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胰臟癌末靠改變習慣癌細胞消失

或許這是少數例子(倖存者偏差),但這些習慣有益,至少能讓自己快樂

............

一名胰臟癌末期患者,經歷五年與病魔對抗,多家醫院包括台大與榮總等醫師皆判定無藥可醫,甚至建議「準備辦後事」,但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與心態,一年後竟讓癌細胞消失,至今健康存活十年。

許瑞云醫師提到,病患積極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壓力來源,著手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學習放下執著。其次,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加工與高糖食物。第三,開始規律運動並保持曬太陽的習慣。

疾病往往不是「治癒」而是「控制」,這位病患透過徹底改變心態與生活方式,讓癌細胞消失,整體狀況也獲得大幅改善,為其他癌症病患帶來希望。

甚麼是良心? 甚麼是真理? 從彭振聲妻跳樓事件,你如何判斷?

李忠憲:你還在被仇恨言論綁架嗎?

黃國昌、陳佩琪、柯美蘭這些人,試圖用摧毀國家體制、攻擊司法、民進黨和賴清德總統,混淆柯文哲貪污案件的本質,散播仇恨言論。

他們不會受到傷害,但是相信他們的小草支持者,因為仇恨言論失去理智,公開表示自己會拿解放軍的槍對準台灣人,公佈偵查晶華城司法調查團隊的照片。

彭振聲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陳佩琪把柯文哲貪污的案子,全部推給副市長彭振聲,在彭的老婆跳樓自殺後,她還能無恥南下高雄上香,演給大家看。

有人說自由最可怕的地方,是沒得推託。而自由最大的恐懼,就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人以為仇恨言論能給他們力量,卻沒看見,那只是用恨麻醉自己的恐懼,把自由的責任丟給別人,最後受傷的永遠是自己。

彭振聲最後背負別人的貪污影子,連家人的命都搭進去;今天的小草,還要繼續用自己的熱血和理智,去背別人的權力和謊言嗎?仇恨不會讓你更自由,它只會讓你困在別人的舞台裡當一次性道具。

小草,不要再笨了!就別再把自己的責任交給煽動仇恨的人。當你出事的時候,這些人不只會說「是你自己笨」,還會像彭振聲一樣,把你再咬一口,嫌你沒死得夠徹底,沒為教主獻上最後一滴血!自由,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拿來餵仇恨的。

良心與真理

良心若常被忽略,最終如被熱鐵烙印般失去感覺。清白的良心是做人的原則,卻極難堅持,尤其華人文化有兩大障礙,讓人無法順從良心的聲音。

一。沉默:我們對不公不義很少發聲,喜歡置身事外默不作聲,這是數千年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比,很難挺身而出,喜歡息事寧人,本能就是逃避衝突,這樣的文化讓人難聽從良心的聲音,因為文化蓋過良心。

二。討好:我們害怕得罪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表態,最習慣的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不願意強調對錯,喜歡搓湯圓,這樣的文化會變成怕人過於怕神,勇於堅持不是華人擅長的事,遊走黑白兩道會更舒服。

若忽略良心,靈命便難以成長。所以要堅持做對的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當良心遲鈍,便更需要真理的引導。

在充滿欺騙與仇恨的世界裡,當你被迫選邊站時,最好的選擇也許是兩邊都不加入,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該屈服於謊言,應保持清醒,選擇最小傷害之路。

當敵我難辨,就要堅守真理,盼望有後人能走得更遠。真理是弱者對抗強權的武器,也是自由與正義的根基。離開真理,正義就只是自我合理化。

誠實是愛真理者的根本品格。誠實的人會承認錯誤並修正,虛偽的人則會否認、扭曲,甚至攻擊真誠之人。但事實一旦發生,無論多久都不會改變,也無法用功績掩蓋,這是歷史的基石。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真實:關係與自我復原的起點

我們都有一個掙扎:怎麼呈現「真實的自己」?真實,也許是我們最寶貴的部分,但也是最難以示人的一面。不是因為我們真的醜陋,而是害怕暴露:身高、體重、年齡,甚至父母的職業,都可能成為我們躲避的焦點。 

