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尋求上帝的旨意做決定

前言:遵從上帝的旨意,會有許多困惑與壓力,需要智慧。本文摘要編輯杜思康。 

首先,從上帝在聖經顯明的心意開始,不做矛盾的事,就能得到引導。比如: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祂,並愛人如己。先求上帝的國和義。住在基督裡,並讓聖靈在生命中結果子。與耶稣一起工作,去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並得著聖靈的能力為祂作見證。 

其次,思考什麼是主所想要的,分辨什麼是明智的,要花時間。尋求主時,要相信祂會指引腳步。有時決定沒有對錯,面對同樣美好的選項或難解的上帝旨意,要努力明智生活,並放心與上帝同行。 

第三,問題與答案盡可能放在一起考慮,沒有任何個別因素可以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我們要尋找多個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一個方向,以下是考慮因素: 

1.     這決定符合上帝的話語,就是已顯明的旨意嗎?這是明智的決定嗎?考慮長期後果,不僅短期利益,智慧讓我們對一些機會說不。

2.     聖靈會這樣帶領嗎?聖靈會引導我們愛主,服事他人,以他人需要優先。任何自私行為的聲音,都不是聖靈的聲音。

3.     我的基督徒團體怎麼說?與我的恩賜相符嗎?是我喜歡做的事嗎?

4.   這與上帝過去在我的生命中的作為一致嗎?哪些門正開啟或關閉?

5.   這樣的決定會帶來平安喜樂,並榮耀上帝嗎?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自由與逍遙

(1)自由 

普天下對自由有許多想法:第一,沒有束縛,可自主行動。俗話說「自由自在」,這裡的「自在」有「有束縛」,不是自由,但不影響內在,過去之事不影響內在,個人超脫本我,物我兩忘。這是心靈自由,可是不是萬能,不然老子怎會選擇隱居離開亂世? 

第二,天賦人權的自由。17 世紀前,歐洲君主強調「君權神授」,人民必須絕對服從君王的統治。啓蒙思想興盛後,洛克的「天賦人權」學說興起,人民開始抗爭,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力。當人無法隨心所欲,可能激起情緒,抵抗父母、權威或國家的命令。法國大革命時,人們認為國王阻礙自由,決定擺脫舊制度,自由是抵抗換來的。

 

第三,孟德斯鳩說過,自由在於「做法律允許的事」。規則使人們和平共處,自由需要受限制,為其他人負責,否則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大家都失去自由,社會無法運作。因此,自由不是絕對的,受到法律規範。

 

第四,盧梭說過,自由是「服從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法律」。這是指遵循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讓思想與行為一致且有意義,可以感到自由。所以服從不是放棄自由,而是展現自我尊重。在理想社會,公民服從共同的意志,而非某人的命令,既服從規則,又保持自由。 

盧梭思想能展現自由的現實理想,在自己劃定界限內行事,就能在充滿誘惑和壓力的世界,找到真正的自由。這接近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但「矩」是甚麼?耶穌曾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我們如何展現自由的理想?自由不是一味抗拒,而是了解內在價值和目標,自主選擇服從什麼、不服從什麼,而界限來自真理。可以參考格言「獨立自主、愛自己,並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康德哲學也強調的概念。

「獨立自主」意味主動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做出選擇時,遵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而非屈從外界壓力或期待。這不意味放縱,而是來自於自律和對自我的深刻認識。

 

「愛自己」就會對自己負責,隨時檢討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據此劃定行動界限,界限不是他人強加,而是內心對自我價值的尊重和守護。

 

「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提醒,追求自由是內在鬥爭,與懶惰、恐懼、不確定性等內在敵人對抗。在鬥爭中,服從外在權威不是主要障礙,如何不違背自我價值的前提下,和諧融入社會規範,並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艱難的挑戰。 

(2)逍遙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反問:「〈逍遙遊〉不是自由嗎?」這點先前貼過文,本來不想再提,況且孟子講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歷代皇帝有幾個身體力行?多談無益。只是若區老師刻意將「逍遙」和「自由」概念混為一談,可能是愚昧、別有用心或不明因素。 

《逍遙遊》出現逍遙一詞,惠施提出一株沒用的樹的題目,莊周答辯說大樹沒用,所以沒人要砍,就能長得很大,讓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就是怡然自得,跟人權「自由」兩回事。,惠施提出一株沒用的樹的題目,莊周答辯說大樹沒用,所以沒人要砍,就能長得很大,讓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就是怡然自得,跟人權「自由」兩回事。 

