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詠秋1-8

詠秋(1)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傍晚的天空被落霞染成溫柔的金紅,孤鶩輕巧地掠過天際,翅膀像畫筆在空中描出自由的線條。平靜的秋水映出長天的顏色,天地間彷彿融為一體,無聲卻充滿詩意。風吹過水面,帶來涼意,也帶來心底的舒展。此刻,繁忙與煩惱都暫時遠去,只剩下美與寧靜在空氣中流動。秋日的景色如此輕盈而透明。原來,美存在於平凡之中,讓人思緒飛翔,與大自然的和諧同在。 

反思與禱告當我停下腳步觀賞自然,就是再次被提醒:祂一直與我同在。親愛的主,謝謝祢用創造的美景安慰我,使我在平凡中看見祢的榮耀。求祢賜我一顆安靜感恩的心,常常在生活裡與祢同在。阿們。 

詠秋(2) 

秋天是更為溫和的季節,我們失去的花朵,換來更多的果實。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 

當盛夏繁盛的花朵不再,秋風卻讓樹枝上掛滿沉甸果實,散發香甜氣息。陽光斜照,微風輕拂,落葉緩緩飄下,如同歲月在低語,提醒失去與獲得本是一體。秋天教會我們,放手過去的繁華,才能迎來收穫;成熟果實是時間與努力的回報,讓生命在看似無情的遞嬗中,依然充滿光彩與溫暖。 

反思: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但花落並非失敗,而是為結出果子,正如「一粒麥子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約12:24)。在人生中,我們經歷失去,可能是青春消逝、人際變化、夢想未實現,但生命價值不在於保有一切,而在於結果子──仁愛 喜樂 和平 忍耐 恩慈 良善 信實 溫柔 節制(加5:22-23)。 

禱告:親愛天父,感謝祢設立四季,讓我們在更替中看見祢的心意。當花凋謝時,提醒我們並非失去,而是預備收穫。求祢幫助我們,不因失落而憂愁,反信靠祢的計畫,願意在祢裡面成熟,結出果子,榮耀祢的名。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詠秋(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秋天的天空清澈而深遠。遠處,一隻孤鶴掠過天際,翅膀輕盈有力,像是在低語自由與希望。落葉漂浮在水面,反射天光,彷彿整個世界都在低聲吟唱。這份秋日的靜謐與美麗,比春天的繁華更讓人心動。生命的詩意,藏在平凡與寧靜中,能將思緒引向高遠,與天地一同呼吸。 

反思:孤鶴掠過天際,提醒我們不被憂慮捆綁,反要抬頭仰望自由與盼望。春日繁華,短暫易逝;秋日靜謐,使人深思生命的價值。在基督裡,生命不因衰殘而虛空,「我就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15:5)真正的詩意,不在表面繁華,而在與神同在的平安與豐盛。 

禱告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在秋日的靜美中,學習看見生命的真實。求祢幫助我們,在平凡裡安靜,在寧靜中仰望,讓心靈常與祢相連,榮耀祢的名。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詠秋(4) 

秋天是第二個春天,每一片葉子都是一朵花。 —— 卡繆Albert Camus 

秋天如同另一場春天,只不過繁花不是開在枝頭,而是燦爛的落葉。當葉子染上金黃赤橙,綻放出獨特的花樣,便在地面鋪展美妙的詩篇。秋天是一場低調且深沉的狂歡,是大自然最成熟的微笑。當你走在秋日林間,滿地落葉不是凋零,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綻放。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持續給人驚喜與美感。秋天,是轉化的季節,而轉化,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也能避免憂傷。 

反思與禱告:落葉鋪滿大地,看似凋零,卻在另一種形式中展現榮耀。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價值與任務,正如人生不同階段,都能為神發光。老去或改變不是失敗,而是轉化,將累積的養分分享,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是在神裡面的持續綻放。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在秋天看見生命的智慧。求祢幫助我,不因外在衰殘而失望,反而在祢的恩典裡學習更新與轉化,都能結出屬靈的果子,榮耀祢的名。阿們。 

詠秋(5)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清晨的寒山被薄霧籠罩,翠綠在陽光下逐漸深沉,像大地低語生命的秘密。秋水緩緩流淌,波光閃爍,水聲潺潺如詩,與山色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風吹過樹梢,帶來清涼與淡淡泥土氣息,心也隨之舒展。這景象既寧靜又充滿活力,時間在此停歇又悄然流動。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當下即是天地最美的樂章。 

