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反年改是認知錯誤/eaton

天下本無事,何處惹塵埃,希望理性討論,能對反年改人士有所助益。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228/37944108/
............
反年改是認知錯誤/eaton

年金制度的最大亂源是壽命增加,但制度沒改,而優渥制度使人誤判提早退休,也是政府的錯誤。除此之外,在我看來,暫不論動機,反年改是認知錯誤,我扼要提出6點:

1. 公教平均53歲就領,但OECD先進國家65歲起跳。這樣超領多少?原只能領16年(81歲死-65歲領),但實領28年(81歲死-53歲),這部分就要打57折了(=16/28)。再者,先進國家的所得替代率約60%(以全薪計,而台灣採優渥的基本薪*2),台灣10年後大致如此,然而原先多領、提早領的沒要求繳回,這些其實是要感恩,而非抗議。

2. 政府難以繼續大量舉債,少子化無人可墊底了,然而公保實際費率不到應然的3分之1,勞保請領年齡雖修到65歲,問題同樣嚴峻。若制度不變,破產了,社會很可能動亂,在家或出門都很危險。

3. 公教薪資隨年資提升,含政府提撥,月繳1.4萬是近年的事,一生平均就算7千,繳30年,未來30年要月領5-6萬,年投報率至少7%,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4. 目前的年金制度是零和遊戲,犧牲他人,成就自己的公平是假公平。人類的最高終極價值是「善」(愛),不是繼續守護錯誤的制度,那不值得信賴保護。

5. 包含政府、雇主提撥,公教繳的保費只有勞工的3.5倍(註),兩者月退的差異應有一定的倫理,畢竟稅收的主體是勞工,富人賺的過半貢獻也來自勞工,勞工不是賤民。一位要等到65歲月領的勞工,修正後月領1.6萬(年資35*平均保額4萬*1.2%)。勞退雖還有雇主6%提撥,但那是阿扁上任才有的,月薪4萬的人領不到40萬,何況雇主藉此不加薪許多年了。

6. 國外先進國家大致2007年就大幅改革了,台灣2018年才啟動,還要10年才完成第一波改革。
...........
註:勞保提撥包括勞工2成、雇主7成、政府1成,4萬月薪要月繳4千多元。多數公教自提5千(35%)、政府提撥65%,共繳1.4萬。

在二二八中消逝的嘉義仁醫 潘木枝醫師

在二二八中消逝的嘉義仁醫 潘木枝醫師

記憶歷史,不是記憶仇恨,是不要再重蹈覆轍,是為了找尋繼續成長的力量。我們期望,在這塊土地上,人性不再扭曲,恐怖不再肆虐,自由得到尊重,人權永獲保障。-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1947年

嘉義市公明路有一棟淡綠色的木造洋房,以前是向生醫院,現在偶而有人帶著遊客講述故事。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提到房子的主人潘木枝醫師,那是訪問前副總統蕭萬長的內容:媽媽常跟幼小的他說:向生醫院的潘醫師,很樂於為窮人免費治病。潘醫師是你的救命恩人哦,永遠不能忘記。

在二二八事件之際,潘醫師與柯麟、陳澄波、盧鈵欽等和平使者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赴水上機場談判議和,一下車就被鐵絲綑綁烤打。潘木枝還被施以鐵針刺入指甲酷刑,痛苦哀號至下巴脫臼,最後在火車站前槍決。當時八歲的蕭萬長就在火車站前的人群裡。

其次子潘英哲在試圖營救父親途中,遭子彈命中頭部身亡。潘醫師被槍決後,其三子潘英三突入人群,抱起父親,並將他的下巴閤上,潘醫師至此斷氣身亡。當時軍方不許家屬取回遺體,曝屍示眾多日後,「好好安心的去吧!」潘醫師的兒子這麼說,並用右手往下撫摸,潘醫師才終於閉眼。(eaton整理)

在二二八中消逝的嘉義仁醫 潘木枝醫師 
嘉義市公明路上的向生醫院 

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

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

鄧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現代舞的創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她生於美國舊金山,父親是詩人,母親是家庭音樂教師。鄧肯5歲上學,因家住海邊,她常獨自一個人去海灘玩。後來她回憶道,「我最初跳舞的觀念就起源於大海的波浪」。

