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偽善與殉道

馬丁路德 初登法庭,他拘謹膽怯,經過一夜掙扎,選擇堅持信念不動搖,這種決心讓基督新教徒心跳加速。皇帝給他 24 小時考慮,那段時間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使他有勇氣在次日下午在控告者和法官面前,不再是結巴小修道士,而是自信的教會革命者。 

馬丁路德曾說:我站在這裡,別無選擇!他的勇氣並非與生俱來,他在沃爾姆斯的那一夜,是掙扎、權衡、恐懼的普通人。正是這份掙扎,賦予選擇的意義——選擇屈服或挺身而出,而他選擇後者。 

按傳統敘述,偉人被描繪成天生偉大、毫無畏懼。尼采曾說:「成為你自己。」真正的偉大不是天賦,而是選擇,在恐懼、猶豫與現實壓力下,仍然勇於選擇前行的人。 

後記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是否真正發自內心?1.長時間觀察言行是否一致。偽裝難以持久,即使言辭動聽。2.在利害衝突或權力鬥爭時的表現。許多人平時和善,但在關鍵時刻顯露猙獰或不經意貪婪。3.是否高舉自己,追求個別利益。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刻意塑造形象獲得尊敬。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稅率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稅率台灣32% 中國34%歐盟20%日本24%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4030016.aspx

…….

我:川普為減少貿易逆差、降低國內賦稅、製造業回流與減低國債,選定4月2日為美國「解放日」。藉著關稅,才有機會製造業回流,也才機會成就另三個目標,而富裕的美國,才可能續當世界警察。這是教科書沒寫的,以前都講最好零關稅(但沒寫誰買單)。

這是理解川普行動的根本。拜登最後1年歲入5兆美元,歲出7兆美元,目前政府負債36兆美元,不做改變,4年後含息約50兆美元,年利息支出將翻倍為2兆美元。

美國修復資產負債表勢在必行,川普沒有退路。美國以雙赤字供養全球繁榮的美好年代,一去不返,然後中國沒地方洗產地了。從歐盟經驗,如果美、加、墨共用美元,三國就不存在貿易赤字,全球化更徹底轉向北美內循環。

因此,如何與美國政經緊密結合,悠關國家生死,去美國投資是重要一步,就像當年企業拚價格去中國一樣。只能說,新興國家未來非常危險,不要隨便去那裡旅遊。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東京玫瑰

民雄國家廣播文物館收藏一張標註東京玫瑰」的女性照片。相較於真空管等硬體,帶有故事性的文物更能引起觀眾興趣。文物館應保存許多歷史文件,若能撰寫企劃案爭取經費,邀請專家整理,將使導覽內容更豐富有趣。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投入太平洋戰爭。東京放送局聘請滯留日本的日裔美籍女性廣播員,透過英語心理戰削弱敵軍鬥志,這些廣播員被稱為「東京玫瑰」。她們在美國出生,因各種原因前往日本,戰爭爆發後無法返美。 

二戰結束後,盟軍進駐日本,清查戰時協助日軍的美國公民,「東京玫瑰」被逮捕。其中,戶栗郁子主持「零號放送」,播放音樂,穿插軟性煽動言論,動搖美軍意志,被判十年徒刑,剝奪美國公民權,服刑六年後假釋。 

出獄二十年後,調查發現戶栗曾暗中幫助美軍戰俘,福特總統恢復其公民身份,晚年居於芝加哥。歐洲也有案例,數名在德國電台工作的美籍廣播員被盟軍逮捕,刑期從12年、30年到終身監禁。 

為敵宣傳不是言論自由。中國每天攻擊機構網站,製造假消息,派軍機繞台,派船割海纜,三不五時演習,宛如戰爭。跟中共站在一起,就是台灣和民主的敵人,即便你是院士教授、高中教師、作家,也不能違背常識。 

日本廣播電台設立初衷非為戰爭,而是傳遞正確資訊。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流言引發暴力事件,促使後藤新平創建東京放送局,推動多元節目,提升知識公平分配,促進民主社會形成,並派員至各地教授製作接收機,降低收聽門檻,因而被譽為「日本廣播之父」。 