反思與禱告:清晨的山水在薄霧與陽光間顯出上帝創造的奇妙,正如詩篇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大自然的寧靜與活力提醒我,生命是對造物主的讚嘆與敬畏。秋水流淌如詩,正如神的恩典不斷湧流,滋養乾渴的心靈。主啊,求祢使我心中常存感恩,在當下與祢同在,享受祢所賜的安息與平安。 

詠秋(6) 

每片落葉都向我低語喜悅,從秋天的樹上輕舞而下。—— 艾蜜莉·勃朗特 

每片落葉都是秋天的笑語,輕輕在空中飄蕩,像是對生命最後一舞的讚歌。秋的喜悅藏在靜謐的舞步裡,是溫柔的告白。謝謝你曾經綠茵茵的存在,如今樹葉紛紛墜下,每一片都像是向人耳邊訴說秘密。它們不帶哀愁,反而閃爍著柔和的光,教人明白,在離去中也能綻放美麗;即使在沉默裡,也能聽見喜悅的迴響。 

反思與禱告:落葉歸根,成為土壤的養分,提醒我生命若交在神手中,即使凋零也能孕育新希望,離去中仍可榮耀神,沉默裡依舊訴說喜樂。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在秋天的落葉中看見祢創造的智慧。求祢幫助我學會接受生命的變化,不因失去而絕望,在祢恩典裡看見更新的盼望。願我一生在高峰或低谷,都能映照祢的榮耀。阿們。 

詠秋(7)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秋日的街巷透著微涼,橘柚的果香帶著清冽氣息,悄悄滲入空氣中。老梧桐的葉子染上金黃,隨風緩緩飄


詠秋(8) 

噢,狂野的西風啊,你是秋天存在的呼吸 —— 雪萊 

狂野的西風,是秋天的肺腑。它捲起落葉,也驅散夏日的餘溫,為冬季開道。秋風吹過原野,把種子推向遙遠的未來,也把色彩帶入內心深處。這份力量,既是毀滅,也是孕育;既帶來蕭條,也預告生機的重生。它聲嘶力竭提醒我們:結束亦是開始。狂風呼嘯,席捲落葉與雲層。風聲裡藏著更新的承諾:一切舊事將被吹散,好讓新的生命發芽。秋天不是結束,而是重塑的開始。 

反思與禱告:狂野的秋風,是更新的開端。「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風捲走枯葉,也為新生命預備空間。放下舊我,才能迎接新的恩典。秋風蕭瑟,卻帶著重生的應許,在基督裡得著永恆的更新。主啊,感謝祢如秋風般潔淨我,使舊事過去,好迎接新生命。求祢堅固我的心,使我在轉變與挑戰中仍然相信祢的信實。願我的生命在祢手中,不斷被重塑,活出喜樂與盼望。阿們。

現代人特質與新冠疫苗

現代人特質

1. 閱讀理解有問題,總解讀與文字無關的意思(超譯/擴大解釋)

2. 即使解讀荒謬,堅持自己正確,但既不複檢又不檢查實際事實

3. 將自己誤解或幻想的版本當事實,然後惡意理解,立即興師問罪發動批鬥

4. 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蠢到堅持己見;沒那麼蠢的就潛水消失,等大家都忘了,再重複1-3

 新冠疫苗的故事,可以用來檢驗四大特質。結論是,不要陰謀論新冠疫苗了,台灣最受敬重的感染科權威之一,李秉穎醫師直率評論:「提出質疑的人士(醫師?),先前可能不知道流感疫苗是怎麼做的、可能沒有抗流感藥物的使用經驗、或可能沒診斷過一位流感病患。但在一夕之間,所有人都突然變成新聞媒體上的流感專家。.... 越不了解越容易質疑。」

………….

結論: 在病毒與人類共存的時代,持續用準確、有科學實證的知識武裝自己,是最好的防禦。新冠病毒已經改變,但它從未真正離開。接種疫苗這樣簡單而有效的行動,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保護我們免疫力較弱的長輩、親友與孩童。這個秋冬季節,你會選擇相信科學證據,還是網路謠言?為了保護你和你所愛的人,你將採取什麼行動? 

