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歷史會記得這一筆/eaton

歷史會記得這一筆/eaton

中研院翁啟惠院長辭職了,歷史會記得這一筆。一個以畢生精力研究、免費送給中研院6億專利的人,在他的出生地台灣面臨這樣指控!

當年的6億,讓中研院得以持股50%新創公司(醣基),現在那6億的市值超過200億,而新公司今年或明年就要興櫃上市了。(eaton)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鄭捷已被執行死刑了。如何幫助鄭捷們呢?

鄭捷已被執行死刑了。如何幫助鄭捷們呢?

心理醫師王浩威:當發現孩子「進不去」這個社會,第一步先放下緊張
台大教授李茂生:每人都有反社會傾向,關鍵在如何導引
……………………………
預防下一個鄭捷 父母應該這麼做

心理醫師王浩威:當發現孩子「進不去」這個社會,第一步先放下緊張

現在很多小孩子都覺得自己「進不去」社會,我們社會的排他性越來越強,很多人被排除在外面。「進不去」的人們,也許是被排擠;但有些時候,社會沒有排擠他,是他自己感覺自己進不去。無論如何「進不去」的人,有一天會找到一個方式,讓社會看見他、聽見他。

事發之後,大家把焦點放在鄭捷平日愛打電動玩具,認為是電玩害他犯錯。事實上,這些「進不去」的人,自然會找一個地方待著,電玩只是他躲進去的地方,不是電玩讓他變成這樣。

三十年前,台灣還沒有電玩的時候,這些人會躲在其他地方;三十年後出現了新的事物,這些人會躲到另外那個地方去。所以,重點是這些「進不去社會」的人,我們該怎麼對待他,而不是把焦點放在電玩上。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焦慮,頻問「父母該怎麼做?」「是不是該帶小孩去看醫生?」事實上,父母越想問這些問題、越想知道自己該採取什麼措施,都會讓他們更傾向把小孩緊緊抓住,進而採取更多禁止措施。

如此一來,社會上每個家庭都越來越傾向自我保護,排他性也隨之增強;在捷運列車、月台上安排警察駐守,也會發生類似的效果,社會越傾向保護、管束,只會讓孩子更「進不去」這個社會。

父母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你越是保護他,他越無法進入社會。從初步看到的資訊,鄭捷是一個家境非常好的小孩,也許就是家境太好了,這我們不確定,但無論如何,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緊張與焦慮,小孩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與社會互動,也才能成為「進得去」社會的人。

舉例來說,現在父母提到社會,好像覺得那像個危險的叢林一樣,不願意讓小孩踏進去。但這個「叢林」真的危險嗎?原住民部落不就讓小孩進叢林去學習、歷練嗎?這叢林是很溫和的,你放手讓他去闖,他才能學會如何在叢林裡生存,也才不會成為一個「進不去」社會的人。

二○○八年,日本東京秋葉原也發生隨意殺人事件(編按:犯人是二十五歲的派遣工加藤智大,駕駛卡車進入秋葉原後,開始揮刀砍殺路人,造成七死十傷)。事發之後,日本開始探究無差別殺人者的心理狀態,認為社會發展的狀態讓人變得「透明」,許多人覺得自己不被看見,最後用這種方式爆發出來。

所謂「透明」,就是人們感覺到:社會的眼睛只看得見我的地位、名聲或成就,你看不見我這個人,換句話說,他覺得社會上只有那些有權力的人才會被看見,而自己是不被看見的。

這次事件之後,可以感受到台灣與日本有越來越類似的社會結構,感覺到自己變「透明」的人也許會越來越多。更多限制反而強化排他性。前一陣子的學運,就可以從街頭上的年輕人感受到一種心聲,也就是「你看見我吧!聽見我吧!」一種渴望自己的存在被看見的感覺。但我們的總統竟然回應說:「年輕人的心聲我有聽到,也很願意聽,是林飛帆、陳為廷(學運領袖)不願意來跟我說話。」這實在是很不好的回應方式。

總而言之,還是希望我們的社會、父母,不要因為過度恐慌,就把家中的孩子或年輕人越管越緊、加諸更多限制;放他們去社會上真實地感覺、碰撞,就是最好的方法。

再次強調,一個過度保護自己的社會,也會是一個「排他性」越來越強的社會,只會造就更多像鄭捷一樣,無法進入現實社會的人,絕對不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
................
台大教授李茂生:每人都有反社會傾向,關鍵在如何導引

父母親的心態要正常!你要知道,小孩若有反社會性格,並不是一件壞事。愛因斯坦是不是有反社會人格?希特勒是不是有反社會人格?同樣是反社會人格,為什麼有人變成愛因斯坦、有人變成希特勒?