後藤出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期間,推動衛生和基礎建設,回日本後,致力於鐵路和交通網路發展。關東大地震後,臨危受命出任東京市長,規劃現代都市布局,如地鐵和寬闊幹道,並推動災害防治和城市韌性,對東京影響深遠。 

後藤職涯從醫學起步,將國家喻為有機體,重視公共衛生,推動自來水建設、下水道改善及建立防疫體系,在明治時期傳染病大爆發時展現其領導力。他以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為基礎,展現長遠眼光與不畏艱難的執行力,是改革與實踐者的典範。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迎接人間四月天

印象派畫家標榜走到戶外,作品多與季節、景色相關,以田園與自然風光為題,因為唯有在春花、夏鳥、秋楓、冬雪之中,才能真切捕捉光的變化。他們堅信:四季更替、歲月變遷,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律動,人間美好,不枉此生。----四季之歌Four Seasons

鼓勵走到戶外,這是高雄印象派畫作展覽角落的話。竇加在年輕時視網膜病變,轉向線條較清楚的粉彩畫。雷諾瓦因關節炎手指蜷曲如爪,必須指頭夾住畫筆才能作畫。手術使馬諦斯無法站立,他轉向剪貼藝術,指示助理將彩紙貼在牆上較大畫紙上。

畫家經歷折磨,創作有很大突破,竇加的《藍色舞者》、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少女》、馬諦斯的《國王的悲哀》,因生命磨難與考驗,從軟弱病痛中淬鍊美麗畫作。

春花燦爛的日子,可聆聽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僅有兩首小調交響曲之一。舒伯特表示可聽見天使歌唱;舒曼形容樂章皆為寶藏,充滿古希臘典雅。莫札特樂曲樂觀明亮,但這首優美感傷,表達內心反抗的聲音。他正處於低潮。第一樂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9toSCf2ww

經過3百多年,它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被視為演奏和灌錄次數最多的作品。特殊手法推動古典交響曲進入新領域,影響貝多芬等後世。很難想像,他的父親批評為何作品要如此前衛。

銀色旅程的喜樂處方簽

(1)銀色旅程的喜樂處方簽

許多長者常感嘆:「老了,沒用了。」但變老並不代表失去價值,反而是另一段學習與成長的旅程。雖然人生難免經歷疾病與衰老,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以正向的態度,充滿感恩與喜樂地度過每一天。

1. 學習優雅變老:衰老與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與其抗拒,不如坦然接受,學習如何優雅地變老。身體的不適雖然帶來挑戰,卻也是鍛鍊耐心與心境成長的機會。面對生命的變化,我們可以選擇用平靜與智慧去適應,而非被消極情緒吞噬。

2. 選擇正確的態度:年齡增長帶來的變化無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溫和、耐心和開放的心態去應對,而不是抱怨或固執己見。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能讓我們的晚年更加充實。保持一顆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心,能讓人生持續充滿活力。

3. 找到自己的價值:即使體力逐漸下降,我們仍然可以發揮影響力,例如參與志工活動、關心親友或分享人生智慧。不需要過度勉強自己,但也不必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人生的價值不在於長壽,而在於內心的滿足與對他人的貢獻。

4. 活出喜樂與希望:長壽若沒有希望與快樂,並不算真正的福氣。我們可以選擇用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專注於當下的美好,並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當我們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這份喜樂將成為最好的良藥,陪伴我們走完銀色旅程。

........

