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五個屬靈操練的好習慣

1研讀聖經,吸取上帝所賜的靈糧 

提摩太後書316-17節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基督徒若不常常吸收靈命的糧食,即上帝的話語,就無法在靈性上成長、成熟。惟有透過讀經,我們才能夠預備好自己去完成上帝交給我們的事。 

「要被聖靈充滿」(以弗所書518節),即行走在上帝的光照中,且願意接受內住上帝的制約。若要被聖靈充滿,我們就必須花時間閱讀並默想聖經,把上帝那能改變生命的真理,豐豐富富地記在心裡(歌羅西書316節)。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22節)我們不能只是閱讀聖經,還要時刻默想並遵行,應用在生活中。 

想一想:你是否有每天花時間,閱讀至少一章聖經經文呢?閱讀聖經會對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實踐:從今天起,在閱讀經文之後反覆咀嚼上帝的話,並花幾分鐘去消化它。你可以思考以下問題: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呢?教導我什麼?這如何應用到我身上? 

禱告:親愛的上帝,感謝祢賜給我改變生命的真理,讓我能夠學習更像祢。求祢使我渴慕祢的話語,並願意花時間閱讀聖經。求主幫助我不僅是閱讀聖經,更是將祢的話語記在心裡,且將祢給的亮光行出來,使我的生命與蒙召的恩相稱。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花時間禱告,與上帝交談 

禱告是與上帝共度精心時刻的方式之一。上帝何等美善,祂賜我們禱告的權柄,允許我們來到祂面前向祂祈求禱告。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段時間向上帝禱告,認真執行且持之以恆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禱告是大有能力的。 

惟有透過禱告向上帝表達我們的頌讚、認罪、祈求、代禱和感恩,並藉著每天讀經來聆聽祂的聲音,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才得以建立和成長。另外,抓住上帝在經文中的應許能使我們在禱告中更有信心和勇氣。因為聖經說,上帝回應那些有信心的禱告(希伯來書116節)。 

想一想:你經常向上帝禱告嗎?你目前的禱告生活如何呢? 

實踐:你可以準備一本禱告筆記本,將禱告事項寫下來,並每天嘗試花15分鐘時間與上帝相處,向祂禱告。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賜我禱告的權柄,讓我凡事都能到祢面前禱告、祈求。求主幫助我常常向祢禱告,且不灰心,憑信心等候以及順服祢的回應。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3饒恕他人,放下心中的怨恨 

許多人因不願原諒他人,飽嚐生理和心理的崩潰之痛。背負怨恨越久,就越沉重。但身為上帝的僕人,我們不能心懷怨恨,因為怨恨會摧毀我們的生命。歌羅西書313節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創世記37-50章我們可以看到約瑟即便發生了那麼多不幸的事,卻從未讓苦毒在他的心裡生根。他不但原諒了他的兄弟,更不再記念他們對他所做的惡行。 

我們要學習約瑟,不對上帝和他人心懷怨恨,也要不計前嫌,不把苦毒和內疚放在心裡。選擇寬恕與遺忘,我們將可以得到心靈的自由及豐盛,那也是靈性健康與成長的必要習慣。(但若加害者缺乏悔改,強行和解不僅是傷害受害者,更可能淪為縱容。 

想一想:你心中是否有放不下的怨恨?你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饒恕他人? 

實踐:花點時間閱讀約瑟的故事,並且把曾受過的傷害,透過禱告交託給主,祈求上帝賜你力量去原諒曾傷害你的人,以及放下心中的怨恨。 

禱告:主啊,我承認我因為受傷而不願意原諒_______。主啊,我現在願意原諒並放下,將傷害交託於祢。但我無法憑自己的能力做到,求祢幫助我,賜我力量去饒恕,醫治我心中所受的傷害,使我能夠放下怨恨,心靈得享祢所賜的自由與豐盛。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4.對付罪 

許多人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默默背負著罪疚感。我們可能會企圖掩蓋自己的罪惡,用諸多的解釋和方法否認它的存在。然而直到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惡,這些罪惡感都將繼續糾纏我們。 

聖經說:「遮蓋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言2813節)在這個容許逃避責任、背信欺詐、掙脫束縛的時代,我們要學習承認並捨棄自己的罪,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以便能夠經歷饒恕與赦免。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掙扎告訴上帝,向祂禱告支取力量與勇氣去對付罪污,行祂看為正確的事。 

想一想: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還未處理的罪污?若我們不承認自己的罪,將會有什麼後果? 

