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在荒謬中的清醒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說,面對荒謬,人只有三條路:自殺、信仰、或清醒。 

他認為,自殺是放棄思考、拒絕行動,是形上學層次的放棄存在。信仰是用超越理性的方法解釋世界(leap of faith),寄託權力、英雄、或理想,將轉變為服從,相信英雄或權威能賦予意義。

 

清醒是對荒誕的直視與反抗。清醒不只是思考狀態,而是行動方式:持續活著、持續抗爭、持續創作。薛西弗斯推著巨石上山,知道石頭終將滾下,卻依然推上去,那不是他相信明天,而是選擇今天。明知世界荒謬,仍選擇活下去、思考下去、行動下去。

 

反抗的第一步,知道荒誕存在,仍選擇反抗,那不是推翻體制,而是不自我麻醉。清醒的人,不假裝人能創造終極意義,那是哲學上的自欺,因為「意義」是主觀創造的,仍是虛構的──只是更自覺的虛構。

 

這樣的清醒,不是看破紅塵的冷眼,也不是創造意義,而是不讓虛假奪走對生命的尊嚴,也不逃避它的虛無。他以行動證明:荒誕可以被承受,尊嚴可以被守護。

 

後記:自殺不可取,用不等價的轉喻,這是許多台灣人面對政治荒謬時的選擇。冷漠是社會參與的缺席:不投票、不發聲,只是靜靜滑手機,以為逃避就與社會不相干,不然就投機中立,彷彿可以單獨活在自己的世界。

 

至於對信仰的寄託,卡繆的論點是「無神論」,那是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夏蟲不語冰,理性並非萬能,「全知全能」是理性主義的前提。真正的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承認自己有限,在黑暗中信靠「使混沌變為有序」的上帝,在荒謬的世界反抗,不在怒吼,而是順服真理,依然行義、愛人、盼望。

 

在世人看來,信仰或許是逃避;但在上帝眼中是清醒的勇氣,知道世界荒謬,但相信終被救贖,因為「你們在世上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橄㰖樹:永生之樹

「橄欖樹」通常指油橄欖(學名:Olea europaea),果實可榨製橄欖油。油橄欖又稱木犀欖,是木樨科木樨欖屬常綠喬木。木樨科的植物種類還包括丁香、茉莉、連翹屬植物和白蠟樹屬植物。語言中的「oil」(油)最早就是源於這種樹和它的果實的名稱Oliva 

考古證據發現,人們食用橄欖植物距今50006000年。據估計,世上有9億棵橄欖樹,大多數在地中海國家。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突尼西亞佔了8成產量。 

《橄㰖油到蘋果酒:超市裡的歷史課》是一本有許多插圖精心編輯的書,作者是王善卿老師很有說故事與表情抒意的本事: 

「沒有人知道橄㰖的起源,也沒有人知道橄㰖樹的壽命到底有多長。橄㰖樹因生命力頑強,樹齡相當難計算,因為橄㰖根部組織與樹幹連接的球根狀的瘤上會不斷長出新的吸根(側根),因此一棵橄㰖樹即使遭遇火燒蟲蛀,也能從樹墩再發出新芽,長成一棵單獨的樹。經年累月,側根新芽交纒生長,樹幹粗壯繁茂,近乎不死。 

此外,雖然橄㰖樹執著地環繞著地中海海岸(即地中海型氣候)生長,但是,它卻可以適應各種惡劣土地,不管是陡峭的石頭斜坡或貧瘠不毛的荒野地區,只要有一點點水,它就能活下去,只要小苖成樹,就幾乎無需維持地能活上幾個世紀;稍加照料,它就能結果,不管樹齡多老,依然能結新果。這種強大的生命力,這種『不死』的神秘特質,彷如神祗。橄㰖樹並非『不死』的象徵,而是『永生』的具體呈現」(頁67)。 

又說:「基督宗教興起後,由於橄㰖樹的生命形態對應了基督徒的生命經驗,因此同樣被基督宗教賦予高度屬靈含義。早期的教會,一批批為信仰殉道者前卜後繼地在充滿逼迫與困苦的夾縫中求生存,並不斷擴張增,一如橄㰖樹那頑強又堅毅的不死。此外,橄㰖樹那不斷的增生側根新芽,老樹既朽又活,正是屬靈生命的寫照:老舊的人在毀壞,新的生命卻日日更新,不斷在基督裡經歷死而復活。」(頁68)。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個人責任

先前貼了曾是台積工程師的淺談工作史」,他說「知道決定離開台積電不容易,但是,日子是自己的,其他人說再多都無法替你的人生負責。」當一個人不再焦慮於「我要成為誰」、而開始實在「成為我自己」,活在自己的節奏與選擇裡,幸福便不再遙遠。 

這就是個人責任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一種非常珍貴的精神。懂得個人責任,便懂得獨立自主、愛自己,並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不會怨天怨地,反而經常檢討自己。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辛苦。現在的孩子因AI和房價焦慮。上一個世代,是被升學主義折磨的世代:當年大學錄取率僅三成,研究所更不到2% 

如今的年輕人被投機政客教導:「你買不起房,是政府的錯;你低薪沒存錢,是老闆壓榨;你失業,是制度不公。」這正是社會主義最甜的毒藥。困苦無依無靠者是要協助,但聽信的人,被這種「撒錢+補貼」的討好懶人策略欺騙,一旦情緒感染,整個社會便掉入「溫水煮青蛙」的陷阱。

歷史從來不是單行道,錯誤的政策終究帶來反作用力。上次稅改時,若維持股利放進綜所稅累進稅率,台積電的成功會不會打5折?嚇跑資本家,有錢人不消費,股市下跌,不只課不到稅,底層也失去糊口的機會,經濟循環的引擎就停了。 

