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8個步驟走出最佳健身效果

8個步驟走出最佳健身效果

多做一點準備,善用一點訣竅, 即使是輕鬆快走,都可以走出美好身材。以下8個步驟可以讓全身的運動細胞都活起來!

一、踏出輕快的步伐

健走剛開始的5分鐘內,以緩慢的步伐幫助自己暖身。接下來,稍快的小步伐可以燃燒更多卡路里,試著維持這種速度走個二、三十分鐘。

當然健走速度必須配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你只是初學者,找個夥伴和你一起走,以彼此能夠輕鬆談話的速度為準。如果你的狀況不錯,健走速度可以加快到你無法輕鬆說話為止,也許你還是可以說說話,但絕對無法到可以唱歌的地步。

二、注意你的姿勢

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肌肉達到最佳運動量,也可使你移動更快速,記住幾個要點:

1.頭抬高。想像你的頭是一顆汽球,擺在肩膀的正中間。

2.不要駝背。挺胸但是肩膀要放鬆,肩膀的前後擺動幅度不要超過耳朵。手肘輕鬆地彎曲90度,靠近身體擺動。國立體育學院黃啟煌教授表示,手肘擺動可以增加向前的動力。

3.改變踏步的方法。向前時腳跟落地,腳掌向前滾動,然後腳尖使力向前推開,如此可以減輕對關節的衝擊。

4.注意軀幹的重心。縮緊腹部,但是不要翹屁股,重心保持在身體裡面,如此一來可以預防姿勢錯誤造成的下背痛。

5.手掌成杯狀。想像自己正捧著一隻蝴蝶,輕鬆的握拳。

三、找個斜坡健走

找個斜坡加入你的健走路線中,因為上坡不僅可以加強心肺功能,也可以強化臀部肌肉。試著在上坡時維持一定的速度,大概就是可以講話的速度。如果不能維持和平地一樣的行走速度,就慢下來;下坡時為了避免膝蓋可能的傷害,步伐要變小。

如果你住在一個很平緩的地區,你就必須自己找個斜坡來運動,例如一個公園的小坡,或一個爬坡道,不然就走階梯,但爬階梯時步伐要特別小心,階梯上的每一步要比爬小山丘用更大的力氣,因此反作用力對膝蓋的衝擊就更大。

四、公園長椅上的伏地挺身

找一個跟腰差不多高低的固定物,例如公園長椅。長椅上的伏地挺身可以增強上半身肌肉、臂力,也會讓你走得更快。

首先離長椅一大步遠,手張開比肩寬放在椅背上。放鬆膝蓋,不要過度伸直,吸一口氣,彎曲手肘讓身體靠貼長椅,呼氣恢復到剛開始站立的姿勢。注意背部打直,這個動作重複7次。如果體能愈來愈好,可以增加重複的次數。

五、跨步走

維持了將近20分鐘的快步走之後,走5分鐘較慢的速度,緩和一下身體,接著做跨步走的動作。這些向前跨步的伸展動作不只可以增進平衡感,並且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

首先站直,收小腹,肩膀後拉挺胸,手肘彎曲90度插腰,隨時擺動保持平衡。然後深吸一口氣,左腳跨出一大步,右腳站定不動,而且腳掌要朝前,和身體垂直,腳掌整個貼地。右腳向前彎曲,慢慢靠近地面。身體下壓後放鬆,呼氣,然後腳並攏。左腳做完換右腳向前,重複一樣的動作,每邊做7次。

六、紅綠燈前蹲一下

半蹲的姿勢可以加強臀部肌肉、股四頭肌、腿後肌以及整隻腿。

雙腳張開與肩同寬,臀部往後坐。黃啟煌指出,特別注意彎曲的膝蓋要保持在腳的正上方,不可過度彎曲膝蓋。手放在大腿上半部,收小腹,吸氣,彎曲膝蓋就好像你正要坐下的樣子,身體儘量放低,上半身可以往前傾斜一點點。腳掌保持向前的方向,不要往內外彎。然後呼氣時向上直立到原來的姿勢。重複7次。

七、站立的伸展

現在可以做伸展了。這個瑜伽姿勢叫做standingmudra,瑜伽老師說這個姿勢可以加強肩膀和手臂。伸展有兩個好處:1.放鬆健走過程中肌肉累積的疲勞;2.運動後藉著伸展可以幫助排除運動過程中行程的代謝廢物。

做法是先站直,雙腳打開比肩膀微寬,兩手向後交叉握起,如果兩手構不到就拿個毛巾或棒子握在中間。然後身體向地上彎,背部打直不要彎曲,向下彎的時候手向上伸展,手最好可以向前超過你的腳,然後放鬆,深呼吸5∼10次,放鬆時可以彎曲膝蓋,或立定旋轉上半身。

八、結束

最後以一個瑜伽動作結束,這個動作是全身伸展。找一處柔軟平緩的草地,首先跪在地上,手往前撐住,背打直。然後把臀部向上抬到最高,伸直腳和手,讓手和上半身、腳和下半身各自形成一直線,全身呈現一個倒V字型。然後放鬆頭部、頸部和肩膀,讓腳掌(包括腳跟)儘量貼地,慢慢來,這個動作對某些人來說有點困難。最後膝蓋慢慢跪到地上放鬆身體,深呼吸3∼10次。

(取材自《NaturalHealth》)

審稿專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保健系教授黃啟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4550&fullpage=true

哲學有甚麼用?

哲學有甚麼用?文︰Y.t.Chan(可有可無的灰塵)

信主得救,信佛得道,有無數人做見證,要全盤否定宗教的存在價值,很難說得通。那麼哲學呢,其艱澀難明,不食人間煙火,可謂眾所周知,它到底有甚麼用,又憑甚麼成為學術殿堂不可或缺的支柱呢?

如果哲學無法幫我們面對生命,政府為甚麼要撥款給哲學系?

在一篇叫〈對不起,哲學幫不到你〉的文章中,研究哲學的王偉雄教授這樣說:
哲學可以幫助你分析問題,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概念和不同的角度,讓你對自己的問題有新的和較全面的理解。恰當的分析和較全面的理解都可以幫助你避免錯誤的答案和不可行的方法,然而,對於個人生命中要面對的問題,哲學始終不能直接提供答案或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個講法還未道破哲學有哪些與別不同之處——或許王教授在別處詮釋過而只是我不知道——當中「哲學」二字,用「神學」、「社會學」、「心理學」或「人類學」來取代,亦無不可。富懷疑精神的人會問:哲學地處理問題,在解惑方面,究竟有何特色,有何過人之處?受過哲學訓練與否,分別何在?在應付人生的難題時,受過哲學訓練有何優勝(或不足)之處?如果沒有分別,為甚麼還要涉獵和鑽研哲學?

