

解憂原理:交往關係能穩定神經敏感人士

3.保持幽默

4154543904_6e2428c421_b

幽默不但有助於活或化大腦,還會釋放出讓人感到快樂的「腦內啡」,其效果就如同我們去跑操場或打了一場汗如雨下的羽球般,讓人可以從幽默中拋開憂愁與煩惱。當一個人開懷大笑時,其大腦的運作機制會更活化,並釋放出腦內啡讓人感覺更放鬆、有助於減輕身心壓力、達到紓壓效果。而這樣的結果似乎也呼應了老祖宗常說的「一笑治百病,再笑解千愁。」的道理。

解憂原理:幽默怎麼來 大腦看得見

4.聆聽悲傷的音樂

Photo Credit: seanomatopoeia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seanomatopoeia via Compfight cc

東京大學的Kawakami等人找了四十四位受試者,讓他們聽一段之前從未聽過的三十秒音樂,聽後評定這段音樂聽起來的情緒(perceived emotion),以及自身的感覺(felt emotion)。受試者聽到的音樂是從下面三種音樂中節錄:F小調的Glinka’s La Separation、G小調的Blumenfeld’s Etude “Sur Mer”與G大調的Granados’s Allegro de Concierto。由於小調音樂聽起來比大調音樂悲傷,而實驗主要想要比對音樂聽起來的情緒與受試者的感覺,所以他們也把這三段音樂分別製作成F大調、G大調與G小調當作對比。

實驗發現,悲傷的曲子雖然聽起來悲傷,但並不代表也讓聆聽者更陷入悲痛,而反倒有安慰療癒,甚至正向的感受。

解憂原理:悲傷的音樂帶給你溫暖

 5.和人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

Photo Credit: Frédéric Poirot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Frédéric Poirot via Compfight cc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Nathaniel Lambert及同事進行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線索。他們的研究指出討論正面經驗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增加整體生活的滿意度,甚至是讓我們表現地更有精神。

解憂原理:分享好消息,人生更美好

6.運動

Photo Credit: sean dreilinger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sean dreilinger via Compfight cc

除了運動能釋放壓力賀爾蒙的老生常談以外,一篇由「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所發行的期刊《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中的論文,對特定心理社會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是否能幫助解釋「每天運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進行探討。荷蘭提姆布斯機構(Trimbos Institute in the Netherlands)的 Karin Monshouwer 等人,及其來自阿姆斯特丹 VU 大學醫學中心(VU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同事想要檢驗現有對於運動及心理健康之關聯的兩個解釋。第一種解釋──「自我形象假說」(the self-image hypothesis)──主張:運動對體重及身體結構有正面的幫助,進而使同儕釋出正向的回饋,並增進自我形象,最後改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第二種解釋──「社會互動假說」(the social interaction hypothesis)──則認為:運動的社會層面(例如隊員之間的人際關係和鼓勵支持)造成了對於心理健康的正向效果。

解憂原理: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為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