過度談公平,卻懲罰努力的人;過度談永續,卻讓底層謀生跟著效率死亡;過度談包容,卻讓中產階層被擠出。個人尊嚴不是政府給的,住房更不是人權,而是靠思考、汗水掙來的。堅持個人責任的人,遇到甚麼事,不會找藉口,不需要特權、不靠血緣,只肯付出、保持資訊豐富(Stay informative)、自我教育,肯堅持,就有機會改變。這也是資本主義的美。 

講這些對很多人沒用。今天看到一位畫家的貼文,大意是:「若總統府蓋在花蓮光復,政府就會多付關心了。」故事到如今,還講這種話,你覺得有用嗎?所以才會選出不合格的立委、地方首長。 民主政治是全民選舉,也只能接受了。然而,康德說:「理性告訴我們該如何行動,即使那不會帶來任何利益。」在那之前,仍該做些什麼,因為反抗,就是活著的證據。終點的死亡,並不代表沒有留下存在的痕跡。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人生遇到困難的好處

巴菲特的搭檔 蒙格 被問及什麼東西永遠不會改變,他毫不猶豫回答「困難」。他表示,失敗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終極難題。所有人都逃不掉失敗的宿命,無論怎麼拚搏,生命盡頭終究是一場空。我們能做的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並在有限的時光中活出價值。 

蒙格一生支持共和黨,他這一番話符合保守主義的基本價值觀。所以從樂觀角度,困難可帶來許多好處,歡迎補充: 

首先,認識真實的自己。順境中,我們容易以為自己勇敢、堅強、有信心;但困難像一面鏡子,照見人性的軟弱與真誠,若一切順利,容易以為靠自己就夠了;唯有在風浪中,人才可能仰望,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依靠,並體會我們所得的,大多數不是努力,而是幸運或運氣而已。

其次,發現真正的革命情誼。真正愛你的人,是與你一起面對困難、克服難關的人,這些人比只與你共享成功的人更愛你。逆境如此可怕,但最能鍛鍊意志、塑造友誼、孕育成功。只有在逆境中共同奮鬥,人們才能建立起同甘共苦、彌足珍貴的情誼。 

第三,培養謙卑與同理心。只有經歷過痛的人,才懂得溫柔看待他人的掙扎。困難使人不再驕傲,而能以理解與憐憫去擁抱世界。用一生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取得成就,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幫助他人,為別人樹立良好的榜樣,你會感到非常值得。 

第四,逼出潛力。壓力雖苦,卻是成長的催化劑。許多突破與創造,往往誕生於無路可退。困境逼你學習、思考、改變,讓你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韌性。而且正因為「困難」,才能體會到克服困難的喜悅,雖然對我來說,有些事一成不變,還是有樂趣。 

第五,重新校準人生方向。有時困難不是阻礙,而是提醒——這條路或許該停一停。它幫我們重新審視價值觀與優先順序,讓生命更貼近真正重要的事。我們都有責任讓自己變得更好,即使天性愚鈍,也要踏上追尋智慧的苦旅,減少愚蠢是一件好事。(閱讀《蒙格之道》有感)

如何養育青春期的孩子

如何養育青春期的孩子——讀《如何真正愛你十幾歲的孩子》(朱慧安)2025.10.27

有時,孩子的沉默,比哭鬧更難懂。他們開始關上門,不再尋求答案,只希望被理解。我們常以為教導是父母的責任,卻忘了聆聽也是一種愛。青春期,不只是孩子的成長曲線,更是父母心靈的拉扯:如何在界線與自由之間拿捏?如何在失控與盼望之間,仍選擇信任?《如何真正愛你十幾歲的孩子》提醒我們:愛,並不是控制,而是給孩子空間去成長;信任,不是放任,而是陪他在風暴中學習選擇。信仰讓我們看見,天父對人的愛也如此——祂不急於糾正,卻始終等待;祂不以恐懼約束,而是以愛吸引。 

https://behold.oc.org/2025/10/26/%e5%a6%82%e4%bd%95%e9%a4%8a%e8%82%b2%e9%9d%92%e6%98%a5%e6%9c%9f%e7%9a%84%e5%ad%a9%e5%ad%90-%e8%ae%80%e3%80%8a%e5%a6%82%e4%bd%95%e7%9c%9f%e6%ad%a3%e6%84%9b%e4%bd%a0%e5%8d%81%e5%b9%be/?fbclid=IwY2xjawNtE7xleHRuA2FlbQIxMQABHnpa_0ina9h9BV9pfKDaiL2IEOSGydDuWoqB86M8Up0V-QpbN6J4HryRoR2A_aem_CfI0fl4RISwnDCNPELIEkQ

人為什麼會離婚?她的說法引發百萬人共鳴

「為什麼會離婚」、「離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不論是在華語或英語世界,這都是Google熱搜問題,人們左思右想、瘋狂討論,但似乎很難真的解開這個千古的難題。科學研究也樂於提供觀點,但冷冰冰的科學,似乎也難以扣住真的有溫度的感情生活。 

25歲的年輕散文作者泰勒(Taylor Myers)在美國社群網站上,分享了對愛情的畏懼。她寫炙熱濃烈愛情,以及情感淡去後的冷灰現實。文筆赤裸而真誠,不加掩飾的展現愛情裡的疑懼與懊悔,深深觸動許多人的心。 

「許多人問我,我最怕什麼。我知道他們期待的答案是,我怕高、我怕密閉空間,但在我17歲時,我上了一堂叫作『伴侶人生』的課,並了解到,人們離婚、分手的原因,可能與墜入愛河的原因相同。」 

