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常識看屏東核三公投

美國核電占比約18.2%2024年皮尤調查顯示56%美國人支持核電,不及太陽能、風力逾七成,但仍屬正面。 

問題在於,美國支持核電,又排斥核廢。美國已有逾10萬噸核廢料堆置在各核電廠,每年再增約2千噸,半世紀來仍無永久儲存場。 

1982年國會規劃內華達州尤卡山作永久儲存場,卻因居民反對遭歐巴馬政府叫停。核管會於2021年批准Interim Storage Partners在德州安德魯斯郡設置「臨時儲存場」,容量最高4萬噸、期限40年。 

但地方憂慮「臨時」終成「永久」,德州政府訴諸司法,今年最高法院裁定核管會有權核准,但未獲州政府同意仍難動工,陷入僵局。 

現在,聯邦政府無法妥善處置核廢支付數十億美元賠償金,未來或將繼續付出數百億美元。即使像安德魯斯郡人煙稀少、距離達拉斯560公里,仍難消除居民疑慮。 

核能或能保障供電,但核廢料夠安全,何需埋到地底?數十萬年半衰期的核廢料,仍是世代揮之不去的難題。(參考李濠仲)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企業文化

眾所周知,企業文化影響公司甚鉅。今早看到新代科技公司(7750),其企業文化值得頌揚,如公司」改為「國家」,便會感覺台灣很有希望,政客與謠言,無所遁形。

新代公司股價昨收892,深耕於機床控制器的軟體及硬體技術研發,主營產品:機床數控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自動化專機等,面向金属加工、木工、雷射等行業。企業文化有三大方向 

1.誠實正直:說到做到,建立信任關係。正向思考、遵守公司政策及規範。即時回饋,提前預警,找出應變方案。分享完完整且正確資訊。 

2.思辨創新:以批判性思考,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以嚴謹流程,進行產品創新方案。跨領域思維與與專業能力養成 

3.積極團隊:主動溝通,遇到問題找方法。系統性思考,跨部門合作,無本位主義。以客戶為中心解決痛點,當責態度超越期望,以公司營運效益為目標。https://www.syntecclub.com/culture.aspx

如何向神求救

向神求救不是單純的「喊一喊」,而是帶著真誠、信心、悔改與順服的呼求: 

1.帶著真心呼求:神看重心靈真誠,承認自己的無力與罪(詩篇51:17),不是花俏詞句。求救禱告常是直接簡短,甚至只是一句:「主啊,救我!」(馬太福音14:30,彼得在海中呼喊)。正如「你在患難中呼求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詩篇50:15)。 

2.信靠唯一的救主:拯救的根基在於基督(約翰福音14:6;使徒行傳4:12)。求救首要承認,唯有神有能力從罪惡、困境、甚至死亡中拯救我們(詩篇121:1-2;詩篇 46:1);「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就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詩篇34:17;詩篇34:17;詩篇 18:6;詩篇 91:15)」。 

3.悔改與信靠並行:求救不是單純要求神解決眼前的麻煩,而是轉向祂,離開罪惡(以賽亞書55:6-7)。神應許:「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馬書10:13),這「求告」意味著信靠與歸順。 

4.持續禱告與倚靠:聖經勸勉「不住地禱告」(帖前書5:17),求救不只是一次性,而是在等待神的拯救中持續倚靠祂。大衛在詩篇多次表達,危難中不斷向神呼求,直到得著拯救(詩篇40:1-3)。 

5.接受神的主權、引導與安排:神有時不是立刻移走困境,而是給你力量去面對它(哥後12:9;詩篇 27:14;箴言3:5-6)。真正的求救,是願意接受神為你安排的道路,即使和你的預期不同。 

求救的禱告 

耶和華我的神,我在急難中向祢呼求,懇切尋求祢的幫助。我承認自己無力解決眼前的困境,也承認自己的罪與不足。祢曾應許:義人呼求,祢就垂聽,並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我相信祢是唯一的拯救,並藉著耶穌基督為我開啟救恩的道路。求祢快快搭救我,速速幫助我,救我脫離罪惡、恐懼與一切的患難。祢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力量,是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我要向山舉目,祢曾說:「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求祢因祢的慈愛轉向我,拯救我的靈魂。在困境中,求祢堅固我的心,使我壯膽,耐心等候祢的拯救,求祢照祢的話成就。奉我救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每日求救禱告 

早晨禱告(新的一天開始)

禱告:主啊,今天我舉目仰望你,求你做我全日的幫助與保護。

經文:「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 121:2 

白天禱告(事情繁忙、壓力或困境中)

禱告:主啊,求你快快搭救我,堅固我的心,使我不失去信心。

經文:「耶和華啊,求你快快搭救我!耶和華啊,求你速速幫助我!」(詩篇 40:13

 晚上禱告(睡前交託一切)