實踐:今天就祈求上帝向祢顯明生命中那些尚未承認和捨棄的罪,然後認罪悔改。 

禱告:親愛的上帝,我承認我犯了____罪,導致我有罪疚感,甚至無法原諒自己。求主幫助我捨棄這罪,不再被過去的罪惡所挾持,能夠悔改歸向祢。我也要感謝讚美祢,因祢應許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祢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5.穩定的教會生活,服事他人 

我們都需要教會,與主內弟兄姐妹連結。信徒需要聚集在一起,致力「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242節)。 

聖經也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1025節) 

與主內肢體連結,可以彼此扶持、互相代禱、鼓勵對方。而且堅守團契,每一位主內肢體都覺悟自己的責任――成為上帝的使者,回應在服事的呼召,並向有需要的人傳福音,為主做見證時,上帝的賜福就會傾倒而下。

 信徒要有受教的耳朵,這需要愛慕主的話,在聚會中專注,保守自己成為好土,以致能不輕忽每一次感動,順服靈裡的引導。 

想一想:你的教會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穩定的教會生活及服事,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實踐:如果你的教會生活不穩定,可以向上帝禱告,請求祂幫助你能穩定教會生活,並賜你有願意、積極服事的心。 

禱告:親愛的天父上帝,求祢幫助我,即便生活忙碌,也不要停止聚會。求祢重燃我對參與教會、服事、小組的熱忱,使用祢所給予的恩賜,祝福教會與眾人,從中也得著祢的賜福。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五個屬靈操練的好習慣,參考靈命日糧的「52個屬靈操練的好習慣」)


生活可以很簡單

生活若要簡單,就是三件事:保養身體、凡事謝恩、盡本分。而這一切,都要從敬畏神開始。 

保養身體,是善待自己的身體,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盡本分,可以從四方面來實踐: 

1.忠於神的託付「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忠心比結果重要,神看重是否忠心完成神交在手裡的事,無論大小責任,無論在人前或人後,都守誡命,為榮耀神而行。 

2.在各樣角色上履行責任聖經常用家庭、職場、社會的角色說明本分,以下是具體表現子女要孝敬父母(弗6:1–3);父親不可惹兒女的氣(弗6:4);作僕人的要誠心服事(弗6:5–8);作主人的要公平待人(弗6:9 

3.勤勞作工,榮耀神「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工作不僅是謀生,更是敬拜神的方式,勤勞事奉,不偷懶不推諉,誠實盡心履行責任,就能見證神的榮耀。 

4.按恩賜事奉「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4:7)「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神把不同恩賜給人,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所以不與人比較,每個人要在神所放置的位置上發揮恩賜。

脫離愧疚的自由

結論:脫離愧疚感,不是「忘記錯誤」,而是「在真理與愛裡被更新」。愧疚的盡頭,不是懲罰,而是悔改、被赦、再出發。聖經中的脫離愧疚,是靠著基督的恩典翻轉,這時愧疚不再是捆綁,而是更深依靠神的愛,行在赦免與愛的自由中。當我們悔改、相信、更新、和好,就能在基督裡享受完全的釋放。當你活出和好的行動,就能體驗從「罪疚」到「釋放」的轉變。 

愧疚感(guilt)是人心中最沉重的枷鎖之一。當我們做錯事、傷害他人或遠離神時,良心的責備使人難以釋懷。然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靠「自我安慰」或「遺忘錯誤」,而是透過真實的悔改與信心的轉向,靠著恩典重生。這需要經歷5個階段: 

1.承認罪與真實的悔改 

愧疚感的根源往往是罪帶來的良心控告。約翰一書19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因此,脫離愧疚的第一步,不是逃避或壓抑,而是勇敢面對。承認罪不是軟弱,而是信心的表現——相信神的赦免比人的過犯更大。當人誠實承認錯誤、向神悔改,神就會赦免並恢復關係。愧疚在此不再是定罪的重擔,而成為引向赦免的門。 

2.相信基督的赦免與救恩 

真正能使人脫離愧疚的,不是人的努力,而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羅馬書》81節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為我們承擔一切羞辱與罪債。當我們接受這份救恩,愧疚就失去權勢。神不僅赦免,更是完全除去定罪的身份,讓人能重新抬頭走在光中。當你相信基督已替你擔當一切罪與羞辱,就可以用信心宣告:「我不再被定罪。」這不是否認錯誤,而是相信救恩的功效大於過犯的重量。 

3.更新心思,拒絕控告 

仇敵常以「控告」讓人重陷自責。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聖靈的責備會引人悔改,但撒但的控告卻使人絕望。我們要用真理更新心思,提醒自己:我是被救贖的,不再屬於過去的錯誤。不要讓舊傷口定義你的人生,讓恩典翻轉你的故事。脫離愧疚的關鍵,是用真理取代謊言,用神的話語重建心思(參《羅馬書》12:2)。 

4.接納自己、活出新生命 

神赦免你之後,也呼召你赦免自己。《哥林多後書》5:17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不要再讓過去的錯誤定義你。你不是「做錯事的人」,而是「被救贖的人」。愧疚應該讓你更深體會恩典,而非被罪惡感綁住。 

5.實踐修復與饒恕 

若愧疚來自對他人的虧欠,也當主動和好,用行動見證悔改的真實。《馬太福音》5:23–24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時,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先去同弟兄和好。」若可能,主動道歉與補償,這不僅是責任,也讓心真正自由。 