給信徒

年長者常感嘆:「老了,沒用了。」變老並不意味著無用,反而是學習與成長的旅程。神未曾應許我們一生無病無憂,即便面對疾病與衰老,仍可存著感恩,喜樂度日。

1.學習優雅變老:死亡無法避免,與其抗拒,不如學習坦然面對,好好老去。我們可從病痛學到忍耐與盼望,視為靈命成長的機會。牧師耶利米•泰勒曾說:「疾病可以成為榮耀神的工具,使我們在信心、盼望與愛心上成長。」

2.選擇正確的態度:身體或環境的變遷無可避免,但我們能選擇溫柔、忍耐及正直來回應,而非抱怨與指責。年長者不應倚老賣老,也不必怕承認不知道。與時俱進、學習新知,才能享受豐富的晚年。

3.找到自己的價值:即便體力有限,仍可透過義工、代禱發揮影響力。適時幫助晚輩。不必過度勉強,也不需扮演悲劇角色,凡事量力而為。喜樂的來源不在於長壽,而是擁有真正的盼望與滿足。

4.活出喜樂與盼望:沒有盼望的長壽並非福氣。基督徒擁有復活的盼望,即使身體衰敗,靈魂仍可安息在主的愛中。我們不僅為自己而活,更可將神的平安帶給他人。當我們選擇用感恩迎接每一天,這份喜樂將成為最好的良藥,陪伴我們走完銀色旅程。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畫餅學系

我常講人文重要,但要平衡一下,免得被誤會了。人文社會學科之可貴,在於允許理想性的思辨,無需立即考慮執行細節與成本,只需探索理想方案。然而,現實世界並非思想的真空實驗室。

如果現行制度不理想,不妨思考:倘若你有權力推動改革,該如何實行?具體步驟為何?成本如何計算?可能產生哪些負面後果,又如何解決?

若能構思可行方案,便全力以赴;若深入推敲發現難以落實,也是收穫,至少理解理論與現實的落差。若空談願景,無法落實,便將責任歸咎於他人不夠理想,就是本末倒置,淪為「畫餅學系」。

例子: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學者聯合聲明:言論自由被壓縮,籲政府懸崖勒馬

陳培哲曾聲稱台灣不可能做出新冠疫苗,我們不因人廢言,倒想問假設性問題:你們是否支持別人鼓吹武力消滅你們的「言論自由」?如果支持,佩服你們的高風亮節。如果不支持,就是虛偽。

若是高風亮節,你們對中配聲嘶力竭發表聲明,但對國人富察因出版書籍被中共判刑三年,怎會無動於衷。所以你們是虛偽畫餅。若有國家能符合你們的標準,這國家就一定滅亡。

所以你們自己設法另外建立理想國吧,唯有不理睬你們的指教,臺灣才有可能渡過眼前的驚濤駭浪,只要臺灣生存下來,就絕不可能是你們喜歡的樣子。

順服神(3)生活操練

順服神,意味著將祂的旨意放在首位,按照祂的話語來生活。這不僅是態度,更是生活行動。順服神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每天的選擇。當我們願意順服,神必定賜下恩典,帶領我們走在祂的旨意中,使我們的生命滿有祝福和意義。以下是具體的方式: 

1. 研讀聖經,遵行神的話。聖經是神的話語,指引我們如何生活。每天讀經、默想、應用聖經的教導,以神的價值觀來做決定。詩篇 119:105:「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2. 禱告並尋求神的引導。順服神需要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禱告是與神溝通的橋樑。在做決定時,先求問神的心意,而不是靠自己的想法行事,甚至走在聖靈引導的前面。腓立比書 4:6:「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3. 對付自我,學習謙卑。順服神意味著放下自己的驕傲和自私,讓神掌管生命。當神的計畫與我們的期待不一樣時,願意順服並相信祂的安排是最好的。雅各書 4:7:「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4. 遵行神的誡命,活出愛與公義。順服神不只是內心的信仰,更要在行動上活出祂的愛與公義。寬恕別人、關心窮乏人、公平待人、誠實守信,這些都是神喜悅的順服表現。約翰福音 14:15:「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5. 順服屬靈權柄,與信仰群體同行。神設立教會和屬靈領袖來幫助我們成長,我們要謙卑受教。參與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成長,彼此鼓勵、扶持。希伯來書 13:17:「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 

6. 面對試煉仍然信靠神。順服神不代表人生沒有困難,而是選擇在困境中依靠祂。在苦難中不抱怨,而是相信神的計畫,讓信仰成為我們的力量。這是信心的功課。箴言 3:5-6:「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7. 傳揚福音,見證神的作為。順服神也包括遵行大使命,在家庭、職場、朋友當中,勇敢分享福音,活出基督的愛,將福音傳給還不認識祂的人。馬太福音 28:19-20:「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總結:學習聆聽神的聲音需要時間與操練,但當你越來越熟悉祂的方式,你會發現神一直在引導你,帶領你走在祂美好的計畫中!