前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資深感染科專家陳伯彥醫師在昨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的線上課程講座中,分享了幾個挑戰我們現有認知、令人震驚的觀點。他的看見提醒我們,為何在這個看似「後疫情時代」的時刻,我們仍需保持警覺。本文將為您說明這場專業講座的五大驚人真相,希望能成為您在即將到來的秋冬季節中,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清晰指南。 

驚人真相一:新冠不是流感,它的影響遍及全身 

最大的誤解,就是將新冠(COVID-19)與流感(Influenza)劃上等號。陳主任指出,兩者在生物學基礎上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流感病毒的鑰匙,主要只能打開我們呼吸系統的門鎖,因為它的病毒受體絕大多數集中在呼吸道。然而,新冠病毒手裡握著一把「萬能鑰匙」,也就是一種名為「ACE2」的受體。這把鑰匙能打開遍佈全身的門鎖——從心臟、肝臟、腎臟,甚至到我們的大腦。 

這意味著,尤其是對於從未感染過的人來說,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對全身的衝擊可能是「非常非常的大」。這種全身性的攻擊,正是導致「長新冠」(Long COVID)風險遠高於流感的根本原因。從腦霧、心悸到長期的疲憊,這些後遺症的根源在於病毒影響的不僅僅是肺部。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它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是「輕症」新冠,也可能留下長遠的健康影響,以及為什麼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而言,預防感染仍然是首要之務。 

驚人真相二:雙重感染的風險,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你是否想過,如果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會發生什麼事?這不僅僅是個假設,科學實驗給出了嚴峻的警告。在一項關鍵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了三組老鼠:

   第一組(僅感染流感): 體重顯著下降。

   第二組(僅感染新冠): 同樣出現體重下降,但程度略輕於流感組。

   第三組(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無論是先感染流感還是先感染新冠,這組老鼠都經歷了最劇烈的體重下降和遠高於其他組的死亡率。 

這不只是一項實驗室裡的發現,而是一記警鐘。實驗證明,當我們的免疫系統被迫同時對抗兩種精密的病毒時,防線可能會被災難性地摧毀。雙重感染的殺傷力並非 1+1=2,而是倍數成長。這項發現轉化到人類身上,意味著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的患者,其住院和死亡風險將會急劇升高,對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群體更是如此。這項真相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解釋了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們不斷呼籲大眾應同時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這是我們目前預防這種致命「雙重打擊」最有效的工具。 

驚人真相三:關於 mRNA 疫苗的疑慮,專家這樣說,mRNA 疫苗是終結疫情大流行的關鍵科技,但圍繞它的疑慮和謠言從未停歇。陳主任在講座中,針對幾個最常見的迷思提出了科學解釋。 

迷思一:「mRNA 疫苗會改變我的基因。」專家的說明很清楚:疫苗中的 mRNA 就像一張「模板」,它在細胞的主要工作區(細胞質)下達指令,教導細胞製造病毒蛋白以觸發免疫反應,但它永遠不會進入細胞的指揮中心(細胞核),也就是您 DNA 被安全儲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的壽命極短。 

迷思二:「副作用很可怕,而且是永久性的。」:您可能聽說過早期疫苗接種後手臂嚴重痠痛的經驗。專家們聽取了回饋,科學也隨之進化。後續的疫苗版本透過「降低劑量」,並改用預充填的「單劑型包裝」(避免了針頭因抽取藥劑而變鈍),這些小改變顯著減少了疼痛感與副作用。一項針對阿拉伯國家多種新冠疫苗的研究甚至發現,接種到第三劑時,如掉髮、經期改變等副作用的報告反而顯著下降了。 

迷思三:「疫苗會導致心肌炎。」:雖然接種疫苗後,在年輕男性中有極微小的機率出現心肌炎,但數據顯示,因「感染新冠病毒本身」而引發心肌炎的風險,其實「會更高一點」。此外,專業且正確的注射技巧也能進一步降低疫苗相關的風險。總結來說,在全球數十億劑的接種數據支持下,科學共識非常明確:接種疫苗的安全性,遠遠高於承擔感染病毒所帶來的風險。 

驚人真相四:「左流右新」?兩劑打同側效果可能更好。許多人可能都聽過「左流右新」的說法,也就是將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分別打在不同手臂上。然而,一項由 BNT(輝瑞/BioNTech)進行的研究,卻得出了可能顛覆這個常規做法的結論。 