禱告:親愛的天父,感謝祢的赦免,使我不再被愧疚綑綁。求祢幫助我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並以信心相信基督已為我付上代價。讓我學會饒恕自己,也勇於修復關係,活出新造之人的自由與喜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脫離愧疚感」不只是心理調整的問題,也是靈性、道德與自我認同的課題。愧疚感如果能正確面對,它能成為成長的力量;若處理錯誤,則可能讓人陷入自責、逃避、或重複錯誤。脫離愧疚感的健康方式,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理性層面:認識愧疚的來源。區分「真實的罪」與「過度的責任感」。有些愧疚來自真正的錯誤;但有些是別人加諸的壓力或無法控制的事件。先問自己:「這真是我的錯嗎?」面對而非逃避。愧疚不是要你懲罰自己,而是提醒你需要修正。承認錯誤,比否認更能釋放壓力。修正能修正的。若錯誤可補救,就去行動——道歉、彌補、改變。行動能轉化內疚為力量。 

二、情感層面:接納與寬恕自己。允許自己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犯錯,完美主義會讓愧疚無限循環。練習同理心對自己。像對待朋友一樣,對自己說:「你已經學到了。」尋求關係中的支持。向可信賴的人傾訴——愧疚若孤立存在,會變成自我懲罰。 

三、靈性層面(從聖經觀點)。承認罪、尋求赦免。《約一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愧疚感只有在被赦免時,才能真正結束。相信救贖大於錯誤。耶穌的赦罪不是否認錯,而是賦予重新開始的機會。將重擔交託給神。《詩篇55:22》:「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愧疚若放在神手中,就不再是壓力,而是被轉化的生命經驗。 


靈命日糧:八個層面操練屬靈生命

屬靈生命的成長需要循序漸進,倚靠聖靈殷勤操練。使徒彼得鼓勵信徒可以在八個屬靈層面操練成長: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基督徒的心和愛眾人的心(彼得後書15-7節)。 

彼得認為,若我們充充足足有這幾樣,就能「在認識我們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後書18節)。 

我們不會在成為基督徒的瞬間,靈命就自動成長,或自動擁有八個美德,必須「分外地殷勤」(彼得後書15節)在生命中操練。 

1 信心:從相信耶穌為我們生命的主和救主的那刻起,就已領受這份信心。但當我們繼續行走在基督徒生命的道路時,必須持守在信心之中。 

2 德行:(美德)這是上帝的屬性(彼得後書135節)。彼得借用希臘文的詞彙,其原意是指「品德」或是「崇高道德」。 

3 知識:不斷增加對上帝和耶穌的認識(彼得後書125節)。這樣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調整自己順服上帝。 

4 節制:學習節制(彼得後書16節),因為節制能保守我們不向世界的誘惑讓步。 

5 忍耐:必須忍耐(彼得後書16節)或堅定不移,好叫我們能忍受艱難的處境。 

6 虔敬:在生活各個層面,都真實察覺上帝的存在。 

7 愛心:基督徒必須彼此相愛(彼得後書17節),如同家人善待彼此。 

8 愛眾人的心:我們要以基督的心為心,關心眾人的需要,把福音的好消息傳給他們。 

以上似乎不可能做到。但彼得說上帝已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都賜給我們了(彼得後書13-4節)。基督的跟隨者可以靠著祂加添的力量,殷勤操練更像祂,以上帝的話語和真理餵養自己,在主裡面長大成熟,繼續奔走那成聖的恩典之路,結出美好的果子,榮耀主的名。

使人和睦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 

耶穌所說的「使人和睦」,不是單單避免爭吵,而是積極促進關係的修復與和好。這需要勇敢與愛心,不是妥協,而是出於公義與真理。真正蒙福的人,不是挑起紛爭,而是帶來和平;他們活出了天父的樣式,因此被稱為神的兒女。 

生活中,我們常遇到衝突:家庭的爭執、職場的矛盾、朋友的誤解。許多人選擇逃避或反擊,卻讓關係更僵硬。但主提醒我們,要學習放下自我,用謙卑、耐心與愛心化解矛盾。 

和睦不是軟弱,而是成熟的力量,往往需要付出代價,例如放下驕傲、主動道歉、耐心傾聽。當我們成為和平的使者,人就能從我們身上看見神的愛。 

禱告:親愛的天父,求祢賜我謙卑與耐心,使我能放下自我,在衝突中尋求和解。願我成為和平的橋樑,活出祢兒女的樣式,將榮耀歸給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莫麗莎:同感疼痛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2 

我弄傷無名指的時候,已經預料到要花好幾個月才能完全康復。當我按照醫生的吩咐,為無名指做一些規定的復健運動時,旁邊的小指也開始抽痛,於是我詢問醫生這是什麼原因。醫生說:「這是十指連心,同感疼痛。」無名指與小指的神經相互連結、互相依賴。一根手指受傷,另一根手指也會一起疼痛。 

使徒保羅以人體為比喻,闡述上帝子民的獨特性與合一性。在哥林多前書1221-26節,他強調了每一個肢體對整體健康運作的重要性。接著,他將焦點轉向我們彼此連結時所實現的合一。「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26節)。 

保羅對教會內部彼此連結的描繪,也展現在其他書信中[1],例如「與哀哭的人要同哀哭」(羅馬書1215節),以及「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拉太書62節)。 

今天,當我與人握手,或拿筷子為客人夾菜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無名指與小指隱隱作痛。我們身上的各個部位共同運作,既能傳遞痛楚,也能彼此支撐,促進健康。感謝上帝,透過這種同感疼痛,使我們看見在教會這個基督屬靈的身體中,我們需要彼此連結,互相扶持。 

反思:上帝如何讓你與人同受苦難,一起成長?別人曾如何與你一同受苦? 