譬如說,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理論資源,幫學生深入分析和挑戰主流思想。哲學呢?受過訓練者,是否鑽牛角尖、在雞蛋裡挑骨頭的能力特別強?抑或拋書包唬人、玩文字遊戲而顯得高深莫測的本領特別高?(不少人對哲學系的師生有這類印象,而且不能說沒有事實根據。我這樣說,無意針對任何人,更不是要批評王教授。)

當然,讀哲學可以為興趣,不必計較實際利益,但不可不知,哲學的教育和推展有賴大學成全,哲學系設於大學之內,亦靠政府撥款支持。若哲學對社會的貢獻成疑,負責任的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撥款準則,務求善用公帑——例如把省下來的資助用於扶貧——大有理由削減哲學系的資源,甚至乾脆殺系。

如果要傳承文化,象棋系、橋牌系、創道系也可以?

有人會說,哲學是人類的重要文化資產,大學設哲學系,是為文明世界的知識傳承工作出力。這個講法不無道理,但說到文化傳承,下象棋、打橋牌和打麻雀等,同樣歷史悠久、高人輩出、具學術研究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玩意也能培養和鍛鍊人的思考力,而且寓學習於娛樂,學生的學習動機更高,效果更好。要善用公帑,幹麼不在大學內設麻雀、象棋或橋牌學院呢?

或許有人認為,大學教人下棋和打牌太不正經。那便開班傳授茶道、花道、劍道,用來取代哲學系吧。這些技藝,除了具觀賞性,較哲學吸引人,更蘊含大智慧。有慧根者隨時在學習過程中開竅、悟道,不似得大部分哲學文章那樣枯燥乏味,只為滿足學術遊戲的(出版)需要而寫,讀者寥寥可數。

只基於路徑依賴,繼續生產哲學系的畢業生,繼續源源不絕出版學術著作,道理何在?哲學界中人實有必要向公眾剖析一下,探討一下。

至少,不必花四年時間?

再說,就算哲學訓練對智力的開發有特殊貢獻,非其他學科可比,也不等於哲學系有存在之必要。哲學的知識大可濃縮,成為其他學系的必修或選修科。這樣做,可節省資源,並讓更多學生接受哲學的特別思考訓練,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現今社會,需要跨學科的多元智能,學習方式更活潑多變。訓練推理能力,不一定要讀數理或符號邏輯。參加讀書組、研究偵探小說,浸淫得久,自然融會貫通。培養創意或同理心,也用不著唸哲學——讀哲學書越多,越不諳世情,例子並不罕見。

所以,相信哲學系有存在必要的人,須向公眾解釋,用四年制的課程栽培一個人,勝過抽取當中精粹,獨立成科。換言之,要論證全面的哲學教育,在塑造一個人的知性和感性方面有何獨到之處,另外設法說服公眾,哲學系對社會對大學的意義和貢獻不容抹煞。

我們還是可以相信哲學的力量

王教授在文中又這樣說:不少人期望哲學能解決人生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們相信哲學提供的是智慧 (「哲學」一詞的希臘文本義不就是「愛智慧」嗎?),而解決人生問題靠的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只是指知性上的了解,那麼我們在哲學裏是可以找到智慧的,但這樣的智慧並不能解決人生問題,因為「知」不一定能指導「行」,而解決人生問題非「行」不可。

這番話,指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空談理論而欠實踐的方法,即是所謂離地,正是不少人對哲學(及其他學院派知識) 的批評。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源於人們對哲學有甚高期許,以為它蘊含最深刻的道理,處理去到宗教層次的大問題。

這也難怪,無論東方或西方,皆不乏哲人,諸如老莊、釋迦牟尼或蘇格拉底,他們對人生的苦難俱有洞見,為世人指點迷津。他們算不算為人生問題找到答案呢?以王教授之見,似乎不算,因為他對「答案」有很嚴格的要求,要去到「藥」到「病」除的地步。這樣的話,沒有一門學問過得了關,很正常。只要將要求降低一點,不奢求哲學提供直接的答案,不奢求哲學對人生各種難題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我們還是可以相信哲學的力量。

適當調整要求,哲學仍然有用

人生的問題,當然不可能像測驗卷般有標準答案。理論付諸實踐不單靠自己,還要靠運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要求問題有準確無誤的答案,不考慮變數的影響力,不考慮一個「答案」所產生的釋疑效果有程度之分,哲學當然「無用」。但只要適當調整要求,哲學的用處可以重新得到確認。

搞清楚一些生老病死的意義,了解多一些政治和道德的性質,或探索不同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追溯人類無依無靠、貪得無厭和苦不堪言的根源——都是很有意義,亦應該是哲學人的工作。縱使無法找到終極的答案——這是宗教的專長——至少教人認識自身的慾望和限制,減少內心最深處的空虛、失落和迷惘。
不一定要遁跡山林或空門,超脫生死愛慾,才叫做藉哲學找到「答案」。使一般人的執念、苦惱和惶惑減少些,有動力再上路,迎接命運的播弄和挑戰,在生命完結前活得有意思一點,都是哲學可以發揮的效用,都稱得上幫到人。

倫理學被經濟金融排擠了?

柏拉圖有云︰「哲學是為死亡做準備」,斯多噶學派教人活得像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卡謬更直接:「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像哲學如此挖心挖肝地拷問人。

哲學的拷問,同樣適用於其他知識部門。醫學發達,但醫德被金錢利益蠶食和取代;科技一日千里,破壞生態環境的步伐也大為加快;社會財富大增,卻集中在一小撮人手上——這些問題均涉及醫學、科學、經濟及金融的倫理。

奈何經濟動物的思維主宰世界,倫理學一直被邊緣化,往往連哲學人自己也意識不到問題所在——哲學對世界事務的話語權被經濟及金融學奪取了,市場效益至上的原則戰勝人類的道德良知。(反而經濟學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多年前來中大領獎,在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表示,他一直努力嘗試在經濟思維背後加上道德判斷的思索,反映二者有互補的實際需要。)

知識嚴重割裂,學者被迫遠離現實

哲學在滿足社會知性需要方面,表現乏善可陳,不能完全歸咎於它抽象思考的傳統和特色。同樣重要的因素是,學術世界的異化和功利化,使哲學學者疲於奔命地做研究,但求符合官方規定的學術出版指標,遠離真實世界和人生的哲學訴求。
中大哲學系關子尹教授聯同李歐梵、劉笑敢等教授,曾於2013年10月號《明報月刊》,撰寫一系列名為《別把香港的大學當企業管理》的文章,深入探討有關問題。關教授指出,大學界日益專門化,構成嚴重的知識割裂化問題。大學理應追求知識的有機性和整合性,如今卻「連同一系中不同研究重點的同僚也變得互不相干」。

關於大學功利化,《別把香港》已講得很詳盡。在這個基礎上,我嘗試把討論向前推進多一步。所謂功利,其實基於一套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價值觀而定。衡功量值的單位是撥款多寡、收生成績、世界排名等,相信大學的工作表現統統可量化、計算和比較。於是一間大學,收得越多尖子,爭得越多資源,取得越高排名,代表越成功,對社會的(經濟)貢獻越大。

哲學配合其他學科,可以發揮威力

我們不需要全面否定這些「業績」對社會的價值,但有必要追問下去,以這種經濟模型發展大學,究竟付出哪些代價? 我們的大學有沒有因此利慾薰心,完全拋棄教研工作的初衷?

