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華裔女記者放棄優渥生活拍攝中國

華裔女記者放棄優渥生活拍攝中國
JAMES ESTRIN 2014年07月29日

沈綺穎拋棄了在新加坡的優越生活,毅然選擇做一名關注社會問題的攝影師。這一次,她選對了。
作為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記者,沈綺穎(Sim Chi Yin)在北京過着愜意的異國生活,寫寫長篇特寫,偶爾拍拍照片。《海峽時報》為她支付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學費,作為交換條件,她必須為公司工作八年。她擁有醫療保險、養老金和失業保險。
那麼,她為何要在九年後離開?

曼德勒山上的僧侶。僧侶在這個佛教國家很受尊崇,在2007年他們曾領導大規模抗議活動,最終導致政府鎮壓,大批緬甸活動人士流亡到泰國。
沈綺穎的祖父沈煥盛。這張照片可能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到中期攝於英屬馬來亞。

「我想作攝影師,但是《海峽時報》的編輯說那是大材小用,」她回憶道。「我幾乎每年都會要求擔任攝影記者,但他們並不重視視覺報道。」

沈綺穎——一個來自新加坡華裔中產家庭的孩子,她的家庭屬於白手起家——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希望成為一名攝影師。所以,雖然對她所在的報紙心懷感激,她還是選擇在攝影方面孤注一擲。

做出這個決定意味着她需要削減開支,搬到一個面積較小的公寓,但這一切都值得:上個月,她作為臨時成員加入合作性圖片社VII。過去三年,她一直在馬庫斯•布里斯戴爾(Marcus Bleasdale)的指導下學習,屬於VII導師項目的一部分。VII董事埃德•卡希(Ed Kashi)說,「最重要的是,她是一個了不起的攝影師,了不起的記者,一個非常好的人,專註於爭議性敘事。」

他也承認,和馬格南(Magnum)等許多合作性的圖片社一樣,VII的女性和有色人種成員太少,沈綺穎的背景是一個大家樂於見到的改變。沈綺穎曾為《紐約時報》、《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和《紐約客》(New Yorker)兼職攝影,普通話說得很流利。

對於雙方而言,這個臨時的成員身份就像是兩年的試婚。這段時間,沈綺穎希望能組織一些群體項目,擴大機構在亞洲的影響力。

沈綺穎在新加坡的一個華裔家庭中長大。這個家族的前三代人一直在海外居住,他們幾乎從不提過去。少年時代,她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幫助殘疾人,自願在聖誕節去購物中心當救世軍搖鈴人。

她的父母對政治和公民參與並不感興趣。沈綺穎總感覺,父母既不理解也不支持她對社會事務、行動主義乃至新聞報道的興趣。但是最初她並不完全理解他們的反對。

在獲得了一個中國歷史碩士學位後,她開始研究家族的過去,她對從未有人提起的祖父尤其感興趣。母親給她看了一張照片,上面的男子脖子上掛着一部箱式相機。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裡,她發現祖父曾是一位校長、商人,而且後來還成為了馬來亞左翼報刊的編輯。她得知,他曾經在馬來亞的華人社區活動,後來在二戰期間,又遭到了日本侵略勢力的逮捕和折磨。當英國人回來時,他寫了一些反殖民主義的社論文章,並因此遭到逮捕。在入獄和被驅逐之間,他選擇了返回自己位於廣東省的祖祖輩輩居住的村落,暫時離開家人。

沈綺穎是2011年前往廣東誥上村拜訪親屬時才完全了解這段被隱藏的家族歷史的。她的祖父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的墓地前聳立着一座六英尺(約合2米)高的石碑。抵達一個月後,他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游擊隊,然後被國民黨抓住,並且在共產黨勝利之前不久被處決。

沈綺穎經常思考,祖父究竟會如何看待他為之奮鬥的「新中國」。她「肯定他會」對它的很多方面「感到失望」。但是她還認為,祖父肯定會支持她對新聞和社會事務的興趣,因為她試圖做一些「有用的事」。

「這個地方很大,問題很多,」她說。「但是我現在真的很關心中國和中國人民。畢竟,我的祖父就是為這裡而死的。」

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 @chiyin_sim、@JamesEstrin 和 @nytimesphoto。Lens同時還有Facebook專頁。
翻譯:陳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