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走到最後一哩路——從多氯聯苯事件談起


走到最後一哩路——從多氯聯苯事件談起

昨天讀到一篇「兒童腦瘤與多氯聯苯」文章[1],回憶起1979年台中地區發生的多氯聯苯油症事件,五十年次前的人對此應有記憶。我找些資料閱讀,體會到在能力範圍內,走到最後一哩路」的重要性。

1968年,日本福岡縣一家食用油工廠,使用多氯聯苯脫臭造成米糠油汙染,約數十萬雞隻死亡,日本從1974年起,改用高壓蒸氣脫臭。同年戶倉恆信在墨西哥發表「食油脫臭器新概念」一文,次年刊載於美國《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 Society》雜誌。

同年,台灣工業發展研究所的《食品工業》雜誌將它譯成中文,然而在四年後(1979年),台灣還是出現油症事件,造成兩千多位痛苦度過餘生。或許雜誌主事者發揮走到最後一哩路的精神{2},積極向政府通報預防,而不是翻譯了事,憾事就可避免。

我們也可以說,政府常因種種原因,反應慢半拍。或許是行政怠惰人命不值錢或是偏企業主。我發現,美國在1977年就禁止製造了,台灣1988年才禁,而用途只禁食品業,到2001年才全面禁用。

禁用之前,大家還常用報紙包食品所以當環保人士抗爭時,我們應用更寬容的態度看待,不要以為在找麻煩,雖然有時某些主張可能過頭了。

有機合成有一段輝煌歷史,1881年德國H.施米特和G.舒爾茨合成的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就是其中之一。或許合成當時,還慶祝一番呢!多氯聯苯的苯環上的部份氫原子被氯原子置換,共有209種異構體,是一種類戴奧辛物質。

美國於1929年最早生產多氯聯苯,6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年產約10萬噸。由於不燃燒又穩定,用途廣泛,作汽車冷卻油和潤滑油,混在油漆減少起火,在變電器作電阻,製造電容器和其他電器設備,還用在塑膠、染料、輪胎。

當年美國禁用多氯聯苯時,一家公司(好像是孟山都)150萬噸產品倒入海洋,所以還繼續危害海洋生物,當然包括人類的食物鏈。據估計,目前仍有100萬噸分散各地,57%仍反覆使用或未處理,27%掩埋,16%在土壤、河川、海洋及空氣(eaton)

[1]張文亮教授:兒童「腦瘤」與多氯聯苯
[2]源於耶穌寓言: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受了重傷。躺在路邊。祭司和利未人路過但不聞不問。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路過,不顧隔閡,動了慈心照應他。在需要離開時,出錢送進旅店的故事。(路加福音10:25-3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