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法新社:台灣面對中國間諜威脅

在台灣,替北京效力的間諜被捕人數正持續上升。這場隱形戰爭暴露中國的戰略:#先滲透,#再入侵。2022年:10名台灣間諜被捕。2023年:48人。2024年:64人(15名退伍軍人和 28 名現役軍人)。

中國試圖滲透台灣軍隊,主要目標是現役與退役軍人,並透過金錢收買或威脅勒索來策反他們。這些間諜的主要任務包括:竊取軍事機密;策反台灣軍政高層,影響決策與行動;組建地下武裝小組,在中國可能的入侵行動中協助解放軍。

中國甚至利用犯罪組織來招募前軍人,要求聯絡昔日的軍隊同僚,並計劃:組建「狙擊隊」,執行針對台灣軍事單位及外國使館的任務;滲透網絡媒體,透過網紅、歌手、政治人物來傳播親中資訊或進行情報蒐集。

中國的情報行動不僅影響軍事與政府單位,還滲透到媒體、金融、社會組織,試圖從內部削弱台灣的防禦能力。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表示,中國的間諜網絡「正在持續擴大」,不僅試圖削弱台灣的國防,更試圖破壞整個民主體系。沈伯洋在2024年被北京以「台獨分裂分子」的罪名制裁。

中國的動作愈發強硬。2023年12月31日,習近平公開宣稱:「沒有人能阻止與台灣統一」。2024年2月26日,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實彈軍演。就在10天前,24小時內派遣59架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

順服神

聖經多次提到應當順服神。這種順服不僅是對神的權柄的承認,也是對神的敬畏與愛的表現,最終帶來神的祝福、引導與保護。

1. 順服神是蒙福的關鍵

申命記 28:1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

雅各書 4:7 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2. 愛神的人會願意順服

約翰福音 14:15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翰一書 5:3 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

3. 順服帶來智慧與引導

箴言 3:5-6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詩篇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4. 基督的榜樣

腓立比書 2:8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希伯來書 5:8-9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一生的收入

一個人的收入高不高,若用宏觀角度審視,高的不一定高,低的不一定低。 

一生收入年薪×可工作年數+退休金+成就感價值-高收入高消費-家人聚少離多的成本-壓力大的額外醫療費用-失足風險成本-所得稅 

可工作年數有些工作很可能只能做到40-45[1],比如台積電工程師。若不能晉升管理階層,聯發科工程師也是如此。問題是,管理階層的職位不多。 

失足風險成本:有些工作風險很高,比如:會計師、金融業、部分公職。最近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去世,我相信含冤的可能性,因為證據金額小,無論如何,失足風險成本很高。台灣高階公職薪水相對不多,對國家確有高度貢獻者,退休後安排位置,無可厚非。 

[1]日本經濟新聞社台積電成功關鍵 

最近,日本經濟新聞社在專輯提到,台積電不到 40 年成為晶圓代工霸主,並非偶然。除了張忠謀的魅力與遠見,成功關鍵可歸納四點 

1.建立美國企業無法脫離的產業生態系TSMC高度依賴北美市場,營收佔75%。創辦人張忠謀深諳美國企業文化,創立「純代工」模式,不跟客戶競爭。高層大多具備深厚的美國背景,與電子設計自動化與矽智財的廠商緊密合作。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積極投資美國,展現分散風險能力。 

2.產業育成1973 年台灣成立的工研院引進美國技術,培養半導體基礎。1987年張忠謀創立TSMC,帶領 140 名技術人員獨立,而政府提供土地、稅務優惠。 

3.人才基礎台灣理工科比例32%(日本21%),全球第六。碩士學歷在TSMC是基本門檻,工程師年薪300萬台幣,使其成為理工人才的夢幻職場。 

4.實力導向的企業文化40歲若無升遷潛力可能被勸退。不同廠區競爭良率與成本,績效不佳被調離。為搶蘋果訂單,研發單位24小時輪班,2016奪下全部晶片訂單。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畫名:清溪浣衣

畫名:清溪浣衣

作者:李梅樹

年份:1981

材質:畫布.油彩

尺寸: 80×116.5cm

………..