「過去伴侶可愛的固執,到了後來變成拒絕妥協。從前伴侶一次只能想一件事的腦子,如今變成死腦筋、不夠成熟。他們的突發奇想,變成莽撞、不負責任。在副駕駛座翹起的腳,不再性感,只是另一個讓你開車不專心的雜物」。 

「曾經在我眼底看見星星的人,有天可能覺得我醜陋不堪,還有什麼能比這件事更嚇人、更哀傷。」 

結果這篇文章,被網友瘋狂轉發。不久後,宛若動盪的情緒已經平息,泰勒彷彿似要平衡前一次的文章似的,再度發了一篇語調溫暖的文章,分享她在「伴侶人生」課堂中的學習。 

結果,她寫下的字句再度爆紅,她告訴Bored Panda網站,「我怎麼也沒想到會得到熱烈迴響,網友到現在依然傳訊息來告訴我,我的字句帶給他們多大的影響,我如何的拯救了他們的愛情,以及我如何給了他們力量與勇氣去揮別不對的人」。 

「我寫過上百篇文章,卻沒想過上一篇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篇。我寫上一篇文章時,哀傷又痛苦,但我還沒來得及寫出那堂課裡最動人美好的部份。」 

「老師問我們,愛是什麼?『愛情是一種感覺嗎』、抑或『愛情是一種選擇』?課堂上的都是年輕人,大家都說愛是一種感覺。老師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堅持己見,恐怕再難有恆久的愛情。」 

「她要我們訪問十幾名成年大人,他們之中有些人結過婚,有些人還在婚姻裡。我們問他們的婚姻生活,問他們的婚姻為何長久、為何失敗。我們也問,對他們來說,愛情是一種感覺還是選擇。」 

「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們,愛情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有意識的承諾。他們說,愛情是你和與你有相同抉擇的人,每天、每天地讓一件事情成立。我們所訪問的人都說,在婚姻裡存在一個時間點,在那時『愛的感覺』會消失或淡去,那個當下,你不會開心。 

他們說,感覺事實上是一直在變的,在如此搖搖欲墜的基礎上,你打造不了任何東西。還在婚姻裡的人說,當情況不對,他們選擇溝通,選擇哪裡壞掉了,以及如何修補,選擇重新創造值得讓你再愛一次的事。離婚的人說,他們單純選擇離開。 

「在那堂課之後,我看待愛情的方式完全不同。我體認到感覺與承諾的不同。我很難再遇到讓我心跳加速或天旋地轉的人。我選擇那個堅定地選擇我的人,我選擇即便在最醜陋日子裡,依然找到可愛之處的人」。

「有一天,曾經說出我就是他整著宇宙的人,可能無法再在我的眼底看到星星,但只要他還願意尋找,我就不再畏懼」。 

資料來源:Bored PandaDaily Mail OnlineMarie Claire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詠秋(1)-(25)

詠秋(1)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傍晚的天空被落霞染成溫柔的金紅,孤鶩輕巧地掠過天際,翅膀像畫筆在空中描出自由的線條。平靜的秋水映出長天的顏色,天地間彷彿融為一體,無聲卻充滿詩意。風吹過水面,帶來涼意,也帶來心底的舒展。此刻,繁忙與煩惱都暫時遠去,只剩下美與寧靜在空氣中流動。秋日的景色如此輕盈而透明。原來,美存在於平凡之中,讓人思緒飛翔,與大自然的和諧同在。 

反思與禱告當我停下腳步觀賞自然,就是再次被提醒:祂一直與我同在。親愛的主,謝謝祢用創造的美景安慰我,使我在平凡中看見祢的榮耀。求祢賜我一顆安靜感恩的心,常常在生活裡與祢同在。阿們。 

詠秋(2) 

秋天是更為溫和的季節,我們失去的花朵,換來更多的果實。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 

當盛夏繁盛的花朵不再,秋風卻讓樹枝上掛滿沉甸果實,散發香甜氣息。陽光斜照,微風輕拂,落葉緩緩飄下,如同歲月在低語,提醒失去與獲得本是一體。秋天教會我們,放手過去的繁華,才能迎來收穫;成熟果實是時間與努力的回報,讓生命在看似無情的遞嬗中,依然充滿光彩與溫暖。 

反思: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但花落並非失敗,而是為結出果子,正如「一粒麥子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約12:24)。在人生中,我們經歷失去,可能是青春消逝、人際變化、夢想未實現,但生命價值不在於保有一切,而在於結果子──仁愛 喜樂 和平 忍耐 恩慈 良善 信實 溫柔 節制(加5:22-23)。 

禱告:親愛天父,感謝祢設立四季,讓我們在更替中看見祢的心意。當花凋謝時,提醒我們並非失去,而是預備收穫。求祢幫助我們,不因失落而憂愁,反信靠祢的計畫,願意在祢裡面成熟,結出果子,榮耀祢的名。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詠秋(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秋天的天空清澈而深遠。遠處,一隻孤鶴掠過天際,翅膀輕盈有力,像是在低語自由與希望。落葉漂浮在水面,反射天光,彷彿整個世界都在低聲吟唱。這份秋日的靜謐與美麗,比春天的繁華更讓人心動。生命的詩意,藏在平凡與寧靜中,能將思緒引向高遠,與天地一同呼吸。 

反思:孤鶴掠過天際,提醒我們不被憂慮捆綁,反要抬頭仰望自由與盼望。春日繁華,短暫易逝;秋日靜謐,使人深思生命的價值。在基督裡,生命不因衰殘而虛空,「我就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15:5)真正的詩意,不在表面繁華,而在與神同在的平安與豐盛。 