她認為古典芭蕾的刻板和矯揉限制人類表達感情。她的舞蹈伴隨音樂起舞、隨興而發,經常有即興創作,她曾評價說:「舞蹈是一種偉大的原始藝術,是一種能喚醒其他藝術的藝術」。她的舞蹈藝術刺激了當時許多藝術領域,雕塑家為她雕像,畫家為她作畫,作曲家為她作曲,詩人為她作詩,她成為歐洲當時的明星。

她嚮往原始純樸和自然純真,極力強調個性解放,光著腳ㄚ,披著希臘式長袍,自由抒發內心感情。鄧肯認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現人類靈魂最崇高也是最內在的各種情感,動作不是舞蹈的目的,只是手段而已。鄧肯崇拜自然,她的動作也來自自然的模仿,像樹木搖曳、海浪翻騰、風的擺動、雲的幻變、花的顫動、鳥的翱翔等優美姿勢,都是她動作創造的依據。

這些她認爲理想的舞蹈表現方式,1897年她前往歐洲謀生後,在不列顛博物館研究古希臘藝術找到的。她的舞蹈創新一開始在美國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慢慢受到歐洲一流的詩人、畫家、音樂家、雕塑家的重視。危機是危險,也是機會,適當處理危機,會成為轉機,從而成為契機。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大腸癌

【大腸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1.有糖尿病、三高、代謝症候群的肥胖族,這些人應提前從40歲開始做糞便潛血檢查。

2. 50歲以上:根據統計,一般人從40歲開始,罹病風險就會隨著年齡上升,直到67歲左右達到高峰。資料顯示,大顆腺瘤性瘜肉(下一步就是第一期大腸癌)的盛行率在50歲會忽然爬升,這也是國健署從50歲開始提供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的原因。

3.腸道中有腺瘤性瘜肉: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從瘜肉(良性腺瘤)演變而來的。導致瘜肉癌化的原因很多,基因、環境、飲食中的致癌因子、腸道發炎性疾病等都會影響,轉變的過程約需5~7年,可藉由大腸鏡檢查,切除瘜肉。

4.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患者:這群人必須每1~2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預防。

5.遺傳性大腸癌:帶有相關基因的人通常40歲以前就會發展成癌症,約佔所有大腸癌患者中的1%。家族中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則下一代會比一般人高出2~4倍的罹癌風險,若有兩位則機率提升至3~6倍,這些人都應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居家自我評估

大腸癌居國內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國內大腸癌發生人數逾1.5萬人,民眾除了糞便潛血篩檢,還可使用篩檢率更高的無痛大腸鏡檢查。男性罹患大腸癌比例高於女性,但職場婦女兩頭燒,對便祕、胃痛不以為意,使得大腸癌成為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第2名,僅次乳癌。

大腸瘜肉演變成大腸癌需要10至15年時間,多數民眾可能忽略,導致50歲以上罹患大腸癌比一般民眾高出一倍。有幾個居家評估警訊的方法:

1. 出血:人體的糞便排泄是從右側大腸慢慢到左側,右側糞便呈稀水狀,到左側才呈現固態,倘若右側有腫瘤,不易出現症狀,所以容易長大而導致與腫瘤磨擦才造成肉眼可見之出血。
2. 頭暈、貧血、疲勞、虛弱、臉色蒼白、腹部不適:出血進而引起貧血頭暈,就是大腸癌早期的警訊。
3.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變細、變水)
4. 便祕或解便後,但感覺糞便無法排空:這是因為左側大腸內出現腫瘤,導致排便過程中斷的緣故,此症狀出現,腫瘤通常不會太小顆。

【大腸癌】連環屁是腸癌警訊

陳衛華醫師強調,放屁是腸道蠕動消化的自然反應,但因大腸癌常發生在乙狀結腸與直腸間的彎曲處,空氣通過受阻就特別容易放屁,所以,民眾若發現放屁次數較過去異常增多,應提高警覺。

基本上,每天放屁頻率約6至20次,且屁的味道較輕都算正常;但若每天放屁超過20次且常密集放屁,屁味也較臭,則可能是腸道健康出現問題。以屁來說,如果腸胃道蠕動不順,局部氣體就會在某地方塞住有脹氣感。

排氣是人體正常不過的生理機制,要讓腸子不亂生氣,多運動之外,避免過度集中攝取豆類、碳酸飲料、地瓜、馬鈴薯等容易製造氣體的食物,並搭配蔬果、喝水幫助腸胃蠕動,以降低腸癌風險。