更別說生活裡那些不太光彩的細節——房間的凌亂、壞脾氣、差耐性、不佳的衛生習慣。我們的自卑、驕傲、恐懼與任性,總想藏起來。人性使我們傾向只呈現最好的一面,彷彿只有完美才能換來肯定。 

許多人從小在高標準下成長,特別是敏感的孩子,若無法達成期望,容易失去信心與自我。即便長大後獲得他人肯定,內心仍常懷疑自己,於是更用力討好他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 

要成為真實的自己,第一步不是表現完美,而是學會敞開——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與有限。這與我們從小習慣的文化正好相反,因為華人文化鼓勵遮羞、追求表面成功。 

然而,唯有接納自己的不完全,認清「我們不過是塵土」,才能真正從驕傲與自卑中得自由。真實不是丟臉,而是走向誠實、關係與自我復原的起點。

後記聖經中對「真實與謙卑」的看法

聖經往往將「真實」與「謙卑」連結:真實的自我認識引導我們進入謙卑的生命態度。

聖經的「真實」不是裸露一切給世界看,而是在神面前毫無虛假不自欺;而「謙卑」則是放下自我中心,信靠神的安排與恩典。唯有真實與謙卑同行,才能成為被神使用的器皿。以下是幾個關鍵觀點與經文:

一、真實:認識自己在神面前的光景

詩篇 51:6:「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聖經中的「真實」不只是對外誠實,更是對神與對自己不自欺。神不是要我們表面的敬虔,而是渴望我們裡面真實、無偽。

耶利米書 17:9-10:「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真實首先是認識我們內在的敗壞,需要神來光照。

二、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與依靠神的恩典

雅各書 4:6:「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謙卑不是貶低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承認神才是主。謙卑的人才能真正接受恩典,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恩典。

彼得前書 5:6:「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真正的提升,不靠自我包裝,而是從謙卑中來。

三、基督是「真實與謙卑」的典範

腓立比書 2:6-8 說耶穌「本有神的形像,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祂是真實的神,卻選擇謙卑為人,走上十字架,是基督徒生命的榜樣。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天父的慈愛與憐憫

路加福音第15章是整本聖經最動人、最能展現天父慈愛與憐憫的章節之一(但不要忘了上帝的公義)。耶穌在這裡講了三個比喻,都是為了回應批評祂與罪人來往的法利賽人和文士。這三個比喻分別是: 

1. 迷羊的比喻(路加福音 15:17

一百隻羊中有一隻迷失了,牧人會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那一隻迷失的羊,直到找著為止。找著後,他歡喜地背在肩上回來,並且與朋友鄰舍一同歡喜快樂。 

天父的心意:這比喻顯示出神對每一個靈魂的重視。即使只有一個人迷失,祂也會親自去尋找,直到找回來為止。神的愛是不放棄的愛,祂為一個悔改的罪人感到極大的喜樂。 

2. 失錢的比喻(路加福音 15:810

一位婦人有十個銀幣,丟了一個,就點燈打掃屋子,仔細尋找,直到找著。找著後,她請朋友和鄰居一同歡喜。 

天父的心意:這比喻表明神對我們的尋找是充滿熱情、仔細且不放棄的。即使看起來我們只是“十個裡的一個”,在神眼中我們仍是寶貴的。祂願意為我們費盡心力,只為尋回我們。 

3. 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 15:1132

一個兒子要求父親分家產,然後遠走他鄉,把財產揮霍殆盡,最終悔改回家。父親遠遠看見他時就跑去迎接他,擁抱他、為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殺肥牛犢慶祝。 

天父的心意:這比喻最清楚地展現天父的心:祂是一位等待孩子回家的父親,不計過去的失敗與罪,只要我們悔改歸向祂,祂就歡喜接納,恢復我們的身份。即使我們曾經背叛祂,祂仍然稱我們為“我的孩子”。 

總結:這三個比喻共同描繪出一個信息:天父是那位主動尋找、樂意饒恕、並且喜悅罪人悔改的神。祂不是冷漠審判的神,而是慈愛、耐心、願意為我們付上一切的父親。這是耶穌透過比喻向當時的聽眾(和我們今天)揭示的最深刻的天父的心腸。 

天父的愛與憐憫(2) 

這段經文不僅僅是對悔改的浪子的描述,更是對大兒子,也就是那些「一直在家裡」的人——宗教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發出的一種邀請和提醒:你真的認識父親的心嗎? 