這不是一個遺傳問題,也並非某一個人天生就為惡魔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反社會的傾向,關鍵是父母親在發現小孩有反社會人格跡象:不願意或無法遵守社會規範、對某些事物異常執著(可能是特別愛打電玩,也可能是熱愛研究蟑螂)時,有沒有順著他的性格,順著他的「偏差」,去認識他、了解他的與眾不同之處,而且與他溝通?

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去肯定小孩,發現他的優點,而不是壓抑他,他就有自信面對社會,不會受到傷害,進而走上正確的道路。學校老師、同學也必須多花一點力氣,養成「容忍異端人格」的習慣,而不是把這樣的同學排除在正常班級之外、認定他是怪胎,而是要認識他,甚至欣賞他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

舉一個例子,台灣教育界最近很喜歡談ADHD(過動症)。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很有反社會、跟父母與學校作對的傾向,老師就來建議父母,應該帶他去做ADHD的檢查,然後吃藥。

我就跟這位父親說,那藥一吃下去,這孩子就完了!他會昏昏沉沉、整個人像被抽乾了一樣。你的孩子,一定有非常優秀、過人的地方,你順著我說的話去做,去待在他旁邊、好好認識他,看他到底「怪」在哪裡、優秀的地方又在哪裡,引導他發揮天賦,他會比任何乖巧的孩子都表現更突出。

這位爸爸相信了我的話,開始了解他、肯定他,後來這個孩子,因為父母的肯定,長出了第一層的保護機制,他活得很有自信,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現在在某個領域表現非常突出,老師跟同學也都嚇一跳,「原來你這麼厲害」,另眼相看。

這種帶著反社會色彩的孩子,如果能夠順著以上過程,找到與這個社會相處的方法,他可能會是大放異彩的天才,成為優秀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像貝多芬、尼采,這些人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作品會流傳一、兩百年都還影響後世。

忽視存在 孩子變惡魔

反之,如果父母不願意了解他,反而去壓抑他那份過人的「執著」,他就會變得沒有能力應對這個世界,覺得自己變得「透明」而不被看見。變得透明的孩子,他會感覺到自己發出的訊息,沒有人能回應,他會變得恐慌,覺得他人的眼光彷彿都穿透身體、看不見自己,最後發展出一套異常的為人處事方法,去證明自己的存在,悲劇就會發生。

事發後,鄭捷父母出來道歉的說法,是很不負責任、不好的作法;聲明說「我們家被毀了」、「怎麼賠也賠不起」,還是在想社會對他求償的事情。沒有去反省鄭捷的成長歷程中,究竟父母、老師、社會做錯了什麼,鄭捷又經歷了什麼,這些沒人想了解,是一種糟糕的作法。

希望社會不要再汲汲營營在「揪出惡魔」,然後極力把他排除,讓這些孩子走上「有路無厝」的處境,只能在路上一直跑、一直跑,卻無處容身。
................

作者 何欣潔(今周刊910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08180?page=1

醜之台灣的內在根源

不問「美學」的城市美學 詹偉雄談醜之台灣的內在根源

按照康德(Immanuel Kant)對美的詮釋,美是無法透過概念來把握的,那是內在一種激動的狀態,我們稱為美的悸動。


康德所處的17到18世紀相交的年代,因當時都市化與工業文明造成人民財富的積累,也開始對文化產物與休憩有了需求,而當時的藝術史歷經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到印象派的線性流變,藝術家從過去僅再現美好事物的外在,轉變成慢慢透過事物再現自己的心靈狀態,物件存在的理由愈來愈模糊,印象派是一個明顯的轉折點,藝術成為處理美的悸動和審美經驗。人開始具有感受情感的能力,這才形成審美概念的出現,那些在內在湧動無以名狀的狀態,便是美的誕生。