根據作家馮睎乾的說法,區老師據此解讀莊子,沒有掌握逍遙遊的精神。儘管莊子崇尚自由,而且現代中文的「逍遙」固然可視為「自由自在」的同義詞,但莊子時代的「逍遙」,跟現代人認知有很大差異。以下是我的摘要: 

//「逍遙」最初為「消搖」。《禮記·檀弓上》說:「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意思是:「孔子早起,兩手背在身後,拖着手杖,在門外的舉止散漫放縱。」手杖本是握在身前,現在「負手曳杖」,明顯反常。原來孔子前晚做夢,自知命不久,起床才有反常舉動。 

所以「消搖」的古義不是「自由」,而是帶負面的「放蕩不羈」,主動打破束縛,反主流的行動,尤其世俗規範和傳統枷鎖,莊子以「逍遙」為題,深意正在於此。只要細讀〈逍遙遊〉,就知不是空泛談「心靈自由」,而是具體提倡挑戰傳統、破除成見的思考方式及處世之道。 

區老師又說莊子只談「心靈精神層次的自由」,這又是大錯特錯。《莊子》內篇〈應帝王〉,全篇講政治哲學,強調理想的統治者必須「順物自然而無容私」(順着物性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私心強加於人)、「無為事任,無為知主」(使人各任其事,不要親自指揮;讓人各盡其才,不要親見部署),此類政治主張,全書俯拾皆是(道德經也是)。

 

莊子用大量篇幅講政治自由,當然在別的章節也談個人自由。很多中國操控的媒體,喜歡打著「中華文化」幌子散播歪理,並悄悄滲入似是而非的政治訊息。這位老師連古人筆下「逍遙」和「自由」也分不清楚,卻自信滿滿大談莊子,到底有沒有看完《莊子》的內七篇呢?//

 

將政治從逍遙遊抽離,就像克里米亞,只剩下區老師定義的「逍遙遊的自由」。莫名失蹤和任意逮捕,意外死亡,失去言論與集會自由,關閉不同聲音的媒體,在台灣白色恐怖的場景都出現了。俄羅斯面臨政經壓力,佔領行動可以滿足民族主義情感,而且克里米亞強烈支持俄羅斯,佔領容易,攻擊烏克蘭主要領土的變數太大,現在烏克蘭戰況膠著就能理解。


現在中國與俄羅斯的壓力類似,多個外媒報導,中國要侵略台灣,絕對從金門馬祖動手。金馬有兩席立委,想兩邊得好處,若不知分寸,對中國愈歡迎愈危險。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避免自己成為白痴


避免自己成為白痴非常困難,誰會承認自己愚蠢?對此,我不時拿這段警惕[1],期望能時時了解自己,增強自己對世界正確的認知。認識自己始終是最關鍵的人生智慧。

 

Maxime Rovere 2021出版:How to Deal With IDIOTS (AND STOP BEING ONE YOURSELF) 《如何應付白痴以及避免自己成為白痴》,有趣的關鍵五點,更值得參考:

 

(1)批評他人的愚蠢,比承認自己愚蠢更容易。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白痴,首要理解自己甚至所有人的感知總是有限,都有可能成為白痴。真正的智慧在於理解智慧的道路始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接受自己的錯誤是自我提升和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2)愚蠢是智慧最大的敵人,但愚蠢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也是學習的最大機會,因此無知不可恥,不願學習才是可恥。但智慧不僅在於積累知識,還在於知道明智且善良地使用知識,學會用智慧來應對。

 

(3)真正的智慧在於能識別並糾正自己的錯誤,保持對他人觀點的開放態度,但不要被他人的愚蠢牽著走,要忠於你的原則和智慧。

 

(4)愚蠢往往是無知和恐懼的結果;教育和理解可以成為其解藥。真正的力量在於逆境和愚蠢面前保持冷靜和深思熟慮的能力。

 

(5)愚蠢不僅是缺乏智慧,也是缺乏同理心。謙遜是避免成為白痴的關鍵美德。笑往往是對愚蠢的最好回應。耐心和幽默是對抗愚蠢的最佳武器,更是穿越充滿愚蠢世界的關鍵。 

[1]批評人先想到自己,愛自己就要隨時檢討自己,免得受無謂的苦。天下事充滿已知的未知及未知的未知,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被困在貪婪、自私和成癮的牢籠,使得人永遠處在有限、無知和有罪的狀態,以致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人的通病是: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卑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事。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分享自己的失敗