讀經——神主要透過聖經說話
禱告——與神對話,安靜聆聽
聖靈感動——內心有沒有神的提醒?
環境印證——門是否開啟或關閉?
屬靈長輩的建議——有無神的智慧?
平安或攪動——內心有神的平安嗎?
異象或夢境——是否符合聖經並得印證?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順服神(2)聆聽神的聲音

順服神,首在聆聽神的聲音,是每個基督徒靈命成長的重要部分。神透過不同的方式對我們說話,我們需要敏銳祂的聲音,並願意順服祂的帶領。以下是實際可行的方法: 

1. 透過聖經聆聽神。希伯來書 4:12:「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神最主要的聲音,就是透過聖經向我們說話。 

方法:(1)每天讀經將聖經作為主要的指引,而不是單靠自己的想法。(2)默想:閱讀後思考神對你今天的提醒或應許。(3)對經文禱告:求神讓你明白祂要對你說的話。 

例如:如果你在做一個決定,讀到「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言 3:5),這可能是神提醒你要信靠祂,而不是憑自己判斷。 

2. 透過禱告與神對話。耶利米書 33:3:「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禱告不只是我們向神說話,也要學習安靜傾聽祂。 

方法:(1)有意識地在禱告後安靜等候,看看是否有感動或想法浮現。(2)用敬拜、讚美進入神的同在,這樣心更能對準神。(3)用「問神」的方式禱告,比如:「主啊,這個決定合乎你的心意嗎?」 

例如:當你為一份工作機會禱告,若內心充滿平安與確信,這可能是神的引導;但如果有強烈的不安,可能神在提醒你要慎重考慮。 

3. 透過內心的感動與聖靈的帶領。約翰福音 16:13:「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聖靈住在我們心中,會透過感動來引導我們。 

方法:(1)留意內心是否有來自神的感動(例如去幫助某人、放下某些不討神喜悅的事)。(2)辨別這個感動是否符合聖經,因為神不會違背祂自己的話語。(3)當有不確定的時候,可以等待更多印證,而不是急於行動。 

例如:你突然強烈感覺要去關心一位朋友,後來發現他正在經歷困難,這可能是聖靈的提醒。 

4. 透過環境與神的安排。啟示錄 3:8:「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神有時會透過環境來開門或關門,來引導我們的方向。 

方法:(1)當一條路看似阻擋重重,可能神要你等候或改變方向。(2)當神持續讓機會或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可能是祂的安排。(3)有時神透過試煉來塑造我們,使我們成長。 

例如:你努力申請某個職位,但門一直關閉,後來卻出現一個更適合你的機會,這可能是神的安排。 

5. 透過屬靈長輩與信仰群體。箴言 11:14:「無智謀,民就敗落;謀士多,人便安居。」神有時會透過屬靈的導師、牧者或弟兄姊妹來說話。 

方法:(1)請屬靈成熟的基督徒為你禱告,看看他們是否有來自神的感動。(2)與信仰群體分享你的掙扎,他們可能提供神的智慧和提醒。(3)如果神透過多人對你說同樣的話,可能是祂的聲音。 

例如:你考慮出國留學,卻發現屬靈長輩、牧者和家人都不約而同提醒你要再等候,這可能是神要你停下來再禱告尋求。 

6. 透過異象、夢境或特別的啟示。約珥書 2:28:「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神有時會透過夢境或異象來對我們說話,尤其在特殊情況下。 

方法:(1)如果你有特別清楚的夢或異象,先用聖經來衡量它是否符合神的話。(2)不要過度依賴夢境或異象,而是當作一種可能的指引,再進一步尋求印證。(3)通常異象或夢境是神在提醒你某些事,而不是單靠它來做決定。 

