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古老經驗不一定對

古老經驗不一定對

驚蟄節氣主張,天氣變熱病毒消失。「天候說」有文獻根據,流感、冠狀病毒的病毒酵素在高溫環境活性會降低;在冬季時人體維生素D和褪黑激素降低,免疫系統較弱(這是果,補充沒用有害);冬天時室內活動多,增加傳播機會;夏天陽光紫外線可殺菌。

現在新冠肺炎遍地開花,炎熱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傳播力不弱。2009H1N1新型流感在春季爆發,一路延燒到夏季,並在冬季到達高峰。看來古老經驗不一定對

2003SARS7月結束,並非氣溫所致,而是這隻病毒尚未進化完全,發燒2天後才具傳染力,故得以辨識隔離。新冠病毒進化,能無症狀傳播,而且就算有抗體,呼吸道還有病毒,因此大流行時期,也能在夏季繼續傳播。專家何大一認為,隨着天氣變化,也許北半球獲得優勢,但南半球將加速,長期可能類似流感做季節性爆發。

因此假設前提不同,古老經驗不一定對,但有一事仍是真理。想想史上三次黑死病大爆發,特別是13世紀覆蓋4大洲的那次,奪走 2 億人的生命,歐洲人約30-60%消失!可是,為什麼疫病突然消失,接著是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人類抗疫成功,這是個謎,沒人知道!但人們應該反思,是不是有一股比病毒更大的力量在掌控宇宙秩序。

順便一提,網路說新冠病毒27度就會死掉,洗熱水澡泡溫泉也有效,還有鹽茶漱口也能消毒,補充維他命D。其實都是謠言。人的體溫還37度呢!而不管溫泉幾度,體溫還是恆溫,就像吃鹼或酸,都會被胃酸中和。

目前咸認,全體感染率要達80%,才能群體免疫,化學動力反應才能得到平衡。以義大利疫情為例,由死亡率1%反推,現在感染率只有1%。疫苗要18個月才能上市,這還是樂觀預期。

所以重點是做好管控隔離、個人防護,而從研究得知,一旦口鼻接觸病毒,就會進入細胞繁殖,所以手部清潔、少摸口鼻習慣,比戴口罩更重要。此外,武肺對老年家很傷,肺部感染理論的權威 John F. Murray也因此病逝,這也要注意QQ(eaton)
…………..
[1]科學解惑: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
[2]這病毒不尋常!張上淳:體內有抗體、呼吸道仍有病毒
[3]熱水澡泡溫泉對病毒無效
[4]鹽茶漱口對病毒無效
[5]補維他命?名醫認錯告白
[6]An influential doctor who spent decades studying and treating lung conditions has died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r ARDS, caused by COVID-19. John F. Murray, a UCSF Emeritus Professor of Medicine, died at the age of 93 in Paris on March 24.
[7]何大一:疫情勢幾何級增長 現在只是冰山一角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向前財政部長 許虞哲 致敬

向前財政部長 許虞哲 致敬

今天 (3/4) 蔡總統出席前財政部長、期交所董事長許虞哲的告別式,她表示,沒有許虞哲,稅改不會成功。

在我看來,稅改只對原結構做調整,總稅收變動幅度不大,談不上大成功,但還是有不少值得稱許之處,至少大幅降低多年來的紛紛擾擾。


我曾投書多篇稅改建議,其中一篇指出,應調整外資股利所得稅率,當時官學界沒人想到,大家的焦點都在富人稅。許董在一次媒體專訪說到,他聽到這建議。最後定案調高稅率0.5%,每年多收50億。50億只佔原收的2.5%,而台股現金股息率3.5%,全球最高(與英國相當),比美國高1.5%,所以外資沒抗議,也不至於影響其投資意願,自然產生負面影響,例如:股價本益比、央行的外匯利差收入。

稅改當時,有些人不明就裡批評,包括前WTO大使、中研院經濟院士 朱敬一,其中一個說法是:綜合所得的最高邊際稅率45%,但是股利所得改為分離課稅26%,「這不是圖利富人,什麼才是圖利富人?」

