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真正的長大是尊重權柄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在權柄之下成長,也能在需要時承擔責任。世界複雜,人與人不同,有時需指揮別人,有時順服他人;但習慣指揮的人,面對順服特別困難,因為尚未真正長大。 

真正的長大,是在權柄下長時間被磨練,直到有能力執行權柄。上帝設計家庭讓我們順服父母,也學習帶領弟妹;在少子化社會,教會便成為操練彼此順服的屬靈家庭。耶穌也在家庭經歷順服,在服事時完全依從天父。 

成熟意味著擁有知識、具備能力,也能接納不同性格,在健康界線中帶動群體成長。然而現實常是彼此不成熟,不懂合作,造成傷害與混亂;或有人領導能力不足,系統因此卡住。 

因此,成長需要恩典、真理與時間。我們學習自己做決定,願意承擔後果,也在挫折中被塑造。這些過程沒有捷徑,只能耐心慢慢累積。我們都還在長大的路上,願彼此多些體諒,也讓自己過得更輕省。(摘自改變帶來醫治)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政治正確的經濟文

濟學需深入理解實務,否則一個前提假設錯了,就全盤錯。我認為許文泰講(低薪、高房價、貧富不均)只是政治正確,一點也不高明。

https://www.facebook.com/wentai.hsu/posts/pfbid0jCrCpnyptHW4u4sP6JTPJczVuBZjJdibR6xvGdDTiJWqyfojo75gdi9rjxEEWJWSl

 簡要說一下。

1)貧富不均以吉尼係數而言,台灣是貧富不均程度低的國家了。 

2)低薪?薪資水準與產業升級/低物價相關。學術界算的GDP分配是錯的,央行/經濟部曾提出解釋。就算上市櫃公司,全員加薪30%,看看剩多少家賺錢。企業提高利潤率,需投入研發/資本支出,但失敗機會大,喊人家升級,失敗了,要協力負擔嗎允許高物價就能高薪,但出國花費才有意義,對無多少積蓄的退休族是厄運,現階段條件不足,只能透過提高最低工資,摸石問路。 

3)房價高憤青說,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6倍,太貴了,但巴菲特會說,指標有盲點,美國持有稅2%,貸款利率6%,美國更貴。除非允許政府獨裁,否則高房價不易解決。因為房價結構性因素包括1.供給問題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都市土地釋出少,舊屋都更困難;2.利率大降,這是產業/民眾無法承受高利率的均衡結果;3.民眾投資保守,淨報率5.5%不錯了,若開槓桿以房養房更好;4.地方政府對空屋/房地稅無力。政府很努力興建社宅了,上階段20萬戶達標,下階段100萬戶,不可能一蹴可幾。 

4)央行能控制匯率升值嗎?從每日金融交易金額與央行持有自由外匯部位看,央行沒有能力。而且升值有很大副作用,這是大型試驗,錯了,誰要負責其實有一天,壽險業不匯出套利、人們不擔心政治風險或分散投資結匯,企業大量投資本土而利率脫離低檔,中國不控制幣值,日韓也從善如流之時,台幣就自然升值了。這樣,我也同意升值,但目前得到升值的好處前,必死無疑。https://www.facebook.com/eaton.tung.1/posts/pfbid02iZ4VUDJYQ9qGrV19f3Pe92NvoNokfWhT9HwkMk5YDG7AD8zwXEmEcgC5msZ8Nr7El 

5)那篇文章說,臺灣「一定」要放棄「過時的經濟模型」,選擇更好模型。更好是甚麼?他沒說。因此帶來傳產崩潰大量失業等政治與財政風險,他說「可管控」。意思是臺灣出代誌,一定能解決。經濟雜誌變成娛樂雜誌,這不也是病?

https://www.facebook.com/eaton.tung.1/posts/pfbid02yY9wq3V2N3yGZ74qCVga27GkT9MhdTaPLBWX5ocjGdz57hnA8MyZXtYJTyDrYx8ol

獨立思考不偏聽

1 台灣教育的病態 

鳳凰颱風前,自稱台大大氣系的網友預告台北將放假,不準就發雞排。預言失準後,他宣布要發放,吸引超過500名學生與民眾排隊。等到中午,當事人未現身,只剩空等的人。 

這事凸顯:輕信、缺乏批判、跟風盲從。多數學生不是為100元雞排,而是不理解時間珍貴,缺乏獨立判斷及自我對話能力。一個人難以面對慾望與內在矛盾,就容易被情緒、誘惑與外部聲音左右。 

