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年改:有人說勞工只繳一點點

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 

20歲工作,勞保繳了40年,60歲請領減額年金。這樣繳多少錢?假設平均投保薪資3.5萬元,平均投保費率7%[1],月繳2450[2],報酬3%計,到60歲,可累積248萬元。 

[1]114年起,勞保費率12.5%,早期只有6%,平均7%

[2]勞保費用中,勞工負擔20%,雇主負擔70%,政府負擔10%,這些錢是薪資,都要算。 

那筆248萬元變成年金,報酬也是3%,領20年至80歲,每月可領1.4萬,現行制度實際領1.6萬,多領2千,沒有很過分。但還是會倒閉,因為早年投保薪資低,但計算年金卻用退休前5年平均。 

反觀軍公教,也把政府負擔費率算進來,就算年改後,年金條件還是比勞工好很多,不少人50歲就開始領年金了,所以不要抱怨了,不然就是無知無明。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冷靜看抒情與懷舊

今天看到 一段話:「歲月不及念,一晃又一秋,有人再見,有人再也不見,這世間總是事事值得,事事也遺憾,一輩子很短,短到來不及細算,驀然回首,風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

這段溫情文,偏重抒情與懷舊,看似優美,寫滿辛酸、溫馨與感動。其實深思一下,便能發現情緒矛盾,也沒指向「應如何活在當下」,顯得蒼白無力。

細查網路,都來自中國,缺乏合理的物理、物情、物態,先用溫情打動妳,久了,讓你認知扭曲,缺乏積極的行動。比如:

1.「事事值得,事事也遺憾」,這是對立的感嘆,但沒闡述,流於空泛,難判斷:人生圓滿,還是缺憾?

2.「一輩子很短,短到來不及細算」帶有強烈的被動宿命色彩,忽略在有限歲月中仍可主動選擇、創造意義。

3.「人已非少年」突顯對年華老去的惋惜,但未觸及中年或老年的價值與美好,讓人偏向負面。

或許可這樣改寫:

歲月流轉,有人離去,也有人同行,圓滿與遺憾並存。與其感嘆,不如珍惜眼前人與事,心存感恩,因為每一步都能照亮前面的路。人生短暫,卻足以在遺憾裡發現美好,去擁抱風景、去愛眼前的人。驀然回首,年華便仍有光彩,每一刻都不虛度。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靈命日糧:屬靈的健康檢查

(1)基督徒的屬靈生命要有所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同樣的,基督徒在重生得救後,屬靈生命上都必須經歷成長,以便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那也是成為耶穌門徒的重要指標。 

希伯來書512-14節告誡,不要信主多年卻成為屬靈「巨嬰」――不熟練仁義的真理,且不能分辨好歹。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勸勉,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在靈裡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並要穿上新人,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當我們的屬靈生命成長,信心邁向成熟時,我們將能抵擋世界的錯誤價值觀、遠離誘惑、過敬虔的生活,預備好迎接基督的再來(彼得後書314-18節)。 

(2)屬靈的健康檢查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 

醫生都會建議做例行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問題。同樣地,自我省察屬靈生命至關重要。我們可以藉著耶穌在馬可福音1230節提出的大誡命,檢視自己的屬靈健康情況。 

1.我是否盡心愛祂?

我比較看重世間的財富名利,還是在基督裡的福分?(歌羅西書31節)上帝渴望祂的平安能保守我們的心。 

2.我是否盡性愛祂?

我是不是合上帝心意的人?我是否不再放縱私慾?(歌羅西書35節)我是否有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12節) 

3.我是否盡意愛祂?

我的心思是否專注在耶穌基督身上?還是只想到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2節)我的想法是製造問題,還是解決問題?是帶來團結,還是分裂?是饒恕,還是報復? (13節) 

4.我是否盡力愛祂?

我是否願意被視為軟弱,好彰顯上帝的能力?(歌羅西書317節)我是否倚靠上帝的恩典,並且在祂的靈裡剛強? 