禱告: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能有祢的憐憫心腸,願意與主內弟兄姐妹一同受苦,使我們信心更堅固。 

[1]沈啓智保羅用過許多比喻來描述教會的身分和使命(例如聖殿、同胞、上帝的家),而他最喜愛的比喻應該是「身體」,因他常用這個比喻來強調所有信徒在耶穌基督以下,以祂為元首,在祂裡面合一、聯合並且彼此連結(參閱以弗所書523節)。 

在哥林多前書1212節,保羅也以身體為比喻:「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保羅強調教會要在多元性中合一,並教導信徒要以彼此關懷為優先,考慮彼此的益處,所以他說每個人都要「彼此相顧」(25節)。 

在別的書信中,保羅教導眾信徒「要相親相愛」(羅馬書1210節,和合本修訂版),並主動以實際的行動彼此服事(3-13節)。保羅特別提醒信徒:「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5節)

陳鳳翔:人生殊途——亞伯拉罕與羅得的抉擇

人生道路很複雜,基督徒是神國子民,但又活在世界裡,面對重大抉擇,常會覺得不知道上帝的心意。聖經裡面有許多抉擇的故事,亞伯拉罕與羅得兩人的關係是叔侄,他們的人生之路就是一個很經典的對照。 

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住在哈蘭,七十五歲的時候,耶和華的呼召臨到他: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十二章1-3節) 

「你要叫別人得福」(וֶהְיֵה בְּרָכָה),原文直譯是「你要成為福氣」。上帝賜福給亞伯拉罕,甚至最終極的賜福是亞伯拉罕本人成為行走的福氣,地上的萬族都要藉著他得到福氣。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創世記十二章4a)羅得也願意照著耶和華的吩咐,拿出信心,踏上這條未知路。耶和華要他們往哪裡去,他們就往那裡去;亞伯拉罕享什麼福,他也享什麼福;亞伯拉罕吃什麼苦,他也吃什麼苦,一切都聽耶和華的。 

亞伯拉罕走到迦南人住的那地時,耶和華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注意!上帝說的是,這地是要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並不是賜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便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之後陸陸續續遷移至多個地方,在南地遭遇饑荒,遷到埃及,遇到法老王搶妻的危機。 

這竟然是耶和華帶領的路!若按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條路不太妙,應該要趁早離開。然而這條路有上帝,亞伯拉罕度過這個重大危機,從埃及回南地,又到他起先築壇的地方。此時,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牛群、羊群、帳棚、財物非常多,亞伯拉罕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之間起了爭端,那地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

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說: 

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世記十三章8-9節) 

羅得舉目望去,看見約旦河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水源充足之地。在耶和華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那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了約旦河整個平原。羅得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開了。(創世記十三章10-11節) 

羅得不想再繼續住在帳棚,不想再照著耶和華的吩咐遷來遷去,他嚮往住在平原的城鎮裡。於是,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鎮,他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而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世記十三章12-13節) 

所多瑪人罪惡極其嚴重,耶和華告知亞伯拉罕滅城計畫。後來耶和華從天上降硫磺與火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羅得當年與亞伯拉罕分離時擁有的偌大資產與人丁,通通付之一炬,只得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淨身出戶。妻子不捨那些美好家業,不聽天使吩咐,回頭看,瞬間成了一根鹽柱。 

面對人生之路的重要抉擇,羅得選了世俗以為美好的路。他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甚至住進所多瑪城鎮裡。亞伯拉罕則維持對耶和華的忠誠信實,繼續住帳棚,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他們都是義人,都是耶和華的百姓,不同的是羅得走世界引領的人生路,不走上帝引領的義路。 

基督徒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都是耶穌的百姓,有些如羅得,走的是世界引領之路,有些如亞伯拉罕,走的是耶穌引領之路。前者會以自己擁有的財富多寡、名聲好壞、成就高低來計量人生,後者是以自己是否「成為福氣」來計量人生。耶穌引領之路會讓義人成為施恩的管道,周圍的人藉著他得到福氣。譬如亞伯拉罕不僅為所多瑪求情,在之前他也曾出動家中受過訓練的三百一十八名壯丁,去拯救被四王擄走的羅得一家人及其財物。 

如羅得的基督徒,背後價值觀是世俗邏輯,追求、盤算的是自身的財富多寡、名聲好壞、成就高低,因而滋生無盡的痛苦。若閱讀上述的故事,用羅得資產歸零、亞伯拉罕家業滿滿的下場來做結論,那就落入世俗的算法。如亞伯拉罕的基督徒,也會有上帝所賜的財富、名聲、成就,但因著與上帝同行,學會用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即使有些事情是世俗邏輯看為不好的,仍能以之為好。例如亞伯拉罕住帳棚,直到死也沒擁有迦南地業(只有一小塊埋葬用的墳地)。 