這也使許多人容易被政治網紅影響,牽動國家安全。真正的成長不在於學多少,而是能與慾望談判,在矛盾中保持清醒,讓行動接近自己的信念,這比考試更難。 

2風電超過用電的十分之一 

多年來,太陽能發電遭攻擊:面板有毒、清潔劑汙染水源、消滅農地、光照不足….。不少人信謠言。原因有二。第一,不獨立思考。家戶每天大量用清潔劑,沒人說污染水源。面板清洗用清水與刷子。又,台灣需要多元化發電,怎相信全台土地佈滿面板,供電也不足的說法 

第二,偏好小道,不信政府公開資料,覺得掌握「不可告人的祕密」彰顯聰明,不知那些多半是片面甚至虛構。比如,企業向風電廠購電,不需要台電介入,卻說政府虧錢。李鴻源說台灣風機是越南的三倍價錢。這是片面資訊,像超跑比裕隆,沒說性能差兩倍基礎水深差兩倍…. 

總之,只能持續宣導。現在東北季風增強,正是提醒風電時機。經濟部能源署新聞稿如下// 變天了,東北季風越來越有感!台灣海峽地形,讓東北季風被「導引」成高速氣流,形成穩定又強勁風場。根據台電資料,今年2月,風電瞬時出力突破3.1 GW,當天風電供應超過全國用電的十分之一,既減少燃煤,也讓抽蓄水力與儲能設備更靈活調度,強化供電的韌性。//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JRS8TZtX/

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畫重點:王阿姨嘗試白天保持室內明亮,傍晚到公園散步,增加活動量並避免在沙發打嗑睡,睡前半小時降低室內光線亮度,並進行舒緩的伸展,配合保持臥室溫度涼爽安靜,放鬆心情不強求馬上入睡。幾週後,半夜醒來的次數減少了,白天精神也比較好,心情輕鬆許多。

……….

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國衛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

為什麼總是睡很淺、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許多年長者以為是失眠,其實可能是「睡眠節律」改變。掌握光照時間、調整作息與運用非藥物方法,就能減少夜醒、改善疲倦,重新找回安穩入睡的力量。

72歲的王阿姨,退休後常常半夜醒來就睡不回去,白天又覺得疲倦無力。起初她以安眠藥幫助入睡,但漸漸擔心藥物副作用與依賴性,想停藥又怕睡不著,睡前為了是否要吃安眠藥苦思良久,晚上睡前彷彿一天之中最難熬的時間。王阿姨好奇,難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睡眠困擾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長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研究顯示,幾乎一半的長者都有睡眠障礙。這些困擾不只會導致白天疲倦,還可能降低免疫力、增加憂鬱與焦慮,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與人際互動。

雖然睡眠醫學會對失眠治療的第一線建議並非藥物治療,而是認知行為治療,但台灣醫療院所的診間忙碌,提供完整評估與非藥物治療的資源不足。相較之下,健保制度讓鎮靜安眠藥物很容易取得;調查顯示,高達兩成的社區長者使用鎮靜安眠藥。

依睡眠醫學專科的臨床建議,在開立鎮靜安眠藥給有睡眠障礙的長輩之前,醫師通常會先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常見睡眠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運動症、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症、晝夜節律障礙症。其中,提前型晝夜節律障礙症十分常見,但診斷率卻很低。

隨著年齡變化的「睡眠節律」

人體的睡眠節律隨著年齡改變。從20歲之後,我們的睡眠相位會逐漸提前,這也是為什麼年長者常常傍晚7、8點就邊看晚間新聞邊打嗑睡,清晨3、4點醒來卻睡不著。當此種生理節律與家人、朋友的社交生活無法同步而造成困擾,即所謂的「提前型晝夜節律障礙症」。

相反地,高中或大學學生則常呈現延遲型的晝夜節律障礙症,常見晚上到12點之後還沒有睡意,早上卻爬不起來錯過上課時間。

晝夜節律障礙症雖然伴隨著失眠的症狀,但治療與失眠有所不同,著重於調節起床與上床的時間,以減少節律錯位對生活的影響。環境中存在各種因子可調整生理節律,其中最強大的是光線。地球上生物體的節律來自於地球24小時為週期自轉規律中,太陽光照射的變化,也約略符合24小時為週期。光線透過人體視網膜接收後,訊號傳遞至大腦視叉上核,此神經核統一身體各部位的節律活動,包含松果體按時分泌褪黑激素,通常在夜間10點之後升高。