當我們「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歌羅西書316節)時,祂就會裝備我們,好讓我們彼此建立。上帝要我們時時檢視自己,以避免犯罪而承受罪的後果,而我們的靈命健康,就可以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 

想一想:以1-10進行評分,你認為你的屬靈健康情況介於多少呢?為什麼?鼓勵你可以用文章中提供的問題來檢查自己的屬靈健康情況。 

禱告:天父上帝,請幫助我看見自己的屬靈生命是否健康,哪些方面出了問題需要解決與改善。也求祢幫助我能學習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來愛祢,且倚靠祢的能力來活出榮耀祢的生命。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關稅戰反思

美國發動關稅戰時,媒體論調恐慌,如今大致事過境遷,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更冷靜檢視爭議:

1. 惡性通膨並未出現:當時外界憂慮關稅將導致惡性通膨。然而,所謂「惡性通膨」是指物價失控,呈現螺旋式上漲。目前美國通膨率下降到約3%,FOMC利率基準高出3碼或1%即可控制通膨,對照現在基準利率,反而還有降息空間。

2. 關稅成本多由業者吸收:美國零售業(含電商)獲利能力大幅提升,足以消化關稅成本。2013年至2019年,美國零售業平均每年獲利約1,750億美元;2020年疫情後,在寬鬆貨幣政策與消費需求支撐下,獲利超過3,000億美元。到2024~2025年,獲利超過4,000億美元,與疫情前相比,成長達128%,如此讓企業能在價格策略上吸收關稅,而非全面轉嫁給消費者,何況也會要求出口商調整價格。

3. 媒體失去信用:媒體追求即時效果與流量,報導情緒化、碎片化,缺乏嚴謹數據與政策脈絡,又失去專業查核機制,誤導輿論。這提醒:單純依靠新聞標題判斷趨勢,風險極高。尤其媒體普遍川黑,故意忽略川普及財政部長的解釋,人們以為事實就是如此,殊不知集體做假。

4. 偽專家失去信用:這次可辨識包括台灣在內的哪些人是偽專家。美國FOMC在華府聘用超過400位經濟學博士,聯邦準備各地區銀行又聘近400位,2022年登記為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比例是10:1。中高階層經濟專家高達22:1,華府理事會部門下轄的經濟專家比例48:1!在美國前40名大學的經濟學教師,2016年調查是4.5:1,而在民間機構工作的經濟專家,2006年比例是1.4:1。換言之,正如媒體,大學教師及FOMC的經濟專家普遍左傾(恐怕是佔據道德高地的法利賽人)。

5. 關稅的真正目的是投資:許多評論取笑關稅收入與財政赤字的數字差異。截至2025財年9個月,美國關稅收入達1,133億美元(淨額1,080億美元),幾乎是上個財政年度的兩倍。2025年6月單月關稅收入達272億美元(淨額266億美元),去年同期的四倍多,扭轉去年同期710億美元的赤字局面。然而,美國政府的戰略重點是藉由關稅工具引導製造業回流美國。這種政策效果需要數年才能顯現。如今觀察跨國資金持續流入美國的趨勢,就能理解關稅戰的深層意圖。這提醒:分析公共政策必須有「時間耐心」。

6. 股市的短期恐慌與長期修復:股市存在大量投機資金,消息面稍有利空,會出現「先跑先贏」的拋售潮,因此關稅戰初期股市大跌。隨著時間推移,股市屢創新高。這再次印證,若大眾忽略歷史經驗,重複同樣的錯誤,對短期波動反應過度,結果就是被甩出長期的投資列車。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退休男「安心養老」夢碎

 日媒報導,山田健一與妻子42歲結婚,家庭遵循「男人賺錢、女人管錢」,深信「女性較擅長理財」,山田對家計毫不過問。

山田年收800萬日圓(約新台幣 164.2 萬元),每個月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只拿3萬日圓(台幣 6,159 元)當零用錢。也因為房貸壓力,午餐只吃2個便利商店飯糰。山田每年只參加幾次朋友、同事聚會,並且戒菸、去平價剪髮,信用卡交給妻子,幾乎不購買任何東西。