假如有,我們便有需要重新思索何謂真正對社會有益,並重新審視這樣管治大學的利和弊,看看好處有否被誇大、壞處被忽略。須知道,談甚麼做法的實際好處最大,也不一定依照經濟學教科書的講法,只計較對GDP增減的影響。快樂指數或生態足跡,可能更重要,這便涉及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哲學討論。

若以可持續發展為考量利害的大原則,我們便要重新定義何謂好何謂壞,成敗得失的內涵和標準亦需修正,留芳後世的科技巨擘,隨時被重新確認為加劇生態危機的罪人。一旦社會的價值觀有明顯轉變——比如說,慢活主義變成主流思想——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了,人們全力追求的東西亦不一樣,促使社會制度加以改善和配合,為世界帶來新氣象。

哲學配合其他學科知識,可以在最初始的地方發揮漣漪效應的威力,但現在的情況是,哲學學者忙於寫論文、趕出版,根本沒時間,也沒心力研究這些對升遷去留沒幫助的「無用」問題。

假如難以改變制度,可以怎樣?

換言之,是因為哲學知識的生產受制於嚴重扭曲的院校制度,遠離初衷,才使得它乏力回應時代、乏力處理一般人所面對的困難與痛苦。問題出在哲學界,以至整個學術界的價值觀和管治法則上:先有急功近利、迷信競爭的企管思維,後有爭名氣、爭撥款的遊戲規則,再有目光淺窄、爭權奪利的大學官僚。要引入改革,談何容易?

關子尹教授他們的文章,矛頭直指教資會,但這個罪魁禍首對人家如此有分量的批評完全置之不理。由此觀之,要這個由商人把持、操縱著大學界榮辱盛衰的機構主動撥亂反正,希望渺茫。

不過,身為哲學人,應該有西西弗斯的精神,不應該就此氣餒。哲學的發展需要擺脫現時市場導向的研究方向,需要更符合初衷,面對人的有限性和不確定性,追求超越苦難、比單單生存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真正的變革更需要從整個大學界的的思維、文化和制度開始。

關子尹教授提出洪堡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可作為反思的起點。只有大學裡的哲學系逐步取得發展的平衡,有一定比例的學科知識真切回應一般人都有的哲學需要,並持續提供理論資源和社會保持良好的互動,哲學系和人世間的疏離問題才徹底得到解決。

慢慢改變社會文化風氣

人生的很多問題根本源自社會。哲學的答案不應該只是治標,也應治本。正如佛家有小乘的獨善其身,也有大乘的普渡眾生,個人和社會層次的哲學問題一樣互為因果,辯證地結合著。

破除俗世偏見,重新反思善惡、美醜、得失、高下、成敗和優劣,拓展眾生的思考闊度和深度,再推而廣之(例如在中學開始做哲學普及化的工作),慢慢就會改變社會的文化和風氣,減少過分功利和沈溺於物慾的需索。我們才有較大機會看見一個更多元、更綠色、更少壓迫、更有創意、更有生活質素的世界出現。

後話

關子尹教授的榮休學術會議——「從哲學的觀點看」——將於2016年6月10日及11日舉行。不少講者都是他的高足,我有朋友更專誠從外地來港出席這會議,可見關教授如何深得學生敬重。我不算熟識關教授,但對他研究及教學的熱誠頗有印象。我相信,以關教授對哲學的熱忱,一定希望有更多愛智慧的人(當然包括他的學生)明白大學界的問題,並共同努力,哪怕是愚公移山,也盡力爭取,帶來可以有的改變。這應該是關教授退休,送給他最好的禮物。

責任編輯︰鄭家榆
核稿編輯︰歐嘉俊

http://hk.thenewslens.com/article/40795

不一樣的印度風貌

不一樣的印度風貌

田定豐是許多天王天后的幕後推手,他計劃去印度時,很多人恐嚇他:那裡犯罪率高、環境不友善、吃東西會拉肚子!他覺得無所謂,這樣的直覺帶來意外的收獲。

在恆河時,他發現,河的左邊是焚化爐,骨灰不斷撒入河中,但右邊是一群天真的孩子玩耍、跳水。兩件事同步呈現眼前,生與死同時躍動,生死與無常在一線兩端。

有次,他拿著一罐果汁,一位小男孩對著果汁注視,於是他將果汁遞給小男孩,小男孩轉身給年幼的弟弟先喝,弟弟滿足的神情深深感動他。當下他用手機捕捉感人的一幕(圖)。

在印度德里車站附近,他遇到許多人兜售行程,早聞多為騙錢,不購買還可能遭拍打。然而,他遇到賣花的小女孩,當他掏出二十元,小女孩卻以一朵十元為由,堅持不多收。那瞬間,溫暖點滴襲上心頭。

人生旅途何嘗不是如此。需要冒險時,就不要躲在舒適圈,意外收穫可能就在前面。(6/3/2016 eaton refer to pei:生死與無常就在一線間)
http://www.storm.mg/lifestyle/88696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6月2日馬偕博士紀念日】

【6月2日馬偕博士紀念日】

1871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來到臺灣,開始他在這塊土地上的傳奇事蹟。他在這裡宣教、行醫、辦學、記錄臺灣的生態與原住民習俗、甚至創辦了臺灣第一間民營博物館,與臺人之間頻繁互動,留下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讚賞馬偕的一生。

在馬偕努力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被醫治了身體與心靈上的病痛。即使到了1902年病逝前夕,⋯⋯他因喉癌無法言語,卻依然強支病體用寫字的方式上課。1902年6月2日,馬偕於淡水病逝。2012年,《馬偕日記》首度出版,共三冊,七十多萬字(臺北:玉山社,2012)。

不少台灣人問,台灣貧困的人很多,為什麼還要幫助外國人?因為台灣早年受到外國人的幫助,多得數不清,現在回饋國際社會還遠不如受到的幫助。(6/2/2016 eaton refer to 台灣探險團)


醫生,我該吃哪種「眼睛維他命」?

