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許倬雲辭世,享壽96歲。他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制度與文化,在美國學界成為「中國歷史」的一種代表聲音。
對許倬雲的學術,我們給予尊重;然而,他對台灣的偏見與冷漠,我們不必沉默。只能說,他的生命軌跡與價值觀,凸顯時代的矛盾。
許倬雲自中國逃難來台,大學畢業再赴美深造,定居六十餘年。雖自稱「希望死在中國」,卻始終留在美國,享受學術自由與民主制度,經常歌頌中國文化,貶抑台灣是「文化沙漠」,對中共壓迫輕描淡寫,甚至否定民主價值。
對這一代人而言,台灣是工具,中國是歸屬,美國是資源。他代表的是一代「文化中國」的知識分子,以中華文化為世界觀,卻與台灣民主發展與本土文化疏離。
今日的台灣人,選擇自由與實踐價值,不再依賴祖國或文化血統,而是靠著科技創新、自由社會與公民精神,創造影響力,並成為世界焦點。
許倬雲走了,帶走了一種文化記憶。而台灣人仍在台灣,深盼「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你們都要思念」,並努力走出台灣自己的未來。
後記: 台大歷史系教授甘懷真表示,許倬雲赴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當時,留美學人都留在美國工作,許倬雲院士卻選擇回台大任教,實屬不易,他也因此獲得台大校方重用。
這番說詞大有問題。許在美國讀博士期間,一直還擔任中研院史語所的助理研究員, 所以很可能他是留職留薪拿公費去美國讀書, 畢業回國工作本來就是義務, 哪有什麼實屬不易? 而且許卸任台大歷史系主任之後,差不多是中華民國被趕出聯合國的時期,就移民到美國,根本沒有打算與台灣同舟共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