禱告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在秋日的靜美中,學習看見生命的真實。求祢幫助我們,在平凡裡安靜,在寧靜中仰望,讓心靈常與祢相連,榮耀祢的名。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詠秋(4) 

秋天是第二個春天,每一片葉子都是一朵花。 —— 卡繆Albert Camus 

秋天如同另一場春天,只不過繁花不是開在枝頭,而是燦爛的落葉。當葉子染上金黃赤橙,綻放出獨特的花樣,便在地面鋪展美妙的詩篇。秋天是一場低調且深沉的狂歡,是大自然最成熟的微笑。當你走在秋日林間,滿地落葉不是凋零,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綻放。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持續給人驚喜與美感。秋天,是轉化的季節,而轉化,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也能避免憂傷。 

反思與禱告:落葉鋪滿大地,看似凋零,卻在另一種形式中展現榮耀。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價值與任務,正如人生不同階段,都能為神發光。老去或改變不是失敗,而是轉化,將累積的養分分享,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是在神裡面的持續綻放。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在秋天看見生命的智慧。求祢幫助我,不因外在衰殘而失望,反而在祢的恩典裡學習更新與轉化,都能結出屬靈的果子,榮耀祢的名。阿們。 

詠秋(5)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清晨的寒山被薄霧籠罩,翠綠在陽光下逐漸深沉,像大地低語生命的秘密。秋水緩緩流淌,波光閃爍,水聲潺潺如詩,與山色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風吹過樹梢,帶來清涼與淡淡泥土氣息,心也隨之舒展。這景象既寧靜又充滿活力,時間在此停歇又悄然流動。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當下即是天地最美的樂章。 

反思與禱告:清晨的山水在薄霧與陽光間顯出上帝創造的奇妙,正如詩篇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大自然的寧靜與活力提醒我,生命是對造物主的讚嘆與敬畏。秋水流淌如詩,正如神的恩典不斷湧流,滋養乾渴的心靈。主啊,求祢使我心中常存感恩,在當下與祢同在,享受祢所賜的安息與平安。 

詠秋(6) 

每片落葉都向我低語喜悅,從秋天的樹上輕舞而下。—— 艾蜜莉·勃朗特 

每片落葉都是秋天的笑語,輕輕在空中飄蕩,像是對生命最後一舞的讚歌。秋的喜悅藏在靜謐的舞步裡,是溫柔的告白。謝謝你曾經綠茵茵的存在,如今樹葉紛紛墜下,每一片都像是向人耳邊訴說秘密。它們不帶哀愁,反而閃爍著柔和的光,教人明白,在離去中也能綻放美麗;即使在沉默裡,也能聽見喜悅的迴響。 

反思與禱告:落葉歸根,成為土壤的養分,提醒我生命若交在神手中,即使凋零也能孕育新希望,離去中仍可榮耀神,沉默裡依舊訴說喜樂。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在秋天的落葉中看見祢創造的智慧。求祢幫助我學會接受生命的變化,不因失去而絕望,在祢恩典裡看見更新的盼望。願我一生在高峰或低谷,都能映照祢的榮耀。阿們。 

詠秋(7)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秋日的街巷透著微涼,橘柚的果香帶著清冽氣息,悄悄滲入空氣中。老梧桐的葉子染上金黃,隨風緩緩飄落,低聲訴說歲月的流轉。人影稀疏,街道安靜,時間彷彿慢了下來。空氣中混合著成熟果實的甜與秋日光影的柔,心底湧起溫柔的欣喜。生命韻律、季節流轉,以及對美的細膩感受,都在靜謐的秋色裡悄然綻放。 

反思與禱告:秋日的靜謐與生命的流轉,充滿神的恩典。果實的香氣與落葉的飄零,每一刻都有它的價值。秋天的安靜不是空白,而是讓人體會神所賜的美好,若願意在主裡安歇,就能看見祂奇妙的手。親愛的天父,謝謝祢透過秋天讓我學會放慢腳步,感受祢創造的美。求祢幫助我在流轉的日子中,懂得數算自己的年日,好得著智慧的心。願我的生命如秋日果實,成熟並榮耀祢的名。阿們。 

詠秋(8) 

噢,狂野的西風啊,你是秋天存在的呼吸 —— 雪萊 

狂野的西風,是秋天的肺腑。它捲起落葉,也驅散夏日的餘溫,為冬季開道。秋風吹過原野,把種子推向遙遠的未來,也把色彩帶入內心深處。這份力量,既是毀滅,也是孕育;既帶來蕭條,也預告生機的重生。它聲嘶力竭提醒我們:結束亦是開始。狂風呼嘯,席捲落葉與雲層。風聲裡藏著更新的承諾:一切舊事將被吹散,好讓新的生命發芽。秋天不是結束,而是重塑的開始。 

反思與禱告:狂野的秋風,是更新的開端。「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風捲走枯葉,也為新生命預備空間。放下舊我,才能迎接新的恩典。秋風蕭瑟,卻帶著重生的應許,在基督裡得著永恆的更新。主啊,感謝祢如秋風般潔淨我,使舊事過去,好迎接新生命。求祢堅固我的心,使我在轉變與挑戰中仍然相信祢的信實。願我的生命在祢手中,不斷被重塑,活出喜樂與盼望。阿們。 