醫生,我該吃哪種「眼睛維他命」?

作者: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459

為了身體健康,日常吃營養保健品,是大家早有的觀念。但是近年來,增進眼睛健康,而服用營養補充品漸漸成為流行的話題,尤其最近幾年近視人口增加,看電視看電腦用眼過度,在在都會影響眼睛健康,如何保健眼睛預防疾病,就成為國人日益重視的課題。

還記得十年前病患來看眼科門診,往往帶著一個大袋子,袋子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的眼鏡,看門診時詢問的是有關眼鏡使用的問題。但是最近數年病患來看門診,袋子裡面往往裝的是瓶瓶罐罐各式各樣的維他命及營養保健品,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反而是:「醫生,我該吃哪種
【眼睛維他命】?」

事實上,病患追求營養補充品,主要的目的大別來說,無非希望:A.身體:促進健康,也就是健康人增進健康。B.眼睛:預防疾病,例如有些高度近視患者、高用眼過度者、高光線使用者,他們希望營養補充品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C.黃斑部:治療疾病,有些病患已有黃斑部病變,視力已有變化,他們希望利用營養補充品來延緩病情的進展,甚是希望有治癒黃斑部病變的可能。

不過大多數人對這種非藥物、非食物的營養補充品,往往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錯誤期待,希望吃了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營養補充品基本認識

事實上食物中養份的要求,科學家已經研判出一套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飲食建議量來加以規範,但是這套標準並不代表健康人每日飲食適當攝取量,也不是病患針對個人疾病設計的最佳飲食,因此這套飲食標準使用至今已經有些不切實際,這時才會有所謂營養補充品需求應運而生。但是對於營養補充品有些基本概念是我們必須要強調的:

1.服用低劑量營養補充品(如RDA的標準),是用於提供老年人營養吸收不良所需,主要使用在補充營養,不可能用於治療疾病,高劑量補充品才有可能用於治療。

2.營養補充品所含營養素的種類,絕對不如食物來得完備,單靠營養補充品將會造成如飲食般「偏食」的後果。

3.食用單類營養補充品而且劑量很高,容易干擾體內營養素的均衡,有時反而會抑制食物中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4.營養補充品有些作用尚未證實,這些作用是好是壞尚無定論;反過來說我們可能忽略飲食中某些對人體有益但尚未確認的成分,不攝取食物將無法吸收這些成分對人體的益處。

所以我們可以說飲食均衡最重要,它能夠提供最全方位的營養,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最能提供身體健康所需。營養補充品顧名思義是只能定位是「補充品」,它只能補充食物某些成份的不足,是無法取代食物的。所以我們服用營養補充品,不可以有從此偏食、暴飲暴食或不吃正餐,仍然可以高枕無憂的偏差認識。

為何「抗氧化劑」在眼睛健康維護上如此重要?

要了解黃斑部病變形成的原因就一定要先了解黃斑部的氧化壓力,我們知道氧氣是人體所需,因為氧氣經由能量造成氧化作用才能做功提供活動之所需,但是在這同時它也會製造自由基,自由基在組織中流竄,狀況極不穩定,它會使得脂肪產生過氧化作用,進而造成DNA、蛋白質與細胞膜的氧化傷害。

所以氧氣愈多的組織、能量愈高的組織,就會有所謂的「氧化壓力」。而很不湊巧的黃斑部是人體中有最高度氧化壓力的組織,怎麼說呢?

1.為求視力清晰,黃斑部脈絡膜微血管密度最高,動脈血流供應高濃度氧氣。
2.黃斑部需要光線照射才能有視力的作用,光線照射愈多,自然能量愈高。
3.視網膜含高度多非飽合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這便是脂肪類。自由基產生後,就容易在視網膜促成脂肪產生過氧化作用,進而造成DNA氧化傷害。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黃斑部的氧化壓力再加上視網膜的老化,形成了黃斑部在照光呈像時嚴重的氧化壓力,這樣的氧化壓力如果不能適時解決,黃斑部就會受到自由基形成所造成的氧化傷害了,而抗氧化劑能抑制過氧化作用消除自由基,進而阻止黃斑部造成病變,所以眼球也是人體抗氧化劑濃度最高的器官。

事實上,我們眼球黃斑部對氧化壓力形成氧化傷害有所謂的自然保護系統,這個自然保護系統是原本就存在眼球內的酵素,但有部份成分是可以由食物所獲致者(Dietary factor),這類由食物中可得到補充的成分,最主要分為兩大系統:

A.抗氧化指標(Antioxidant Index):
1.維生素(Vitamin):C,E
2.維生素先質(Provatamin):beta-carotene(β胡蘿蔔素)
3.輔酵素(Coenzyme):Zn(鋅微量元素)

B.組織保護組成物(Protective tissue component):
黃斑部色素(Macular Pigment,MP),如葉黃素、玉米黃素

含高量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哪些呢?

大體而言,水果、綠色蔬菜、穀類、乳製品等所含成分最多。

事實上,最近數年在影響視力最嚴重的眼睛黃斑部病變治療上,已經能用光動力雷射或眼內注射來加以治療,在這塊眼醫最後的禁地──黃斑部,等於已經有了新的方式來阻止疾病的進行及延緩視力的下降,這是近年來眼科最有進步、最有希望的治療領域。除了這些外科式的治療方法,也興起了一股營養補充品是否也能控制或治療黃斑部病變的研究熱潮。

現在坊間營養補充品充斥,總括來說它的成份,除了一些常見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之外,有些甚至含有草藥或中藥的成份,如藍莓、山桑子、覆盆子、茄紅素、蝦青素、車前 草、金盞花、枸杞萃取物等。仔細看藥物說明,往往每種藥都宣稱有效,有些更提及是最完整、最專業的配方。

事實上營養補充品並非萬能,不能將它貼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市面上大部份的營養補充品所宣稱的有效,往往並沒有科學的依據,可能只是有些人吃了「自稱有效」或「感覺有效」,這種所謂的有效,往往隱含著很多被忽略或尚未發現的副作用,如果貿然食用,消費者往往只能自求多福,沒有任何保障。

我們必須要以科學方法證實有效, 才算「真有效」,而所謂「科學方法證實有效」,其認定的有效也有程度的不同:如果只根據基礎研究,或根據動物實驗,只能說理論上推斷應該有效;如果做了流行病學的觀察研究(Epidemiologic Survey),就能說觀察推論有效建議使用;必須要做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有了結果,才能說確定有效推薦使用(Definite Recommendation)。