【大腸癌】台大醫師邱瀚模:做完大腸鏡要問的問題

很多人會抱怨,做完大腸鏡後麻醉醒來只得到一兩句話:「正常」、「沒問題」或「請回門診,門診醫師會跟你說明。」其實接受完如此高侵入性的檢查,你是有權利問清楚檢查結果的。

因此,檢查完還沒有離開內視鏡檢查室前,記得問:
1.請問腸子有清乾淨嗎?腸子有沒有清乾淨,會影響偵測率,也會影響盲腸到達率。假如非常不乾淨,也可以思考要不要安排重做檢查。但是不要迷迷糊糊做完什麼都不知道,連重做的機會都讓它飛走了。

2.請問有做到盲腸嗎?大腸鏡有沒有到達盲腸,等於是在問有沒有整條大腸都檢查。目前國內盲腸到達率應該達90%以上,否則就是不及格。此外,如果沒到達盲腸,是什麼原因(手術後沾黏、腸子天生太長⋯⋯),以及觀察到的部位與範圍(例如升結腸、橫結腸,或只到乙狀結腸等)也可問一下。

3. 請問今天檢查有發現腺瘤性息肉嗎?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檢查當中發現的腺瘤性息肉均應該切除(腺瘤未切除,未來有轉變為癌症的可能,那就跟沒做大腸鏡是一樣的),少數情況不會當場切除:例如腺瘤性息肉太大顆,必須安排住院切除;或者是忘了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切除會有風險。此外,在一、兩週內有旅行或出國行程,醫師認為有風險。

4.有沒有什麼該注意的?如果有切除息肉,術後有一些注意事項,例如一週內不宜運動、不能飲酒、不能提重物等,以免發生出血。切除的息肉大小不同,風險也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檢查醫師不是你的門診醫師,這個問題一定要問清楚,最好家屬也一起在場聆聽。

以上要問的問題,如果你有麻醉,務必請同行的家人記下來(不要只記得繳費要收據),因為你在麻醉剛醒時迷迷糊糊,不會記得的。

全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242

【大腸癌】大腸癌的危險飲食

1. 重鹹油烹多:偏好重鹹口味,且喜歡炒煎或多油烹調。 

2. 紅肉攝取多:愛吃肉,或經常到吃到飽。 

3. 腸常壞菌多:有便秘或腹瀉症狀,腸道壞菌增生,經常脹氣。 

4. 宵夜聚餐多:每週至少吃一次宵夜或聚餐,晚上9點後進食。 

5. 操勞延食多:經常外食、不按時用餐、吃飯急促。   

建議多吃天然食物,食物處理過程切忌醃製、高溫燒烤與油炸,尤其溫度在攝氏150度以上、超過2分鐘,便產生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建議多吃抗氧化的蔬果,像是一顆芭樂可抵消16根香腸的致癌物,葡萄連皮吃、花生不脫膜都有助抗氧化;每周至少運動3天,少吃紅肉,定時喝優酪乳、多吃高纖食物。   

【大腸癌】黃灯明醫師:以飯配菜,而不是以菜配飯: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892 

飲食越精緻,每日攝取的膳食纖維量就會遠低於每日25至35g標準。高纖食物能減低糞便毒物所產生的基因突變物,有助於減少吸收脂肪量,吸收水份使糞便體積增加,刺激腸內壁的蠕動,方便排泄,從而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  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吸收,主要是多醣類和木質素,例如「菊苣纖維」,它所含的菊糖無法被人體消化酶和胃酸分解,小腸也無法吸收,但是到達大腸,能成為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可被細菌分解利用。可是也得注意太多膳食纖維會造成腸道過度蠕動。 

50歲以上對帶狀泡疹要有警覺性

50歲以上對帶狀泡疹要有警覺性

帶狀泡疹如能趕緊接受治療,多可縮短病程。拖過一星期,過了水疱期後就醫,藥物多半太遲了,接著會面臨難以忍受的神經痛的折磨,且常無法以止痛藥甚至嗎啡緩解,醫師會開立抗癲癇藥物減緩這種痠麻痛的神經痛,不過成效不理想。2007年起,美國對50歲以上施打疫苗,我國於2013年核准疫苗上市,目前須自費,免疫力較低的病人以及懷孕婦女不適合使用。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783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路易十六:無事可記