禱告:主啊,感謝你今日與我同在,求你保守我的心靈安息在你裡面。

經文:「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 46:1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約翰麥克阿瑟:論聖經的權威性

1. 聖經的無誤性(Inerrancy

聖經原文(希伯來文、希臘文)在神最初的啟示中毫無錯誤,包括歷史、科學和教義等所有領域。將聖經視為「部分真理」或「僅屬靈權威」的觀點妥協聖經的無誤性,會動搖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自由派神學和新正統神學稀釋聖經權威,無誤性是解經的前提。(參提後3:16及彼後1:20-21) 

2. 聖經的充足性(Sufficiency

聖經完全足夠指導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無需額外的啟示(如靈恩派的「新預言」或文化潮流的妥協)。現代教會過度依賴心理學、世俗哲學或政治正確,偏離聖經的終極權威。他反對在教會實踐中用世俗方法替代聖經教導,例如用心理學取代悔改與救恩的教義。(參提後3:16-17及詩篇19:7-8) 

3. 聖經的清晰性(Clarity

聖經的教導是清晰的,聖靈光照信徒理解其核心真理(儘管某些深奧經文需要謹慎解經)。主張「字義解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反對寓意化解經或主觀靈意解經。歷史-文法解經(Historical-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注重上下文、文體和語言分析。「成功神學」或「靈恩運動」對聖經扭曲使用(如濫用馬可福音11:24支持「健康財富福音」)。 

4. 聖經的至高權威(authority

聖經權威高於教會傳統、個人經歷或文化壓力。例如天主教將傳統與聖經並列的立場,某些福音派教會為迎合文化而妥協聖經對性別、婚姻的明確教導(如同性戀問題)。牧者的責任是忠實傳講聖經,而非討好聽眾(提後4:2-4)。 

5. 聖經與基督的中心性Centrality

釋經始終以基督為中心,整本聖經指向耶穌的救贖(路24:27)。舊約的律法、獻祭制度等均預表基督,而新約顯明福音的成全。超自然恩賜(如方言、預言)已隨使徒時代終止(「終止論」,Cessationism),聖經是神現今唯一的啟示。

大學門口的警語

階級是社會金字塔中的位置,多數人必然在中下層。上一世代有人讀大學而翻轉階級,是因獲得稀有且有市場價值的技能,若學位不帶來稀缺技能,對收入幫助不大。 

對想改善階級或急於謀生的人,關鍵是在求學時判斷未來市場需要什麼技能,並透過各種方式獲得,再將技能出租。醫學需求穩定、進口勞動力困難,保障階級底限;藝術、文學等有人成功,但需求不穩且供應多。 

社會長期灌輸「不讀書就會落魄」的觀念,甚至以擴大招生作為翻身的手段,忽略真正保障生活的,是一技之長,其價值取決於「需求 / 供給」。 

若大學大量生產「屠龍之技」,就是擁有厲害的技能,卻在社會中毫無用處,其結果就是出現一堆抱怨讀了學位後並非穩健投資階級沒翻轉的受害者。 

某些技能必須讀書獲得,如醫師、律師;其他如水手、商人,未必需要。辨認社會需求困難,熱門技術可能畢業即淘汰。也許需要像香煙一樣,大學門口應警告立牌子寫著: 

「大學教育耗費光陰與金錢,會惡化你家的財政並減少發展事業的時間,卻不保障能在社會生存,需要自食其力者要慎重考慮。」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進步主義的變化(2)

一個美好的社會,關鍵在於公民的美德與責任。過度強調進步主義議題,不僅難以真正改變現況,反而常被有心人利用,挑動對立,讓社會陷入內耗。 

出生於自由民主的國家,長期享有和平與選舉權的人,往往缺乏危機感與保衛體制的心理準備。上一代人在街頭抗爭、在牢獄承受壓力,才換來今天的自由與選票;而這一代人天生擁有,卻容易在內耗與利益爭奪中消磨殆盡。 

民主就像突然得來的大筆財富,缺乏規劃與責任感,它會變成枷鎖。當「自由」被當成消費品,而非需要共同維護的公產,它會像無人管理的資產般迅速貶值。缺乏民主素養與公民責任,只會帶來仇恨動員、制度破壞與信任流失。 

今天的台灣正面臨三大風險:

外部滲透——中國以軍事、統戰、經濟手段,利用內部分裂加深不信任。

民主疲乏——選舉淪為權力與資源分配遊戲,價值與政策討論被邊緣化。

世代失能——和平世代缺乏危機意識,面對衝擊時難以動員防衛。 

對生於富足的人,課題是別讓財富剝奪成長的可能;對生於民主的人,要在風雨來臨前學會保衛自由。否則,當外患與內耗同時爆發,只會重演:「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進步主義的變化