我們看事情不能隨意切割,要有整體系統觀,意即要考量其他稅則調整及國際競爭力。在此我說明這點,聊表對許前財政部長的敬意:

1)這次營所稅從17%,提高到20%,富人稅率增加3%

2)綜合所得的邊際稅率45%,股利所得分離課稅26%,不能簡單推論減了19%,因為上市櫃公司股利佔盈餘約55%,從有效稅率來看(公司盈餘基礎),這塊減了8.6% (19%*55%*83%)

3)保留盈餘稅從10%,降了5%。有人說可提高投資意願。問題是,不管保留盈餘有無投入研發與投資,都有助於股價,而資本利得免稅,所以這點我認同一半,因此減了0.9% (5%*45%*83%*50%)

4)綜上,富人的有效稅率減了6.5% (3-8.6-0.9)

稅改前,大股東投資一家公司的有效稅率為41.2% (營所稅17%+股利所得稅45%*55%*83%+保留盈餘稅10%*45%*83%)。這在國際是沒有競爭力的。如今稅改減了6.5%,有沒有過分,是可以再討論。

討論公平正義之前,請記得一事不良的大股東是不少,但其他努力認真良善的人投資成功前有許多失敗,而這些失敗很多是傾家蕩產、倒閉告終,那些錢造就就業機會,也可能是未來成功的基礎,但少有能夠抵稅的QQ(eaton)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耶穌對憂鬱的解方


【耶穌對憂鬱的解方】

作者:Dave Peterson/翻譯:林雅庭
……………..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六章25-34

耶穌知道憂愁和焦慮無法避免,有時候也能成為人很重要的動力來源;然而,耶穌認為憂愁和焦慮一旦累積起來,就會扭曲生命,更會導致不計其數的痛苦。對憂慮的人說「不要憂慮」,一點也沒用。所以耶穌也提出憂慮的兩個解方

一、凝神微觀上帝的創造

首先,耶穌說:「不要憂慮看那天上的飛鳥想野地裡的百合花」。耶穌對憂慮的第一個解方,就是「思想」上帝創造的世界鳥兒如何飛翔、花朵如何綻放。你知道,鳥兒和花朵都只是縮影,照映出是上帝所造的壯麗宇宙。

用你的五官感受這個宇宙,呼吸之、品嚐之,觸摸之、嗅聞之,傾聽之、凝視之,感受它美麗的對稱與和諧、一致性與多樣性。然後,記得上帝應許你比這一切更多的榮耀。

所以當你感到憂慮,從上帝創造的飛鳥和花朵開始思想,近距離察看上帝的創造,並相信祂對你的顧惜遠遠比這更多。

二、積極行動參與上帝的工

第二個解方是「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憂慮的時候,要用跟隨上帝的行動,並在破碎的世上做上帝的工,來取代焦躁感。為這樣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擔憂別的事。

耶穌說「先求」,是在說沒有時間沉溺在憂慮裡面。這個破碎的世界正在呼籲重建,而我們每一次的服侍、饒恕、祈禱、安慰、鼓勵、付出、感謝、救助和順服,都離憂慮更遠了一步。

《默想》憂慮,甚至為別人憂慮,會讓人變得自我中心。你覺得這是真的嗎?憂慮會癱瘓或是激發你的動力?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參與上帝重建世界的計畫?

《禱告》恩慈的主,我活在祢所造的世界上,卻忽視了它的奇異與奧妙。求祢調整我的眼光,讓我可以看見祢對我的顧念,因而得以脫離那令人窒息的憂慮流沙。主啊,如果我真的相信祢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我就能更少憂慮,也能用更多的心力去服侍祢。但是,我眼前所見的卻是許多信靠祢的人,仍遭逢許多生命的困難。求祢給我平安,幫助我深信,祢能夠將我從困難中救拔出來,並且一再陪著我勝過困難。求祢賜給我平安,使我更少憂慮,更多服侍祢。阿門。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靜」的意涵與應用

「靜」的意涵與應用

今早line轉來一段話:「靜中藏一個爭字,越想爭越要靜。(另一句是,穩中藏一個急字,越心急越要穩。)