目前的節律療法之中,經常利用天然或人造光,以及褪黑激素製劑來調整生理節律時間。另外,進食與活動的時間也會影響生理節律。一般來說,2,500至10,000 lux的光照(大約是戶外陽光的亮度)對調節睡眠時間有幫助。如果是長輩常見的提前型的晝夜節律障礙症,通常在夜間10點之後到凌晨之間進行光照治療,可延後其生理節律。

在跨國飛行的旅行中,往西飛也常見此型的節律障礙,導致下午或傍晚就想睡覺,半夜早醒,亦可採用夜間光照的方式來改善。光照治療的重點在於使用的時間點,建議諮詢睡眠專科醫師,藉由活動記錄儀器、褪黑激素測量等方法確認個人的生理節律時間,才能精準在有效的時間進行治療。

除了可見光,近年來「近紅外線光」也開始受到重視。由於長者大多時間待在室內,而室內光線的強度通常只有500 lux,遠低於戶外的10,000 lux,更缺乏特定波長(例如近紅外線)的照射,因此可能錯過了某些對健康有益的光線。

近紅外線光的波長大約是750–1100 nm,佔太陽光能量的一半以上。這種光線與紅光一起,被稱為「光生物調節治療」(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早在 1960年代,就有研究發現它能幫助傷口癒合、毛髮生長、抗發炎、止痛以及改善憂鬱。

2002年,美國 FDA核准近紅外光用於治療頭頸部疼痛、關節炎及腕隧道症候群。光生物調節的作用並非來自熱能,而是透過刺激細胞內的「光受體」,進而影響粒線體功能、新陳代謝及細胞訊號傳遞。有趣的是,近紅外線光近年被發現有改善情緒症狀與失眠的效果,而且不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不過,目前的證據還不夠一致,對睡眠品質的客觀改善仍需更多大型研究來確認。

經醫師評估後,王阿姨開始嘗試白天保持室內明亮,傍晚到公園散步,增加身體活動量並避免在沙發打嗑睡,睡前半小時開始降低室內光線亮度,並進行舒緩的伸展,配合保持臥室溫度涼爽安靜,放鬆心情不強求馬上入睡。幾週後,她發現自己半夜醒來的次數減少了,白天精神也比較好,心情跟以前相比輕鬆許多。

睡眠障礙在年長者中相當普遍,但並非只能靠藥物解決。光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與良好的睡眠衛生,可以為改善睡眠與生活品質提供新的選擇。若長者有睡眠困擾,建議先諮詢醫師,評估潛在的睡眠問題,診斷睡眠共病,再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比特幣玩完了?

人們認為,虛擬貨幣持有人身份保密,交易無法根查,沒有中央管制,沒看到美國政府禁絕,因此壞人愛用,可以走私漏稅,毒販貪官洗錢,資助恐怖組織和架空美國經濟制裁,結果虛幣越做越大。 

現在知道,陳志被美國政府抄了127千枚比特幣,比特幣女王也被抄了50億英鎊的比特幣,原來政府可以破解加密,洞悉交易來龍去脈,省下檢調和搜證。 

如今,比特幣不再是隱密的金融管道,它的「最重要價值」消失了。虛幣的迷因故事會消散嗎?當美國穩定幣機制推出,美國可減債,但沒有股息的比特幣,會岌岌可危嗎? 

最近比特幣從高點124,310(10/7),一度報89,231.5美元(11/18),號稱萬物之靈的人會說,跟先前漲幅比,算不了甚麼。預測很難,更不要說認錯悔改,不然世界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台灣經濟學會2025【經濟計量學門】最佳碩士論文獎

這篇論文看來有水準,結論跟常識一樣,就是男女薪資差距逐年縮小,尤其低薪族群,但高薪族群改善很有限。把文摘要翻成白話:想了解台灣男女薪水差距有沒有隨著時間變小及其原因。研究注意到「選擇偏誤」,就是觀察到的薪資只反映有工作的女性,對此做了調整。研究採用「分量選擇模型」,針對20022017官方資料做統計。 

結果發現,男女薪資差距逐年縮小,尤其低薪族群。參與工作的女性平均條件較好,但薪資差距的主要來源是結構性因素:性別、升遷機會或看不見的歧視等,所以在高薪族群,女性教育與工作條件雖有助於縮小差距,但改善有限。

………….