例如:有些人夢見自己去某個國家宣教,後來透過其他方式得到印證,確定這是神的帶領。 

7. 透過內心的平安或攪動。歌羅西書 3:15:「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神的帶領通常伴隨著內心的平安,反之,若不是神的旨意,內心常有掙扎或不安。 

方法:(1)如果做某個決定時,你內心有神所賜的平安,這可能是祂的帶領。(2)若內心有不安,甚至聖靈提醒你這個決定不對,就需要重新尋求神的心意。(3)但要小心,不是「沒有壓力」就是出於神,而是要分辨這種平安是否來自神。 

例如:有人接受一份新工作,但每次想到這個決定都感到焦慮和不對勁,這可能是神的阻止。

真人版《白雪公主》:政治正確,失去靈魂

迪士尼新版《白雪公主》深受當代DEI(多元、平等、包容)新左意識形態影響,違背原作精神,引發廣泛爭議。 

當白雪公主不再「白如雪」,而皇后甚至比她更美麗。這樣的設定讓故事的核心衝突——皇后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心生惡念——變得毫無根據。 

角色選擇並非基於故事邏輯,而是為了迎合多元化議題。這種做法讓改編顯得刻意,使童話原本蘊含的普世價值變得單薄。 

白雪公主打動人心的,不在於是否政治正確,而是純真與善良,即使身處險境仍堅持美好的信念,在不被相信的情況下,仍選擇相信。這些價值不取決於膚色,而是深植於人性。humanity才是永恆的主題。 

原作承載著德國文化精神——對自然的敬畏、對倫理的堅持、對自我意識的探索,以及在苦難中尋找希望的勇氣。然而,改編沒有帶來新的詮釋,反而淪為討好潮流的碎片拼貼,削弱故事的核心價值,扭曲原作的文化脈絡與美學邏輯,使這個經典童話失去原本的深度與意義。 

叔本華曾說:「凡是不以探求真理為目標的藝術,終將流於做作與媚俗。」講白一點,膚淺空洞。或許,迪士尼在意的,只是商業票房。 

從首週票房表現來看,市場給出答案。物極必反,意識形態的風向轉變,正如美國政治格局的變化。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台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

多年來,藝術界及前輩藝術家的家屬,一直呼籲成立第二座「國家級近現代美術館」,系統呈現日治時期到戰後藝術史的發展。 

如今,文化部在2018年起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有了成果。台南市政府無償撥用「台南市美術館2館」,籌設「台南國家美術館」,專注於18951960年間的台灣近現代美術。包括陳澄波在內的家屬,捐出2千多幅作品,只留下幾幅紀念,算是了結心願。 

南美館進行策劃的首檔展覽,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匯集210件作品、158位藝術家,回顧了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展示各種藝術風格和思潮,包括「地方色彩」、「國族意識」與「現代性」等,藉此喚起國人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鞠躬致謝所有幫助展覽完成的協助者。她說,在動盪歷史中,台灣不斷扣問「我是誰」、「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在展覽中可見藝術家不斷以作品回應這些疑問。

川普政府推動關稅的原因

若我們誠實,必然承認過去70幾年,台灣靠美國保護並發展經濟,而且一旦美國喪失維護世界秩序的能力,全球將寢食難安。 

美國前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最近在播客中強調[1],川普政府推動關稅並非保護主義,而是必要措施。關稅有助於抵消外國不公平競爭,促進本土產業復甦。真正的通膨是結構性問題,並非貿易壁壘造成。 

他指出美國三大錯誤貿易決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及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導致國內產業衰退,中產階級大量流失工作,國家財富也外流。美國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NIIP)從負3兆美元惡化至負23.5兆美元。美國曾是科技與產業強國,如今單靠服務業難以維持國家競爭力。 

比較利益」一直是教科書的標準答案,民主黨也積極推動工業外移,現在證實,這不僅讓特定產業獲益,並且國家依賴進口與金融業,迫使民眾依賴補助生存。這正是現代貨幣理論(MMT)鼓吹的無限舉債與政府支出。 

民主黨還透過文化與教育,削弱美國基督精神,摧毀傳統勞動與儲蓄的價值觀,民眾成為政府的順從者,若趨勢不變,民主黨對社會的控制將進一步加強。

………

[1] ) 三大「笨政策」讓美國陷入困境:萊特希澤解釋為何關稅勢在必行! 