詠秋(9)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劉徹《秋風辭》 

秋風輕起,白雲在高空飄動,草木慢慢染上金黃,雁群南飛,帶走夏日餘溫。蘭花清雅,菊花芬芳,空氣中彌漫成熟季節的氣息。心中想起遠方故人,回憶像風中落葉,輕輕搖曳,難以忘懷。這份惆悵帶著溫柔,既感孤寂,又充滿深情。秋天的色彩、香氣與飛鳥,都像在低聲述說生命的流轉與愛的纏綿,而悲喜交織的情感,竟成詩意的樂章。如何看淡離別呢若能愛永不止息」,便能帶來永恆的意義。 

反思與禱告:秋天的景象帶著憂傷卻又充滿盼望。白雲、落葉、南飛的雁群,生命不斷在流轉。回憶如同風中的落葉,雖有離別般的惆悵,卻也讓我們感恩曾擁有的愛。正如「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我們學會看淡離別,因為在基督裡,愛永不止息。親愛的主,生命雖短暫,卻因祢的愛而有永恆的意義。當我懷念過往或感到孤單時,求祢以祢的同在安慰我,使我心中仍有平安與喜樂。願我的生命在流轉中,常存信心、盼望與愛。阿們。

詠秋(10) 

樹木披上了秋日的美麗……在十月的暮色中,水面映照著寧靜的天空。—— 濟慈 

樹木穿上秋天的盛裝,金黃、暗紅在暮光中安靜閃爍。十月的黃昏,湖面如鏡,靜靜映出天空的淡藍與雲影。這一刻,世界像被柔焦,美得恰到好處。這景致不是告別,而是一場靜默的頌歌,讓人想停下呼吸,只為多看一眼這份寧靜與豐盈。秋天的美,在於它的靜謐與深沉,一切都像被時間凝結。這是不需言語的美,讓人想與秋天同坐片刻。

詠秋(11)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傍晚,停車漫步在楓林間。夕陽將樹梢染成溫暖火紅,霜葉在微風中搖曳,彷彿低語秋天的深情。這些葉子紅得比春日的花還鮮艷,帶著成熟的韻味與歲月的厚度。空氣中有微涼香氣,心也隨著光影流動慢慢舒展。此刻的寧靜與美麗,勝過喧囂與繁華,讓人停下匆忙步伐,細細品味生命的溫柔與豐盈。秋天的色彩、光線與落葉,如詩般流入心底,令人感到柔和而深遠的喜悅。 

詠秋(12) 

秋天的口袋裡比其他所有季節都裝滿了黃金。— Jim Bishop 

秋天的口袋裡,滿溢黃金般光彩,落葉鋪滿小徑,樹木披上金紅的盛裝,果實在枝頭閃耀成熟的光芒。陽光透過樹隙灑下斑駁光影,微風輕拂,空氣中帶著果香與泥土的氣息,像在低語:珍惜這份豐盛,它是歲月的獎賞。這黃金不只是色彩,更是歲月的禮物,是時間累積下的豐盛與成熟。每片葉子、每顆果實,都在提醒即使季節將盡,也能盛放生命最燦爛的光芒,每一個終點都蘊含美麗與豐盈,生命也如季節般值得讚美與收藏。 

詠秋(13)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雨後的山林清新而幽靜,空氣帶著泥土和松針的芳香,晚秋的微涼讓人心神舒展。明月從松間洩下柔光,像銀色的絲線灑在地面,映照出潺潺的清泉。水流輕拍石頭,發出低語般的旋律,與夜色和月光交織成一幅靜謐的畫。此刻,世界似乎慢了下來,繁忙與喧囂遠去,只剩下自然的純粹與細膩。心隨著月光與流水漂浮,感受生命的溫柔與流動,彷彿每一片松葉、每一滴泉水都在低聲歌唱,帶來詩意的寧靜與深遠的喜悅。 

詠秋(14) 

秋天讓我們看到放手是多麼美麗。— Unknown 

秋天樹上的葉子慢慢飄落,輕輕離開枝頭,無怨無悔地投入大地的懷抱。落葉不是消逝,而是在完成自己的旅程,將生命的最後光彩散落於風中。 

微風輕拂,陽光透過樹縫灑下斑駁光影,每一次飄落都是自然的低語,提醒我們懂得放手,是一種成熟的愛與智慧。秋天教會我們,釋懷與離別,反而能讓生命的美麗更清晰、更動人。 

落葉放手,代表不用秤鉈感嘆「未竟之事」,人生是一場充滿選擇的舞蹈。愛情、夢想、遺憾、希望,都是舞步的一部分。假如這一切必須無限重演,你是否仍會願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生就算有遺憾,也依然值得。 

在人生的舞台上,選擇了一條路,必然失去另一條,但失去並不代表失敗,而是生命自有的重量與意義。或許正因為無法擁有全部,短暫的相遇才顯得真實而永恆。人生不必圓滿,因為遺憾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 

詠秋(15)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李白《塞下曲六首》 

秋夜悄然降臨,窗前的螢火蟲一閃一閃,像細碎的光點在黑暗中跳舞,溫柔而靜謐。月光慢慢穿過寒霜的窗櫺,照亮寂靜的閨房,帶來清冷卻又柔和的美。室內的孤寂與窗外的光影交織,心中生出淡淡的思念與溫柔的感傷。這一刻,世界似乎停滯,時間被月光與螢火緩緩拉長。秋夜的靜謐、光的微弱與心的柔軟,像詩一般,讓人感受到夜色深處的浪漫與寧靜。 

詠秋(16) 

秋天是教會我們變化也可以是美麗的季節。— Unknown 

樹葉從綠轉黃,從黃染紅,隨風飄落,如同生命的每一次轉折,都有它的韻律與色彩。陽光斜照,映出落葉的脈絡與光澤,微風拂面,帶來成熟果實的香氣,讓人心神舒展。秋天不是衰退,而是成熟的美麗,是歲月將生命經歷折射出的光芒。它提醒,即便世事更迭無常,也能在每一次變化中找到和諧、溫柔與感動,欣賞生命的每個瞬間。 