普林斯頓大學的豪斯弗教授(Johannes Haushofer)發表自己的生涯失敗履歷表,他說是為了「平衡成功的紀錄,並且鼓勵別人即使失望也不要放棄。我大多數的嘗試都是以失敗告終,這些失敗經歷往往看不到,而我成功的經歷卻是看得到。這個現象會讓人誤以為我做的事情大多是成功的。」 

可是,如果豪斯弗教授辦講座,主題叫「失敗與失望」,你覺得有人來參加嗎?如果寫一本書,你覺得有人買嗎?失敗與失望不是受歡迎的主題,不會讓講座爆滿,也不會讓書暢銷。 

閱讀成功故事激勵人,但自己可能沒有那種成功的條件,聽了沒用。有人說,台灣要跟哪些國家學習,但台灣沒有那些國家的條件,也無從克服。就算國家富有,當年擅長貿易的威尼斯王國,最後也是滅亡。中立、疑美論,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經常被灌輸成功故事,其問題之一在於傳遞一個訊息:每個人都會成功。當成功一直沒有來到而失敗又不斷敲門時,沒有人知道怎麼辦。如果想幫助孩子,應開辦失敗與失望的課程。孩子在成年時可能不會用到代數或化學,但肯定需要知道如何面對失敗與失望。 

失敗與失望有幾個重要的啟示: 

(1)失敗無法避免,而且各式各樣。沒有人能逃離失敗與失望,所以不如做計劃、準備好面對失敗與失望,並想想如何從中得到益處。 

(2)最成功之時,往往最容易失敗。成功帶來自信,自信常變成過度自信,而箴言說:過度自信常是災難的徵兆。 

(3)失敗往往重複發生。有許多膚淺的話,例如:「失敗是最棒的老師;就算跌倒也要往前倒。」許多人從失敗中學習,也有許多人在失敗後取得進展,這不是必然的。甚至無論你如何承認自己失敗過,只要還活在世上,就免不了再次失敗。 

(4)失敗能防止更嚴重的失敗。失敗不只是帶給自己教訓,也帶給別人教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藉此預防或改正類似的失敗。 

(5)失敗無法定義我們。失敗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但不是決定性的結局。這需要信仰上的信心與支持。 

不論翻開聖經哪一頁,都會看到失敗與失望[1],但是,失敗可以被赦免,我們還是會一再地失敗,這使我們謙卑,使我們倚靠,也使我們持續仰望基督,渴望天國。在那裡,將不會再有任何失敗,我們能以更宏亮的歌聲頌讚祂。(摘要編輯 大衛穆雷:聖經裡的失敗與失望)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夢幻童謠詩人:金子美鈴

朝霞映紅了天空。漁船滿載而歸啦。大尾沙丁魚 載滿艙啦。海灘上 熱鬧得像趕廟會一樣。可是大海裡 成千上萬 沙丁魚的葬禮 還是要舉行吧。----金子美鈴《魚滿艙》

這首童謠詩短短10行,讓人馬上意識到獨特的價值觀:我要活著,「沙丁魚就該被吃的自我中心主義」,驟然變成「感恩沙丁魚用生命養育我們。」再看一首正面積極的,特別給陷入低谷的人。

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一片葉子 也要向著日光灑下的方向。灌木叢陰影下的草呀。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燒焦了翅膀 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夜裡的飛蟲呀。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只有分寸寬敞 也要向著太陽照射的方向。住在都會的孩子們啊。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向著明亮那方」。----金子美鈴《向著明亮那方》

金子美鈴留下512首童謠,人生卻大不幸。她在1903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是長女。1916進入大津郡立高等女校就讀,她成績優異,人緣極佳,是懂事開朗又溫柔的少女。1923年,獨自一人經營「上山文英堂」分店,同時開始創作童謠。

1926年在叔父的建議下結婚(父親早世),丈夫希望美鈴相夫教子,禁止她創作童謠,也不許她再與其他童謠作家通信。為此,美鈴手抄3本童謠集,一套託付給西條八十,一套給弟弟,就此封筆。