曾任川普政府貿易政策核心推手的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現年78歲,近日登上Tucker Carlson的播客,花了整整一個半小時闡述:為什麼關稅不是選項,而是必要!以下是我整理出的重點快讀版: 

一個小鎮的沒落,也是整個美國的縮影 

萊特希澤是川普任內的首任貿易代表,出生於俄亥俄州Ashville——這座曾經因鋼鐵與汽車零件製造業而興盛的小鎮,如今卻有35%居民陷入貧困。他親眼見證了美國中西部無數小鎮的衰敗,深信這不只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副作用,而是數十年錯誤貿易政策的惡果。 

他一語道破美國當前貿易現狀:「整個系統,徹底失靈。」 

他的父親曾在鋼鐵廠辛苦工作到29歲才攢夠錢念醫學院,最終成為醫生。在那個年代,只要肯努力,美國夢並不遙遠——買房、養家、退休,一切都觸手可及。但如今,Ashville的居民早已無法靠努力翻身,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廉價進口品摧毀了在地製造業,日本汽車業的崛起更是重創當地經濟,中產階級支柱的藍領工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低薪、無保障的服務業。 

早在1997年,萊特希澤就在《紐約時報》投書警告:中國一旦在全球貿易中得逞,美國勞工將首當其衝。他點出關鍵:“人們低估了人性,尤其是各國對於自身利益的貪婪與算計。” 

「系統性錯誤」:美國財富正被源源不絕地轉移海外 

美國為什麼必須改革貿易政策?答案藏在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裡:美國的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也就是美國持有的海外資產總額減去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淨額。 

20年前,美國的淨資產是-3兆美元,如今,這個數字已惡化至-23.5兆美元。換言之,僅在短短20年內,美國就把相當於20兆美元的未來財富,送給了世界其他國家。外國人不僅擁有美國債券、股票和房地產,更透過直接投資在美國賺走利潤——這些資金,最終變成了外資手中的美股與資產。 

過去,美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但如今這一地位岌岌可危。原因何在?就是美國長年信奉自由貿易,自己開門讓人進來做生意,卻沒發現別人根本沒這麼開放。他國政府補貼產業、操縱匯率、限制外來勞工,美國卻一廂情願地堅持公平競爭的幻想。結果呢?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已成常態,財富如同破水桶般源源外流。 

「沒有製造業,就沒有創新」 

貿易制度的崩潰不只是財務問題,還連帶拖累了美國的創新力與經濟成長動能。 

回顧歷史,19601980年間,美國有14GDP成長率超過3%19802000年亦然;但進入21世紀後,除了疫情後的短暫反彈,20002020年間只有20182019兩年有幾季"勉強"達標——而這正好是川普實施關稅政策的時期。這絕非巧合。 

更嚴重的是,美國失去了製造業,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土壤。創新,常常發生在實驗室與工廠之間的碰撞。美國發明了個人電腦、半導體和核能,但如今全球半導體製造占比僅剩8%。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在64項關鍵科技領域中,美國有57項落後於中國——而15年前,落後項目僅有3項! 

有人說,沒關係,美國有服務業。但這種說法根本是無知!製造業曾雇用80%的工程師,貢獻90%的企業研發預算。它是經濟命脈,也是國防基石。沒有製造業,就做不出鋼鐵、電池與炸彈——這是基本生存問題。 

中產階級的消失,讓川普現象成為必然 

萊特希澤指出,錯誤的貿易政策,不只讓財富流失,也讓美國人的生活品質節節敗退:工資停滯、壽命縮短、毒品氾濫、精神疾病蔓延,社區在崩解。 

曾幾何時,美國的社會特色就是「幾乎人人都是中產階級」——大家去同一家Denny's,孩子接受同樣的教育。但如今,1%的富人控制全國一半的財富,而下一代首次面臨比父母更貧窮、更短命的未來。這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動盪的根源。 