大兒子的問題(15:2530):

1.拒絕進入歡慶,聽到為弟弟所辦的筵席,不願進去,反而生氣。

2.自義與比較,認為自己「這麼多年服事父親,從來沒有違背過命令」,而父親卻「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

3.看不起弟弟的悔改,指控弟弟「吞盡了你的產業,與娼妓一同花費」,拒絕承認弟弟的回歸。 

這反映出他在父親家中,心卻離父親很遠——他不明白父親的喜樂是出於對失而復得者的愛。他眼中只有功勞、比較、和公平,而沒有憐憫、恩典和關係。 

父親的回答(15:31):「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父親提醒他:父親的豐富早已屬於他,但他卻錯過父親的喜悅與愛人的心。 

透過這比喻,耶穌向法利賽人發出溫柔但挑戰的問題:你們願意也進來,與天父一同歡喜,接納悔改的罪人嗎?耶穌沒有說大兒子是否進去了,這是開放式邀請,讓聽者決定。 

我們有時也像大兒子,忙於宗教活動、追求義,卻缺乏對父神慈愛的體會與實踐。這段經文不只是叫浪子回家,更是邀請每個人進入父的心腸,學習祂的愛與憐憫。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全球最高智商者金英勳公開宣告:耶穌基督是神!

 全球最高智商者金英勳公開宣告:耶穌基督是神!開啟智慧與信仰對話新篇章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a477b5c0149dcadc2e024c46b1525b43547388bc

………..

重點不是智商,智商的衡量存在許多問題,而是金英勳說甚麼。

「身為全球智商最高的紀錄保持者,我深信耶穌基督是主,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面對網友留言,金英勳總直接且有力回應:「阿們!基督就是我的邏輯。」

如果人類意識是量子信息,那麼信息可能在身體消逝後繼續存在。他進一步用「資料儲存在雲端」做比喻:「如同儲存在雲端的數據一樣,人的意識可能不會被困在大腦中。」

談到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現象,金英勳認為,這個現象表明,人類意識是超越物理法則的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我們的世界可能是由更高維度存有的創造—我相信這一點。

若理論屬實,金英勳表示:「那麼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一種轉變到另一個現實」。科學正不斷發展,人類對意識和現實的認知也持續深化。因此,「我們的死亡不是毀滅,而是變化和轉變。人類將繼續尋求關於死後的解答。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時間的價值:金錢與意義

昨天貼了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帶著「傳統豬瘟非疫國證書」複印本,到林再春博士的淡水宿舍,代表國人感謝他的貢獻。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6260366.aspx 

看著林博士的非常簡樸宿舍,我想問,時間是甚麼?肯定不是他手上薄薄的紅包,而是貢獻,價值遠超那些物質條件。 

俗語說,時間就是金錢。在現代社會,時間被視為可折算成金錢的資源。但這樣思考,有兩個預設前提一是時間可完全換算成金錢;二是金錢是唯一的價值衡量單位。 

然而,一個人只用「金錢值不值得」計算時間,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被外在資本邏輯綁架,成為投資報酬率的奴隸。 

因此,就算擁有足夠的資源,但缺乏自我覺察與價值選擇,不過是生存的延長,稱不上生命的擴展。這正是巴菲特彎腰撿100美元的邏輯。 

在經濟理性下,巴菲特撿錢不划算,可是他撿了。也許覺得浪費可惜,或節儉習慣,或認為不應輕視資源。所以時間與金錢的關係,不只是效率,更是價值次序的選擇。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我們一小時值多少錢」,而是「我們願意為什麼事花時間」。當我們能在看似無價值的事物前停下腳步,便真正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那條路,蘊含時間最深層的意義,最終也才明白,什麼事值得我們停下腳步。

只是沒有錢,其他一應俱全

 76歲的日本退休女牧師光子每月靠7萬日圓(約新台幣1.6萬元)年金過活,日子過得簡單卻豐富。

光子和先生一起在教會服務,直到先生過世為止。70歲後,她住到公營住宅,開始獨居生活。

雖然現在每月可支配的年金只有不到新台幣2萬元,但是退休後光子每月仍對教會捐獻,也會到地方政府營運的銀髮族人材庫登記,找到打工機會,每週到3個家庭幫忙打掃或做菜,每個月增加4500~7000元收入,這筆額外的收入就成為她向教會捐獻和其他臨時支出的基金。