要談「美」我們更應該問台灣社會裡的個人是否擁有美感悸動的能力?台灣公部門每次設置與視覺有關的建設,僅在意人民看不看得懂,是否會引起爭議,所以最後留在公共場所的視覺常就是一個媚俗、安全、去抽象化的選擇。在台灣所謂的美其實就是社會喜好,沒有經過康德所談的美,那樣個人身心的悸動,台灣的美是加入所處社群的價值判斷,這還原到18、19世紀是追求美的人最討厭的對象,他們稱為媚俗,跟大家一樣或是大家都同意,這是美的社會的『罪』,和美的定義是相悖的。

https://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6041111193&catid=02

很遺憾政大陳聽安老師,竟然無法接受年金改革溯及既往

很遺憾、很遺憾、很遺憾,因為很遺憾,所以講三次。

政大陳聽安與陳國樑先生都是財政學老師,竟然提出:無法接受年金改革溯及既往。

國家財政已經瀕臨懸崖,還不懂勒馬,就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已近尾聲,卻還說無法接受上帝的安排一樣。顯而易見,年金改革不容易,既得利益者或是算計政治利益的人會從中阻撓,若執政者改革的意志不堅定,必然一事無成。

社會要對年輕人冷酷無情,年輕世代就應該團結勇於反對,沒有強壯的你們,台灣沒有未來,台灣的未來不是屬於那些永遠只想自己的人。(eaton)
…………..
新政府磨刀改年金 溯及既往塞大法官嘴?

2016-05-10 01:48 聯合報 陳聽安/政大名譽教授、陳國樑/政大財政系副教授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天表示,涉及學校教職員再任退休金請領年資計算修法案,可能是準總統蔡英文上台後第一個公告的法案,呼籲朝野謹慎修法。

新政府尚未接手政權,內閣成員己經信誓旦旦要解決年金制度的沉痾,甚至要「溯及既往」,計畫一年內完成—「晚一天就下台」—還要以召開「國是會議」方式作最後定奪。對於新政府的魄力,謹此表示欽佩。

目前改革方案雖尚未提出,不過從新政府成員的「宣示」略可窺其端倪:一、為追求職業間公平,各項年金採取同步改革,職業別的所得替代率差異予以縮小;二、降低公保年金給付,並溯及既往,考慮將民國八十四年以前的優利存款取消;三、參照OECD國家的所得替代率訂定我國給付水準。至於保險費率是否調高及如何調高等問題,則未見隻字片語。

從目前新政府成員討論的內容看來,未來的改革並沒有跳脫現有確定給付制的窠臼。確定給付制下,退休或養老年金的給付事先確立,在財務上多採隨收即付、不需累積大筆基金,而以現行工作者所繳保費收入、加上投資報酬等,支付退休者的給付。

唯在人口結構老化及經濟無法持續且快速成長的國家,年金必然入不敷出。為維持財務平衡,保險費率必須適時上調或將給付降低、給付條件變嚴格,或兩者兼而並行。但無論採何種方法調整,若不是使工作世代負荷加重,便是降低了退休世代生活水平,造成代際間衝突緊張,再加上民主政治選票的壓力,而使問題愈趨複雜。

因此,在現有的框架下,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我們甚至開始憂心改革手段的粗糙,欲治絲、卻而棼之。以「公教年金改革可以溯及既往修正」的一番發言為例,新政府雖然祭出司法院釋字第七一七號,卻是一廂情願的解讀。

我們不認同七一七號釋憲文以降低公保養老給付優利存款金額的改革—「無涉」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原則—為由,置若罔聞先前改革溯及既往的事實;但更難接受欲再次降低公保養老給付、二次追溯修正,還搬出大法官為擋箭牌,塞在大法官嘴上的是他們沒說過的—溯及既往修正沒有違憲。其實釋字第七一七號踩在公共利益與信賴保護平衡的鋼索上,底下的萬丈深淵,讓人冷汗不已。