「靜」的說法,很有道理,於是查了辭典,在此簡要分享。

先談靜的意涵。「靜」是「青+爭」所構成。荀子《勸學》論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因此,「青」被引申為「一件事物最好的狀態」,然後可以組出很多字來。

譬如,「靜」就是爭執的最佳狀態。還有,情(心態最好的部分);清(水最好的狀態);精(米中最好的部分);倩(美人)

再談靜的應用。既然是爭執的最佳狀態,所以不爭,才是解決爭端的最好方式。這也告訴大家,面對爭議,先讓彼此情緒安靜平和,比針鋒相對論理更為重要。

若情緒安靜平和了,也說明白了,對方還是講不通呢《說文解字》論「靜」:從青,爭聲,青亦聲。「青」指「藍色」,而「爭」指兩人搶奪一件物品,兩字聯合就表示,讓他們去搶奪天藍色,而自己成為旁觀者,鬆開爭奪的手,揚頭看天空的天藍色,把自己回復到爭執的最佳狀態,然後安靜等待時機


這樣會不會太消極?反問,藍海策略,會不會就是 的一種表現(eaton)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生死關頭,才能考驗人心(1)——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


生死關頭,才能考驗人心(1)——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

武漢宣佈封城後,500多萬人離開,900多萬人留城。許多人憤慨責問,為何宣佈8小時後才關閉「城門」

我們反問,若是你,不離開嗎?讓想離開的離開,不完美,至少減少民怨沸騰。這種封城,也只能在中國施行。難道要全部犧牲嗎?是有這種烈士,住在17世紀英國的一個小村落,伊姆(Eyam),英國鼠疫烈士村。

伊姆離英國大城 謝菲爾德 不遠,現有村民969人,沒什麼風景,但每年8月,英國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到此裝飾一口水井,以表達追思感激之情。

時間回到1665年的秋天,倫敦的一捆布料送到村裡裁縫師手裏。幾周後,裁縫的助手,George Vicars20歲小伙子,突然暴病身亡,隨後不斷有村民死亡。原因很快找到。布料藏著跳蚤,此時倫敦已有數千人死於鼠疫。

到了春天,村裡家家都有人染病身亡。村民們向莫伯森牧師尋求指導,是否放棄家園逃離。14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奪去6千萬人的生命,因此被稱為「黑死病」,村民曉得這段歷史。

莫伯森牧師建議:不要離開,把村子封起來。莫牧師承認,接受他的建議,就等於接受死亡,他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把鼠疫傳給周圍村鎮。只要他一息尚存,與村民們在一起,並全力安慰亡靈。

村民決定聽從建議。1666624日正式「封村」。那年8月,村民的死亡達到最高峰。一個伊麗莎白的村婦在8天之內掩埋死去的6個孩子和丈夫。即便在死亡最高峰,沒有村民逃離。

14個月後,村裡埋葬最後一位鼠疫死者。村民從約350人減到了83人,死亡率約倫敦的3倍。倫敦一地約10萬人喪命,佔到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村民的犧牲,換取像 謝菲爾德 這樣大城的安全,也讓鼠疫提早落幕。

13世紀的黑死病,估計死了6千萬人,佔60%歐洲人,或許心裡沒準備,當時人們開始質疑宗教。這場瘟疫在1317世紀的歐洲間歇爆發,奪走1.5億人的生命。16641666年的疫情最嚴重,最後一場在英格蘭爆發QQ

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告訴我們,面臨極端困境,假如痛苦不可避免,「接受」比「反抗」是最佳選項,再來就是處理可以處理的事,禱告當然是其中之一。 (eaton整理)
………………..
伊姆村的風景:隔離黑死病的寧靜村莊

開卷有益,但還有更重要的事


開卷有益,但還有更重要的事

開卷有益,讀書有益,無庸置疑,但最終對人生不一定有益。

昨天(1/28)美國FBI逮捕參與中國千人計劃長江學者計劃的哈佛化學系教授Lieber、可口可樂前科學家(無雙酚A)和堪薩斯大學副教授。報導說,FBI 正進行類似調查,陳年e-mail會被翻出來蒐證。