與丈夫的3年婚姻生活讓她身心疲憊,最終離婚。美鈴想要爭奪女兒的撫養權,當時法律只承認父親的監護權。幾經交涉未能如願,最終美鈴在丈夫計畫來接女兒的前天清晨,留了遺書,懇請把女兒交給自己的母親撫養,便結束26歲的短暫一生(不要隨便建議,而且人性軟弱,積極正面並非萬能)。

1984年,JULA出版《金子美鈴童謠全集》,如今被譯成十多種語言。詩人窗道雄說道:「詩是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感動,童謠則是深挖自己的發現和感動,讓大家能產生共鳴。」美鈴廣受歡迎的原因,想必是發掘「自己內心的集體無意識」並述諸文字,讀者能從字裡行間發現自己的影子,發現自己沒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於是產生幸福感。(參考:矢崎節夫)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建議擁核企業人士買下SMR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昨天(8/8)舉行,前一天中國時報用大標題寫著「卓榮泰鬆口,2030擬重啓核電」! 

這類媒體習慣造謠或超譯,行政院不久澄清沒這回事,只是說,若新核電技術更安全更便宜,就是台灣的選項。 

現在有些企業人士擁核,主張SMR或核融合新的核能技術。噴口水不如行動,既然看好,就去併購在美國上市的Nuscale Power,股票代號就是SMR,它號稱擁有最強的SMR技術,股價曾跌至0.13美元,差點破產,目前約9美元,市值區區20億美元,對那些企業人士根本不是問題。

 

好心提醒,收購前別忘了先澄清:第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SMR的核廢料比一般核電廠高出230倍,發電成本也高出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很多。」

 

第二,SMR不斷燒錢,但不知商轉何年何月,這樣在供電時程上有何意義?第三,確認核廢要放哪?處理萬年核廢的成本算一下。第四,台灣到處斷層,若發事故,台灣人可以撤退到哪裡?

爸爸節的功課(2)愛真理

昨天父親節,聽到柯志明教授講述的故事,摘要如下: 

四年前,我當系主任時,某位大一學生的父母為女兒辦理退學。學生的父親不高興抱怨女兒在宿舍被另一位同班同學傷害,母親也同聲一氣。我表示可否請孩子來問詳情。他們拒絕說,孩子很受傷,不要她來。 

我請他們息怒,別急著辦退學,也無需為此事辦退學,我允諾妥善處理,我也會請另一位同學詢問。學生的父親不悅口氣說,「不必去問另一位同學,你難道不相信我嗎?你認為我會騙你嗎?」他很激烈說,「我女兒很乖,很善良,她不會騙我們」,又不斷說如何用心教導自己的孩子,等等。 

我一直安撫他,請他息怒。我向那位父親解釋,我不是不相信,而是為了妥善處理,化解衝突,必須仔細詢問,正確了解詳情,才能公平處理,並幫助她們和好相處,兩位都是我的學生,我有責任讓他們彼此相愛接納。 

但我的解釋,不被接受,他反而對我生氣,控告我不相信他。我一再向他解釋並非如此,而是為了能公正處理。終歸無效,他仍一直以激烈不友善的態度指控我,並為他們的女兒辯解。那位父親的態度激怒我,但基於職責,我忍了下來,同意他們辦理退學。

何其自我中心又剛硬自大的父親!他竟然要人非相信他的話不可,不可質疑,也不可再請另一位當事人來詢問詳情,他說的就是事實,不許人再探究實情。他竟然認為,他把孩子教得很好,他的孩子不會有任何問題,問題必定出在別人。 

我不相信他是一位好父親,不相信他能正確教導孩子,也不相信他能愛自己的孩子,雖然他一定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不,他沒有能力愛孩子,他的孩子必在他手下生命被扭曲、敗壞、受害,成為不幸之人,並且日後繼續製造與延續罪惡與不幸。 

對我而言,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不誠實,欺騙自己已經掌握事實全貌,拒絕讓真相更顯明,拒絕更公平地對待他人,拒絕承認女兒可能會犯錯並欺騙他,更拒絕承認他自己會犯錯的可能性。 

不誠實就是不愛真理。愛真理的人必定誠實,他若偶然不誠實,也必為此懊悔,竭力改過自新。不知道真理是無知,但知道真理卻不承認就是不誠實,拒絕知道真理或不給真理呈現的機會也是不誠實。無知仍可以誠實,誠實承認自己無知,如同蘇格拉底樂於承認。但無知與不誠實更常並存,即不誠實承認自己無知,人多如此,高傲自大者尤然。 