題目台灣性別薪資差距的反事實分配拆解:分量選擇模型的實證應用

得獎人:徐于婷政大經濟系

指導教授:廖仁哲博士

論文摘要本研究旨在實證分析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於薪資分配的異質性與變動趨勢,特別聚焦於女性勞動參與所造成的自我選擇偏誤問題。我們結合 2002 2017 年台灣人力運用調查資料,採用 Arellano and Bonhomme (2017) 所提出之分量選擇模型,透過參數化 copula 函數刻劃女性薪資與勞動參與決策間誤差項的相關性,據以進行薪資分量迴歸估計與選擇偏誤修正,並進一步透過模擬反事實薪資分配進行分量拆解。實證結果顯示, 2002 2017 年間,在修正選擇偏誤後 ,性別薪資差距隨時間在整體薪資分配中縮小了 0.060 0.323 個對數點,且在低薪資群體的收斂幅度較為顯著。這些縮小幅度高於未修正選擇偏誤時的估計結果,顯示女性勞動參與存在正向選擇現象。此外,反事實分量拆解結果發現,結構效果(反映無法觀察的性別特性、報酬與其他因素差異)為性別薪資差距的主要來源,其貢獻比例普遍超過 100%,且隨薪資分量上升而遞增,惟其改善幅度在高薪資群體相對有限。相較之下,高薪資女性的組成效果(反映可觀察的性別特性差異)相對顯著,有助於縮小性別薪資差距,而其選擇效果(反映女性勞動 參與行為)則較不明顯,與該群體具有較高勞動參與率的結果相符。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和田秀樹:坦然接納、順其自然、積極生活

我曾在專為長者服務的浴風會醫院工作多年。那段時間,我每年經手約100位長者的解剖。結果顯示:年過85歲,沒有人能避免阿茲海默型神經細胞損傷、癌細胞,或動脈硬化,不管怎麼講究生活習慣。 

努力對抗老化能讓人保持年輕。然而,刻意忽略逐漸老化,懷抱抗拒心態,只會讓人生苦澀。人一定會老,這是自然法則,不需驚慌悲觀。先讓自己盡力對抗老化,等到老化降臨,懂得「坦然接納、順其自然、積極生活」,才是具備成熟智慧。 

接受老化不代表放棄人生。就算長期臥床,依然有很多事可以做,如聊天、激盪靈感、祈禱。人是否幸福,端看主觀感受。假設兩個人都正在衰老。一個認為:「我這麼老了,真不幸!」而另一人心懷感激:「我還能做很多事,還能繼續發展,老天真是眷顧我!」 

在相同條件下,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世界就會不同。負面思考會加速大腦、心靈與身體的老化。對抗老化固然重要,但做不到順其自然的心態,高齡後就不容易維持心靈充裕。 

一旦察覺自己老化,就承認,並保持挑戰的心態,問問自己:「既然如此,要怎麼讓未來過得更幸福呢?」秉持這樣的態度,才能讓長者積極生活,這也是高齡者應追求的智慧。

貧富差距

最近看到有人說,蔡政府執政時期,台灣家庭最富5%與最窮5%,兩者貧富差距達150倍。再持續惡化下去,就是革命或大清洗來結束這一切。 

如果是這樣,不如比前1%和最後1%,就生靈塗炭了。最窮的可能失業中或退休或高資產低收入,歷史上暴動革命,大多是人民沒糧食活不下去或政治清洗。 

國際用最高20%和最低20%比較,台灣所得差距是6倍。美國、西歐很多國家差距比台灣大,中國更不用講,怎麼沒革命或大清洗? 

吉尼係數是公認的貧富差距指標,台灣表現優異,趨勢還向下(見圖)。若還不滿意,有沒有辦法再降低貧富差距?有,首先要支持政府專制,然後看看有沒有效。比如: 

1.提高稅賦:綜所稅、股利所得稅、營業稅、營所稅、遺產稅,稅率都可大幅提高,屆時百花爭鳴,比如:遷居到不太開發票的縣市(比如嘉義)、大股東變假外資、富人/公司遷到外國。法國政府很想做,但聽到人家要跑,馬上閉嘴。 

2.提高房屋土地稅:很多人是窮到只剩一間房子,若要針對富人,我算過金額有限,對縮小貧富差距幫助不大,而且大家選出的地方政府,為了討好選民,總是遠低於財政部訂定的稅率上限。 

3.規定全面加薪/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最好算一下,上市櫃公司全員加薪20%,剩多少家還賺錢,更不要說中小企業了。 

4.鼓勵人人創業當老闆,就沒慣老闆了:經濟部統計,新創企業5年後存活的只有1%,其他99%還是無法當老闆。 

5.每人每月發6萬,取消所有年金,停止外國人遷入國籍:就跟經濟學人那篇一樣,說預算是可控的,政府一定能解決。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央行能控制匯率嗎?