當山田參加完公司的「人生規劃研討會」,這才第一次問妻子:「能告訴我你現在存了多少錢嗎?」妻子回他:「存款?嗯……具體數額我也不知道,不過好像在教育費之類的方面花了很多。」

山田看了存摺與證券資料,除去未來退休金,家庭資產剩200萬日圓(台幣40萬元)存款,房貸還完時,他70歲了,他以為退休前會還完,但妻子坦言:「提前還款生活會很吃緊。」

細算後發現,退休金約1000 萬日圓(台幣 205 萬元),扣除房貸所剩無幾。至於年金,夫妻每月合計23萬日圓(台幣 4.7 萬元),對比現有支出,入不敷出。

對此,理財師建議,夫妻應視自己為「家庭的共同經營者」,唯有共同管理與提升金融素養,才能確保退休生活。日本家計再生顧問橫山光昭指出,根據他的經驗,對收支現況的掌握度太低,可說是所有存不到錢者的共同點。

「你每個月的手機月租費,大概是多少?家中的水費平均是多少錢?為什麼月初的支出,往往都會特別高?」橫山光昭說,沒辦法立刻回答,就屬於「對支出掌握度偏低」。就因為不清楚狀況,往往只會往好處想,沒有危機意識。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五個屬靈操練的好習慣

 1.研讀聖經,吸取上帝所賜的靈糧 

提摩太後書316-17節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基督徒若不常常吸收靈命的糧食,即上帝的話語,就無法在靈性上成長、成熟。惟有透過讀經,我們才能夠預備好自己去完成上帝交給我們的事。 

「要被聖靈充滿」(以弗所書518節),即行走在上帝的光照中,且願意接受內住上帝的制約。若要被聖靈充滿,我們就必須花時間閱讀並默想聖經,把上帝那能改變生命的真理,豐豐富富地記在心裡(歌羅西書316節)。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22節)我們不能只是閱讀聖經,還要時刻默想並遵行,應用在生活中。 

想一想:你是否有每天花時間,閱讀至少一章聖經經文呢?閱讀聖經會對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實踐:從今天起,在閱讀經文之後反覆咀嚼上帝的話,並花幾分鐘去消化它。你可以思考以下問題: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呢?教導我什麼?這如何應用到我身上? 

禱告:親愛的上帝,感謝祢賜給我改變生命的真理,讓我能夠學習更像祢。求祢使我渴慕祢的話語,並願意花時間閱讀聖經。求主幫助我不僅是閱讀聖經,更是將祢的話語記在心裡,且將祢給的亮光行出來,使我的生命與蒙召的恩相稱。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花時間禱告,與上帝交談 

禱告是與上帝共度精心時刻的方式之一。上帝何等美善,祂賜我們禱告的權柄,允許我們來到祂面前向祂祈求禱告。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段時間向上帝禱告,認真執行且持之以恆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禱告是大有能力的。 

惟有透過禱告向上帝表達我們的頌讚、認罪、祈求、代禱和感恩,並藉著每天讀經來聆聽祂的聲音,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才得以建立和成長。另外,抓住上帝在經文中的應許能使我們在禱告中更有信心和勇氣。因為聖經說,上帝回應那些有信心的禱告(希伯來書116節)。 

想一想:你經常向上帝禱告嗎?你目前的禱告生活如何呢? 

實踐:你可以準備一本禱告筆記本,將禱告事項寫下來,並每天嘗試花15分鐘時間與上帝相處,向祂禱告。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賜我禱告的權柄,讓我凡事都能到祢面前禱告、祈求。求主幫助我常常向祢禱告,且不灰心,憑信心等候以及順服祢的回應。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3.饒恕他人,放下心中的怨恨 

許多人因不願原諒他人,飽嚐生理和心理的崩潰之痛。背負怨恨越久,就越沉重。但身為上帝的僕人,我們不能心懷怨恨,因為怨恨會摧毀我們的生命。歌羅西書313節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創世記37-50章我們可以看到約瑟即便發生了那麼多不幸的事,卻從未讓苦毒在他的心裡生根。他不但原諒了他的兄弟,更不再記念他們對他所做的惡行。 

我們要學習約瑟,不對上帝和他人心懷怨恨,也要不計前嫌,不把苦毒和內疚放在心裡。選擇寬恕與遺忘,我們將可以得到心靈的自由及豐盛,那也是靈性健康與成長的必要習慣。(但若加害者缺乏悔改,強行和解不僅是傷害受害者,更可能淪為縱容。 

想一想:你心中是否有放不下的怨恨?你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饒恕他人? 