無獨有偶,正當我新政府磨刀霍霍之際,美國伊利諾州最高法院今年三月對芝加哥市政府—以財務失衡有破產危機為由—通過的降低市府員工年金給付改革,作出違反州憲法的裁決,並嚴正指出:「財務危機不得作為放棄法律原則的藉口…」;認為公務人員年金是政府與其僱員所訂的契約,在既定制度下,給付事先約定不論是否訂立新法,政府皆應遵守承諾,不可減少或損害退休或在職公務人員之利益。裁定並認為:「正因為是危機,所以更須挺而捍衛法律原則。」美國伊利諾州最高法院的見解和我國大法官會議的看法大相徑庭。

在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年金財務危機下,他人能堅守法律信賴保護,判定年金改革「違憲」,相較於我等,以師出公共利益為名、無違比例原則為據,判定偏離信賴保護「合憲」,也許兩者對比未盡合適,但相去何止千萬里!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扭轉台灣低薪?/ eaton

扭轉台灣低薪?/ eaton

薪資是頭對頭的競爭的結果。台灣受雇者的平均薪資不高,但也沒有很低。以2014年平均工資做比較,台灣名目工資為美國37%,但購買力工資為美國74%。(但台灣物價太便宜,也造成很多負面結果)

我個人多次為文指出,經通膨調整,台灣薪資退到15年(美國薪資水準經通膨調整,倒退年數也差不多),但過去20年來,資本家大賺錢,這是因為企業每年付出的薪資約30%給了國外受雇者(主要是中國勞工)。

因此,從總體經濟角度,台灣受雇者低薪的主因是:台灣沒有從全球化的泥淖中掙脫出來,以致陷入與外國薪資均等化的循環。我們可以從以下指標得到證明(這些指標有交互作用):

1)資本家熱衷海外投資,但本土投資金額全球倒數前三名,使得人力需求沒有明顯增加;
2)台灣以代工為主,附加價值不高。同為上市公司比較,台灣企業淨值報酬率為美國的70%(雖然2000年只有60%)。若以全體企業比較,台灣有太多低附加價值的服務業,比例應該更低;
3)勞動力供過於求。海外生產年年創新高,目前已55%;反觀過去20年,台灣增加300萬勞動力,外加58萬外勞,資方明顯站上風;
4)台灣走歐美風,高階與基層薪資比大幅提高,加上裙帶經濟盛行,基層的薪資自然被壓縮。
5)國家(包括民眾)得過且過,自信心不足,向上競逐的決心不夠(雖然有拼鬥決心的企業主還是不少)。更糟的是,政府一直以為GDP有成長就好了(不管GNP),企業以為有賺錢可以分紅就好了,以致政策縮頭縮尾,只求短期效益,或採取爭議較小的分散風險作為或投資(台灣是小的經濟體,要仔細集中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策略)。

若進一步問:產業升級喊了多年,為什麼台灣無法掙脫泥淖?我的答案是:「國家經營策略」與「相關績效指標的設定」錯誤要負最大責任。講白一點,中國的勞動力龐大,而且上下不安好心,與中國經濟連結,姑且不論台灣的主體性會有問題,短期經濟或許有利,但兩岸的薪資均等化會持續循環。(同場加映:大學的績效指標也是設定錯誤)

新行政院長林全經驗相對豐富,也知道癥結,沒有大中國意識型態的包袱,希望他能認真執行自己講過的成熟見解,以及政策白皮書提到的五大產業政策。社會很多人期待那些能實現(我的信心還沒那麼大),以扭轉台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態勢,並在追求成長的同時,能兼顧幸福與公義。民眾自己也要覺醒努力,不然講太多也是枉然。

柯維 : 決定職場成敗的三個能力及7個習慣/eaton

柯維 : 決定職場成敗的三個能力及7個習慣/eaton

最近《紐約時報》大幅報導美國杜克大學及賓州大學為期二十多年的追蹤研究:幼兒時期能否具備「與同儕合作的能力」、「體諒對方感受的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職場成敗。

其實,柯維博士生前將攸關職場成功的「7個習慣」轉化為教育理念的這本書:《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正好可以養成這三個能力,而台灣有些學校已落實為具體的「宣言行動」:

1.主動積極:我是個負責任的人,我主動自發,我決定自己的行動、態度與情緒,我不找藉口將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他人。我會選擇對的事來做,不必別人開口要求,即使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也是如此。