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會愛真理,並因真理而喜悅。很不幸,人多非如此,反之,愛自己的人常不愛真理,也常因真理而心生不悅。只有愛真理的人才能真正愛自己,也必定會愛自己。不認識真理的人不會愛自己,也無法愛自己。真理是判定人是否真愛自己的唯一判準。因此,想讓人愛自己就必須先讓他先愛真理。 

誠如聖奧古斯丁所言,社群的特點由其愛的對象決定,考查他們愛什麼就知道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民。據此,唯有愛真理的人民才能真正愛自己的國家社會。這樣的人民必不膜拜誰,反之,他們必因真理而誠實揭露與批判惡事。 

「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這是一個真正愛自己兒女的父親會說的話,也是一個真正認識真理的父親會說的話,更是一個能生養出愛真理之兒女的父親才會說出的話。 

我們因自己兒女的什麼而歡喜呢?用什麼標準看待並衡量自己兒女的價值呢?是健康、強壯、聰明、卓越、成功、有錢、有權、有勢、有名、出人頭地嗎?你的答案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也決定了你是不是值得被人或自己兒女祝賀的父親。 

後記:愛真理,才能學會愛自己。這讓我想到路易斯·卡羅在《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中的一段。 

愛麗絲問:「你愛我嗎?」白兔答:「不,我不愛你。」愛麗絲皺起眉頭,雙手緊握,這是她感到受傷時的習慣動作。白兔說:看吧,現在你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完美,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我不能至少愛你一點點。你知道嗎?這就是我無法愛你的原因。

 

白兔接著說:「愛麗絲,你不會總是被愛的,有時候別人會感到疲倦和厭倦生活,會心不在焉,會傷害你。因為人就是這樣,他們總會因粗心、誤解或自我衝突而傷害彼此的感情。如果你不至少愛自己一點,如果你不在心裡建立起一層自愛和幸福的盔甲,那麼別人引起的微小煩惱就會變得致命,最終摧毀你。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和自己立下一個約定:在你學會愛自己之前,我會避免愛你。」 

這段告訴我們,要建立一層自愛和幸福的盔甲。說的容易,我認為在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否則最後不是放棄愛自己,或是為了愛自己,傷害別人。 

第一,認定患難有益。在受苦之前,人不想學習,有了苦,環境就能熬煉人,現在的苦楚,就有機會帶來未來的榮耀,因為上帝最終不再隱藏,而且叫人用智慧,去安慰遭遇各樣患難的人。 

第二,隨時檢討自己,免得受無謂的苦。因為人永遠處在有限、無知和有罪的狀態,以致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人的通病是: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卑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事。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爸爸節的學習功課

1.承擔領袖的責任。堅持對的優先次序,不做缺席的父親,不以升遷、賺錢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多陪伴孩子,花時間傾聽孩子,對他們在做的事有興趣,鼓勵孩子發揮所長。為孩子祝福,不要用壞話咒詛,跟孩子一起在真理中進化成長。 

2.管教要出於疼愛,不憑血氣管教。若以前説:「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要生氣了。」可改為:「爸爸很愛你,你要聽話喔!」 

3.用熱切的愛教導。父親的滿足在於看到孩子在生活中顯出智慧。像箴言說:「我兒,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歡喜。你的嘴若說正直話,我的心腸也必快樂。……因為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4.用正確價值觀引導。像箴言說:「好飲酒的,好吃肉的,不要與他們來往;因為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不要成為自我放縱,對他人需要漠不關心的一份子。世界的價值觀吸引人,讓人得到成就感。然而慾望被滿足之際,卻也讓人變得更自我中心。 

5.珍惜父輩的遺產並傳承。像箴言說:「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他。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長輩用盡力量陪伴我們,儘管有時覺得「笨拙」,但他們老時,不要藐視他們,反要尊敬、發出感謝,學習與傳承他們的智慧。(參考洪茂榜、楊光彬)

中國也有自由?