陳主任分享的研究數據顯示:• 研究中,將兩種疫苗接種在不同手臂的組別,其抗體反應濃度相對較低。將兩種疫苗接種在同一側手臂的組別,無論是針對哪種變異株,其產生的抗體濃度都持續且顯著地高於另一組。 

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在同一側淋巴結的免疫反應,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被激發。研究指出,同側接種不僅能「更快速的產生」抗體,其「持久性更長,可以四到六個月」。下次接種時,您可以考慮這個新建議。當然,若選擇同側接種,請務必提醒醫護人員,兩個注射點之間應至少間隔一英吋(約 2.5 公分)。這個小小的改變,或許能為你的免疫力帶來更大的提升。 

驚人真相五:你的資訊來源,決定了你的健康風險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從哪裡獲取健康知識?是來自感染科專家,還是來自網路論壇、媒體名嘴或鄰居的閒聊?陳主任指出,醫師或護理師的專業建議,是影響民眾接種意願的關鍵。但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部分醫護人員,也可能因接收到不正確的資訊而產生猶豫。 

陳主任特別引用了台灣最受敬重的感染科權威之一,李秉穎醫師一段直率的評論,來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提出質疑的人士(醫師?),先前可能不知道流感疫苗是怎麼做的、可能沒有抗流感藥物的使用經驗、或可能沒診斷過一位流感病患。但在一夕之間,所有人都突然變成新聞媒體上的流感專家。.... 越不了解越容易質疑。」 

這句話的含義深刻:專業是建立在深厚的學理與臨床經驗之上。那些最不了解的人,往往最大聲地提出質疑,而這正是公共衛生最大的風險來源。當我們面對攸關健康的抉擇時,請務必選擇最可靠的資訊來源:你的家庭醫師、國家的公共衛生機構(如疾管署),以及真正在第一線對抗疾病的感染科專家們。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圓滿順心

圓滿順心,沒有固定公式,而是與心態、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首先,認清「圓滿」不是「完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圓滿往往來自於接納不完美,學會欣賞已有的,而不是糾結缺少的,就能減少焦慮,增添安穩。 

其次,把握當下,減少比較。不與他人過度比較,才能活出自己。順心來自於專注眼前的關係、工作與日常,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同時,懂得放下並學會調適。人生難免有不如意,若執著於過錯或遺憾,只會消磨心力。能在挫折中學習,並調整期待,才能讓心更柔軟。 

再者,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懂得休息與適度獎勵,能讓生活更有溫度;同時以善待人,關係和諧,心境也會平順。 

最後,保持信仰或精神支柱。無論是信仰、哲學、閱讀,或與自然的連結,都能讓心靈有依靠,不致在困境中失去方向。 

簡單來說,圓滿是「心態的選擇」,順心是「日常的練習」。以下五個習慣,可作為每日提醒,長期實行,慢慢會發現,圓滿並非外在完整,而是內心滿足:1.感恩三件事,專注在已擁有的幸福;2.留白十分鐘,給自己安靜與呼吸的空間;3.善待人,用一句鼓勵或一個微笑傳遞善意;4.放下小執著,練習轉念,把不如意視為過程;5.犒賞自己,每天安排小快樂,讓生活充滿溫度。 

後記:真正的圓滿與順心,不是靠人的努力堆砌,而是來自與神的關係。 

圓滿不是外在境遇的完整,而是內心因信靠神而得的平安(腓立比書4:7)。順心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每日在禱告與感恩中與神同行。 

認清「圓滿不是完美」。「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人的有限與不完全是必然的,但在基督裡,我們得著饒恕與接納,能心存感恩,而不是苦苦追求完美。 

把握當下,減少比較。「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3:11)。與其比較,不如安靜等候神的時間與安排,懂得享受當下的恩典。 

懂得放下,學會調適。「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順心不是靠自我壓抑,而是把重擔交給神,相信祂有更美的帶領。 

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31)。善待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懂得管理身心,好讓自己有力量去愛人、服事人。 

保持信仰或精神支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23:1)。真正的依靠不只是哲學或自然,而是永活的神,祂能在困境中成為力量與安慰。