雖然光子有4名子女,但是她選擇不跟子女拿錢。

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光子平時很注意健康,每天花30分鐘做肌肉訓練、拉筋。為了多保持笑容,她在廚房和桌上都放了小鏡子,提醒自己別忘了微笑。

2年前光子出版了《74歲,只是沒有錢,其他的一應俱全》一書,分享自己簡單卻豐富的生活。她指出,世間充滿物質資訊,如果無意識地和他人比較,就很容易覺得自己少了些什麼。因此,重要的是不跟人比較,「你的人生屬於你自己,他人的人生是他人的。」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會、議、決、行

對上班族,令人沮喪的文化莫過於「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除非難題複雜,需要時間討論與時機,否則拖延代表缺乏意志與承擔。這種文化,也滲透到西方的政治決策。

西方民主諸國長年面對踐踏人權、支持恐怖主義、違反協議的極權,選擇姑息,那些國家明顯違背國際秩序與人道底線,卻常因「外交手段仍在進行」被容忍,使全球安全形勢愈加嚴峻。

看看歷屆美國總統在伊朗核武問題上的立場:

柯林頓(1995):我們決心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

小布希(2006):絕不能讓伊朗發展核武器

歐巴馬(2015):不容許伊朗獲得核武

拜登(2022):我們不會讓伊朗擁有核武器

川普(2025):我們成功打擊伊朗三處核設施,感謝大家的關注

說要阻止,但沒有行動,結果就是威懾失靈。相較之下,「午夜重錘行動」摧毀伊朗核設施,對恐怖輸出造成實質打擊。川普主張「實力帶來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但:沒有執行力,再強的實力形同虛設,就像決而不行,只會流於嘴砲。

領袖的承諾若缺乏執行力,將讓極權有機可乘;而真正能維護和平的,不是會議言語,而是對「會、議、決、行」的完整實踐。

這樣看來,川普曾表示「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我將下令轟炸北京」,不要以為是打嘴砲,他是認真的。

艾恩嘉:《破框思維的技術》(哥倫比亞大學商學講座教授)

著作原文為「Think Bigger: How to Innovate」,在困境中尋找解決方法是Sheena Iyengar一生的問題。身為印度移民第二代,幼年被診斷視網膜色素變性症,16 歲時失明,父親早逝。

艾恩嘉認為可以選擇用什麼角度看待自己的生命,專注在「什麼是可能的?」、「我可以創造什麼?」取得華頓商學院學士、史丹佛社會心理學博士的她,花心力研究如何「Think Bigger」,不要被個人的想法侷限,並設計「破框思維」方法,能系統思考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六步驟:

選定問題、拆解問題、比較各方渴望、搜尋解方組合、建立選項表、第三視角驗證。

台科大教授盧希鵬回應,「Think Bigger」是搞懂遊戲規則,找到自己的戰場,不吝於把目標跟別人分享就能提高成功率。談到「搜尋解方組合」,他說:「抄一樣,你就是抄襲者,抄兩樣並做出創意結合,你就是創新者。例如 iPhone 抄了 Nokia 的電信功能與麥金塔的軟體功能,最後打敗 Nokia。」專業知識要花 80% 時間投入,也要花 20% 博覽群書,因為創意來自博覽全書。

艾恩嘉認為,人跟 AI 協作可以更快拆解問題,聚焦每個小問題再一一解決。她以「創立具台灣特色的美食品牌」為例,如何從零開始打造新創美食事業,可以現有品牌研究開始(如鼎泰豐),再選擇產品定位、設計菜單等。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知識與見識

前言:我說見識,當然不是我有甚麼見識,只是在思考而已。

(1)分辨知識與見識

消息(news)是你聽過的;知識(knowledge)是原則;見識(judgement)是知道該怎麼做;智慧(wisdom) 是你傳過的。

在知識上認識神重要,在見識上經歷神也很重要。有時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有時後者是前者的驗證。所以保羅在腓利比書1:9禱告:「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

聖經對「見識」的描述,不只是知識量或博學,更強調「能分辨善惡、通達事理、看透人心與時勢」。從以下經文,「見識」包含:敬畏神的心;對現實的深度洞察(人性、歷史、權力);能分辨是非,不容易被情緒或偏見帶走。

箴言 2:3-5:你若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尋它如搜尋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

箴言 14:8: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自欺。

希伯來書 5:14: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

(2)練習見識

練習見識,要經常對實際事務進行觀察。您認為這篇有見識嗎?