北一女的國文老師區桂芝最近說,自己血液裡流著中國人的血,中國人也講自由,莊子的《逍遙遊》難道不是自由嗎?它和西方的自由是類似的概念。 

我接受別人的國族認同,這是一種自由的展現。不過,她的語言顯然在利用莊子的自由,淡化專制獨裁,從而避開批判或反思,甚至是默許或支持。

 

用常識便知,她對莊子思想斷章取義。比如,若有人說,我不怕死,但不會笨到故意闖紅燈,讓車水馬龍撞死。因此,莊子在世,肯定跳出來反駁:我才不願意在監牢關一輩子,我只是說,若環境無法逃脫,才拿我的學說過日子()

 

註:莊子的自由是內在心靈的解放,超越外在社會束縛和物質條件。他強調「逍遙遊」,意即個人心靈的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限制,達到「無待」的境界。這種自由脫離外在事物的牽絆,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平衡,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莊子的自由,跟腓立比書類似,但要信靠神:「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在現代民主體制中,自由是法治和個人權利的基礎,包括幾個層面:1.政治自由: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選擇,公民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包括選舉和被選舉。2.法律自由:法律體系應當保護個人基本權利和自由,例如言論、信仰和結社自由,並受到法律約束。3.經濟自由:提供公平的經濟機會,保障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自由,減少不公平的社會束縛。

 

從西方現代哲學家的觀點,更不會崇尚在監牢關一輩子,然後體會所謂的自由。比如:

 

(1)黑格爾認為,個體通過參與公共生活和實現自我意識來達到自由,自由不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更是實現於客觀世界中的關係。

 

(2)康德認為,自由是意志的自律,即依據理性法則自我立法。這種自由是在道德律下的自主行為,是對道德義務的尊重和遵守。這種自由跟脫離壓制無關,而且超越莊子學說的盲點。

 

(3)尼采在《善惡的彼岸》和《道德譜系》提出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的概念。奴隸道德源於被壓迫者(奴隸)的反應,他們推崇同情、謙卑、忍耐等價值,視「善」為被壓迫者的特質,視「惡」為壓迫者(主人)的特質,這種道德以怨恨為基礎。然而,奴隸道德的自由受限,更多是消極的,即在忍受和適應壓迫的過程中保持心靈的自由,這與斯多葛學派的自由有相似之處。

 

主人道德源於統治者(主人)的自信和強力,他們推崇力量、自信、貴族氣質等價值。主人道德以肯定自我和生命力為核心,視「善」為強者的特質,視「惡」為弱者的特質。主人道德創造自己價值和規範的自由,這是積極的、自我肯定的自由。主人通過意志力和創造性表達自己的自由,這是超越社會道德規範的自由。

 

台灣就是很多表面上有唸過書的知識份子,傳遞似是而非的概念,還強調奴隸道德:奴隸不想要自由,只想要當奴隸的監工。被這種人教,不僅倒楣,還讓莊子的學說被現代人誤解,甚至唾棄。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張靜慧:空中英語創辦人彭蒙惠98歲離世

彭蒙惠(Doris Brougham)86日傍晚去世,享耆壽98歲。她出生於美國,1962年創辦「空中英語教室」,是許多台灣人學習英文的共同記憶,早年民眾得守在收音機旁聽彭蒙惠上課,教導台灣3代人學習英語,彭蒙惠已跟英語學習密不可分。 

2023年,前總統蔡英文參訪空中英語教室,將台灣護照交給彭蒙惠,歡迎她正式成為台灣人,並感謝她對台灣的貢獻。為台灣奉獻73年的彭蒙惠,在遺囑中特別交代「把所有一切全捐出」。 

前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悼念,她表示,彭蒙惠老師在台灣,一待就是超過70年。她不只看見台灣人的需要,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奉獻她的一生,幫助台灣人學習英語,為台灣帶來福音。 

蔡英文表示,今年4月,是最後一次與彭蒙惠老師見面。每一次見面,她都會說:「我常常都為你祈禱」。謝謝彭蒙惠老師,總是在她遇到困難與挑戰時,為她帶來許多溫暖以及鼓勵。 

彭蒙惠老師曾經說過:「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而我的心在這,台灣就是我的家」。 

「彭蒙惠老師,台灣永遠都會是你的家。雖然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心愛的台灣,但是我相信,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你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你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都為你存留。」 

其實,彭蒙惠的兩個弟弟已先她而去,然而她並不擔心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就像你想出國,要先辦護照,不能直接跑到機場說『我要出國』,」彭蒙惠比喻。而準備「護照」就是指信仰。「萬一遇到車禍、地震這些意外,最後一秒才說『我想上天堂』,恐怕來不及。如果準備好,任何時間去都沒有問題。」 