電影《戰疫前線》

這部片即將下檔。故事回到2020年,COVID-19爆發後,鑽石公主號停靠橫濱港,日本政府如何應對船上群聚感染。 

當時日本並無類似台灣疾管署單位,少了陳時中、羅一鈞、莊人祥、王必勝等角色,只能由災害派遣醫療團隊(DMAT)臨時上場。DMAT章程並未將大型傳染病列入出勤範圍,但基於人道精神毅然投入,有人家中還有年幼孩子,仍選擇登船。 

導演呈現真實人性:有醫院因恐懼拒收病患,有教授建議不被採納轉而上網爆料,有媒體為收視製造衝突,也有官僚懷著熱血救人,更多害怕卻留下來安撫並救治乘客的醫護與船員。 

這告訴觀眾,現實的困境往往靠平凡人的勇氣與善意才得以度過。台灣是幸福的。原以為日本作為先進國家,應變能力更強,對照當年阿中部長午後的沉穩聲音,那是一段特有的台灣風景。(參周軒)

職涯大變動的時代

1.校園教育

今年小一新生 17.6 萬人,去年新生兒13.4 萬,今年約 12.8 萬。五年後新生將再減四分之一。教育部預測,未來 16 年小學班級每年減少1,100 班。現在代課缺理科老師,透過退休教師或業界專才兼任應能緩解。教師甄試錄取率 0.4% 5%,多數代課老師早意識到風險,轉而尋找出路了。 

2.人工服務
最近美國 Salesforce 透過「AI 代理人」精簡客戶支援部門,從 9,000 人縮減至 5,000 人。AI 能自動回覆問題,產出行銷素材、維護網站。當 AI 愈趨成熟,人機協作需求大減,人力規模能不腰斬 

3.程式設計師
美國科技產業持續裁撤工程師,招聘速度顯著放緩。資工的重要性依舊,但至少80%程式碼由 AI 自動生成,品質甚至優於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這意味大量中低階工程師在典範轉移中失去工作。現在資工系依舊大量招生,若學生只想學歷,恐怕會找不到工作,不如考慮轉系。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北歐社會主義的實施條件

不少人喜歡社會主義,說北歐就是成功例子,卻不說希臘與委內瑞拉都證明是權力決定財力的失敗國家,更不說每件事背後有代價,每個權利背後都是義務----人想要有意義的活著,人生的教育、學習、價值取捨和最後死亡,都要有思考習慣,才能做出取捨。

「北歐社會主義」不是典型的社會主義,而是「資源型國家 + 高工會密度 + 高稅收福利」的混合制。這些條件在亞洲、美國或拉美無法複製,它的成功依賴於:

1.北歐擁有廣大領土與豐富資源(石油、鐵礦、林木、漁業),但瑞典+芬蘭+挪威2200萬人,能支撐高福利政策。雖然如此,瑞典在 1990 年代爆發金融危機。

2.北歐普遍沒有最低工資法,但工會密度極高。勞工待遇靠工會談判,而非政府立法,這需要依賴高度的社會信任與合作文化。二戰與冷戰時期,面對納粹與蘇聯的壓力,北歐資本家選擇與工會合作,避免勞工走向革命。

3.北歐中產與高收入者的所得稅率超過5成,消費稅更達25%,但維護私有財產與資本運作,沒有遺產稅與富人稅,並非單純劫富濟貧。

4.公共部門僱用三成人口,在能源、交通與基礎產業扮演重要角色。但高稅收與高物價導致部分民眾移居他國,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了確保國家資源安全,需要大力強化軍事準備。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作品:《聯》(2018)

 作品:《聯》(2018)

作者:菅野麻依子

材質:漂流木、鋼筋

地點:綠島帆船鼻大草原

理念:漂流木跟著洋流在太平洋中旅行,讓人想起曾經乘黑潮從台灣到日本的人們。生長在島嶼高山的樹木,被激流沖到海洋中流浪,日復一日自然力量的雕琢,死去的樹木樣貌不斷變化。這件作品以在綠島礁岸上撿拾的浮木,創作出一串連結的球體,就像被黑潮串起的太平洋島鏈,是獻給地球的項鍊。

漂流木原是「死去的樹木」,在海浪的拍打與雕琢下,變成新的形貌,而再創造為藝術品,也能被理解為對上帝創造的回應,這種「彼此聯繫成一體」的意象,能延伸到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互屬關係,蘊含「漂泊、更新、創造、連結」等主題,這是「自然寓言」,也提供神聖的視角。