詠秋(17)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淵明《飲酒·其四》 

清晨的秋菊在露水中微微顫動,晶亮的水珠在花瓣上閃爍,彷彿每一滴都收藏著晨光的溫柔。花色淡雅卻飽含生機,孤高而不張揚,像在低聲訴說秋天的深情與豐盈。輕風拂過,菊瓣輕搖,空氣中帶著淡淡的清香,沁入心底。此刻的美,不轟轟烈烈,卻細膩而真切。秋菊的靜美,像一首無聲的詩,悄悄打開心門,讓人感受到自然的溫柔與深遠的喜悅。 

詠秋(18) 

每片葉子對我而言都是幸福的象徵,從秋天的樹上飄落。— Emily Brontë 

葉子從秋天的樹上輕輕飄落。它們在空中旋轉、翻飛,猶如微小的舞者,訴說著生命的美麗與短暫。陽光透過樹隙灑落斑駁光影,微風輕拂臉龐,每一次葉片的落下都是自然低語的旋律。秋天告訴我們,幸福不一定來自華麗的盛開,而在於這些微小、平凡而溫暖的瞬間。學會欣賞落葉,也就是學會在流轉的生命中感受寧靜與喜悅。 

詠秋(19)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每一棵樹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被落日的餘暉映照。金黃與火紅的樹葉在微風中搖曳,夕陽灑在山巒間,將輪廓勾勒得柔和而溫暖。空氣中帶著微涼與果香,光影流轉,像時間在靜靜歌唱。即便萬物將逝,仍能散發光彩與溫度。秋天的每一刻都是成熟的禮讚,每一片落葉、每一道晚霞,都教會我們欣賞短暫之美,感受生命的豐盈與寧靜。 

詠秋(20) 

金色不會永存。 —— 羅伯特·佛洛斯特 

生命中的美好往往稍縱即逝,像晨間的金光,只在一瞬間綻放,便悄然消散。秋天裡,最亮的光輝與色彩,總是在落葉間預告著終結。卻也因為稍縱即逝,更讓人深切體會:正因為它將逝,才格外珍貴。秋,正是在這種短促與殞落中,聽見自然的低語,看見時間的溫柔與殘酷。美麗短暫。金黃的葉子最終會褪色,就像青春與快樂終將離去。這並非悲傷的事,而是溫柔的真實。正因為美麗會消逝,我們才會如此珍惜眼前的光景。秋天低語著:抓住這一刻吧,因為它的閃耀無法停留。 

詠秋(21)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朴《天淨沙·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點綴其間,彷彿大自然的畫布在秋光中緩緩展開。簡潔的色彩描繪出秋天豐富的山水景色,展現一幅典型的秋日畫面。翠綠的山巒與清澈的溪流相映,白草隨風搖曳,紅葉如火般閃耀,黃花點點如金,給人溫暖與希望。微風拂面,陽光灑落,空氣中混合著泥土與花草的清香,令人心境平和。這一刻的美,不在於熱烈的盛夏,而在於秋天的成熟與沉靜。每一片葉、每一朵花,都是生命的細語,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自然與心中的寧靜。 

詠秋(22) 

秋天,是一年中最後最美的微笑。— William Cullen Bryant 

秋天,是一年中最後最美的微笑。這微笑不是浮華,不是喧鬧的歡愉,而是成熟的寧靜,像歲月對生命的溫柔致意。陽光斜照在落葉上,閃爍出溫暖的光芒;空氣裡彌漫著成熟果實的香甜,微涼卻不刺骨,讓人心安。這也是心靈感受到美麗、溫暖、平靜與滿足的時刻。樹葉漸染金黃與火紅,隨風輕輕搖曳,像是在與夏日告別,也在迎接即將來臨的冬日,提醒人們時間的流轉,即便生命漸入晚秋,它們的顏色、聲響與氣息,仍在短暫中綻放最真實的光芒。 

詠秋(23) 

秋天是最艱難的季節。葉子都在飄落,它們像是愛上了大地。— Andrea Gibson 

秋天是的葉子紛紛飄落,像戀人般緩緩投入大地的懷抱,讓人感受到哀愁與柔情交織的美。每片葉子都在完成自己的旅程,雖然離開枝頭,但它的飄落充滿詩意。風輕輕拂過,帶動樹枝微晃,陽光斜射,落葉像金色的雨,映照著秋日的溫暖與憂傷。生命也如這些葉子,有離開與終結,但在每一次飄落中,我們看見了自然的韻律,感受了時間的深度與美麗,理解了放手也是一種溫柔的愛。 

詠秋(23)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不知不覺中,碧綠的山色漸入暮色,秋天的雲層疊起幾重陰影,天空顯得深沉而幽遠。夕陽的光線被雲遮住,將山巒染成柔和的墨綠與灰藍,微風拂過樹梢,帶來秋日的清涼與靜謐。這片暮色並不令人悲傷,反而讓人心安,像歲月在提醒我們,光明與暗影交織才構成生命的完整。每一片雲、每一抹暮色,都在低語時間的流轉與自然的深意,教會我們欣賞瞬間的靜美與生命的深沉韻律。 

詠秋(24) 