實踐:花點時間閱讀約瑟的故事,並且把曾受過的傷害,透過禱告交託給主,祈求上帝賜你力量去原諒曾傷害你的人,以及放下心中的怨恨。 

禱告:主啊,我承認我因為受傷而不願意原諒_______。主啊,我現在願意原諒並放下,將傷害交託於祢。但我無法憑自己的能力做到,求祢幫助我,賜我力量去饒恕,醫治我心中所受的傷害,使我能夠放下怨恨,心靈得享祢所賜的自由與豐盛。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4.穩定的教會生活,服事他人 

我們都需要教會,與主內弟兄姐妹連結。信徒需要聚集在一起,致力「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242節)。 

聖經也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1025節) 

當我們在教會聚會,與主內肢體連結,我們可以彼此扶持、互相代禱、鼓勵對方。而且若我們堅守團契,每一位主內肢體都覺悟自己的責任――成為上帝的使者,回應在教會服事的呼召,並向有需要的人傳福音,為主做見證的時候,上帝的賜福就會傾倒而下。 

想一想:你的教會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穩定的教會生活及服事,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實踐:如果你的教會生活不穩定,可以向上帝禱告,請求祂幫助你能穩定教會生活,並賜你有願意、積極服事的心。 

禱告:親愛的天父上帝,求祢幫助我,即便生活忙碌,也不要停止聚會。求祢重燃我對參與教會、服事、小組的熱忱,使用祢所給予的恩賜,祝福教會與眾人,從中也得著祢的賜福。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5.對付罪污 

許多人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默默背負著罪疚感。我們可能會企圖掩蓋自己的罪惡,用諸多的解釋和方法否認它的存在。然而直到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惡,這些罪惡感都將繼續糾纏我們。 

聖經說:「遮蓋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言2813節)在這個容許逃避責任、背信欺詐、掙脫束縛的時代,我們要學習承認並捨棄自己的罪,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以便能夠經歷饒恕與赦免。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掙扎告訴上帝,向祂禱告支取力量與勇氣去對付罪污,行祂看為正確的事。 

想一想: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還未處理的罪污?若我們不承認自己的罪,將會有什麼後果? 

實踐:今天就祈求上帝向祢顯明生命中那些尚未承認和捨棄的罪,然後認罪悔改。 

禱告:親愛的上帝,我承認我犯了____罪,導致我有罪疚感,甚至無法原諒自己。求主幫助我捨棄這罪,不再被過去的罪惡所挾持,能夠悔改歸向祢。我也要感謝讚美祢,因祢應許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祢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原諒加害者有無條件?

921日,在「美國轉折點」為查理·柯克舉辦的追思會上,遺孀Erika Kirk致詞時說,她將延續丈夫的遺志,並表示:「我原諒他。因為這是基督所做的。仇恨的答案不是仇恨。」她引用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父啊,請原諒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馬太福音》中的「愛你的仇敵」,不僅是一種道德理想,也是避免報復循環、化解社會衝突的方式。在自由民主的社會,寬恕更意味著維持社會秩序與和解。但聖經中的「饒恕」有不同層次,必須區分「內心的態度」與「實際的修復」。 

在《馬太福音》5:44,耶穌呼召人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強調不以惡報惡的心態。在《馬太福音》18:21-22,耶穌更指出饒恕不應設限,因為這是信徒效法天父慈愛的生命態度。 

然而,聖經也指出,赦免並非全然無條件。《路加福音》17:3-4 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這顯示悔改是人際饒恕的重要前提。上帝的赦免也同樣如此——《使徒行傳》2:38 要求悔改與受洗,《約翰一書》1:9 則教導人要認罪,才得蒙赦免。 