因為有兩種基督徒,所以非基督徒看不懂,會覺得非基督徒的人生也很快樂,何必要信耶穌?但如亞伯拉罕的基督徒,可以親身體會上帝引領讓自己蒙福也令周遭人蒙福的特殊幸福,而且明白這些福氣都不是出於自己,而是來自恩典的源頭──上帝。兩條人生之路,唯一保證如亞伯拉罕的選項,就是忠誠信實。 

「你不可離棄忠誠信實,要把它們繫在脖子上,寫在心坎裡。你這樣做,上帝和人都會喜歡你。」(箴言三章3-4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希伯來文的「信」有「忠信」的意思。一生對上帝、對人忠信,上帝就讓我們「成為福氣」,眼光不局限在考慮自己蒙福,而是有上帝的角度,成為別人的福氣。 

:摩西五經中אָמַן的語感:「亞伯蘭信אָמַן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6「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אָמַן的。」民12:7

15:6Hiphil (信靠): 表達「信仰的行動」對上帝的信任(亞伯蘭的信心)。民12:7Niphal (忠信): 表達「品格的狀態」受上帝認可的「忠誠可靠」(摩西的忠信)。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15:6 הֶאֱמִן是「信心的起點」,人對神的信靠行動。

12:7 נֶאֱמָן是「信心的結果」,成為忠信可靠的僕人。

7:9 הָאֵל הַנֶּאֱמָן顯示神本身是「信實的根源」。

五經中 אָמַן 的語義形成一條信心神學軸線:神的信實呼召人信靠人的信心忠信的生命。

在荒謬中的清醒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說,面對荒謬,人只有三條路:自殺、信仰、或清醒。 

他認為,自殺是放棄思考、拒絕行動,是形上學層次的放棄存在。信仰是用超越理性的方法解釋世界(leap of faith),寄託權力、英雄、或理想,將轉變為服從,相信英雄或權威能賦予意義。

 

清醒是對荒誕的直視與反抗。清醒不只是思考狀態,而是行動方式:持續活著、持續抗爭、持續創作。薛西弗斯推著巨石上山,知道石頭終將滾下,卻依然推上去,那不是他相信明天,而是選擇今天。明知世界荒謬,仍選擇活下去、思考下去、行動下去。

 

反抗的第一步,知道荒誕存在,仍選擇反抗,那不是推翻體制,而是不自我麻醉。清醒的人,不假裝人能創造終極意義,那是哲學上的自欺,因為「意義」是主觀創造的,仍是虛構的──只是更自覺的虛構。

 

這樣的清醒,不是看破紅塵的冷眼,也不是創造意義,而是不讓虛假奪走對生命的尊嚴,也不逃避它的虛無。他以行動證明:荒誕可以被承受,尊嚴可以被守護。

 

後記:自殺不可取,用不等價的轉喻,這是許多台灣人面對政治荒謬時的選擇。冷漠是社會參與的缺席:不投票、不發聲,只是靜靜滑手機,以為逃避就與社會不相干,不然就投機中立,彷彿可以單獨活在自己的世界。

 

至於對信仰的寄託,卡繆的論點是「無神論」,那是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夏蟲不語冰,理性並非萬能,「全知全能」是理性主義的前提。真正的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承認自己有限,在黑暗中信靠「使混沌變為有序」的上帝,在荒謬的世界反抗,不在怒吼,而是順服真理,依然行義、愛人、盼望。

 

在世人看來,信仰或許是逃避;但在上帝眼中是清醒的勇氣,知道世界荒謬,但相信終被救贖,因為「你們在世上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季榮和:在末世靠主站立

你該知道,末後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提後3:1 

提摩太後書是保羅在即將走完人生的時刻,寫給提摩太的告別書信,算是屬靈的遺囑。提後4:7:「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保羅自知在世日子無多,把最重要的事做了交託;還在第三章提出末世的危險警告。末世不是世界末日,而是耶穌基督已經掌權,聖靈正在工作的時期,基督的得勝與黑暗勢力的掙扎同時存在。保羅呼召末世屬靈領袖要警醒預備。在這個時代,社會道德日漸崩壞,信仰會被扭曲,教會內外也都將出現危機。 

末世的危險是什麼?保羅強調,不是外在逼迫或天災,而是內在的人心和倫理道德的崩塌,這對門徒的生命將造成極大威脅。 

提後3:2-4: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讀,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 

這些危險的源頭是對罪不再敏感,甚至麻痺,心被世界悄悄同化。在數位時代,人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各平台(短影音、社群媒體)設計的目標,就是讓用戶長時間停留在應用程式上。於是,你的觀點不斷得到證實,你聽不到其他聲音,使你對世界的認知變得片面,而且極端。 

如何提升對罪的敏感度呢 

(1)具備敬虔的心。提摩太後書3:5:有敬虔的外貌(外在知識)卻違背敬虔的實意(內在生命),這等人你要躲開。(卽使受人尊敬,行事為人卻無道德原則,不要作為同伴) 

外在知識指:言語、技巧、方法、宗教形式,都是從學習而得;內在生命指:品格、行為、屬靈的真實,都是從經歷而生。對真理認識不深,意志薄弱,容易成為假道理引誘的對象;現代人很方便可以擁有敬拜、禱告、神學的知識,但沒有經歷神,與神連結合一,無法擁有真正的智慧與生命。 

提後3: 6-8: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抵擋摩西,這等人也怎樣抵擋真道。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 

(2)明白聖經。知識可幫助我們成功;智慧讓我們知道成功的原因。明白聖經(教訓、督責、歸正、學義),可以擁有得救的智慧,接受聖靈的引導,用敬虔的生活行愛行善,在末世的危險中靠主站立,等候耶穌基督的再來! 