基本上這類與飲食有關的研究,往往不論實驗設計方式多完整,仍然很容易被其他學者找出瑕疵。不是追蹤時間不長,不能有意義顯示營養補充品造成病情改變的優點;或是很難界定病情改變不是因為某些患者食物中其他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關於抗氧化劑對眼睛的作用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已經有了報告,但是由於追蹤時間太短,實驗人數太少,病情進步與營養關係認定困難,都不足於有一個確定的結論。而且由於實驗方式不同,研究結果互相抵觸或效果不明顯,很多實驗發現單一抗氧化劑無效,但多種合用卻有效,形成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奇怪現象。在1996年美國AREDS(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為此就設計了一套嚴謹的實驗,它選取抗氧化指標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和鋅,劑量用5~15倍的RDA,這實驗其特色是:

1.抗氧化劑劑量高,高到不可能單由飲食獲得(排除實驗結果會受到飲食影響的因素)。
2.抗氧化劑有些病患分開吃、有些病患合吃(比較合吃與分吃之效果)。
3.實驗時間長達十年(較易顯示出實驗結果)。

去年AREDS十年報告已經出來,對嚴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病情的延緩及視力的下降,都有臨床上顯著的意義,而且對於早期黃斑部病變也有預防作用,這是目前針對營養補充品在眼睛疾病(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所做最大型、時間最長的前瞻性臨床試驗。

<護眼達人陳瑩山醫師 粉絲專頁>

失眠?睡不好嗎?別再欠睡眠債! 10招找回優質好眠

失眠?睡不好嗎?別再欠睡眠債! 10招找回優質好眠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台灣民眾失眠比率高居亞洲之冠,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睡眠障礙,慢性失眠的人口高達250萬,一年吃下的安眠鎮靜藥丸超過13億顆,藥費超過10億元。

很多孩子晚上11點甚或12點才睡。違反了6歲以上的孩子一天應該睡9~11個小時,青少年需要9~10個小時的睡眠。結果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早上睡眼惺忪駝著背出門、上課恍神、沒有胃口、注意力變差、情緒不穩定、學習力低落、缺乏動機。

醫學界很早就證實了睡眠和免疫功能之間密切的關聯。當我們熬夜到凌晨3點,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減少了30%,僅存的白血球活動力也變差。如果整晚熬夜,第二天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就會大幅減少,攻擊能力變弱。這時候潛藏在周遭的各種病毒、細菌就會伺機而入,身體就很容易受到疾病的攻擊,例如感冒與癌細胞的生成。

累積睡眠債和連續不睡覺一樣可怕。如果受試者連續2週,每天只睡4小時,他們在各項反應上等於連續3天不眠不休的人,包括在認知能力、專注力、反應能力和對外界環境警覺程度的下降,使人變得情緒不穩定、易怒、憂鬱和焦慮。

睡眠剝奪也會讓你變笨,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研究報告指出,睡得太少會使鈣離子升高,血小板破裂而造成血管栓塞,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另外,人體在睡眠當中血壓會自動下降,清醒後血壓會自動攀升,睡眠不足會使得血壓下降的過程不夠,而導致血壓增加。

一般人最容易被睡眠債擊垮的時刻,是在凌晨四、五點和下午兩、三點,因為這是生理時鐘的低點,也是我們最無力抗拒睡眠的階段,許多重大意外與交通事故都發生在這個時候。

幸而,醫學界對於失眠已經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對付失眠也有了比較精密的武器,不再只是給點安眠藥,告訴病人放鬆而已。不過這些方法,還需要病人本身的努力與配合,當患者自身對於失眠,以及睡眠醫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之後,問題的癥結自然就慢慢地浮上檯面。

因為當身體發出不適的訊號,也正是絕佳機會讓我們檢視,到底生活哪裡出了問題。而「改變」,通常需要一點魄力。每當醫生問失眠的病人平時做什麼消遣、或是多久沒有休假時,常看到他們一臉錯愕,或是沉默良久無法回答。

相反的,生活一成不變,缺乏刺激,和壓力過大一樣,都是睡眠的大敵。例如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的老人;有人則經年累月做著呆板無趣的工作;有的則因為身體上的限制無法充分活動,生活受到局限,像安養院的病人;還有人整日無所事事,花了太多的時間躺在床上,也照樣失眠。不過,當病人的生活開始充滿興味與期待時,通常失眠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本世紀最重要的睡眠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極高比例發生在年輕或中壯年族群。病人因呼吸道的塌陷,造成睡眠中呼吸困難,或是暫時停止呼吸,在毫無意識的狀況下突然驚醒,等恢復了正常呼吸後繼續入睡。通常病人沒有印象,也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整夜無數次的睡眠中斷再入睡,已經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

正常人只要一個晚上的睡眠被中斷兩、三次,隔天就顯得無精打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長期睡眠不足,使他們非常疲累,即使睡眠時間很長,醒來仍覺得倦怠。他們可能在吃飯、談話中、開車,甚至站著的時候睡著。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車禍肇事率是正常人的8~10倍。

不過,由於呼吸中止是睡眠中發生的問題,病人完全無從理解自己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麼狀況,常延誤就醫。久而久之,出現各種情緒、認知和精神上的問題,無法集中注意力,活動力減弱,變得健忘,還有焦慮,沮喪,易怒,甚至人格改變,最後壓垮他們的身心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形成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心律不整、中風甚至心肌梗塞等疾病,因為心臟必須不停地在缺氧後努力打出血液,主動脈與周邊血管經年累月承受極大的血流。

主因出於肥胖、過敏性鼻炎、下巴內縮使入睡後舌頭容易壓迫呼吸道,還有嚴重的打呼,呼吸道受阻。

減重、側睡、避免菸酒與睡前2~3小時進食、維持作息正常,都能些微改善,但效果有限。請醫師進一步評估,採用正壓呼吸器或牙套的治療方式,將有助於睡眠中自然吸入氧氣,大幅提升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是壽命最重要的關鍵

美國幾位知名的睡眠大師都很長壽,可能都與他們絕對尊重並忠於自己的睡眠需求有關,例如最早發現快速動眼期的睡眠醫學界之父克萊特曼,直到104歲才辭世,100歲時還出席國際睡眠醫學年會並發表演講。他的學生同時也是睡眠醫學界的先驅狄曼特,幾年前獲頒哈佛大學終生學術成就獎時,已八十多歲,仍十分開朗與健康。

研究證實,睡眠充足的人,自我幸福感顯著提升。有空的話,儘可能好好地睡上一覺吧。

以下10招助你一夜好眠:

1.努力維持固定的作息,即使是假日,也不要輕易改變入睡和起床的時間。

2.整理一張舒適的床,確保睡覺的環境是安靜且黑暗的。如果光線太亮或是有噪音干擾,戴上眼罩和耳塞睡覺。

3. 臥室溫度要適當,溫度太高會擾亂睡眠。

4.白天應避免花很長的時間午睡或小憩,這會減少睡眠的驅動力,讓我們在晚上更不容易入睡,下午3點後就不宜再睡午覺,午睡時間15~20分鐘就好。

5.一般人下午3點以後、失眠者中午過後就不再適合喝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飲料。睡前避免喝酒與抽菸。

6.不要把煩惱帶進臥室,如果有必要,每天空出10~20分鐘(避免在睡前)在紙上列出擔心的事、解決方式以及第二天的計劃,然後把它放在一旁。這樣可以幫助你在睡覺前放鬆心情。

7.睡前一小時放鬆自己,或是做一些能幫助你在心理上放鬆的活動。

8.儘可能等到很睏了再去睡。臥房只用來睡覺或親密行為,不要在床上看電視、工作或進行其他與睡覺無關的活動。

9.如果睡不著,請毫不猶豫的起身,離開房間,看書或是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直到覺得睏了,再進房睡覺。

10.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我們睡得比較安穩,但避免在睡前兩個小時內進行較激烈的運動。

輪班工作者怎樣不欠睡眠債?

輪班工作者容易發生交通意外。清晨返家時分,正經歷一天生理時鐘的谷底,身心交瘁。

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的安全,如果輪班或夜班工作是一種常態,羅友倫醫師建議:

1.離開工作岡位返家時,儘可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要自行開車或騎車。

2.小心的維護自己的睡眠需求。下班時戴上太陽眼鏡避開陽光,製造一個安靜、黑暗、適合睡眠的環境很重要,即使時間短,也要儘可能睡得安穩,上班前再補睡兩、三個小時會很有幫助。

3.如果休假日數較短,除非必要,儘量不要改變作息,可能的話,找機會補眠。

4.小心使用咖啡等提神飲料,限制使用量,並且接近下班時間就不再喝,以免影響接下來的睡眠。

5.避免班別調動過於頻繁,並爭取有利的輪班方式。

更多內容請見《揭開睡眠的真相》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刷牙時間低於3分鐘的牙齒長這樣!

吃過飯了嗎?建議你吃完再來看!看完這組圖你一定會去刷牙的,千萬別少於3分鐘,否則,…

 

英國《每日郵報》通過顯微鏡觀測牙齒,發現上面有無數的細菌以及更多骯髒的物質:藍色的球形地毯細菌和紅細胞緊緊貼著黃牙表面,牙齒或牙齦上附著的大量yellow-coloured細菌

 

刷牙有八大刷牙誤區,您可千萬別犯。

 

誤區一:冷水刷牙:正常人用溫水、冷水刷牙都可以,但對於牙本質敏感的人來說,用冷水刷牙會加重牙本質敏感。為此,建議刷牙時用接近體溫的溫水效果最好。

 

誤區二:刷牙很用力:用軟毛牙刷,輕力,用力過猛會傷害牙齦,還會導致楔狀缺損。

 

誤區三:刷牙橫著刷:橫向刷牙無法清理乾淨牙齒縫隙裡的垃圾,還可能導致牙齦損傷。正確的刷牙方式是順著牙齒的縫隙豎著刷,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

 

誤區四:用大牙刷才刷得乾淨:每個人的牙齒大小不一,要選擇自己合適的牙刷,牙刷頭的大小應該等於2個半到3個牙齒的寬度;選擇自己覺得舒服、能在口腔內靈活運動的牙刷即可。

 

誤區五:不刷大牙:不少人覺得口腔最裡面的大牙別人看不見,刷起來吃力,每次刷牙只刷上下門牙附近。刷牙時應做到每顆牙都刷到,而且每顆牙齒的每個面都刷到。

 

誤區六:一把牙刷用一年:一般牙刷的使用壽命不超過3個月。

 

誤區七:只早不晚: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吃了一天的東西,細菌累積在口腔,晚上不刷牙,危害更加勝過早上。應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

 

誤區八:刷牙時間不夠:普通人的刷牙時間至少應為3分鐘,如戴牙套建議延長刷牙時間。

http://www.wholehk.com/viewthread.php?tid=255675&key=3dd3aa44a1b716c3210236eb03f8f670

 

劉曉亭/520之後,你關心什麼?

劉曉亭/520之後,你關心什麼?

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不但首位女總統就任,更要緊的是;看起來短時間內是「沒有對手」的,因為國民黨整個被打趴了,短期內完全看不出有康復的跡象。這對民進黨執政絕對是挑戰,當你沒有巨大的對手可以對抗的時候,下一步的焦點何在?

習慣「一起關心某件事」的台灣民眾總是在尋找新聞焦點,吃飯看著專家討論這件事,茶餘飯後跟朋友同事討論這件事,下班以後去網路瀏覽關於這件事的留言,這就是台灣民眾最習慣的生活方式,過去多年的藍綠對決恰恰滿足了這個需要,如今,演了十幾年的藍綠連續劇眼看要落幕,大家該把焦點轉移到哪兒去?(還用說,當然是開始聚焦兩岸關係……?)

大夥似乎忘了,一旦離開本島,那就是全然不同的遊戲規則了,不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台灣民眾真的準備好用新的思維用不同的方式過日子了嗎?

身為基督徒更要問,我花這麼多時間在教會,到底有沒有幫助我的生命成長?在舊的世代裡,我只要定期做禮拜,分擔一點兒服事,參加幾次特會,維持靈修習慣,我就是好基督徒,等著「天上獎賞」,但是當台灣邁入一個新紀元的時候,信仰在其中會發生什麼作用呢?我的信仰模式會不會因此遇到挑戰呢?

從這個觀點來檢視信仰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角度,別忘了,基督信仰追根究底是要回到亞伯拉罕的,亞伯拉罕進入這個信仰就是從「離開本地,本族,父家」這種「全新的局面」開始的,把基督信仰的本質形容為一種「冒險」的信仰,一點兒也不為過。

所謂信仰,在歌舞昇平的日子幾乎都會被窄化為一種宗教儀式,只有面對挑戰與變局的時候才會顯出信仰的可貴,這在基督信仰中被稱為「人的盡頭才是神的起頭」,初代教會如果不是司提反的血帶來逼迫,信徒大概還沈浸在「教會增長」的喜悅中,渾然不覺「大使命」的意義,這就是人性的安逸使然。

這樣的信仰定律在今日依然發酵嗎?從教會歷史來看……恐怕是的!所以,信仰一直處在一個更新的過程,神學稱為「漸進的啟示」,隨著科技與時代演進,信仰會被激發出上一個世代沒有的風貌。

大家或許要問:「就因為一個新總統,就要說是不一樣的時代嗎?」

除非您對台灣不熟,否則,您不會無感於太陽花學運這一代開始投入政治的意義,也不會看不懂國民黨人才凋零的窘狀,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之快,整個社會已經起了變化,再過若干年,隔代教養與外籍新娘的孩子也要長大,醞釀另一個社會了。

所以我們要問的是:「一個台灣的當代青年基督徒,他的信仰有沒有帶來不一樣?」他的觀點,他的視野,他的生涯規劃,他的夢想…有沒有任何來自上帝的「亮點」足以為台灣的未來作出貢獻?