因此,基督徒在人際關係中,常將饒恕理解為兩層:1.內心放下仇恨,不讓報復心綑綁自己;2.若要真正恢復關係,則必須建立在加害者的悔改與改變之上。總結來說,聖經呼召信徒在心態上無條件饒恕,但關係的重建則有條件。如果缺乏悔改,強行和解不僅是傷害受害者,更可能淪為縱容。

知識分子與媒體從業者的照妖鏡

美國保守派評論員柯克被暗殺,年僅三十一歲,震撼全球。列舉柯克沒有做/不會做的事:

- 就算被罵,也不會態度變得惡劣

- 不會出言羞辱,不會嘲笑你

- 光明正大,不會匿名攻擊,不會含沙射影暗箭傷人

- 不會聲稱你沒講過做過的,不做人身攻擊

- 不會用資格論,質疑你的學歷/身份/收共黨錢,否定你討論的權利。

- 不會用別名呼你,不會說你是蟑螂,左膠,共匪,塔綠班,垃圾或者藍蛆。 

捫心自問,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呢?在華文圈,短短數週竟有大批教授、媒體人、政客與社運人士集體圍攻一位素未謀面的柯克,指控他極右、白人至上。 

若這種基礎的禮貌與品格也無法換來寬容,社會如何自處?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與媒體從業者,竟流露暴戾的恨意——他們原本應示範耐心與尊重。 

每個人可以討厭某些人,但是還是會允許他們存在,因為恨,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必須除之而後快。所以經上說,要原諒別人,允許自己與恨共存,否則社會將越加混亂。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現代人特質與新冠疫苗

現代人特質

1. 閱讀理解有問題,總解讀與文字無關的意思(超譯/擴大解釋)

2. 即使解讀荒謬,堅持自己正確,但既不複檢又不檢查實際事實

3. 將自己誤解或幻想的版本當事實,然後惡意理解,立即興師問罪發動批鬥

4. 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蠢到堅持己見;沒那麼蠢的就潛水消失,等大家都忘了,再重複1-3

 新冠疫苗的故事,可以用來檢驗四大特質。結論是,不要陰謀論新冠疫苗了,台灣最受敬重的感染科權威之一,李秉穎醫師直率評論:「提出質疑的人士(醫師?),先前可能不知道流感疫苗是怎麼做的、可能沒有抗流感藥物的使用經驗、或可能沒診斷過一位流感病患。但在一夕之間,所有人都突然變成新聞媒體上的流感專家。.... 越不了解越容易質疑。」

………….

結論: 在病毒與人類共存的時代,持續用準確、有科學實證的知識武裝自己,是最好的防禦。新冠病毒已經改變,但它從未真正離開。接種疫苗這樣簡單而有效的行動,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保護我們免疫力較弱的長輩、親友與孩童。這個秋冬季節,你會選擇相信科學證據,還是網路謠言?為了保護你和你所愛的人,你將採取什麼行動? 

前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資深感染科專家陳伯彥醫師在昨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的線上課程講座中,分享了幾個挑戰我們現有認知、令人震驚的觀點。他的看見提醒我們,為何在這個看似「後疫情時代」的時刻,我們仍需保持警覺。本文將為您說明這場專業講座的五大驚人真相,希望能成為您在即將到來的秋冬季節中,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清晰指南。 

驚人真相一:新冠不是流感,它的影響遍及全身 

最大的誤解,就是將新冠(COVID-19)與流感(Influenza)劃上等號。陳主任指出,兩者在生物學基礎上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流感病毒的鑰匙,主要只能打開我們呼吸系統的門鎖,因為它的病毒受體絕大多數集中在呼吸道。然而,新冠病毒手裡握著一把「萬能鑰匙」,也就是一種名為「ACE2」的受體。這把鑰匙能打開遍佈全身的門鎖——從心臟、肝臟、腎臟,甚至到我們的大腦。 