提後3:16-17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教訓:知道什麼是對的;督責:知道什麼是錯的;使人歸正:知道如何改錯;教導人學義:知道如何行善走義路。) 

(3)傳承生命。知識可以被傳授,生命只能被傳承。信仰的生命傳承是指,將從神而來的啟示與聖經的真理,在生命中活出來,以致他人能看見神的作為,生命也因此傳承。 

保羅提醒提摩太:你從外祖母及母親傳承的無偽之信,是要學習傳承的典範,保羅也希望學習他所教導的內在品格及不與罪妥協的經歷。 

提摩太後書3:10-11:但你已經服從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以及我在安緹阿、以哥念、路司得手遭遇的逼迫、苦難。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 

提摩太後書3:14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與神有真實的連結更重要。

因信稱義與唯獨恩典

柯志明:既然因信稱義,稱義的關鍵就是人的信心,能否稱義得救全由人決定,這是自大而來的自欺欺人之見。經上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1-10)。據此,「因著信」的那個「信」也是恩,是上帝在重生我們之後賜給我們的。

https://www.facebook.com/ke.zhi.ming.496836/posts/pfbid0iWCu1fmskMRwbnXTJRznTY4LJTxJxq9nNEEBhu56WzX2HDPXALcnRQzMD4LKYPwBl 

反思:柯教授對「唯獨恩典」的立場鮮明,屬於加爾文主義的單方救恩論,主張「救恩全然出於神的主動,人無可誇口」。這一立場嚴謹而一致,但有值得深思之處。 

首先,同意不能自誇「信」,沒有上帝的計畫,一切都不存在。但不能忽略普世恩典與人的責任。若一切都由神預定,傳道、悔改、勸人信主的意義何在? 

其次,柯教授引用羅10:17「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卻又認為「人能否聽見、能否回應」皆出於神的決定。如此傳道與信主不再是活生生的關係互動,而成為劇本中早已安排的程序,人便成為無自由意志的傀儡。 

第三,聖經對「信」的描述,包含人的主動選擇與回應(約3:16、徒16:31、羅10:9-10),據此彰顯上帝的榮耀。若恩典僅被理解為「神絕對主權的施予」,人的愛與感恩就難以成為真實的自由回應,只剩被動的順服。這樣的恩典觀固然高舉上帝的主權,卻削弱神邀請人以愛回應祂的愛的倫理深度。 

(摘要)劉曉亭:到底要認罪到什麼時候?

認罪悔改是基督徒的「第一天條」毫無疑問,但是認不完的罪真的要認到地老天荒嗎?很多人覺得不厭其煩,認到後來也不過是行禮如儀一番,到底有何意義?答案比我們想像的簡單很多。認罪是一種態度,多過於一種行為。 

如果心甘情願向上帝道歉,禮多人不怪,但如果是被罪惡感控告,一天到晚寫悔過書,就好像舊約以色列人瘋狂獻祭卻遭神怒氣一般,那也只是走個過場,意義不大。 

傳統文化的認罪,跟聖經裡的認罪觀不同的地方。前者是罪與罰的概念,錯了不認就處罰。後者是生命更新的概念,耶穌講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頒布另一條舊約的律法,而是說明在上帝的眼中,我們連非分之想都是一種罪,不是像猶太人傳統的想法,表現出來才是罪。 

所以耶穌才會說恨人就是殺人,上帝要救贖的不是我們的行為,而是我們內在的生命。保羅雖然被提到三重天,但是他對於罪反而更加敏感,他知道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他誠實的表露自己的無力感,並且公開宣示自己根本是個罪魁,沒有資格指責別人。 

既然如此,為什麼保羅的書信又常常罵人呢?那是因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做不到而修改或者降低聖經標準,所謂「對事不對人」,他自己全力與罪惡相爭,但並非憑著意志力,而是深信神的恩典夠他用,所以他願意學習靠著聖靈的大能來控制他原本無法控制的部分。 

保羅說我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可見他多麼有決心要勝過自己裡面諸般的罪,可愛的馬丁路德更是整天瘋狂的認罪,都快認出病來了,最後才幡然醒悟與罪惡相爭不是「每分每秒的自責,然後偶爾得勝就欣喜若狂」,而是知道我們已經被接納也被耶穌的寶血塗抹,在因信稱義的安全感之下,我們誠懇地承認自己太多的不成熟。 

當我們靠著上帝能夠適當的看待自己與他人,我們的兩性關係與人際關係還有親密關係都會得到改善,但是要花多少時間只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成長的故事與背景不盡相同。信仰不是束縛與控告,而是與神與人與自己修復關係的漫長之路。認罪是一定要的,因為最怕我們對錯誤無感。 