這幅作品與1970年的〈河邊清晨〉同樣描繪村婦在河邊洗衣的場景,且地點相同。然而,自〈奧只見湖〉之後,李梅樹對水面光影的處理顯然有了新的體會,使畫面更具層次與深度。

此作寫實生動,完美展現鄉土風情。彎曲如S形的溪岸,頭帶斗笠的婦女,黃澄澄的草坡,慢慢訴說著屬於大家的共同記憶。

不論是水面下的潛流、溪流的方向,還是水面的深淺變化,都清晰可見,極具真實感。畫面左上角陰影處的光線變化亦十分豐富,展現出畫家的精湛技藝。不論從內容或形式,這是一幅極為成功的鄉土寫實作品。

李梅樹無意間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鄉土影像,不僅讓人欣賞到他的畫技,也能感受到他對鄉土創作的堅持與熱愛。這是一段值得懷念的歲月,婦女展現克勤克儉的精神,而河川的清澈提醒我們,隨著經濟發展,也失去寶貴的東西。

這幅畫原本入選郵票,後來被政治單位否決,因為「斗笠」有「獨立」的諧音。那是一個不小心就會死掉的年代。現在看來,可笑又可悲。 可悲的是,現在還是很多人不以為意。



畫名:河邊清晨

畫名:河邊清晨

作者:李梅樹

年份:1970

材質:畫布.油彩

尺寸:116.5×91cm

………..

河邊浣衣的景象是李梅樹最具代表性的題材之一,其中1957年完成的〈三峽風光〉可視為這一系列作品的開端。此後,他持續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這一生活場景,記錄臺灣早期純樸的鄉土風貌。

《河邊清晨》曾參展第六屆全國美展,無論在題材或構圖安排上,李梅樹皆展現出成熟的掌握能力。他在不經意間捕捉了當時婦女們於晨光中洗衣、閒聊的日常光景,這不僅是河邊晨間的聚會,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即景。數十年前的臺灣婦女,早已身體力行這樣的生活方式。

畫作以人物描寫為主,河川則作為背景襯托。色彩運用上,混合了較多的白色,彩度並不高,使畫面呈現柔和且富有層次感。畫面焦點落在人物身上,而遠處的婦女群像則暗示了河面的寬廣。綠意盎然的河岸間點綴著露出的石頭,增添鄉野氣息。婦人們各自占據一塊固定的石頭洗衣,形成默契,若有人缺席,馬上就能察覺,這樣的細節令人會心一笑。

筆調流暢、肌理平實而富層次,畫面流露出一種勤奮與樸實的精神,將勞動之美自然地傳達給觀者。這幅作品既描繪了當時婦女的日常勞動,也蘊含了對早年臺灣純樸生活的深情回憶。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大師猜想的啟示

聽人家演講,想模仿招數,要注意人事時地物不同,答案就不同,懂得調整,才有用處。這說法跟大師的直覺類似,他們的猜想往往只在特定條件下成立。 

比如,交易理論大師寇斯的寇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是典型案例。經濟學研究「制度」與「人類行為」,即研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經濟現象比直覺複雜,透過細緻分析與長期驗證,才能找到真正的規律。 

寇斯認為耐久財市場的壟斷者必須與「未來的自己」競爭,因為消費者可以等待更低價格再購買。因此,當交易頻率增加,壟斷廠商的定價會趨近邊際成本,類似於完全競爭市場。 

這個似是又違反直覺的猜想,表達獨佔不一定帶來高利潤,後續研究者花了四十年的嚴格數學驗證,發現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傳統靜態分析無法解釋動態競爭,許多累積性科學更需長時間檢驗。 

這故事的啟發是,判斷時需掌握最新的人事時地物,避免將個人經驗誤當通則,才能理性分析並接近真理。而且不能單看現時狀況,可能會隨著互動而變化(賽局理論)。這需要耐心。

商業更是如此。當消費者預期價格下降,會選擇延遲購買,所以企業會透過策略調整,影響消費者行為。比如,綁約、升級計劃、限量供應、計劃性報廢或持續推出新款等方式,減少價格競爭。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張悅:101歲散文家的11項生活習慣

吉澤久子,日本生活評論家與散文家,2019年以101歲高齡辭世,90歲後仍持續寫作,直至百歲。

她的生命歷程充滿啟發,從小因母親批評容貌而自卑,直到讀到「每個人的臉都是一生創作的藝術品」,才轉變心態,積極面對人生。

她15歲開始工作,1951年與文藝評論家古谷綱武結婚,先生過世後獨居30多年,發表許多關於老年生活的作品。日本大腦科學家加藤俊德曾為她進行MRI檢測,發現額葉聯合區比年輕時更發達,顯示大腦仍持續活躍。