這意味著,尤其是對於從未感染過的人來說,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對全身的衝擊可能是「非常非常的大」。這種全身性的攻擊,正是導致「長新冠」(Long COVID)風險遠高於流感的根本原因。從腦霧、心悸到長期的疲憊,這些後遺症的根源在於病毒影響的不僅僅是肺部。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它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是「輕症」新冠,也可能留下長遠的健康影響,以及為什麼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而言,預防感染仍然是首要之務。 

驚人真相二:雙重感染的風險,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你是否想過,如果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會發生什麼事?這不僅僅是個假設,科學實驗給出了嚴峻的警告。在一項關鍵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了三組老鼠:

   第一組(僅感染流感): 體重顯著下降。

   第二組(僅感染新冠): 同樣出現體重下降,但程度略輕於流感組。

   第三組(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無論是先感染流感還是先感染新冠,這組老鼠都經歷了最劇烈的體重下降和遠高於其他組的死亡率。 

這不只是一項實驗室裡的發現,而是一記警鐘。實驗證明,當我們的免疫系統被迫同時對抗兩種精密的病毒時,防線可能會被災難性地摧毀。雙重感染的殺傷力並非 1+1=2,而是倍數成長。這項發現轉化到人類身上,意味著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的患者,其住院和死亡風險將會急劇升高,對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群體更是如此。這項真相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解釋了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們不斷呼籲大眾應同時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這是我們目前預防這種致命「雙重打擊」最有效的工具。 

驚人真相三:關於 mRNA 疫苗的疑慮,專家這樣說,mRNA 疫苗是終結疫情大流行的關鍵科技,但圍繞它的疑慮和謠言從未停歇。陳主任在講座中,針對幾個最常見的迷思提出了科學解釋。 

迷思一:「mRNA 疫苗會改變我的基因。」專家的說明很清楚:疫苗中的 mRNA 就像一張「模板」,它在細胞的主要工作區(細胞質)下達指令,教導細胞製造病毒蛋白以觸發免疫反應,但它永遠不會進入細胞的指揮中心(細胞核),也就是您 DNA 被安全儲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的壽命極短。 

迷思二:「副作用很可怕,而且是永久性的。」:您可能聽說過早期疫苗接種後手臂嚴重痠痛的經驗。專家們聽取了回饋,科學也隨之進化。後續的疫苗版本透過「降低劑量」,並改用預充填的「單劑型包裝」(避免了針頭因抽取藥劑而變鈍),這些小改變顯著減少了疼痛感與副作用。一項針對阿拉伯國家多種新冠疫苗的研究甚至發現,接種到第三劑時,如掉髮、經期改變等副作用的報告反而顯著下降了。 

迷思三:「疫苗會導致心肌炎。」:雖然接種疫苗後,在年輕男性中有極微小的機率出現心肌炎,但數據顯示,因「感染新冠病毒本身」而引發心肌炎的風險,其實「會更高一點」。此外,專業且正確的注射技巧也能進一步降低疫苗相關的風險。總結來說,在全球數十億劑的接種數據支持下,科學共識非常明確:接種疫苗的安全性,遠遠高於承擔感染病毒所帶來的風險。 

驚人真相四:「左流右新」?兩劑打同側效果可能更好。許多人可能都聽過「左流右新」的說法,也就是將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分別打在不同手臂上。然而,一項由 BNT(輝瑞/BioNTech)進行的研究,卻得出了可能顛覆這個常規做法的結論。 

陳主任分享的研究數據顯示:• 研究中,將兩種疫苗接種在不同手臂的組別,其抗體反應濃度相對較低。將兩種疫苗接種在同一側手臂的組別,無論是針對哪種變異株,其產生的抗體濃度都持續且顯著地高於另一組。 

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在同一側淋巴結的免疫反應,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被激發。研究指出,同側接種不僅能「更快速的產生」抗體,其「持久性更長,可以四到六個月」。下次接種時,您可以考慮這個新建議。當然,若選擇同側接種,請務必提醒醫護人員,兩個注射點之間應至少間隔一英吋(約 2.5 公分)。這個小小的改變,或許能為你的免疫力帶來更大的提升。 