武漢理工和哈佛聯合掛名的中國實驗室高調揭牌,實驗室由 Lieber 帶領不是機密,為何要對政府說謊?中國付他每月5萬美金,會不會太廉價了?150萬美元的資助能賺到錢?
2012年武漢實驗室揭牌新聞:

開卷有益,無庸置疑,也是直覺判斷,但如果再想想,就會發現:讀什麼書?怎麼讀?為什麼要讀?這些問題會使得「開卷有益」變得複雜。意思是說,很多事情經過細想,就會發覺:原來很確定的價值判斷,出現不確定的感覺。

匈牙利人愛讀書,每人每年購書20本。匈牙利人口約1000萬,諾貝爾獎得主有14人,若扣除非土生土長的匈牙利裔,剩下6人,每千萬人口得獎人數比歐盟的9人低,而且只有瑞典 挪威 瑞士 丹麥 奧地利 英國的4分之1

從經濟觀點,匈牙利人均GDP1.2萬美元(GDP-PPP2.7萬美元),但歐盟為3.6萬美元。這或許與當年錯當德國盟友有關。南斯拉夫戰役是分到大片領土,但3年後蘇聯打敗德匈聯軍,以致損失慘重,然後成為共產國家。

以色列人也愛讀書,每人每年買10-15本書,閱讀64本書。以色列在一半是沙漠的狹窄國土上,建立起中東工業化程度最高和最富裕的國家,人均GDP3.7萬美元(GDP-PPP3.5萬美元)。每千萬人口得諾貝爾獎人數14人,不特別,但從猶太裔觀點,占世界人口的0.2%,卻獲得29%的諾貝爾獎,各領域更是大師輩出。

以色列有句話出自《聖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養成人們求知好學的習慣,父母更常對孩子說:書是人生命裡的東西,而且讀書應帶著使命感。帶著使命感也才能越挫越勇。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很少人好好想過企業的目的和使命,這或許是企業遭受挫折和失敗最重要的原因。而人生,也是如此。發表「破壞性創新disrutptive innovation」理論,用來解釋大公司在科技產品循環失敗的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也引用杜拉克的這段話。

克里斯汀生在每年哈佛的最後一堂課總討論如何和家人朋友常保幸福?如何樂在工作?如何堅守原則,保持正直的一生?後來集結成《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說,這個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擱淺。人生總是忙到沒時間思考這輩子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到有時間想,可供改變的資源所剩無幾了。

因此他提醒,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還包括家庭、朋友、信仰、健康等。弄清楚心裡對於成功的定義,並每天「堅守原則」,才能堅持做到最喜歡的自己,才不會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快樂和幸福。

前天,克里斯汀生因病逝世,享年67歲,他有句名言:
It's easier to hold your principles 100 percent of the time than it is to hold them 98 percent of the time.
「在每時每刻百分百遵守自己的原則,比遵守98%來得容易。」正好為「堅守原則」立下註腳QQ(eaton)
...................
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的軼事

淹沒在武漢肺炎新聞的,有管理學大師 Clayton Christensen 逝世的消息。他最有名的「破壞性創新disrutptive innovation」理論,用來解釋為什麼大公司在科技產品循環會失敗,相當準確。

他說他以前幫速食店當顧問,發現早上有很多開車的人到得來速買奶昔,而且只買奶昔。原來奶昔,對開車的人來說,是最方便、快速、安全及營養的補結品,會飽、不會倒,又好喝。

他的老媽,年老臨終時,心情很好,因為她等了很多年,終於可以到天堂和她老公見面了。克里斯汀生本人,經常深切禱告,他說他曾兩次禱告到痛哭流涕,因為他看到了神的啟示。受過嚴謹科學訓練的人,有這麼深的信仰,而沒有任何矛盾之處,值得世人深思。

再說一次,他留下的一句名言,看看你如何解讀:「在每時每刻百分百遵守自己的原則,比遵守98%來得容易。」

It's easier to hold your principles 100 percent of the time than it is to hold them 98 percent of the time.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是患者血糖水平過高的疾病。這種病妨礙血糖從血管進入細胞,令細胞無法得到能量,最終使身體重要器官受損。這種病也會妨礙血液循環,導致失明、腎病,腳趾或腿部可能組織壞死而要被切除。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突發或中風。