秋天是第二次春天,每片葉子都是一朵花。— Albert Camus 

秋天宛如第二次春天,每片葉子都像小小的花朵,在枝頭閃耀色彩。金黃、赤紅、橙色的葉子隨風輕舞,猶如花瓣在空中旋轉,柔和而浪漫。陽光灑下,照亮每一片葉子的脈絡,映出生命的精緻與短暫。秋風帶來微涼,卻也讓人更敏感地感受自然的韻律,每一次飄落都是生命的舞蹈。這季節雖已遠離盛夏,但仍以自己的方式綻放生機,美麗不只屬於春天,也屬於懂得欣賞的心靈。 

詠秋(25)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杜甫《江漢》 

落日將西沉,心中仍有壯志與熱情;秋風帶來一絲寒意,提醒人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立於秋林之中,會感受到這份矛盾而深刻的情感:眼前的景象壯麗而淒美,夕陽將天空染成金紅,風拂過樹葉發出沙沙聲,既振奮又帶來些微哀愁。這種成熟的感受,讓人明白力量與脆弱並存,激情與憂愁相伴。秋天教會我們,即使面對流逝與衰敗,也能在心中保持熱情與希望,欣賞生命的每一抹光亮與每一次微涼的呼吸。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台積電與你我的關係

常有人說,台積電賺再多,與我們何干?甚至批評它吃掉全台電力。 

先談用電。2023年,台積電用電約占全台 8.5%。但十年前,它的附加價值就佔台灣的 9%了,如今每度電創造的價值估計至少是全體平均的兩倍。 

再談「實際貢獻」。不說國家光榮感,就說,台積直接貢獻稅收及央行外匯利息收入每年超過5千億:

1.          外資持有台積電約 27 兆元,扣除股票上漲利益,中央銀行運用這些外匯,每年孳息超過 3,000 億元。(也可以從央行持有的外匯角度計算)

2.          台積電每年發放股利約 1.4 兆元,以平均稅率 15% 計,稅收約 888 億元。

3.          每年台積電股票交易金額達 9.5 兆元(2024),手續費與交易稅合計約 475 億元。

4.          台積員工薪資 3,018 億元(2024),以平均稅率 20% 計,稅收 603 億元。若可支配所得一半轉為消費支出,至少帶動 1,200 億元的民間消費。

5.          台積在台協力廠商越來越多,設備、特用化學品….等在地供應鏈造就另一番稅收與就業。而且台積工程人才流動,外溢到其他廠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當顧機台的專家。 

後記:看到一篇台積工程師的工作史。走管理路線不錯,工程師高薪可能是騙人的,要屬算一生能做多少年。人各有志,能自我負責就好,就怕不懂得獨立自主、愛自己,並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只會怪天怪地,就是不檢討自己。

…………

淺談工作史 

我是一個理工直男,第一份工作做台積電研發,10年中,做過EUV, advanced package, 3DIC 領域,也升任主管,後來離開去外商新創公司,再到外商半導體特用化學品領域,工作近20年的歲月,最常被問:當初為何要離開台積電?會不會後悔呢?我一致性回答:從來沒後悔過,一次都沒有。 

唯一後悔的是沒早點離開,花了10年才釐清自己真正要什麼。但不要誤會,台積是非常好的公司,我學會邏輯思考,通盤看問題跟追求卓越做到世界第一的心智,這些受益良多,年輕人進去台積歷練還是不錯的。 

我想要更大的格局,能承擔更多責任,這在台積不太容易(組織龐大,再早個10-15年應有機會),台積追求專家文化,每個人分到範圍都比較小,但是講求精益求精,想辦法做到世界第一,每個微小的螺絲釘串起來就是世界第一的航空母艦。 

但我心裡聲音對自己說,我不想只當個螺絲釘,至少想當划船的水手,甚至夢想有一天當船長決定這艘船前進的方向。決定離開是不容易的,外面擠破頭想進去,身邊的人更無法理解,但是,日子是自己的,其他人說再多都無法替你的人生負責。 

所以,想清楚就勇敢做出決定,並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現在我在外商仍不容易,有著不一樣的挑戰,要形容的話,就是在不同伺服器玩著不一樣線上遊戲,適應不同遊戲規則、角色,在台灣只要跟半導體相關,步調都不慢,壓力都不小。現在每天的日子一樣的過,紮實且平淡。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詩篇第1章 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詩篇 1:2–3 

默想:世上有兩種人:一種追風,一種種樹。追風的人急著趕赴下一個願望,下一場掌聲;種樹的人靜靜紮根,不問風往哪裡吹。 

詩人說,那棵被栽在溪水旁的樹,是有福的人。它的福,不是獲取財富與成功,而是被愛。它不靠努力長成,而是被看不見的手放在對的位置——水在旁邊流,陽光在頭上照,它只是盡本分地綠、靜靜地結果。 

世上的惡人,不一定是壞人,只是太輕。輕到沒有根,輕到信念被風吹散。而義人重,因他在真理裡紮根;他的靜默比喧囂更深,他的信靠比言語更長。 

人生真正的祝福,不是「得到」,而是「被記得」——被神記得,被愛記得,被時間記得。當你學會在祂的話語中停留,你也會像那棵樹,被溪水記得。 

禱告:主啊,教我不急於開花,也不害怕凋謝。讓我學會在祢的話語裡安靜、紮根,在平凡的日子裡,按時結果、葉子不枯乾。願我一生不做風中的糠秕,只做被祢記得的樹。阿們。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逍遙的講堂——追思蔡璧名

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10/21過世,享年60歲。她鑽研老莊,並於台大OCW推出「正是時候讀莊子」,點閱逾百萬次,著作銷量超過45萬本。 