驚人真相五:你的資訊來源,決定了你的健康風險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從哪裡獲取健康知識?是來自感染科專家,還是來自網路論壇、媒體名嘴或鄰居的閒聊?陳主任指出,醫師或護理師的專業建議,是影響民眾接種意願的關鍵。但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部分醫護人員,也可能因接收到不正確的資訊而產生猶豫。 

陳主任特別引用了台灣最受敬重的感染科權威之一,李秉穎醫師一段直率的評論,來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提出質疑的人士(醫師?),先前可能不知道流感疫苗是怎麼做的、可能沒有抗流感藥物的使用經驗、或可能沒診斷過一位流感病患。但在一夕之間,所有人都突然變成新聞媒體上的流感專家。.... 越不了解越容易質疑。」 

這句話的含義深刻:專業是建立在深厚的學理與臨床經驗之上。那些最不了解的人,往往最大聲地提出質疑,而這正是公共衛生最大的風險來源。當我們面對攸關健康的抉擇時,請務必選擇最可靠的資訊來源:你的家庭醫師、國家的公共衛生機構(如疾管署),以及真正在第一線對抗疾病的感染科專家們。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圓滿順心

圓滿順心,沒有固定公式,而是與心態、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首先,認清「圓滿」不是「完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圓滿往往來自於接納不完美,學會欣賞已有的,而不是糾結缺少的,就能減少焦慮,增添安穩。 

其次,把握當下,減少比較。不與他人過度比較,才能活出自己。順心來自於專注眼前的關係、工作與日常,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同時,懂得放下並學會調適。人生難免有不如意,若執著於過錯或遺憾,只會消磨心力。能在挫折中學習,並調整期待,才能讓心更柔軟。 

再者,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懂得休息與適度獎勵,能讓生活更有溫度;同時以善待人,關係和諧,心境也會平順。 

最後,保持信仰或精神支柱。無論是信仰、哲學、閱讀,或與自然的連結,都能讓心靈有依靠,不致在困境中失去方向。 

簡單來說,圓滿是「心態的選擇」,順心是「日常的練習」。以下五個習慣,可作為每日提醒,長期實行,慢慢會發現,圓滿並非外在完整,而是內心滿足:1.感恩三件事,專注在已擁有的幸福;2.留白十分鐘,給自己安靜與呼吸的空間;3.善待人,用一句鼓勵或一個微笑傳遞善意;4.放下小執著,練習轉念,把不如意視為過程;5.犒賞自己,每天安排小快樂,讓生活充滿溫度。 

後記:真正的圓滿與順心,不是靠人的努力堆砌,而是來自與神的關係。 

圓滿不是外在境遇的完整,而是內心因信靠神而得的平安(腓立比書4:7)。順心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每日在禱告與感恩中與神同行。 

認清「圓滿不是完美」。「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人的有限與不完全是必然的,但在基督裡,我們得著饒恕與接納,能心存感恩,而不是苦苦追求完美。 

把握當下,減少比較。「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3:11)。與其比較,不如安靜等候神的時間與安排,懂得享受當下的恩典。 

懂得放下,學會調適。「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順心不是靠自我壓抑,而是把重擔交給神,相信祂有更美的帶領。 

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31)。善待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懂得管理身心,好讓自己有力量去愛人、服事人。 

保持信仰或精神支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23:1)。真正的依靠不只是哲學或自然,而是永活的神,祂能在困境中成為力量與安慰。

電影《戰疫前線》

這部片即將下檔。故事回到2020年,COVID-19爆發後,鑽石公主號停靠橫濱港,日本政府如何應對船上群聚感染。 

當時日本並無類似台灣疾管署單位,少了陳時中、羅一鈞、莊人祥、王必勝等角色,只能由災害派遣醫療團隊(DMAT)臨時上場。DMAT章程並未將大型傳染病列入出勤範圍,但基於人道精神毅然投入,有人家中還有年幼孩子,仍選擇登船。 

導演呈現真實人性:有醫院因恐懼拒收病患,有教授建議不被採納轉而上網爆料,有媒體為收視製造衝突,也有官僚懷著熱血救人,更多害怕卻留下來安撫並救治乘客的醫護與船員。 

這告訴觀眾,現實的困境往往靠平凡人的勇氣與善意才得以度過。台灣是幸福的。原以為日本作為先進國家,應變能力更強,對照當年阿中部長午後的沉穩聲音,那是一段特有的台灣風景。(參周軒)