糖尿病主要有兩種:1型主要出現在兒童,仍未找到預防方法。百分之90的患者是2型。過去,人們認為成年人才會患上2型,但近年不少患者是兒童。

過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因。腹部和腰間積聚太多脂肪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較高。說得具體一點,是積聚在胰臟和肝臟的脂肪,削弱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

假如體重超標,很少做運動,或家族中有人患上糖尿病,可能已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怎樣才能減低這種病的風險呢?

1.高危險群要盡早檢查血糖。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治癒,但有些前期的人經過治療,血糖可回到正常。處於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稍高於正常。一些報告指出,全球約有3.1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在美國,約九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糖尿病前期,除了會發展為2型,更容易患上痴呆症。

2.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每餐吃的分量;少喝汽水和糖分高的果汁,改為喝水、茶或咖啡;適量吃全穀麵包、全穀麵條、糙米和其他粗糧,少吃精製食品;多吃魚、豆、果仁和瘦肉。

3.常做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也有助保持適當的體重。建議少看電視,把時間用來做運動。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差很大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差很大

每當我聽到某董事長說,他()可以當總統,複雜滋味油然而生。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有交集,譬如都要有行政管理的素養,但本質完全不同,公民也不是顧客,兩者所需的知識與實務存在極大的差異,而國家經營的複雜度與壓力高出不知幾許。

企業經營的目的,旨在獲取最大利潤,所有策略與行動方案都圍繞於此設計,經營者不會注意其他社會需求,「民主不能當飯吃」就成了口頭禪。因此當企業家變為國家領導者,就從規則遵循者變成規則制定者,在利潤極大化的目標驅使下,人民要小心「球員兼裁判」。

美國最高法院在1886年准許企業擁有個人權利,後來延伸到資助政治活動的權利,所以現在所得過度不均、過度消費而加劇氣候變遷、以及缺乏管制的全球化力量破壞國家主權,進而影響到民主制度,這些後遺症一一發生了。這是沒有守住企業經營分際的後遺症。

相對地,政府存在的目的,除了保護人民不受到威脅,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還要協助市場經濟維持競爭且運行無礙,幫企業建立法規制度和負起責任。這些是企業不要做的事,因為妨礙實現最大利潤。同時,政府要將企業認為無利可圖卻又非做不可的事撿起來做,例如軍隊、警察、公共建設等。所以從亞當‧斯密以降,自由派厭惡政府存在,但也不得不承認政府是必要之惡。

企業有一個很容易就能衡量的底線,稱為「獲利」。衡量恐怖主義的底線是什麼?黑名單上的國家數量?攻擊次數?沒發生的攻擊次數算嗎?許多活動被放在公部門,正是因為許多複雜結果很難衡量。


綜上,企業家是可當總統(有能力者皆可當),但要有能耐超出原來的心態與格局。一個健全發展的社會,會讓政府的權力,和另外兩方的權力保持平衡,一方是負責任的企業,另一方是宗教、社區、醫院、基金會、非政府組織與合作社……等「多元社群」。設若一個經濟體中的自由企業,變成「企業跟人民一樣自由」(freedom of enterprises-as-people),借用林肯總統的說法,真正人民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政府,會從地球上消失QQ(eaton)

參考
Henry Mintzberg:治國不能企業化經營,哈佛商業評論
白大昌企業經營 國家經營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155年老店「全聚德」傳面臨下市

北京烤鴨香味有點苦澀!155年老店「全聚德」傳面臨下市

…………………….
看到這條155年老店衰落的故事,我認為,可以給企業或任何組織啟發,也可以給我們警惕,譬如過一個平衡的人生。

如果說,鼎泰豐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代言人,賣烤鴨的全聚德,就是中國飲食的代言人。全聚德廚師桌邊片鴨功力獨步業界,這種讓產品做到一百分的工匠精神,很特別,但在現今世界,讓消費者心中打一百分才更具意義。