關於作者:1974生在東京,東京藝大畢業後從事設計工作,2000定居舊金山,2004取得加州藝大學位。2009於德國美術館駐點。2014獲東京藝大博士。目前致力於在悠遠又親近的不同場域進行研究、交流和創作。2016受邀來臺灣參加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從此愛上山海自然與野性純樸的人文風土,2018再次受邀,並至台南藝大專任授課至今。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常識看屏東核三公投

美國核電占比約18.2%2024年皮尤調查顯示56%美國人支持核電,不及太陽能、風力逾七成,但仍屬正面。 

問題在於,美國支持核電,又排斥核廢。美國已有逾10萬噸核廢料堆置在各核電廠,每年再增約2千噸,半世紀來仍無永久儲存場。 

1982年國會規劃內華達州尤卡山作永久儲存場,卻因居民反對遭歐巴馬政府叫停。核管會於2021年批准Interim Storage Partners在德州安德魯斯郡設置「臨時儲存場」,容量最高4萬噸、期限40年。 

但地方憂慮「臨時」終成「永久」,德州政府訴諸司法,今年最高法院裁定核管會有權核准,但未獲州政府同意仍難動工,陷入僵局。 

現在,聯邦政府無法妥善處置核廢支付數十億美元賠償金,未來或將繼續付出數百億美元。即使像安德魯斯郡人煙稀少、距離達拉斯560公里,仍難消除居民疑慮。 

核能或能保障供電,但核廢料夠安全,何需埋到地底?數十萬年半衰期的核廢料,仍是世代揮之不去的難題。(參考李濠仲)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企業文化

眾所周知,企業文化影響公司甚鉅。今早看到新代科技公司(7750),其企業文化值得頌揚,如公司」改為「國家」,便會感覺台灣很有希望,政客與謠言,無所遁形。

新代公司股價昨收892,深耕於機床控制器的軟體及硬體技術研發,主營產品:機床數控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自動化專機等,面向金属加工、木工、雷射等行業。企業文化有三大方向 

1.誠實正直:說到做到,建立信任關係。正向思考、遵守公司政策及規範。即時回饋,提前預警,找出應變方案。分享完完整且正確資訊。 

2.思辨創新:以批判性思考,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以嚴謹流程,進行產品創新方案。跨領域思維與與專業能力養成 

3.積極團隊:主動溝通,遇到問題找方法。系統性思考,跨部門合作,無本位主義。以客戶為中心解決痛點,當責態度超越期望,以公司營運效益為目標。https://www.syntecclub.com/culture.aspx

如何向神求救

向神求救不是單純的「喊一喊」,而是帶著真誠、信心、悔改與順服的呼求: 

1.帶著真心呼求:神看重心靈真誠,承認自己的無力與罪(詩篇51:17),不是花俏詞句。求救禱告常是直接簡短,甚至只是一句:「主啊,救我!」(馬太福音14:30,彼得在海中呼喊)。正如「你在患難中呼求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詩篇50:15)。 

2.信靠唯一的救主:拯救的根基在於基督(約翰福音14:6;使徒行傳4:12)。求救首要承認,唯有神有能力從罪惡、困境、甚至死亡中拯救我們(詩篇121:1-2;詩篇 46:1);「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就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詩篇34:17;詩篇34:17;詩篇 18:6;詩篇 91:15)」。 

3.悔改與信靠並行:求救不是單純要求神解決眼前的麻煩,而是轉向祂,離開罪惡(以賽亞書55:6-7)。神應許:「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馬書10:13),這「求告」意味著信靠與歸順。 

4.持續禱告與倚靠:聖經勸勉「不住地禱告」(帖前書5:17),求救不只是一次性,而是在等待神的拯救中持續倚靠祂。大衛在詩篇多次表達,危難中不斷向神呼求,直到得著拯救(詩篇40:1-3)。 

5.接受神的主權、引導與安排:神有時不是立刻移走困境,而是給你力量去面對它(哥後12:9;詩篇 27:14;箴言3:5-6)。真正的求救,是願意接受神為你安排的道路,即使和你的預期不同。 