大家都知道基督徒是光是鹽,意思就是基督徒要在世人當中有存在感,台灣基督徒這方面的特質明顯嗎?

這兩天跟兒子去大學球場打籃球,遇到一位從內布拉斯加來加州短宣的大三學生,他在此受訓一個月,然後要前往印度短宣一個月,短短幾句交談,互留資訊道別以後,兒子很感慨地說:「這樣的基督徒就是不一樣……」他更表示在美國一年多,從來沒有遇過這種特質的青年基督徒,非常熱情有禮。

一個月以前,一位在台北西門町開咖啡廳的宣教士回美傳遞負擔,他今年30歲,22歲大學畢業就結婚,跟妻子去台灣宣教,一面教英文維生,一面用咖啡廳接觸年輕人,他打算在台灣奮鬥到60歲,再開30家咖啡廳教會,言談之間,你會深深被他吸引,那是不屬世界的氣質,沒有做作矯情,沒有屬靈術語,只有對生命無盡的熱愛。

如果你問我,520之後,我最關心什麼?答案是「下一代的競爭力」「年輕人的未來出路與夢想」……尤其是「基督徒青年對台灣的影響力」,我們真的不能用以前習慣的方式繼續過生活。

暑期將至,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整個時代有多大的轉變而積極栽培青年基督徒做出回應,他們也只是在假期玩樂或是打工,並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出更多的準備,這實在太可惜了。少子化與高齡化不同於我們這一代「戰後嬰兒潮」的生活型態。網路與全球化更將這一批後現代青年推向更深的未知。我們這一代到底為下一代付出多少心靈關注,非常值得提醒。

520總統就職,加州僑界也是歡聲雷動,但是更引起我注意的卻是江俊輝投入加州州長選舉的新聞,他是誰?他是台灣人,現年53歲,從小在芝加哥長大,現任加州財務長,準備2018投入州長選舉。

平均來說,台灣人在北美相當有成就,台灣只是彈丸之地卻在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事實而且是全民賣力爭取來的,也是上帝的恩寵。我們的孩子可以打進大聯盟,林書豪可以打進NBA,曾雅妮曾經高居女子高爾夫全球第一,我們甚至可以拿諾貝爾獎……台灣人不是沒有前途的,問題在於,這是「昔日光榮」還是未來的跳板?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怎麼看自己?基督徒在當中又扮演什麼角色?這是值得提出來讓所有人重視的議題。

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民間的責任,我們關心的是;在2016這種年代,我們能不能擠進全球競爭行列,就像江俊輝選州長足以向人證明台灣人的「實力」,而不是在島內彼此唱衰與內耗。

520過後,我們能不能多一點重視青年栽培的問題,教會能不能帶頭重視年輕人的專業與實力?今年暑假我鼓勵數十名大學生到美國來體驗並加強英文能力與國際接軌,當問及其中一位:「妳有什麼專業能力可以服事?」她只回答:「在敬拜團舞旗算不算?」

當然不算!不是輕看舞旗,而是說這跟實際在海外生活有很大的距離。信仰不能離開現實,信仰就為了迎向現實。520之後,我們的信仰能不能在年輕人身上開出更美的花朵,這是基督徒嚴峻的挑戰!

怎麼教會裡沒有和睦?

怎麼教會裡沒有和睦?

文/衛約翰 2016.06.01

本文原刊於《舉目》78期以及《舉目》官網2016.06.01

和平,是大家都認同,並且追求的。可惜的是,周圍的世界,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和平,其實是上帝的恩典。

教會裡面也是如此。我們非常地期望,教會就是主所應許的和平居所。可惜的是,我們常常發現,教會不是世外桃源。緊張、衝突,甚至敵對,時有發生。

有些弟兄姐妹,因此靈命低沉下去了。有些弟兄姐妹,雖然沒有受那麼大的影響,可是也不免在心中,發出一聲嘆息:這到底是怎麼了?

其實,這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都是罪人,而且有著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做事風格。這樣的人聚集在一起,意見不同、相互摩擦,是再正常不過的。處理不好,就造成緊張和衝突。

在這方面,教會與社會並沒有不同。真正不同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不同。若是按照社會上的方法,我們就與非信徒沒有什麼兩樣。教會也就失去了耶穌所說的,光和鹽的作用。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按照上帝的方式,處理不同,甚至衝突。
教會裡發生衝突,並非大家不知道聖經的教導,而多半是不知道如何將聖經的原則應用到生活中。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中的難點,教會也往往對此教導不足。
只是知道上帝的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可以實踐出來。我於是想到了主耶穌的道成肉身。

其實衝突的極致,就是關係的敵對。在救恩成就以前,我們與上帝就是這種敵對的關係。上帝是如何處理這種敵對的關係呢?

第一,依然愛我們

雖然我們與上帝是敵對的關係,但是上帝卻依然愛我們,並沒有因此減少祂對我們的愛。換句話說,上帝恨惡我們的罪行,卻愛我們這些罪人。

這樣的原則,也應該是教會中相處的準則。我們可以意見不同、看法不一,但我們仍要彼此相愛。若我們過於在意意見的不同,卻忽略了彼此相愛這樣一個大原則,我們的關係就會疏遠,甚至變質。

多年前,一位團契的主席問我:有一位弟兄,言行都非常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可不可以用什麼方法,和平地請這位弟兄離開團契?

我不知道為什麼,心中有一種感動,回答他:我突然覺得撒但在笑。因為牠的工作,真的是太容易了。只需要稍稍破壞一下信徒之間的溝通,信徒就爭鬥起來了。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與我不合的,我就與他分離,視他為仇。可是,如果我們從上帝的角度去看,卻會發現,對方也是上帝所愛的。

第二,終極的使命

我們常說,這些關係的緊張,多出於文化的衝突。確實,歧見常出於文化帶來的誤解。那麼,在這個多文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互相理解、彼此接納呢?是別人來適應我的文化,還是我去適應別人的呢?