而川普的崛起,正是這股民怨的爆發。他從35歲就開始警告這些問題,而後來的現實與數據,也證明他一語成讖。 

「三大愚蠢政策」:如何把美國送進深淵 

萊特希澤歸納出讓美國陷入困境的三大錯誤政策,他稱之為「三重愚蠢(Trifecta Stupid)」: 

1.柯林頓任內通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2.美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3.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 

這三項決策共同把美國產業拱手讓人。萊特希澤早在1997年就預警:中國要的是什麼?若讓他們得逞,美國勞工將為此付出代價。事實也確實如此:全球化變成了跨國企業與精英的嘉年華,卻是工人階級的夢魘。 

川普與萊特希澤的反擊:用關稅重建經濟秩序 

川普政府期間,萊特希澤推動對外關稅,目的不只是「保護主義」,而是藉由公平貿易,把財富重新分配給工薪階級。他強調,這不是發補貼或發紓困,而是讓人們有好工作、賺到好薪水。 

他說,關稅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工具,能抵銷他國產業政策所帶來的不公平競爭。中國用低利貸、補貼、操縱匯率扶植企業,美國若不以關稅回應,自由市場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當然,短期內供應鏈可能受影響、物價可能上升。但長期來看,這是讓製造業回流、實質薪資提高的重要一步。他聽過一位聰明的商人說過一句話:「政策是你的事,我來想法子賺錢。」這正是他所期待的——制定明確新規則,讓資源導向工人,而非壟斷財富的富豪階級。 

關稅=通膨?這是經濟學神話 

對於那些擔心關稅會引發通膨的人,萊特希澤直言這是誤解。他指出:“衣服漲價、褲子跌價,這不是通膨,是物價調整。” 

真正的通膨,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單靠關稅就能引發的。川普第一任期的年均通膨率僅為1.3%,與主流經濟學家的預測完全相反。看看中國:實施重重貿易壁壘,卻是通縮而非通膨。 

展望4/2後的政策走向 

Ashville走出的萊特希澤,親眼目睹中產階級如何一點一滴被犧牲。他相信,川普將堅持實施關稅與一系列新政策,重塑這場全球貿易遊戲的規則。 

這次,數據與現實都站在他們這一邊。儘管華府建制派不見得支持,但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Romer)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都開始重新審視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真相。 

Ashville的故事還沒結束——但在川普2.0時代,小鎮的榮光或許有機會重新點燃。

法新社:台灣面對中國間諜威脅

在台灣,替北京效力的間諜被捕人數正持續上升。這場隱形戰爭暴露中國的戰略:#先滲透,#再入侵。2022年:10名台灣間諜被捕。2023年:48人。2024年:64人(15名退伍軍人和 28 名現役軍人)。

中國試圖滲透台灣軍隊,主要目標是現役與退役軍人,並透過金錢收買或威脅勒索來策反他們。這些間諜的主要任務包括:竊取軍事機密;策反台灣軍政高層,影響決策與行動;組建地下武裝小組,在中國可能的入侵行動中協助解放軍。

中國甚至利用犯罪組織來招募前軍人,要求聯絡昔日的軍隊同僚,並計劃:組建「狙擊隊」,執行針對台灣軍事單位及外國使館的任務;滲透網絡媒體,透過網紅、歌手、政治人物來傳播親中資訊或進行情報蒐集。

中國的情報行動不僅影響軍事與政府單位,還滲透到媒體、金融、社會組織,試圖從內部削弱台灣的防禦能力。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表示,中國的間諜網絡「正在持續擴大」,不僅試圖削弱台灣的國防,更試圖破壞整個民主體系。沈伯洋在2024年被北京以「台獨分裂分子」的罪名制裁。

中國的動作愈發強硬。2023年12月31日,習近平公開宣稱:「沒有人能阻止與台灣統一」。2024年2月26日,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實彈軍演。就在10天前,24小時內派遣59架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