她年過90依然天天工作,想著如何幫助更多人,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意,來自於深刻的信仰。 

1930年代,佈道家許志文牧師曾至美國講道,問台下聽眾:「中國有千萬的靈魂還沒有聽過福音,他們需要幫助,有誰願意去?」年僅12歲、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女孩Doris Brougham(後來中文取名「彭蒙惠」)聽了深受震動,立志將來要去中國傳福音。 

彭蒙惠沒有忘記這項承諾。9年後,花樣年華的她,決心放棄想成為音樂家的志向,遠赴海外傳道,然而心中仍難捨家人,「中國遙遠又陌生,這一去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她想。 

啟程那天,只見父親來送行,原來母親捨不得女兒遠渡重洋,不願讓她看到自己淚灑碼頭,平添感傷,所以沒有來。然而,當兩人通電話道別時,母親還是哭了。沒想到,這一別,真的是永別。 

她坐船6星期才抵達中國,沒多久就開始國共內戰,為躲避戰亂,195012月,她決定來台,沒想到卻接到父親住院的消息。父親在聖誕節前油漆地下室時,吸入有毒氣體,住院治療。不久後,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她悲痛、難以置信。她寫信問母親需不需要她回家一趟,母親回信道:「我會照顧自己,你放心,努力為神做事,過一陣子我去看你。」 

隔年,彭蒙惠已在花蓮落腳、傳道,母親卻因糖尿病不治。離家才2年,父母已雙亡,壓抑不住的悲傷襲來。「從此以後,我更常想生命的意義。父母已去,世上已無牽掛,何不更加奮力為主工作?才不虛度光陰,」她回憶。 

有信仰就有盼望,死亡不再是忌諱 

「東方人不喜歡談死亡,但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與華人共處超過70年,彭蒙惠深有感觸。然而基督徒並不懼怕死亡。 

「我們相信靈魂,人死後,身體在墳墓裡,但靈魂在天堂。跟家人暫時分開,或者他們去世了,我們還是會哭、會難過,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基督徒有盼望,我們知道死後去哪裡,將來會跟家人在天上團聚,這是神的承諾。如果不知道死後去哪裡,就會害怕。沒有信仰,要怎麼面對生老病死?生死的問題很難有答案。」 

但是死後想上天堂,必須先準備。「就像你想出國,要先辦護照,不能直接跑到機場說『我要出國』,」彭蒙惠比喻。而準備「護照」就是指信仰。「萬一遇到車禍、地震這些意外,最後一秒才說『我想上天堂』,恐怕來不及。如果準備好,任何時間去都沒有問題。」 

不過她感慨,很難教別人要有信仰。「大家不在乎,或者因為忙工作、忙前途、忙賺錢,從來不去想這些事。如果只是捐錢給宗教團體,那對你沒有真正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知道當自己離開這世界時,你會到哪裡去,」彭蒙惠一再提醒。 

施比受有福,「為別人想」是生活習慣 

最近她收到一位美國好友生前寫的卡片。好友罹患癌症,接受安寧療護,在卡片上寫道:「我的生命已非常有限,但我仍可以鼓勵別人,如此一來,身體的痛苦就可以忍受了。」彭蒙惠深受感動。「她不是一直想『我有癌症、快死了』,而是想『我還活著,我能為別人做什麼』。施比受更有福,要把『忘了自己、為別人著想』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問「上帝要我做什麼」,對基督徒而言更重要。很多接近生命末期的人會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會(或不會)做某事」,帶著遺憾離世。「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成功,但做上帝要我做的事,將來不會後悔。如果只是為了名利、為了自己,那不會長久。」 

彭蒙惠曾一度遭遇財務困難,甚至發不出薪水,有人跟她說越南有工作機會,薪水是台灣的10倍,一聽,的確動了前往越南發展的念頭;然而,她彷彿聽見神的提醒:「我不是要你去賺錢,而是希望你去那裡助人。」信仰改變了她的價值觀,她決定繼續留在台灣。 

從少女時代就決心來華傳教,到花蓮的原住民部落傳福音、教英文,之後創辦《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天韻合唱團、製播電視節目、辦兒童夏令營……彭蒙惠開創了當年自己無法想像的事業,「這些都不是我的計畫,我一個人也做不到,是神要我這麼做的。」 