《經濟學人》新期封面寫了「台灣病」,刊出後,精神科醫師、人工智慧專家、類天下雜誌、翻譯專家……紛紛響應,卻不知作者年輕、大學經濟系畢業、只具備記者經驗的新加坡人。其實哪個國家沒病?說今年經濟成長6%的台灣有病,經濟學人要不要關心你們英國多年平均不成長,又是甚麼病? 

姑不論動機,文章說臺灣「一定」要放棄「過時的經濟模型」,選擇更好模型。更好是甚麼?他沒說。因此會帶來傳產崩潰大量失業等政治與財政風險,他說「可管控」,然後文章結束。意思是臺灣出代誌,一定能解決。經濟雜誌變成娛樂雜誌或心靈雞湯文,這不也是病? 

央行發兩篇就一舉殲滅謠言。一篇提大麥克指數不能作為貨幣估值工具,而且外匯市場供需主要與金融交易相關,台灣2024外資及本國資金進出金額是商品貿易的19.3倍,一籃子購買力平價也不能估值,台灣病的前提不存在。 

另一篇提到,美國財政部跟央行共同發布聲明,美國沒要求台幣升值,未來每季同步發匯率管理報告。我幽默解讀台美經濟一家親,匯率先談好了,各界不要無病呻吟。 

央行能控制匯率嗎凡事不能只用感覺,就像讀經,要用經解經,而不是自己感覺,非常不可靠。我自己算了。剔除銀行間交易重覆計算,台灣每日外匯交易約$500億。央行持有外匯$0.48兆,94%為美元計價債券,委外/自營操作很忙了,扣除準備後剩下不到$200億,最好是能控制匯率。 

天下事都有假設前提,世事比教科書不知複雜凡幾,一個假設前提錯了,推論全盤錯。觀察這幾年,採群體戰、實務兼備的央行,相較中研院學者獨立作業(GDP分配論述錯誤百出),展現央行的敏銳度。 

其實有一天,壽險業不匯出套利、人們不擔心政治風險或分散投資結匯,企業大量投資本土而利率脫離低檔,中國不控制幣值,日韓也從善如流之時,台幣就自然升值了。 

至於房價貴不貴,有許多角度觀察,但指標都有盲點。憤青說,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6倍,太貴了;巴菲特應該會說,不要看表面,美國持有稅2%,貸款利率6%,美國更貴;台灣愛以房養房者會說,台灣經濟成長3%,通膨1.5%,租金報酬2%,扣除折舊/持有稅1%,淨報酬5.5%,回報很不錯。 

至於我,就房屋風險等級,淨報酬5.5%不錯,若借款開槓桿更好。然而,決定房價的變數:租金及其成長率、維護成本(折舊/持有稅等)、折現率,不會永遠不變,當老化/少子化時機成熟,經濟不再成長,房屋會成負資產。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同時接受好與壞

人生多數痛苦來自「跟我想的不一樣」。婚姻、親子、工作、成績的衝突,幾乎都源於「期待落空」。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追求好結果,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不好的事」。於是只會接受順利,抗拒挫折。 

真正的成熟在於「同時接受好與壞」。耶穌接受被出賣與受難,卻仍選擇愛與順服,因為祂知道那是救贖的路。若我們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明白成功與失敗只是不同的學習功課,就不會被壓力與情緒綑綁。 

「好基督徒」不是永遠順利,而是願意在每一次遭遇中學習上帝的功課,活出祂的原則。當我們學會接受一切,就能脫離期待的枷鎖,成為真正自由、快樂的基督徒。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台灣病?亂寫一通!