職涯大變動的時代

1.校園教育

今年小一新生 17.6 萬人,去年新生兒13.4 萬,今年約 12.8 萬。五年後新生將再減四分之一。教育部預測,未來 16 年小學班級每年減少1,100 班。現在代課缺理科老師,透過退休教師或業界專才兼任應能緩解。教師甄試錄取率 0.4% 5%,多數代課老師早意識到風險,轉而尋找出路了。 

2.人工服務
最近美國 Salesforce 透過「AI 代理人」精簡客戶支援部門,從 9,000 人縮減至 5,000 人。AI 能自動回覆問題,產出行銷素材、維護網站。當 AI 愈趨成熟,人機協作需求大減,人力規模能不腰斬 

3.程式設計師
美國科技產業持續裁撤工程師,招聘速度顯著放緩。資工的重要性依舊,但至少80%程式碼由 AI 自動生成,品質甚至優於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這意味大量中低階工程師在典範轉移中失去工作。現在資工系依舊大量招生,若學生只想學歷,恐怕會找不到工作,不如考慮轉系。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北歐社會主義的實施條件

不少人喜歡社會主義,說北歐就是成功例子,卻不說希臘與委內瑞拉都證明是權力決定財力的失敗國家,更不說每件事背後有代價,每個權利背後都是義務----人想要有意義的活著,人生的教育、學習、價值取捨和最後死亡,都要有思考習慣,才能做出取捨。

「北歐社會主義」不是典型的社會主義,而是「資源型國家 + 高工會密度 + 高稅收福利」的混合制。這些條件在亞洲、美國或拉美無法複製,它的成功依賴於:

1.北歐擁有廣大領土與豐富資源(石油、鐵礦、林木、漁業),但瑞典+芬蘭+挪威2200萬人,能支撐高福利政策。雖然如此,瑞典在 1990 年代爆發金融危機。

2.北歐普遍沒有最低工資法,但工會密度極高。勞工待遇靠工會談判,而非政府立法,這需要依賴高度的社會信任與合作文化。二戰與冷戰時期,面對納粹與蘇聯的壓力,北歐資本家選擇與工會合作,避免勞工走向革命。

3.北歐中產與高收入者的所得稅率超過5成,消費稅更達25%,但維護私有財產與資本運作,沒有遺產稅與富人稅,並非單純劫富濟貧。

4.公共部門僱用三成人口,在能源、交通與基礎產業扮演重要角色。但高稅收與高物價導致部分民眾移居他國,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了確保國家資源安全,需要大力強化軍事準備。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作品:《聯》(2018)

 作品:《聯》(2018)

作者:菅野麻依子

材質:漂流木、鋼筋

地點:綠島帆船鼻大草原

理念:漂流木跟著洋流在太平洋中旅行,讓人想起曾經乘黑潮從台灣到日本的人們。生長在島嶼高山的樹木,被激流沖到海洋中流浪,日復一日自然力量的雕琢,死去的樹木樣貌不斷變化。這件作品以在綠島礁岸上撿拾的浮木,創作出一串連結的球體,就像被黑潮串起的太平洋島鏈,是獻給地球的項鍊。

漂流木原是「死去的樹木」,在海浪的拍打與雕琢下,變成新的形貌,而再創造為藝術品,也能被理解為對上帝創造的回應,這種「彼此聯繫成一體」的意象,能延伸到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互屬關係,蘊含「漂泊、更新、創造、連結」等主題,這是「自然寓言」,也提供神聖的視角。

關於作者:1974生在東京,東京藝大畢業後從事設計工作,2000定居舊金山,2004取得加州藝大學位。2009於德國美術館駐點。2014獲東京藝大博士。目前致力於在悠遠又親近的不同場域進行研究、交流和創作。2016受邀來臺灣參加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從此愛上山海自然與野性純樸的人文風土,2018再次受邀,並至台南藝大專任授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