她走得輕,走得安靜,像翻動書頁的聲音,宛如一片葉子,留下整座森林的回響。也像莊子筆下那片自由無羈的天空,任風輕輕拂過,依舊自在。 

那些年,她在課堂打開窗,讓文字化作呼吸,溫柔的聲音飄進人家。沒有炫目姿態,而是真誠音調進入追尋真理智慧者的心裡。 

她的一生在文字與思想中行走:老莊是最親密的同伴,也是她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如今,可以想像她換地方講課,走向《逍遙遊》的世界,那裡的山更靜,水更明,與老莊品茗。 

至於學生與讀者,仍在塵世的講堂坐下,思辨她如何自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人生不必抓緊,自由自在是對人對己的慈悲。 

後記:世上有追風者與種樹者。追風者急著趕赴下一個掌聲,種樹者靜靜紮根,不問風往哪吹,不急於開花,也不怕凋謝。《詩篇》說,那棵栽在溪水旁的樹有福,不在成功,而在被愛,被放在對的位置——水在旁流,光在上照,只是盡本分地綠、靜靜地結果 

惡人未必邪惡,只是太輕,輕到沒有根,信念被風吹散,像風中糠秕;義人重,紮根在真理,他的靜默比喧囂深,信靠比言語長。真正的祝福,不是得到,而是被記得——被上天、被愛、被時間記得。當你在真理中停留,會像那棵樹被溪水記得。那是《逍遙遊》的自由自在。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人性本善本惡?

前言:我認為現在的人性善略勝於惡。若有一天,惡的成分居多,愛心就漸漸冷淡,那時就人性本惡了。至於那3個夢想,能通過可行性或衍生其他成本與風險的測試嗎? 

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是荷蘭歷史學家,推廣基本收入、低工時和開放國境」的左派理念。他提出3個夢想: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每個人一週工作15小時、扔掉護照與簽證,他認為這些夢想是問題的解方。 

他在2021出版《人慈》一書,五百多頁,抽絲剝繭整理可信的證據,正面迎擊人性敗壞的常識說法,希望讓公民能做出更有效的政治判斷,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 

要支持他的主張不容易,多數人覺得,人性自私自利、愚蠢和惡毒。世界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歷久不衰。還有那道歷史傷口:人類是唯一能打造集中營的物種。 

歷史上為什麼發生那麼多壞事,布雷格曼在書裡都交代了。比如,人類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的那批人?人類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 

布雷格曼從眾多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太悲觀,而且社會篩選過的資訊讓人低估人類的品質。

眾生相:傳言、嫉妒、驕傲與難教

1.傳言

根據最新統計,台大醫科畢業生的選科佔比:

內科(19%);兒科(14%);外科(12%);家醫科(9%);眼科(9%);精神科(6%);急診(5%);耳鼻喉(5%);復健(5%);婦產(4%),皮膚(3%);麻醉(3%);影像醫學(2);泌尿(2%);骨科(2%);放射治療(1%);臨床病理(1%)。

若樣本具代表性,「四大皆空」只是江湖傳言,人云亦云。對比一份20年前台大醫科研究,選科沒有顯著變化。錢財及醫療糾紛橫在眼前,仍有自己的堅持,或許也代表教育成功。

2.嫉妒

故事發生在中國。我二叔是成功人士,每年給村裡60歲以上長輩發600元,堅持十幾年了。上個月我回村裡吃宴席,鄉親問:這麼多年,物價上漲了,怎還發600?我答,這幾年,二叔生意不好做,能堅持發不錯了。接下來,村民們一言一語討論二叔快破產了,一個個喜上眉梢,幸災樂禍的樣子。


3.驕傲

立霧溪邊坡崩塌在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國家公園宣布停止南湖大山及合歡山區的入園許可,引起登山網紅大鳴大放。對此,陳怡凱 律師的見解摘要如下:

許多人會想:是不是區分狀況,作出不同層次的處理?如果臺灣是可以就事論事、審慎辨明因果關係的社會,或許有政策精緻化的空間。但整體而言,臺灣是巨嬰充斥、責任歸屬亂七八糟、民智比義和團時代好不了多少、基本常識也要大費唇舌闢謠的社會。

這樣,公務員採差異化政策,一出事就被輿論砲轟,誰敢承擔?我們可以思考、建言,但要求政府照我的「聰明點子」執行,否則就罪大惡極,不僅自大,那些「聰明點子」真比簡單全面管制來得好?恐怕未必。

況且,大部分的聰明點子,都會在某個環節通不過可行性的考驗,又或者衍生其他成本與風險。即使可行,未必比簡單作法好多少。疫情期間出現太多次了。完美措施在現實中不存在,討論時動輒無限上綱、泛道德化,擺出理性中立的姿態,數落別人不走自己的指教,這種人務必敬而遠之。

4.難教(摘自蘇文鈺教授)

臺灣人民希望政府萬能,颱風天爬山與衝浪出事都要政府來救。最好是人不吃飯,政府也不可以讓他餓死。臺灣人民希望政府什麼事都不要管,天候不好封山封海岸都不可以。最好是人自己想死,政府都不可以阻止他。

臉書抖音網紅說什麼就信,忽左忽右,難以伺候。類似矛盾顛倒的例子很多。例如,TGG要都留在台灣,大公司設資料中心就好棒棒,但是電廠不可以蓋我家所在縣市。垃圾要丟,但是焚化爐掩埋場不要蓋在我家所在縣市。

臺灣人民像大聯盟球迷。王建民好的時候大家說台灣之光,投不好大家笑罵,朗希開季時被打爆說他不自量力沒用,季後賽時又說他是不世出的終結者。王建民還是王建民,颱風天還是颱風天。顛倒的是被寵壞的臺灣人。以前我阿公說,臺灣人,怕窮怕死而且難教,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