2.以終為始:在事前會先做計畫、設定目標。我會做些能夠帶來改變而有意義的事。我是我們教室裡的重要份子、對學校的使命及願景有所貢獻,同時期待將來能夠成為一位好公民。

3.要事第一:我會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會對明知不應該做的事情說“不”。我會設定優先順序、訂定時間表,同時堅守計畫。我是個有紀律、有組織的人。

4.雙贏思維:我有勇氣爭取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但我也會顧慮別人的需要,我會在兩者間求取最佳平衡。我會努力在別人的情感帳戶存款。產生利益衝突時,我會努力尋求第三種可能性。

5.知彼解己:我願意聆聽別人的意見和感受,我願意從別人的眼光看事情,我仔細聆聽別人說話、不隨意打斷,我可以很有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與人交談時,我會專注看著對方的眼神。

6.統合綜效:我尊重別人的長處,並努力向他們學習,我樂於與人相處,即使對方與我極為不同。我喜愛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時,我會尋求別人的意見,因為我知道團隊合作可以創造出比任何個人努力更好的結果,因此我願意放低身段。

7.不斷更新:我藉著正確的飲食、運動以及睡眠來照顧自己的身體。我花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我不只在學校學習,也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學習。我會花功夫尋找有意義的方式來幫助他人。

小心掉進人家挖的坑洞/eaton

小心掉進人家挖的坑洞/eaton

看到:「談22k,教部準次長:不要作賤自己」這條新聞,大概可以猜測到,是記者亂寫的,就算台大副校長陳良基想以菁英觀點消遣,也不會那麼笨大聲宣揚。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507/37201134/

從這新聞,可以給我們一個警訊:台灣的新聞經常被添油加料,或採選擇性訊息報導,若再以它做體裁批評,很可能就是掉進人家挖的坑洞了!

我查了陳副校長的臉書,他是這麼說的(人家也有250個按讚):

// 一早看到有些媒體報導內容甚至標題,嚇了一跳,文字表達方式讀起來很容易造成誤解,可能是我表達方式有錯誤,心裡也很難過。我們這麼辛苦耕耘、推動創新創業,就是知道現在年輕人很辛苦,我們這一代沒做好,很多情況,不是年輕人不努力,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所以,才要積極幫忙年輕朋友打造舞台,給大家機會!

至於自己的發言:勉勵年輕人投入創新創業,否則台灣年輕人空有一身工夫,還是做很廉價工作,等於「自己把自己作賤了,別人也不會救你」

主要意思是鼓勵有創意想法的年輕人勇於創新,不要安於現實不敢挑戰不確定未來,不是指責社會中、被迫接受低薪工作的年輕人作賤自己,相反的,提升年輕人的薪資和工作環境,正是我們的責任!就算不想創業,或者沒能力創業,也可以嘗試來新創公司找機會!給自己人生另一個可能。//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當心眼過勞!每天保養1分鐘,視力、腦力一起變年輕

當心眼過勞!每天保養1分鐘,視力、腦力一起變年輕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836&fullpage=true

種稻QQ: 臺東長濱的生活美學/eaton

種稻QQ: 臺東長濱的生活美學/eaton

看見的不只是美好,也觸發感動;
想見的不只是想念,也牽引歸依;
聽見的不只是聲音,也烙印心靈;
草場以羊群為衣,谷中長滿五穀;
小山以歡樂束腰,這一切都歡呼歌唱。

圖1.新娘;2.按摩;3.山景;4.海景;5.琵琶湖1;6.琵琶湖2(輝映長濱)












貝多芬:向神唱出心靈痊癒的感謝曲/eaton

貝多芬:向神唱出心靈痊癒的感謝曲/eaton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昨日來到台北,演奏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提醒:中華電信MOD今晚 5/8 7:30同步轉播第2場)。這首曲子當中的〈歡樂頌〉堪稱世界之歌,歌詞是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快樂頌」而來(席勒也一生窮苦)。在1985年,它被定為歐盟之歌;1989年拆除柏林圍牆時,人們唱的是〈歡樂頌〉。若您沒機會去聆聽,可聽這片段(史實是貝多芬不是指揮):