路易十六:無事可記

法王路易十六是唯一每天寫日記的國王,共記了26個年頭,日記還保存在法國國家檔案館。從字體工整推斷,應是專人重新謄寫。悲哀的是,他的觀點和普世不同。他為自己騎過的馬,寫了詳細名單,而日記最常出現「狩獵」字眼,記錄了14年捕殺18萬9256頭野獸,其中公鹿有1274頭;26年間他洗過43次澡,得過兩次消化不良......。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人民攻占「巴士底監獄」,吹響法國大革命的號角。路易十六那天日記寫什麼?「Rien」,意思是無事可記。難怪路易十六問昂古爾公爵:「這是叛亂嗎?」在國事如麻時,路易十六是國王,不僅是他的痛苦,更是人民的悲慘,國家的災禍。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革命兩百周年的大典上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問題是,沒有作為,放任國家財政擺爛,不會只有路易十六。我們遇到這種人當了領導者,要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做所當做,然後祈求協助。 (參:郝廣才:路易十六無事可記)

台語諺語:番薯不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台語諺語:番薯不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在十七世紀,荷蘭人引進番薯到台灣,後來成為台灣人的主食,老一輩常用白米摻番薯籤煮成稀飯果腹。現今番薯稀飯為消夜選項,生活條件是比祖輩好,但是未來挑戰也不少。番薯是生命力很強的植物,能適應不同環境,只要種下,就可隨著環境生生不息,所以這句諺語常用以比喻台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希望提醒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人,代代相傳這種精神。(eaton)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啟發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Misha Gordin:Enjoy Every Moment of Life
-- Inspired You for a Better Tomorrow
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啟發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不要讓某人成為你生命中的優先,而你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選擇,只有在平衡的基礎上,關係才能變得更好。不必向任何人解釋自己,因為喜歡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解釋,而不喜歡你的人不相信你的解釋。

當你一直告訴自己很忙,永遠不會自由,當你一直告訴自己沒有時間,永遠不會有時間,當你一直告訴自己明天再做,做的明天永遠不會降臨,當你早上醒來,有兩個簡單的選擇,再去睡回籠覺,或者起身追逐那些夢,選擇在你自己。

我們讓在乎我們的人哭泣,卻常為不在乎我們的人哭泣,而且也常在乎從不為我們哭泣的人,這是生命的真象,聽起來奇怪卻是真理,只要明白這些,要改變為時不晚。快樂時不要輕易承諾,悲傷時不要太快回答,盛怒時不要遽下決定,多想一下,聰明行事,時間像一條河,你不可能碰觸兩次相同的水,因為流逝的水不會重新來過,請珍惜生命的每一刻。(顏雪花譯,edited by eaton )

新書推介《新‧愛的教育》

新書推介《新‧愛的教育》

這本書是一個個實際故事,是戴晨志老師改版作品,幾米繪圖,倪美英老師提供故事。裡面提到一個故事,一名高中男生,家境貧窮,母親是幫傭,父親是臨時工人,家中還有弟妹。一天,父親因病過世,他不知道如何籌措喪葬費?

兩天後,班上導師來到他家,拿了一個信封袋給他,跟他說:「這是老師給你的錢,你趕快幫你爸爸辦理後事。這五萬元,是老師給你的,不是借你的,你拿去用,以後絕對不能還給我,絕對不能還給我喔。」

這男生看著導師,雙手捧著信封袋,紅著眼眶,眼淚也掉了下來。導師又對他說:「以後如果你有經濟能力,你可以把你的愛,拿去幫助其他更需要的人!」如今,這男生大學畢業。當他在課堂上講述這段往事時,感動得泣不成聲。愛是真心的給予與對待,也是莎士比亞所說:「愛,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行動。」(eaton)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過完年就二月底了,還在做計畫嗎?

過完年就二月底了,還在做計畫嗎?

一對美國情侶賣掉所有家當,籌到新台幣14萬5千元,買了一艘近50年歷史的帆船,想要實現環行七大洋的夢想。不料出航第二天船沈了,還好離岸不遠逃回陸地。他們身上只剩2千7,但兩人仍然意志堅定地說:「我們不會因此放棄夢想,會準備再找另一艘船再揚帆啟航。」

2千7百元,環行七大洋,膽子太大了吧!這種人腦袋有洞,還進了水嗎?不,隨著歲月磋跎,就會知道生命有限,所以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了,只要自問:「如果成功了,我會得到什麼?」、「如果失敗了,我會失去什麼?」。