…….

張文亮:我對以色列與伊朗戰爭的再思

當國家與國家戰爭時,就知道國家領袖之間,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更失去愛心。在彼此都失去愛心之時,我們看媒體報導,最好不要隨著自己的偏好,佔一邊。 

伊朗早期稱為「波斯」,福音很早以前就傳入伊朗,公元五世紀時,伊朗就有許多基督徒。後來,伊朗即使成為回教國家,不代表伊朗人,都是回教徒。 

西方的國家,經常稱伊朗人是「恐怖份子」、「回教好戰份子」。其實,1979年之前,伊朗是美國與以色列的盟友,用來牽制阿拉伯國家。後來,伊朗走自己的路。 如今,以色列與伊朗戰爭時,沒有阿拉伯國家聲援伊朗。 

人類的歷史,幾乎就是戰爭史。國家之間的戰爭打不完,戰爭的理由,彼此講不完。受苦的,都是百姓。長期以來,伊朗的教會都是地下教會,他們經常少於20-30人,在家聚會。他們當中的牧者,外界幾乎沒聽過,他們默默地事奉主,戰爭時帶著弟兄姐妹一起逃難,受苦的人與受苦的人分享福音。

當仇恨滿天飛,當多人以為伊朗的問題在「核子武器」,請問哪個國家沒有核子武器?戰爭若可以真正的解決問題,歷史,戰爭就不會打不完。 

我在美國時,認識幾個伊朗人,他們與我們一樣。只是1990年代,伊朗人告訴我,他們出境美國,幾乎就進不來。來為伊朗受苦的百姓禱告,為伊朗的弟兄姐妹禱告。當這世界已經沒有公義,人還是可以信耶穌基督,蒙上帝稱義。

(3)分辨見識

我認為張弟兄的見識包括:(1)提醒基督徒關注百姓的苦難與地下教會的堅持,並提供超越國族政治的靈性視角,展現基督徒該有的憐憫心與信仰堅持。(2)不盲目附和媒體標籤或政治立場,願意為被妖魔化的對象尋求更人性化的理解。

這是出自良善關懷的立場,試圖超越政治立場、為戰火下的平民發聲。然而,若從批判性思考角度,過度簡化問題,其政治分析與歷史理解的厚度不足,存在許多盲點:

1.簡化國際衝突為「失去愛心」:將戰爭歸因為領袖「失去信心、耐心、愛心」,有道德訴求的動機,但詮釋過於抽象與理想化。現代國際衝突涉及複雜的歷史、利益、地緣政治、安全議題與宗教認同,無法僅以人際情感說明。而且未辨識「愛心」與「公義」的平衡,聖經中的見識,不是單講愛,而是愛中有真理、有審判、有光明(詩篇85:10: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

2.同化「擁有核武」與「成為威脅」:「哪個國家沒有核子武器」為伊朗的核子計畫辯護,有失公允:國際關切的重點並非單純「有無」,而是擴散風險、透明性與是否遵守國際規範(如《不擴散核武條約》)。這種說法忽略伊朗的核計畫背後的不信任危機與地區軍事緊張的根源。

3.模糊化伊朗與政權的區別,卻又未深入其內部多元性:文中提到「伊朗人不全是穆斯林」,想破除對伊朗的刻板印象,但未說明伊朗體制是神權主義政教合一,並非所有人民都代表國家政策,從而忽略伊朗政權對外輸出革命、支持代理人武裝(如真主黨、哈瑪斯)等實際行動造成的區域衝突。

4.呼籲不要選邊站,卻未檢視「不選邊」的倫理含義:不選邊,表面中立,卻容易對加害者模糊責任。尤其在不對等的暴力與壓迫關係中,「不選邊」可能默許加害者。未深入分析事件的道德本質,忽略政權行為的倫理責任,容易讓「不選邊」成為對邪惡的縱容。