求救的禱告 

耶和華我的神,我在急難中向祢呼求,懇切尋求祢的幫助。我承認自己無力解決眼前的困境,也承認自己的罪與不足。祢曾應許:義人呼求,祢就垂聽,並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我相信祢是唯一的拯救,並藉著耶穌基督為我開啟救恩的道路。求祢快快搭救我,速速幫助我,救我脫離罪惡、恐懼與一切的患難。祢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力量,是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我要向山舉目,祢曾說:「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求祢因祢的慈愛轉向我,拯救我的靈魂。在困境中,求祢堅固我的心,使我壯膽,耐心等候祢的拯救,求祢照祢的話成就。奉我救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每日求救禱告 

早晨禱告(新的一天開始)

禱告:主啊,今天我舉目仰望你,求你做我全日的幫助與保護。

經文:「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 121:2 

白天禱告(事情繁忙、壓力或困境中)

禱告:主啊,求你快快搭救我,堅固我的心,使我不失去信心。

經文:「耶和華啊,求你快快搭救我!耶和華啊,求你速速幫助我!」(詩篇 40:13

 晚上禱告(睡前交託一切)

禱告:主啊,感謝你今日與我同在,求你保守我的心靈安息在你裡面。

經文:「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 46:1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約翰麥克阿瑟:論聖經的權威性

1. 聖經的無誤性(Inerrancy

聖經原文(希伯來文、希臘文)在神最初的啟示中毫無錯誤,包括歷史、科學和教義等所有領域。將聖經視為「部分真理」或「僅屬靈權威」的觀點妥協聖經的無誤性,會動搖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自由派神學和新正統神學稀釋聖經權威,無誤性是解經的前提。(參提後3:16及彼後1:20-21) 

2. 聖經的充足性(Sufficiency

聖經完全足夠指導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無需額外的啟示(如靈恩派的「新預言」或文化潮流的妥協)。現代教會過度依賴心理學、世俗哲學或政治正確,偏離聖經的終極權威。他反對在教會實踐中用世俗方法替代聖經教導,例如用心理學取代悔改與救恩的教義。(參提後3:16-17及詩篇19:7-8) 

3. 聖經的清晰性(Clarity

聖經的教導是清晰的,聖靈光照信徒理解其核心真理(儘管某些深奧經文需要謹慎解經)。主張「字義解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反對寓意化解經或主觀靈意解經。歷史-文法解經(Historical-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注重上下文、文體和語言分析。「成功神學」或「靈恩運動」對聖經扭曲使用(如濫用馬可福音11:24支持「健康財富福音」)。 

4. 聖經的至高權威(authority

聖經權威高於教會傳統、個人經歷或文化壓力。例如天主教將傳統與聖經並列的立場,某些福音派教會為迎合文化而妥協聖經對性別、婚姻的明確教導(如同性戀問題)。牧者的責任是忠實傳講聖經,而非討好聽眾(提後4:2-4)。 

5. 聖經與基督的中心性Centrality

釋經始終以基督為中心,整本聖經指向耶穌的救贖(路24:27)。舊約的律法、獻祭制度等均預表基督,而新約顯明福音的成全。超自然恩賜(如方言、預言)已隨使徒時代終止(「終止論」,Cessationism),聖經是神現今唯一的啟示。

大學門口的警語

階級是社會金字塔中的位置,多數人必然在中下層。上一世代有人讀大學而翻轉階級,是因獲得稀有且有市場價值的技能,若學位不帶來稀缺技能,對收入幫助不大。 

對想改善階級或急於謀生的人,關鍵是在求學時判斷未來市場需要什麼技能,並透過各種方式獲得,再將技能出租。醫學需求穩定、進口勞動力困難,保障階級底限;藝術、文學等有人成功,但需求不穩且供應多。 

社會長期灌輸「不讀書就會落魄」的觀念,甚至以擴大招生作為翻身的手段,忽略真正保障生活的,是一技之長,其價值取決於「需求 / 供給」。 

若大學大量生產「屠龍之技」,就是擁有厲害的技能,卻在社會中毫無用處,其結果就是出現一堆抱怨讀了學位後並非穩健投資階級沒翻轉的受害者。 

某些技能必須讀書獲得,如醫師、律師;其他如水手、商人,未必需要。辨認社會需求困難,熱門技術可能畢業即淘汰。也許需要像香煙一樣,大學門口應警告立牌子寫著: 

「大學教育耗費光陰與金錢,會惡化你家的財政並減少發展事業的時間,卻不保障能在社會生存,需要自食其力者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