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三角貿易 爽到中國就業 台灣薪苦

三角貿易 爽到中國就業 台灣薪苦

2014-04-16

〔記者林詩萍/台北報導〕馬政府不斷辯稱,與中國經貿密切往來能使台灣避免被邊緣化,但從近十年製造業「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飛速增加,去年海外生產比率更再度創新高。台商持續幫助中國創造就業機會,但政府卻無力解決國內失業、薪資倒退十五年等現實問題;而三角貿易創造的GDP成長,更凸顯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肥了企業,苦了勞工」,才是政府更應該思考解決的問題。

馬政府與中國簽ECFA 台商並未回流

回顧二○○○年至今,我國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率,二○○○年僅十三%、二○○四年突破三十%,接著一路走高,至二○○六年突破四十%、二○一○年突破五十%、二○一三年更超過五十一%;總計十五年來,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率已增加將近四倍,等於有逾半的訂單無法為台灣提供就業機會,對勞工薪資也毫無貢獻。但馬政府卻仍認為,與中國深化經貿交流、簽署ECFA有助台商回台投資,事實上兩者根本毫無關聯。

此外,海基會資料也說明,台商投資中國累積金額已逾一三三六億美元,根據官方統計,共有超過九萬家台商在中國,台商在中國聘用的員工至少超過二五○○萬人;也就是說,台商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很大」,遠超過歐、美、日等國家。(金管會發布2013年我國上市櫃公司赴中國投資狀況,其中,台商投資收益實際匯回金額,去年度為新台幣一六六○億元,僅占累積原始投資金額一兆七一四二億元的九.六八%。,上市佔全體=1.7兆/(0.1336兆*30)=42.5%)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表示,馬政府一直告訴人民,台灣和韓國之間的競爭差異是自由貿易協定(FTA),但事實上,韓國在一九九二年的出口還比台灣少;不過,二○一○年、短短不到二十年內,韓國的出口已是台灣的一.八倍,韓國與美國的FTA卻是二○一○年才生效。FTA根本不是國家競爭力的主因,國家要發展的生產要素包括生產品質、人才培育、創新創意,才是發展關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