5. 對1979年前後的角色轉換過於淡化:說伊朗曾是美國盟友,用來「牽制阿拉伯國家」,忽略巴勒維王朝的專制與國內反感,正是伊斯蘭革命爆發的原因。也未指出伊朗政權從革命後即建立「反以反美」的意識形態外交路線,對區域穩定造成深遠影響。若不清楚伊朗政權與以色列衝突的來龍去脈,會讓表達流於感性訴求,少了「明白己道」的智慧。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真正的基督徒

 柯志明

你可以勾引人入基督教,但你無法勾引人相信基督。人可以被騙而加入基督教,但無法被騙而相信基督。

有許多人被騙入基督教,也有許多人專門騙人入基督教,但這些騙人和被騙的終究與基督無關,與捨己背十字架緊緊追隨基督的基督徒無關,他們的基督教也與以基督為頭的基督身體之教會無關。

一個信基督教的人常聽聞基督,也會出口閉口基督,但他其實不認識基督,基督也不認識他。他所知道與相信的或聽說的,或出於自己喜好,或出於滿足自己私慾,或出於自我編織。他雖然也會讀聖經,甚至熟悉聖經,或常引用聖經,但他不敬重聖經,操弄聖經,玩弄聖經,利用聖經,或批判聖經,嘲諷聖經,挖苦聖經。他雖然上教堂,參加主日禮拜,甚至熱衷參加各種基督教特會,但他終究不認識基督,不屬基督,基督也不認識他。

一個信基督的人必全心敬重新約聖經所啟示的那位聖子基督,臣服於他,追隨他,聽他的話,遵守他的教訓與命令,效法他的生命言行。他是基督所揀選、認識、更新並與之同在的人。基督是他的生命,並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這人的生命與人間一切外在、流變、朽壞、無用之人事物無關,世人也無法從外表直接窺知判定他。

真正的基督徒會認得誰是真正的基督徒,並能與之生命相通、團契、共融,彼此相愛,互相關顧,互補不足,同奔天路,因而自然而然地連結於基督而成為基督身體裡的肢體,正如《使徒行傳》2:41-47; 4:32-35所描述的,形成一個自由、誠實、喜樂、敬虔、勇敢的聖徒群體,與人間一切社會有別。

因此,真正的基督徒必自然形成基督教會,也知道基督教會在哪裡。唯有真正基督徒聚集共融生活之處才有真正的教會,無之則無教會;即使有山羊、稗子、蒺藜在其中,那裡依然是真正的教會,有著豐美的綿羊,茂盛美麗的麥子、橄㰖、無花果以及葡萄。

相反地,偽裝與虛假的基督徒不會認得誰是真基督徒,即便他與真基督徒十分親近緊密地交往互動,他還是無法認得真基督徒,並與他生命相交共融。因此,假基督徒不認得教會,只知道地上的基督教組織團體。即便他們成千上萬的人聚集,金壁輝煌,五光十色,熱鬧非凡,也是枉然,也不是基督的身體,基督不在其中。

一個真心愛基督與上帝的基督徒自然會過教會生活,自然會主動尋求、聆聽、學習上帝的道,自然會與其他基督徒相通,包括各種形式的聚會、禱告、分享、關心、互助等等。相反地,一個假基督徒本性上無法過教會生活,即便他看起來熱心聚會、參加各種基督教活動。

今天,臺灣基督教界雖小,人口少,但充滿各式各樣的「教會」以及以「教會」自稱的群體,而且誰也不服誰,彼此仇恨、排斥、攻擊、爭鬧不已。但,什麼是教會?哪裡有教會?什麼是教會本有且應有的樣式特質?

果真凡自稱「教會」都是連結於基督並以之為首的新經聖裡所言的教會(ekklésia)嗎?都是當初耶穌基督升天後五旬節聖靈澆灌下來而誕生於耶路撒冷的那個首生之教會所延續承傳下來教會的嗎?都是當初那個「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1)的耶路撒冷教會所繁衍分散世界各地的教會嗎?果真自稱或人稱為「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都是基督照量給他們的恩賜與職分嗎?當然不是!只有愚昧無知的人以及自欺欺的騙子才會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