她維持清晰思維的關鍵在於充分運用五感,養成11項習慣:記住冰箱存貨、種植蔬菜觀察成長、勇於挑戰麻煩事、思考料理、感覺到不便時發想新點子、參與聚會交流、手寫信件、小旅行、製作保存食品、享用當季食材、與遠方友人通信。

在《101歲。獨居的心得》中,她強調接受年齡帶來的限制,學會變通,不勉強自己,並認為快樂的關鍵是遠離壓力。她不刻意養生,主張不比較、不計較、樂觀處世。丈夫曾提醒她「只看他人優點」,她奉行此道,讓心境更平和,成就百歲活力人生。

春分之歌

 今天春分,晝夜平分。寫短歌歡慶。

……….

《春分之歌》

今夜不長,夢也不短

春分把光陰剖成一半

一半給了溫柔的日

一半藏在月的袖間

影子與腳步不遠不近

時光在此刻折疊

河流懂得取捨

帶走冬的餘溫

迎來新的綠

燕子低低掠過河岸

呢喃去年遺落的話

讓呢喃剛好填滿天光

我提著黃昏的燈籠

去尋找與我對等的影

一手握著過去

一手牽著未來

天地這樣公平

而我們

在句點與逗點之間感恩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電虧損不是非核、綠電

外界質疑核電停機對台電財務造成影響,以及圖利光電商造成虧損。

曾文生指出,核電廠運轉執照屆期,2022年影響金額為50億元;2023年為143億元;2024年為273億元(沒考慮核電廠拆除處理成本)。

曾文生表示,核二廠一號機提前停機,是因為十幾年來,台電拿不到新北市發出的乾貯設施興建執照、燃料棒無法移出。台灣四大光電業者8成以上賣給民間,2024年台電購買合計3.3億度光電,價格僅約15億元。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反戰風潮的反思

最近看了電影《瓊拜雅:三重人格》,想起1960年代的反戰風潮。瓊拜雅拿著吉他巡迴演唱,歌聲動人,信念堅定,但反戰是否正確? 

歷史告訴我們,反戰的「對與錯」取決於正當性與後果。如果為了阻止極端勢力擴張,反戰未必是最佳選擇。若二戰時盟軍未參戰,納粹與軍國主義統治更久。 

1960年代,美國基於「多米諾理論」介入越戰,最終南越淪陷,美軍傷亡超過58,000人,國內社會動盪,信任瓦解。許多人認為反戰有道理的。 

然而,越戰後,共產政權造成東南亞等地人民苦難。假如美國不撤軍,南越能存續嗎?從北越的決心來看,美國即使堅持作戰,普遍認為勝算不高。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2003伊拉克戰爭。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開戰,事後發現情報有誤。戰爭推翻海珊政權,卻導致伊拉克長期動盪,並促成ISIS崛起。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政府對後來敘利亞內戰的態度更謹慎。 

反戰運動能迫使決策者更審慎。歷史並非單純的戰爭與和平,而是動態發展的過程。1980年代末,越南經濟改革,今天經濟快速發展。這說明,即便戰爭結束後出現災難,歷史發展仍然是動態的,並不一定當初決定而永遠走向負面。 

總之,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要不要打仗」,而是「這場戰爭值得嗎?」這才是反戰風潮帶來的真正啟示。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97 歲的畢業生

日本奈良縣橿原市的夜間中學於 3 月 14 日舉行畢業典禮,97 歲的西田正江成為公立中學最年長的畢業生。

她表示:「這是極大的榮譽,我感到非常高興。」並向恩師與同學們表達感謝之意:「這些年來承蒙大家照顧,真的非常感謝。」


她 1927 年出生於大阪,是七個兄弟姊妹中的長女,因需照顧弟妹,童年無法正常上學,僅接受過零星教育。畢業後,她進入軍需工廠工作,23 歲結婚後搬至奈良,育有四名子女。


儘管日常閱讀與書寫沒有困難,但在 20 年前丈夫過世後,她萌生學習的念頭,並立下「在 100 歲時畢業」的目標。


2015 年,她開始每週 1 至 2 次的學習。她在作文課上記錄 1945 年大阪大空襲的經歷:「當時我們只能拼命地奔逃……戰爭絕對不能再發生。」表達對和平的渴望。