若就文化的不同而言,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界,所面對的文化不同已經到了極致。可是,耶穌並沒有把改變文化當作最重要的使命。

的確,主耶穌一直教導門徒,何謂天國的文化。但耶穌從未忘記,祂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的終極使命是什麼,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死在十字架上,成就極重無比的救恩,彰顯上帝的愛。

因此,我們也需要問,基督徒的終極使命是什麼?

我們的使命,難道不是活出耶穌愛的樣式嗎?在這樣一個終極使命的面前,文化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就算不得什麼。我們難道不懂得什麼是“以大局為重”嗎?“大局”是什麼?不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一同彰顯基督的愛嗎?

我們能不能為了大局,而不在意小節呢?

第三,不評判對錯

上帝解決敵對方式的方法,不是審判,不是評判誰對誰錯,而是道成肉身。就是上帝的獨生愛子,完完全全地成為我們的樣式,與我們感同身受,讓我們知道,祂完完全全地瞭解我們的軟弱,知道我們的痛苦。

信徒之間的衝突,往往是因為彼此缺乏了解。我們可能忽視了文化的不同,忽視了背景的不同,忽視了各人做事方式的不同。一句話,我們沒有先試著去理解對方,去穿對方的鞋子。

這有時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了自己的計劃和想法——當我們有了“自己的計劃”時,其實我們已經背離了耶穌的教導。因為無論我們給自己的想法,貼上多麼冠冕堂皇的標籤,本質上我們是想用個人的意見,代替聖靈的帶領,以致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也是罪人,有自己的私心雜念。私心雜念,使我們無法正確理解別人。因此,我們需要先問自己:我在這件事上,是不是真的存著清潔的心?

第四,外部的幫助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是何等的無力,因為我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弱點。若沒有上帝的幫助,我們往往走不出這困境。我們非常習慣按照世界的方式,來拉黑其他人。

其實有哪一樣的環境,不是上帝允許我們經歷的?若是上帝允許的,有哪一樣不讓我們得益呢?

筆者自身的經歷證明,越早向上帝祈求光照自己,越容易走出這樣的困境。當上帝的幫助臨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的靈命,又前進了一大步。

上帝非常清楚我們的境況,知道我們靠自己,完全無法解決自己與上帝的敵對。祂知道我們必須有外部的幫助。也因為這個原因,上帝的愛子才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成就了極重無比的救恩。

進一步:實際幫助

我們在處理彼此衝突的時候,不單要與對方感同身受,還要提供實際的幫助。
當我們給予實際幫助的時候,我們與對方就成為了隊友的關係,一同面對前面的挑戰。所以,彼此理解不是最終的目標。基於理解的彼此幫助,才是努力的方向。不然,我們依然停留在理解的層面。

《彼得前書》3:11:“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願主的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引導。

作者為生化博士,目前全職牧會。

台灣偏鄉教育的資源如此缺乏

聆聽這十幾分鐘的演講,才知道台灣偏鄉教育的資源如此缺乏,同時也看到,這群熱情奉獻偏鄉的年輕人跟台灣社會上自私自利的人相比,差距竟如此巨大。(6/1/2016 eaton)

 

劉安婷:給自己一個冒險的理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7g302Rncg

「明快與重視民意」的政府與「勇氣與堅忍」的人民

「明快與重視民意」的政府與「勇氣與堅忍」的人民

國家要成就正確的事:廢核,除了需要「明快與重視民意」的政府,還需要「勇氣與堅忍」的人民。而我相信,人民的勇氣和堅忍是政府「明快與重視民意」的關鍵催化劑。我們不隨意高舉民粹,但成就正確的事,不只是政府的事,更重要是大家的事,這點千萬不能忘記。(eaton)
…………………

核能這回事,一部老影片讓我們反省一個"明快"與"重視民意"的政府如何強盛;即使面對猶太人屠殺事件,梅克爾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共同發表談話時,儘管納坦雅胡亂掰屠殺事件起因在巴勒斯坦,梅克爾當場隨即糾正:「不,屠殺猶太人的是德國」。還有1970年,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Willy Brandt)的「華沙之跪」,對德國在波蘭的屠殺致歉。 這些就是智者統治的德國精神。台灣人要學習面對真實的世界、踢掉猥瑣、自私的習氣,理性、睿智學習與反省。

德國蓋好也通過試運轉的核電廠決定不運轉直接改為主題遊樂園,我們相信核四的命運也會這樣。台灣花了三千七百多億,蓋一間從來就知道不能運轉的核廠,終於在滿足了邪惡集團的分贓系統,耗費大量社會成本走上街頭,與眾人的激辯與奮鬥裡,可憐的台灣人,永遠耗在與不良的馘民黨政府抗爭中無法安居樂業,且在無良的工資底下委屈求全;我們要有信心,攜手迎向更要奮鬥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加油!(from FB of Catherine Yen)

德國廢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jwv9d_-5k

教授需要勇氣講出薪資倒退的結構問題

教授需要勇氣講出薪資倒退的結構問題

 

勞動部公布職類別薪資調查,大學畢業生去年平均起薪為二萬七六五五元,較民國八十九年的二萬八○一六元少。對此,政大教授成之約和台大副教授辛炳隆都認為,這凸顯學歷貶值;高教擴張後,大學生太多,加上產業結構未轉型,未能吸收高階人力,以致大學生「不值錢」。辛炳隆還說,很多大學生從事低階行政工作或服務業,薪水自然不高。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732591-大學畢業生28K-薪資倒退16

…………

想想:作為教授,只講「產業未轉型、人太多」這類淺顯的看法是不夠的,連我都不知道為文幾次了。這兩位教授難道不知道,政府是造成低薪及產業未轉型的最大元兇:

 

1.廠商能給但不給。我計算過,每位受雇者月薪加1萬,平均只會影響廠商13%的稅後利潤,這最大的始作俑者是政府一直不願提出合理的最低工資制度。

 

請參:【政策消毒】政府應制訂基本工資法,將最低工資提高1萬元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3256810.html

 

2.政府不斷壓低匯率,長期補貼外銷廠商,甚至不在台灣生產的廠商,使得廠商習於賺easy money,更讓內需產業轉型吃力。

 

請參:貨幣貶值可以促進經濟成長?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6285130.html

 

3.政府為維持高購買力所得的假象,不斷透過公共補貼及嚴密控管物價,促使台灣將「便宜」的價值位階遠遠擺在品質之上,以致台灣落入低價惡性競爭循環,偷工減料的廠商當道,人才外流,有心轉型或新創廠商難以存活或轉型。

 

請參:「台灣購買力所得名列前茅,代價呢?」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669

 

(6/1/2016 e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