93歲仍天天工作,《聖經》裡沒寫退休 

彭蒙惠有次問佈道家葛里翰牧師(Billy Graham):「我65歲時,是不是應該退休?」牧師回答:「《聖經》裡可沒這麼說。」「退休的『退』字不好,要往前。」 

她親身實踐,93歲的她依舊每天上班,經常是最早到公司的人,桌上一台筆記型電腦、一台桌上型電腦,手機也會下載各式新奇的應用程式體驗看看,都說明「退休」不在她的字典裡。 

「你可以做不一樣的事,但不要『退』。如果每天待在家裡看電視,很快變成這樣,」她俏皮地做出精神委靡的模樣,逗得在場人士哈哈大笑。 

提及2018年體育主播傅達仁到瑞士接受協助自殺,引起民眾熱議「安樂死」。「上帝創造了我們,什麼時候要離開,讓祂決定吧,祂會告訴你,」彭蒙惠流露信仰帶來的平靜。有時疾病造成身心極度痛苦,無法忍受,「這時候就向上帝禱告吧,請祂早一點接自己走。」 

兩個弟弟已先她而去,然而她並不擔心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如果上帝還要用我,祂就會要我留下。」即使那一天到來,她也無所畏懼。 

《詩篇》23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有了深刻的信仰,恐懼自然消散,人生如此不同。

股市可以大跌多少?

這次股市大跌後,有些投顧認為,這次台股將走3波修正,A波低點摜破2萬點後,進入B波反彈,要等殺融資的C波才會探底,今年最大漲幅6500點全吐光,散戶會極度恐慌,整理格局完成。 

這說法有可能,但C波不只會吐光6500點,若有崩盤,屆時要把握機會。可是,現在大反彈了,許多人又改口說,經濟沒有衰退,探底風險很低了。 

要知道美國標普500指數在過去80(二戰後)3次跌幅50%,分別是1973石油禁運、2000網路泡沫與2008金融海嘯。5次跌幅在30%,分別是1962古巴導彈危機、1970科技股大跌、1980沃爾克貨幣收緊政策、1987股災與2020新冠疫情。 

台股自1990以來,排除郭婉容萬點跌80%2次跌幅20%3次跌幅25%2次跌幅30%3次跌幅40%1次跌幅50%2次跌幅60%。所以台股跌20%30%7次,40%60%6次。 

其實未來不可知(誰能預測崩盤),可以跌幅20%為單位,做一次股債再平衡。跌60%可以平衡3次。若有信心股市終會回復,可以繼續平衡下去,或是長期投資不管它。當然,只有笨蛋和懶惰的人才會遵守紀律。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清洗罐裝飲料或食品包裝

一名倉庫職員被派去清理夏威夷毛伊島的儲藏室。他回來時,抱怨儲藏室很髒,有些地方有乾的老鼠糞便!幾天后,他感覺得了腸胃流感,抱怨關節酸痛、頭痛,並開始嘔吐。 

他上床睡覺後就再也沒有起床過。兩天內,他病得很重,而且虛弱。血糖降至66,臉和眼球呈黃色。他被緊急送往巴利莫米急診中心。午夜前去世。 

如果不是一位醫生詢問是否曾在倉庫或接觸過乾老鼠糞便,沒有人會把他的死亡聯繫起來。他們說有一種病毒(像漢他病毒)生活在乾老鼠和老鼠糞便。一旦乾燥,糞便就像灰塵,沒有穿戴防護裝備或沒有徹底清洗臉和手,很容易吸入。 

屍檢倉庫職員,證實醫生的懷疑。這是務必沖洗罐裝汽水或擦拭麵食包裝、麥片盒等的原因。您在超市購買的幾乎都曾經存放在倉庫中,而商店常有囓齒動物。我們記得清洗蔬菜和水果,但沒有想過盒子和罐頭。即使最現代商店也有老鼠。每當您購買罐裝飲料時,請確保用流水和肥皂清洗頂部,如果沒有,請用吸管飲用。 

亞特蘭大疾病管制中心調查發現,汽水罐的頂部可能結有乾燥的老鼠尿液。罐裝飲料和其他食品儲存在通常有囓齒動物出沒的倉庫,沒有適當清潔被運送到零售店。請將此訊息轉發給您關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