她的女教師(66 歲)表示:「她學習時充滿活力,這讓我感到欣慰。」長子清一(73 歲)也欣喜地見證母親夢想成真,為她感到驕傲。(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後記:時光的智慧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年歲一寸寸疊起,日子像風,輕輕拂過,留下痕跡。年老,不是等著暮色沉沉,而是細數光陰,將歲月過得清明透亮。每一天,都是智慧的積累,每一步,都是恩典的回響。


看準什麼是真正的珍寶。時日不多,該珍惜不再揮霍;該確信的,不再動搖。年老的時日,體力尚存,便去行;時間尚有,便去愛;金錢有限,便去用在當用之處。這些都是屬天的恩賜。


我們所思所想,我們的腳步,應行在光中。「得著」是心靈的確據,是連於不變的真理,如同河流歸於大海,生命管道接上永恆的源頭。智慧的「心」是思念、意志、渴望,都須朝向祂,才不致流離。

王琄之藝文講座有感

王琄之藝文講座有感 

2025/3/12,王琄在民雄演藝中心演講:「保持初心,接納人生各種風景——山巔不驕傲,低谷不絕望。」我沒參加,看別人筆記,加上想像,歡迎修正與補充。

………..

人生的調色盤 

民雄午後,陽光溫柔落在演藝中心。王琄是三屆金鐘影后,這一次像老朋友,談如何讓日子更豐盈。聲音不急不徐,像溪水流過歲月的石頭,把鋒利的邊角磨得溫潤。

她說,人生是一場旅行,走過高山,也會經過低谷。重要的不是風景有多壯麗,而是我們如何走過,如何讓每一步都有重量,讓每一天都有值得收藏的味道。 

日子不能是沒有變化的公式,偶爾要像調雞尾酒,換點口味,試試不同的組合,讓生活多點層次。快樂呢?快樂其實不大,但可以拉伸。像孩子吹泡泡,慢慢鼓起來,最後映出陽光的顏色。 

談到責任,她說,承擔是一種驕傲,因為我們相信自己。但別忘了,地球不會因為誰停轉,偶爾讓自己喘口氣,看看天邊的雲,聽聽風的聲音。 

時間是條長長的廊道,走過之後,身後會留下遺憾還是風景,選擇在我們手裡。人生不是考試,而是即興劇,何必照著別人的劇本演?何不大膽寫出自己的版本,演得盡興? 

未來怎麼走?宇宙會幫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不是問可不可以,而是問,你想不想?最後,她談到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願意訓練自己,在紀律裡找到真正的自由。 

講座結束,或許那些話語,像一顆顆種子,落進每個人的心裡,靜靜發芽,等待某一天,在生活的某個轉角,開出意想不到的花。

後記:王琄的建議有啟發性,涵蓋生活態度、心態調適、快樂、責任、時間、自由與勇氣等面向。然而,現實往往比理想複雜,擷取經驗智慧時,需要結合自身處境條件與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實踐。我的反思是: 

日子不能是沒有變化的公式變化很好,穩定也很重要,並非所有人適合頻繁變換生活模式,有些人從穩定和規律找到安全感與幸福感,哲學家康德便是。嘗試新事物要尊重自己的節奏,不勉強變化。 

快樂可以拉伸,像吹泡泡 ?快樂可以延展,但要接受泡泡是短暫的。人生不只是快樂與否,還有平靜、滿足,甚至悲傷,這些情緒同樣值得被看見與接受。 

責任是一種驕傲,但要適時放下責任有時沉重,說放下並不容易,例如養家、照顧病人、陪伴年邁的父母。關鍵是如何找到平衡,如何在無法選擇的責任中,保有自我的空間。 

時間是長廊,要擺滿喜歡的風景話說得浪漫,現實中無法總是填滿自己喜歡的,生活有時是妥協,是現實與夢想的拉鋸。重點也許是即使風景不盡如人意,仍能找到意義與美好。 

人生不是考試,而是即興劇有些階段,人生像考試,求學、求職、面對社會競爭時。或許可以選擇不被框架束縛,但也要具備在規則內生存的能力,找到彈性應對的方式。 

宇宙會幫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有些人始終找不到答案,這也是焦慮的來源。與其逼自己要知道答案,不如先接受迷惘,透過行動慢慢摸索,而不是等「宇宙」指引方向,有神聖的召喚,另當別論 

自由來自自律自律能帶來某種層次的自由,但太追求自律,可能讓人陷入焦慮。有時,真正的自由,是在適當時候,允許自己不那麼自律,給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