電影片段(13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HuhiVw958
合唱片段(67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UFprYVd9s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苦難。翻譯名家傅雷在羅曼.羅蘭《貝多芬傳》的譯者序提到:「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

當我個人閱讀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時,同樣感受到如此擲地有聲的張力。

時光回到1824年,《D大調彌撒曲》和《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出,貝多芬完全沒有聽見全場的喝彩聲,相伴的只有「完全的孤獨」,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面對群眾時,他才驚覺,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致敬。許多人哭了起來,貝多芬也在終場感動得暈了過去。

反諷的是,《D大調彌撒曲》發售預約時,只有7個預約者(沒有任何音樂家,這就是同儕相忌,遠來的和尚才會唸經),而這場盛況空前的音樂會,最後一分錢也沒收到。

在耳聾無病癒希望時,他寫了遺囑,但仍堅強地活了25年。這份給兄弟的遺囑提到:「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對貝多芬而言:「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把祂的光芒散播於人間。」

貝多芬從沒過好日子,在維也納35年,搬了30次家。1827年2月,他躺在病床上受著臭蟲的騷擾,等待手術。也許是疾病的磨練,貝多芬更加柔和,更能忍耐,他安祥地說:「我耐著性子想道,一切災難都帶來幾分的善。」同年3月,他在風雨交加中辭世。羅曼.羅蘭如此總結他的一生:「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世界!」

當我們的人生走入死蔭幽谷,千萬別自棄,聽聽貝多芬的音樂,想想這位勇者,想想他如何唱出「心靈痊癒的感謝曲」,或許可以因著他的精神鼓舞,和自己的人生重新締約,在人生旅途上再度啟程。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台灣需要世界一流的大學?/ eaton

台灣需要世界一流的大學?/ eaton

摘要:可能有人會說,一流大學只是少數人在讀,跟我何干?但從種種經驗觀察,頂尖人物可以為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讓普通人雨露均霑。台灣若沒有一流大學,在全球化的時代,將大大影響台灣中長期的產業發展。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7786380.html
………………

最近有個話題:台灣需要世界一流大學嗎? 可能有人會說,一流大學只是少數人在讀,跟我們何干?若是如此,為何新加坡、香港的一流大學的年度預算是台大的五倍,難道只為虛假的排名?再者,從先進國家經驗觀察,太多例子告訴我們,頂尖人物可以為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讓普通人雨露均霑。所以,這件事絕對值得大家重視。

一流的大學肯定不是發表很多篇論文,而是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世界擁有影響力與聲望。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若台灣失去那些影響力與聲望,對臺灣中長期發展的影響是甚麼?講更具體一點,一旦失去爭取國外人才回流的吸引力(包括原本是台灣人),10到20年後,對台灣的人才、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影響是甚麼?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台灣可能的潛在問題是:

1.世界一流的人才不會到台灣任教,連帶影響新思維、新技術的引進,而年輕世代也失去被頂尖人才教育的機會,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台灣的社會與產業的進步?而我們平常與世界交流,能補足這個缺口嗎?

2.台灣一流的高中生會到其他國家的頂大就讀,畢業後在國外就業(全球化前的比例很低)。台灣已少子化,這樣的流失會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雖然因沒有舞台,新加坡、香港的頂大畢業生也是流失很多)

3.臺灣的大學畢業生被國外頂大錄取的機會會很低,未來很難透過留學生帶回國外先進的思維跟技術,也無法養出新的產業。

4.台灣企業資源會捐錢給國外頂大(現在進行式),台灣的學生反而無法享受到這些資源。

5.某些國際公司不會跟臺灣的學校合作,也不會想錄取臺灣的學生,他們會優先錄取其他國家頂大的畢業生,臺灣在這些產業將很快邊緣化。

(以上參台大葉丙成副教授在臉書發表的見解)

除非象牙在大象身上,否則它不具任何價值

除非象牙在大象身上,否則它不具任何價值

非洲是落後的大陸?

比我們不文明嗎?

肯亞總統肯亞塔(Uhuru Kenyatta)說:「是時候必須站在堅定的立場了。我們向世界聲明,除非象牙在大象身上,否則它不具任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