工匠精神將技術打磨到完美,代表著一種不迎合潮流的堅持,這是將產品從商品昇華到作品的能耐。工匠精神確實是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消費者要的,從來不只有技術好,而是一種整體感,包括美善、便利、品質、價位、服務、價值與意義等,這些和技術一樣重要。

從市場來看,一味追求技術突破,其他要素付之闕如,這種工匠精神,注定是少數人關門自嗨,大眾不一定買單,而且也是對消費者不尊重,衰落只是剛好而已QQ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人要懂得更新


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惡魔》裡,殘酷而真實地描繪年邁的知識分子韋喬溫斯基的身影,其中一句最為經典

「下半生通常由您在上半生所養成的習慣組成。到某些時候,您將無法再擺脫它們。」

猶如魔戒,那種習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心靈起作用,支配人們的生活,它穿透時間的縫隙,滲透人們的語言和行動,要與這種幽靈作戰非常困難。

怎麼辦呢?不斷呼喚懷疑與辯證的習慣,才不會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這尤其適用於不懂更新,卻自認是懂很多的知識分子。以下是我摘要自蘇小和先生的說法。

華人的哲學觀不是從清晰的認知對象,而是從混沌開始。例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喜愛追問怎麼合一,而不是按照細分的秩序,先追問什麼是天,什麼是人。

也因此,華人的許多東西,給沒有哲學追問能力的人提供算命占卦的機會,給沒有科學細分能力的人提供騙人錢財的機會。理所當然,那些缺乏信仰和科學精神的人們,自我成就了被人欺騙還幫人數錢的悲愴人生。

西方哲學思考則認為,有限的事物需要細分,只有無限的事物才表現合一。人的理性認識的能力有限,應該學會從細節處入手提出問題意識,然後慢慢把問題意識推向寬闊,甚至趨近於終極。

比如說,存在主義的開基者、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就是一個認識方法論的思想家。他以光的折射為例,展示一個問題意識的邏輯順序和解決順序:

問題一:將平行光線集中於同一點的透鏡的形狀是什麼?
問題二:入射角與折射角的關係是什麼?
問題三:折射是如何通過光線從一種介質經過另一種介質而產生的?
問題四:一束光線如何穿過一個透明體?
問題五:什麼是光線?
問題六:什麼是光的力量?
問題七:誰創造了光?

笛卡爾的問題意識是從對事物的細分開始的。這是一連串邏輯關係緊密相連的細分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必須回答第二個,如此類推,一直到對第七個問題擁有答案。

笛卡兒說,第七個問題是哲學問題,高於第七個問題的地方,是來自超驗的造物者啓示;如果第七個問題沒有答案,所有的問題將失去問題的基準和起點。他的意思是,人們回答第七個問題時,通常不是靠知識,而是直覺,靠傳統的信仰習慣。當一個知識的追問者在第七個問題上擁有信心,則有可能從此出發,慢慢展開自己的問題,進而找到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

蘇格拉底對這種思維方式有過陳述。他說,如果一個人願意不設任何觀念攔阻討論問題,則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找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加以懷疑,這種懷疑不是一種否定和停滯,而是一種問題的推進和推進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當一個問題被連續追問到第七次,參與討論問題的人,要麼承認自己不知道,要麼沈默。這就是「蘇格拉底教學法」。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與笛卡兒的《方法論》整合思考,人們或許有理由在蘇格拉底的基礎上,即承認自己不知道和沈默的基礎上,加入一個人類直覺的信心。在最基準的問題意識上,人們只能靠信心推動,所有的知識在這裡失去了力量,惟有信心推動人類朝前走。

一直以來,人類似乎先驗的擁有這種理性的信心和信心的理性,也只有在這裡,人們或許才能理解理性主義(唯理論)的意義。與此同時,人們的科學精神只能靠細分能力來推動,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案時,要有別於問題意識的秩序,從終極命題出發,慢慢縮小焦點,進入在細分的分析過程,最後發現解決方案。

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那麼我們的方法論就應該是懷疑、是分析、是深刻的批評。聰明的你,是否願意從第七個問題開始,一步步去尋找你的答案呢?(e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