如果一個青少年打遊戲破不了關都會一試再試,我們自己很多不受控的思想與習慣豈能不認真以對?我們倚靠的是耶穌的寶血與聖靈的大能,而不是道德感。逼迫自己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的是更靠近上帝,上帝知道什麼時候該插手什麼時候該放手,用心靈誠實回應上帝,必然會看見自己的長進。 

(摘要)劉曉亭:神有祂的美意

「神有祂的美意」是基督徒熟悉的口頭禪,一方面安慰人,一方面讓人更困惑。對成熟的信徒是提醒順服與信靠,對初信者,可能變成:不要問、別懷疑、別插手 

當我們說「神有祂的美意」,往往表示情況超出掌握,也因此產生疑問:接下來該怎麼辦?神學家們發表過許多長篇大論,但是沒有實際操作的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情境都不一樣,神與每個人互動模式不可能出現「標準答案」。 

例如,二個人都得了不治之症,基督徒甲經歷的「神的美意」是病得醫治,基督徒乙卻是安息主懷。某位基督徒可能會「交給神」放棄治療,另一位基督徒可能持續遍訪名醫,都宣稱「神有祂的美意」,不同的人做法會不一樣。 

聖經同時強調兩個真理:一切都在神手中,卻也要人為行為負責。神掌權是上限,人要盡責是下限。逃避行動不是信心,推卸責任也不是順服。「神的美意」不能當作藉口。大衛犯罪不能說是神的安排,約伯受苦才是神所允許的考驗。 

聖經沒有「神有祂的美意」這句話,它只是信徒的體會。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神的美意,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我們仍有盼望。 

施安妮:上帝的愛

聖徒缺乏,要幫補。羅馬書1213 

我有額外時間,打算在接下來的日子盡可能多服事人。在幫助一位新朋友時,不小心摔跤,手臂三處骨折。弟兄姐妹來探望我,還打電話、傳訊息關心我,為我禱告。他們送給我鮮花、禮物卡、巧克力和餐點,甚至幫我處理雜事。 

這彷彿上帝在對我說:「妳只管坐著,妳需要幫助,妳將親身體會什麼是真正的關懷。」他們的付出,使我更明白什麼是發自內心服事人,我也為他們的愛心深深感謝上帝。 

弟兄姐妹熱心幫助,符合使徒保羅的教導(羅馬書12章),包括愛人不虛假、彼此相愛如同手足、互相尊重、彼此謙讓,並幫補有缺乏的信徒(9-13節)。保羅闡述基本教義,也強調基督徒的生命不是抽象的神學,而是實際行動展現於生活(12-16章)。 

上帝的本質就是愛。我們領受祂的愛,然後將這愛與人分享,是表達上帝愛我們的方式。當我們尋找機會來服事教會或社區中的人時,他們會受到鼓勵,我們會蒙祝福,而上帝也會得到讚美。 

反思:本週有誰需要你的幫助?你可以為他做些什麼? 

禱告:上帝啊,祢的愛與良善是無法測度的,請幫助我接受祢的愛,並將這份愛傳遞給我周圍的人。

禪宗與聖經對照

禪宗強調

1.如來。如實而來,隨順真理而現。無自性,無執著,不偏不倚,顯現世界與人生的究竟本相。「無自性、無我」強調真理自身的顯現,而不是某個體的來臨(無神論)

2.見如來。見自性本來的清淨覺性,內在證悟。覺悟指「見自性」或「見法性」,即覺知自心,洞見無我、無常,明白一切法本自清淨,見到心性本來的清淨覺性,而非見到個人自我Ego本身。

3.如何見如來。禪宗核心方法:清淨心(不偏執、不染著);無四相,即破除執著,相即非相;珍惜當下,此時此地即佛。如何實際操作呢?透過觀呼吸、覺知當下念頭、或觀察自我執著,而珍惜當下是指無念、不執著過去未來,這樣,形成了禪宗的完整方法論。

與聖經對照,可能的差異如下:

1.真理顯現:禪宗強調無自性、隨真理而現;聖經是有位格的神,神是真理。

2.見到對象:禪宗強調自性/法性;聖經是父神、耶穌基督、聖靈

3.覺悟之道:禪宗強調見自性的清淨覺性;聖經是見獨一真神、心靈更新與悔改

4.實踐方法:禪宗強調清淨心、無四相、活在當下;聖經是禱告、倚靠神、專注、脫離世俗束縛

一切都歡呼歌唱

經文:詩篇651-13 

詩人帶領我們看見滿有恩典的神。祂是聽禱告的主,萬民都要來到祂面前。雖然我們常常被罪惡纏繞,無法自救,但祂以赦免接納我們,使我們得以住在祂的殿中,享受祂同在的美善。 