成功與失敗的機率也許各有50%,但是不去做,成功的機率一定是0%。其實大多數的事不會失去什麼,最多失去一些錢和時間,但是比起成功可以得到的,那些失去不算什麼,更何況時間與金錢多半也不知道花到哪裡了。

還在做年度計畫嗎?前面一個半月都做不了,表示下不了決心,既然如此困難,那麼就別再浪費時間了,也別讓它們成為拖延行動的藉口,還不如直接展開行動吧!(eaton refer to 洪雪珍)

林淑婷:我的工作熱情

林淑婷:我的工作熱情

  1995年漢來大飯店開幕,林淑婷一進飯店就擔任宴會廳業務經理。面臨老牌飯店國賓和華王的夾擊,如今拿下高雄宴會廳6成市占率,她驕傲又感嘆:「真的下了很大功夫,當時我拉過來的客人,沒一個再回去。」我第一份工作就發現,在飯店工作,只要把事情做好,真心誠意服務,客人都會很喜歡你。沒有奧客,做這行,就是要讓人開心。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124bus011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為自己的ㄧ生負責!

讀這篇,不要矯枉過正,教育孩子要有紀律,紀律總帶著冷靜,沒有怒氣,不能過於嚴厲,記得「憐憫勝過審判。」 
...............
為自己的ㄧ生負責!
一封CEO寫給父母的信:

爸爸、媽媽:
明天我就要開新工廠了,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都要歸功於妳教我要為自己行為負責。我懷著感恩的心,一幕幕往事也浮現眼前...

⭕3歲那年,我跑得太快被石頭絆倒。妳叫我自己爬起來,又打了我屁股2下,還說:「下次再跌倒就打4下!」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不小心】負責。

⭕4歲那年,我因為看電視不想吃飯,妳說如果現在不吃就要餓到明天。我以為妳只是說說而已,誰知道廚房竟然連半塊饅頭也沒找到。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任性】負責。

⭕6歲那年,妳帶我到玩具店買聖誕禮物,說好只能買一樣。但買了變形金剛我還想要模型飛機,妳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誰知妳轉身就走,我只好擦乾眼淚乖乖跟上去。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8歲那年,我想學著洗襪子,妳教我怎樣才能洗乾淨;我想學著刷碗,妳教我怎麼洗才不會打破;我想自己裝飯,妳教我怎樣才不會被燙著。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10歲那年,看著同學們下課後趕著上安親班和才藝班,妳說上課認真,下課認真玩,有空多看書比什麼都好。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興趣】負責。

⭕13歲那年,我踢球打破鄰居窗戶,妳帶我去買玻璃和釘子,讓我跟妳一起裝好玻璃,費用從我的零用錢扣掉。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15歲那年,我想學鋼琴,妳幫我買了口琴。妳說我先把口琴練好再彈鋼琴。口琴吹到現在,但我早就不想學鋼琴了。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19歲那年,我考大學,妳幫我分析幾個我感興趣的科系後,讓我多問問自己的心意再來決定。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20歲那年,我想換新手機,妳說手機沒壞就別換,不然就自己打工賺錢買。當我用家教費買到手機時,成就感帶來的喜悅超過得到手機本身。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慾望】負責。

⭕24歲那年,我畢業後想創業。妳叫我別急,先從基礎做起,有了經驗再說。兩年後我決定開公司時,妳說如果最壞的結果都能接受,就大膽用心去做。妳給我10萬塊,要求我4年內歸還。我還保證,不但會還錢,還會送妳一棟房子。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事業】負責。

⭕27歲那年,我帶著漂亮的女朋友回家,妳當著她的面一直誇獎我,得意表示:只有自己夠優秀才能吸引同樣優秀的人,還說我的愛情由我決定,只要我們真心相愛,妳就開心。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32歲那年,我把房子鑰匙交到妳手中,妳收下後立刻轉身。看著妳抖動的肩膀,我知道妳在偷偷流眼淚。是妳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承諾】負責。

⭕35歲這一年,我的公司擴建新工廠,那些怪妳狠心的親戚終於閉上嘴巴。同時我也教育我的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我相信他以後會比我更優秀。

愛妳的兒子 敬上

看完這封信,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觸!
有位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

「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就得為孩子包紮傷口。」

對自己心愛的孩子「好」,是最自然的事,但為了孩子的將來,適度放手獨立,讓他在跌跌撞撞的社會叢林中,練就強壯身心,也許才是對他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