剛剛不小心看這期經濟學人封面「台灣病」,說台灣房價/所得比紐約和倫敦還高、同樣東西在台灣覺得比國外貴好幾倍、對美出口順差暴增、台幣嚴重被低估、超強硬體產業、經濟果實沒有全民共享。 

坦白說,《經濟學人》是信用破產的媒體,不值得評論,看越多越笨。台灣是有結構問題,但「台灣病 = 被低估的匯率」敘事過於簡化,無助於改革。既然看到,簡單寫一下。 

1.員工生產力逐年大幅提高,其實一般人力貢獻不多。統計顯示,最大貢獻是設備投資,其次是研發,兩者要花大錢投資。就像醫護發現醫院賺錢要求加薪,沒看見新設備不斷出來,壓低折舊年限,但不買,醫院會失去競爭力。 

2.大麥克指數不是貨幣估值工具,只是媒體娛樂概念。它無法控制:土地價格、食材進口結構、人工成本差異、市場競爭程度、連鎖業定價策略,用它來論證「台幣被低估55%」很不專業。若用 PPP(購買力平價)或 BEER 模型,台幣未被低估多少。 

3.推論「經濟果實沒有全民共享=匯率壓低」太粗糙了。匯率不是台灣薪資停滯主因,有許多結構性因素:海外生產超過50%(相對薪資給國外勞工);內需太小卻競爭激烈(人人想當老闆);勞動市場僵固;過度依賴中小企業(但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南韓很羨慕);產業升級速度慢,企業不願冒險投資往高附加價值走。 

4.假設央行以匯率操作「刻意賺錢」太政治化了。實央行盈餘來自龐大外匯存底且投資多為安全資產(美國公債,利率超過4%)。政府財政並非依賴央行,以稅收為主(95%) 

5.假設「新台幣低估=央行刻意壓低匯率」,忽略國際金融現實。台灣是小型/開放/大量海外投資收益的小型經濟體,匯率主動性低,這類巨額的經常帳順差,不是央行能或願意控制。經常帳順差高,匯率不一定要升值。中國、日本、德國都長期順差,也都存在看似「匯率偏低」現象。 有一天,台灣壽險業不再匯出套利、企業/民眾不用擔心政治風險,投資人不用結匯買外國證券,企業整體獲利能力提高,利率不在低檔,台幣就自然升值了。

6.假設「央行壓低匯率流動性過多房價飆漲」,邏輯不成立。台灣房價飆升與「利率偏低」關聯性不大,即便利率調升(如 2022 後),房價仍上漲。上漲主因:都市土地釋出極少(結構性)、都更困難(制度性)、太多民眾投資保守(還以房養房)、地方政府對空屋稅無力、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利率低(太多產業/民眾無法承受高利率)。外匯存底與房價連動是「時間序列巧合」而非因果,非 A 造成 B。論證需要因果識別工具(VARGranger 等),否則只是視覺誤導。 

7.台灣壽險有貨幣錯位,但說「立即造成系統性風險」不正確。主管機關有要求提高外匯避險比例,多數壽險達 70–90%。避險成本與政策調整也在改善,並非「台幣升值就會倒一片」。 

8.說「美國會施壓台幣升值」,忽略國際政治現實。美國需要台灣維持電子供應鏈穩定,需要台積電在美國投資,不希望台灣出口競爭力暴跌(否則供應鏈成本上升),因此長期未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會逼台幣升值」不是目前主流預期(我的想法也變了) 

9.說「台幣升值結構問題改善勞工分配提高房價下降政府財政穩定升值一切會變好」,過度簡化政策解方,不合經濟現實。要知道,若台幣大幅升值,代價包括:中小企業大量倒閉、供應鏈外移、就業衝擊、GDP下降、通縮壓力上升(日本1990s)。這些風險完全忽略,不是無知,就是陰謀。

儒家文化圈的宿命

儒家的「忠」原本是「誠」的延伸,是對真理與良知的忠實,不是對權力或君王的服從。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實踐,扭曲成「效忠於上」。「好人」變成制度的馴服者,「忠臣」變成權力的附屬品。當「忠」不再指向真理而是人,靈魂就被收編。 

於是,中國歷史與文化有個陷阱:教育要當「好人」、要「忠」,卻鮮少問——忠於誰?為何而忠? 

無法越過「好人對壞人」「忠臣對奸臣」的世界觀,只在意自己是否是「好人」,而不在意現在與未來,自然無法脫離儒家文化圈的宿命,跟中國幾千年來的書生下場一樣,就是一場空。從選擇當忠臣開始,就選擇被統治。歷史證明這些人毫不重要,只是等待被遺忘的塵埃。 

對真實盡忠,對內在之光盡忠,對生命的誠實盡忠,對良知的呼喚盡忠。這樣,人才能真正自由,不被君主左右,不被群體同化,也不被「做好人」的幻覺操控。真正的忠,不是跪著的忠,而是站著的誠,質疑體制,回饋社會。這是從「做對的人」轉向「成為真實的人」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