這位神不僅是赦罪的神,也是全地的掌管者。祂以大能立定群山,止息海浪與萬民的喧嘩,使世界在動盪中仍然穩固。從日出到日落,祂奇妙的作為叫全地的人都心存敬畏。 

更美的是,神以恩典眷顧大地。祂降下甘霖,使河川充滿,田地滋潤,五穀豐收。祂的腳蹤所到之處都滴下豐盛,曠野得以茂盛,山嶺披上喜樂,羊群遍滿草場,山谷盈滿五穀。整個受造界都因祂的恩典而歡呼歌唱。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不只是赦免人心靈的空虛,更供應我們生活的需要。祂的恩典涵蓋靈裡與物質,從赦罪到自然界的豐收,祂的慈愛無所不在。當我們數算恩典,就會發現每天都在祂的恩手覆庇之下。 

反思與禱告主啊,祢赦免我的罪,使我能親近祢;祢以大能掌管萬有,讓我在不安中得平安;祢澆灌大地,賜下豐盛,也養育我心靈的需要。求祢使我不忘感恩,不因豐收而驕傲,也不因困境而灰心。願我的生命常常如山谷與草場一樣,因祢的恩典而歡呼歌唱。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詩篇的屬靈真義

詩篇Psalms是聖經中最長的一卷,匯集150篇詩歌與禱告,指引以色列人敬拜神,也帶領信徒靈命成長,涵蓋主題包括:敬拜、禱告、智慧、信靠、悔改、讚美與盼望,提供與神相交的途徑,幫助我們更深認識神,學習敬畏、信靠與愛神。 

詩篇啟示神的屬性:祂是創造主,宇宙彰顯祂的榮耀(詩819)、君王,萬民應當敬拜祂(詩4793)、拯救者,使人脫離困境(詩1827)、公義審判者,惡人終必受罰(詩750),更是滿有慈愛憐憫、赦罪的神(詩23103)。 

詩篇第一篇為全卷總綱,揭示兩條道路——義人順從神的律法,如溪水旁的樹,生命茂盛、按時結果;惡人則隨從世界,如糠秕被風吹散,最終滅亡。 

栽在溪水旁的樹來比喻義人:「按時候結果子」——屬靈生命成熟,按神的時間結出美好的果實。「葉子也不枯乾」——面對困難,仍充滿生命力。「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這不是指世俗的成功,而是在神的計畫中被祝福,走在祂所喜悅的道路上。 

義人如「活水旁的樹」,根基穩固,不被環境影響,持續茁壯成長!真正的福氣來自神的話語。讓我們選擇義人的道路,渴慕神的律法,並在祂的話語中扎根,成為按時結果子的生命! 

許文榮:全然信靠

我要教導你,指示你應走的路;……我的眼睛看顧你。詩篇328節,新譯本 

路邊一隻小貓可憐喵喵叫,讓我停下腳步。我想起剛經過的路上,有人把一大包吃剩的食物丟在地上。我心想:哇,上帝為這隻飢餓的貓咪提供一頓大餐! 

那堆食物在附近的柱子後面,我試著吸引瘦弱的貓咪走去那裡。起初,牠很信任我,朝著我走過來,但後來就停下來。我很想問:你為何不肯跟我走?那裡有豐盛的大餐等著你呢! 

這令我想到:我與上帝的關係不也如此?對於上帝的帶領,我總是心想:上帝我相信祢,但我不覺得祢的帶領和指引很可靠。我沒意識到,上帝的供應可能就在不遠處等著我。 

上帝的道路值得信賴,因祂愛我們,祂的引導要讓我們得到最大的益處。上帝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應走的路;我要勸戒你,我的眼睛看顧你」(詩篇328節)。 

但上帝對待我們,不是像對待無知的騾馬,祂渴望我們甘心樂意跟隨祂。「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我們只需跟隨上帝,知道在人生旅程的每一步,祂都會與你我同行。 

反思:你有什麼恐懼和憂慮,使你無法完全信靠上帝?你要如何順從祂的帶領? 

禱告:親愛的天父,請教導我完全信靠祢,因我知道祢愛我,並要使我得到最大的益處。 

史珍妮:盼望或絕望

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數記1330 

每年秋天,植物讓我兒子鼻子過敏。某晚,他的症狀非常嚴重。我們全家人幾個月來都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剛剛才有所好轉。現在兒子又犯病,讓我沮喪,甚至不想禱告。 

但我丈夫因著上帝過去曾引導我們渡過各種難關而仍有盼望,他祈求上帝指引。不久之後,透過藥物的幫助,我兒子的症狀好轉了。 

當摩西派出12個人勘察迦南地,迦南人又高又壯,他們的城鎮大又堅固。10人灰心沮喪,但迦勒和約書亞抱持盼望與樂觀的態度(民數記146-9節)。 

上帝早已應許土地賜給以色列人,迦勒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迦勒的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信實,過去在困境中上帝依然眷顧祂的子民。 

多年以後,上帝的子民最終攻佔迦南地,迦勒也得到他應得的土地,因他「專心」跟從上帝(約書亞記149節)。 

許多處境可能令人絕望,但認識上帝並相信祂信實的人,可以存有盼望。因我們相信上帝的大能和恩典會帶領渡過重重難關。 

反思:過去在你沮喪害怕時,上帝如何回應你的禱告?這如何使你相信上帝會繼續扶持你? 

禱告:親愛的上帝,求祢讓我在困境中能活出勇氣和盼望,讓別人因此得激勵,能轉而信靠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