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債務飆升不會摧毀中國經濟

2014年 04月 09日 11:21

債務飆升不會摧毀中國經濟

YUKON HUANG / CANYON BOSLER

國問題觀察人士正圍繞中國經濟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即中國的經濟放緩是否已經觸底,抑或中國的金融系統正在走向崩潰。那些預計中國將馬上爆發危機的人指出,中國信貸擴張速度驚人,債務占GDP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這種觀點并非無懈可擊。

更為可能的情形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放緩,但將受到政府不時推出的微刺激政策的支撐。前提是中國政府能夠有效解決中國經濟暴露出的問題(目前仍是個大問題),中國金融系統最終沒有爆發危機而變得對風險更為敏感,并且中國在這個十年結束時能持續保持7%的年增長率。

末日理論者的依據是中國家庭、企業和政府的債務總額。中國全社會債務總額在2008年開始快速增長﹐與GDP的比值到2013年已經達到大約210%。提高的幅度遠遠高於美國和英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韓國在亞洲金融爆發前以及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之前的40%-50%。

較為悲觀的分析還預計,中國債務占GDP的比例還將繼續上升,而且債務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將隨之上升,到2017年,債務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將由目前的12%上升至大約20%。他們認為,雖然中國債務不會馬上崩潰,但未來幾年可能崩盤。

較為樂觀的觀察人士則指出,中國債務與GDP的占比約為210%,并不是異常高。這一比例接近同地區的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經濟體,而且遠遠低于發達經濟體。最近幾年發達經濟體債務與GDP的占比平均已經超過300%。但是,雖然債務水平可能不是問題,但債務增長的速度以及廣度預計將成為中國經濟的軟肋。

即便這種說法正確的,中國也還是與之前的那些國家不同。最初中國債務規模的上升是由于國家有意采取一項刺激計劃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這項刺激計劃成功防止了中國經濟的大幅放緩。

在其他面臨危機的國家,信貸大幅擴張是因為財務指標的長期惡化達到了頂峰。這要么由過度對外借款、經常項目赤字上升和匯率高估引起,要么就是因為長期財政赤字加重了住房市場的過度杠桿化。

在刺激計劃之后,建筑業繁榮推升了中國的債務規模。許多人將建筑業繁榮視為房地產泡沫,但房價飆升更可能是因為市場試圖挖掘之前埋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合理資產價值。

在十年前實現住房私有化之前,中國還沒有房地產市場。從這一點來看,信貸擴張可被認為是金融深化,并不會引發嚴重的債務問題。

信貸大幅擴張本身也并不是問題之源。盡管幾乎所有金融危機發生前都有信貸大幅擴張的現象,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報告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信貸擴張引發了金融危機。平均來看,1970年至2010年,信貸大幅擴張的國家人均收入增幅較信貸未大幅擴張的國家高50%。

此外,看空中國的人士不必對中國經濟是否能擺脫對信貸的依賴感到如此悲觀。受到重視的投資類型的結構性改變(從囤積土地轉為能提振增長的項目)、不斷改善的商業環境(特別是全球的需求不斷上升)以及愈發穩定的地產價格,這些因素令人有理由相信,信貸增長會趨于平穩。

悲觀主義者還可以放心的一點是,除了債務飆升之外,中國幾乎沒有出現其他指向金融危機的風險因素。中國的經常項目盈余相當于GDP的2%,外債只相當于GDP的10%,外匯儲備則相當于GDP的40%,而且人民幣匯率(如果說沒有被低估)處于合理水平。

同樣地,考慮到中資銀行的貸存比在70%,低于正常水平,而且對不可靠的批發融資依賴極微,其流動性相當好。中資銀行尤其不會像美國的銀行那樣容易受到銀行間借貸市場凍結的影響。

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儲蓄率是最高的,這將繼續為中國經濟提供緩衝。而且就算將近期地方政府債務飆升的情況考慮在內,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情況仍相對穩健。

隨著銀行業不良貸款水平上升,中國可能會出現金融資源緩慢出血的情況,而不是陷入金融危機。債券市場和影子銀行市場也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違約現象。這一過程可能很混亂,但不太可能令中國經濟脫軌。

真正的問題是,政府是否能夠實施包含在三中全會一攬子方案中的將提升生產率的改革,來阻止這種緩慢出血的狀況,抑或是,政府是否會允許金融體系和中國經濟慢慢把血流干。

(本文作者黃育川(Yukon Huang)為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CANYON BOSLER為該基金會初級研究員。)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