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一千個自殺的理由

一千個自殺的理由
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 2014年08月25日

 巴爾的摩——1931年,美國藝術家拉爾夫·巴頓(Ralph Barton)在自殺時留下了一份遺書,解釋生活看似美好充實的自己,為何選擇了死亡。 「所有認識我、聽說這件事的人,」他寫道,「都會有不同的假說來解釋我為什麼這麼做。」 他預言,大部分解釋都和他生活中的問題有關,並且完全是錯的。「我幾乎沒有真正的困難,」他說,而且「我得到的喜愛和欣賞比應得的要多」。然而,他的工作變成了折磨,而且他覺得自己成了別人不幸福的原因。「我換了一任又一任妻子,搬了一處又一處住所,去了一個又一個國家,全都是為了荒唐地逃避自我,」他寫道。他給出的自殺理由,是伴隨他一生的「沉鬱」,而且這種情緒日益惡化,成了「躁狂抑鬱性精神病的明確癥狀」。

巴頓對其他人反應的猜測是正確的。通常,人們更容易將自殺歸咎於外部原因,比如婚姻或工作上的問題、身體疾病、經濟壓力或法律問題,而非精神疾病。 當然,壓力是重要因素,而且常常會與抑鬱症相互影響,頗為危險。但對自殺而言,最重要的風險因素是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鬱症或雙相障礙(又稱躁狂抑鬱症)。

通常,抑鬱會與酒精和藥物濫用相伴相隨,這時,自殺的風險會增加到危險的水平。 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涉及一種無法描述的痛苦和絕望。我是體驗過才這麼說的。我從事的是精神病學的教學工作,也寫過自己患上雙相障礙症的文章,但文字難以準確描述這種疾病。從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變成一個只求一死的人,這種感覺你該怎麼表達? 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是一種充斥着冰冷、焦灼的恐懼,以及無盡的絕望的狀態。你在生命中最熱愛的東西,都會被濾去。整日整夜裡,一切都很艱難。沒有希望,沒有意義,什麼都沒有。 知道自己是別人的負擔也讓人無法忍受。躁狂引發的焦慮不安也同樣令人難以忍受,在抑鬱期間,躁狂或許一觸即發。沒有出口,而前方的路卻看不到盡頭。這種狀態下,自殺可能像是一個糟糕的選擇,但也是唯一的選擇。 我知道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已經很長時間了。我是接受抑鬱症治療並康復的的數百萬人之一。我夠幸運,遇到了一名非常精通鋰療法的精神病醫生,他非常了解我的病,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療師。

遺憾的是,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治療抑鬱症的,會有許多不同的專業人士,包括家庭醫生、內科醫生和婦科醫生,以及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護士和社會工作者。他們的能力水平相去甚遠。許多治療抑鬱的人並未得到過良好的訓練,不懂區分不同類型的抑鬱。而與診斷相關的教育也沒有一致的標準。 比如,雙相障礙中的抑鬱,與重性抑鬱障礙可能就很難區分,而診斷錯誤也很常見。誤診可能是致命的。對某些類型的抑鬱能夠奏效的藥物,在治療其他類型的抑鬱時,可能會引發焦躁。

我們期望治療癌症或心臟病的人能見多識廣。對抑鬱症而言,這樣的要求也同樣重要。 比如,我們知道,鋰能大幅降低雙相障礙等情感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然而,這種藥物往往會被當做最後的手段。我們也知道,對於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症,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通常比只用其中一種更有效。但許多臨床醫生不是局限在精神病藥物學陣營,就是局限在心理治療陣營。此外,我們知道,許多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接受電休克療法時效果良好,但對於這種療法的偏見,而非科學研究,卻影響着許多醫院和臨床實踐。
 
可能的話,重度抑鬱的患者及其家人,應該參與涉及自殺的討論。抑鬱症往往會削弱人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因此應該給患者提供書面資料,介紹他們的病情和治療情況,以及尤其需要注意的加大自殺風險的癥狀,如焦躁、失眠和衝動。一旦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康復,醫生、患者及家人應當討論治療過程中的哪些做法起了作用,以及如果患者又想自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這樣的討論十分寶貴。
 
抑鬱症患者經常不好相處,也不容易交流——壓抑、易怒、無望的感覺會感染他人——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在患者狀態良好時制定計劃。一種有益的做法是,提前制定一個方案,闡明未來的治療目標和法律安排。我就有一份方案。例如,它指出,如果我的醫生和同為醫生的丈夫認為電休克是最好的治療方案,我就同意採用這種療法。
 
因為我從事與抑鬱症和雙相障礙相關的教學和寫作,經常有人問我,在治療雙相障礙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我的回答是能力。同情心固然重要,但能力才是必須的。

很幸運,我的精神醫生兩者兼有。我在嘗試自殺之後幾乎死去,重新回歸生活是一條漫長的路程,但他與我並肩前行,確切說是帶領我前行,緩緩地走出了每一步。

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著有《躁鬱之心:我與躁鬱症共處的30年》(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和《生命逝如斯:揭開自殺的謎題》(Night Falls Fast: Understanding Suicide)。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8月16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