名畫《拾穗》或名著《小英的故事》都敘述到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問題,雖然那不是重點。然而,物極必反,社會主義崛起。

馬克思主義永遠有說服力,只要告訴大家薪水太低,物價太高,多數人一定同意,然後把理由歸咎於政敵或資本家就行,理由不用合邏輯,經濟學實用很難,胡說八道卻很容易,而且沒一定勇氣,人們不會從經驗學習市場經濟。

二十多年來,左派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存在明顯變化:從自我要求的道德修養,期望「愛人如己」,成功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後來演變成要求、批鬥他人的工具。「法利賽人」便是如此。

本世紀初,進步主義的核心特徵是:尊重與包容,就是尊重不同性別、宗教、種族、階級、外貌、性取向、言論自由,不是法律強制,而是個人修養。

若遇到對方無禮,不會以懲罰或排斥對方為手段,而是以身作則、感召、溝通,像「北風與太陽」寓言中的太陽。尊重能減少衝突、擴展眼界、促進合作與文明進步。

約十多年前,教育與媒體普及,年輕一代天生接受「反歧視、平等」等理念。但多數人只選「口號與立場」,忽略「先求諸己」的本質,使得進步主義由自我修養,轉為規範他人的教條。

現在,更演變成用標籤與道德高地攻擊異見者:動輒指控對方「歧視」、「不政治正確」、「法西斯」、「白人至上」、「父權主義」,在文化產品中抓細節挑錯、要求封禁,利用法律或輿論懲罰不符自己價值觀的人。這種「先射箭後畫靶」,先有情緒,後用政治正確辭典找理由。當失去尊重與包容的初衷,變成新獵巫運動。

究其原因,社會在教導進步理念時,強調「反對什麼」,卻忽略培養「勇敢、仁愛、自律、犧牲、忠誠、堅毅、冷靜、耐性、尊重」等傳統美德。當道德用來要求別人,而非自我反省,進步主義就墮落成壓迫工具。

總之,過去的進步主義像陽光,溫暖並感召人改變;今天像獵槍,先瞄準、貼標籤,再開火,失去原本建立在自願尊重上的善意與美德。缺乏美德的進步,只剩攻擊,不能建構更好的世界。

後記:令人懷念的世界名著,民國687月台視首映

卡通-小英的故事(國語發音中文字幕)53 每集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j7EZ1RmYc&list=PLzWDXwkoKX6hQPsHnQa0GnwxHtesAGLAG&index=1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小英的故事》的靈性信息

這部作品原作《孤女努力記 En famille》,故事描述一位小女孩在失去家庭、跌入困境後,仍堅強努力、不屈不撓追尋希望與親情的故事。它是兒童文學,實則蘊含深刻的靈性信息。 

從聖經觀點,小英在逆境中靠著愛與信心堅持到底,最終迎來光明盼望,展現出信心、忍耐、愛與救贖的核心價值。這是一個以聖經精神詮釋的生命之歌。 

1.苦難中的信心與堅忍(雅各書1:2-4):「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小英面對失去與欺壓,卻未自暴自棄,反而在困境中成長,活出堅忍的品格。 

2.為愛而努力,像基督般無私奉獻(約一3:18):「相愛,不要只在言語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小英不只顧自己,還幫助他人,用行動實踐愛的真義。 

3.孤兒的神是公義的神(詩篇68:5):「神是孤兒的父,寡婦的伸冤者。」神對孤兒的關懷,正如小英在看似被遺棄中,仍蒙保守與引導。 

4.盼望終得實現(羅馬書8:24-25):「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小英始終相信會找到家人與愛,雖然過程有遲疑,但這份信念帶她走過黑暗,迎向救贖。 

5.要自己幸福,也要考慮別人的幸福。而且讓過去的不幸,就讓它過去,不再記恨,只要對方願意認錯悔改。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文化中國的最後說書人:許倬雲

歷史學者許倬雲辭世,享壽96歲。他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制度與文化,在美國學界成為「中國歷史」的一種代表聲音。

對許倬雲的學術,我們給予尊重;然而,他對台灣的偏見與冷漠,我們不必沉默。只能說,他的生命軌跡與價值觀,凸顯時代的矛盾。 

許倬雲自中國逃難來台,大學畢業再赴美深造,定居六十餘年。雖自稱「希望死在中國」,卻始終留在美國,享受學術自由與民主制度,經常歌頌中國文化,貶抑台灣是「文化沙漠」,對中共壓迫輕描淡寫,甚至否定民主價值。

對這一代人而言,台灣是工具,中國是歸屬,美國是資源。他代表的是一代「文化中國」的知識分子,以中華文化為世界觀,卻與台灣民主發展與本土文化疏離。 

今日的台灣人,選擇自由與實踐價值,不再依賴祖國或文化血統,而是靠著科技創新、自由社會與公民精神,創造影響力,並成為世界焦點。 

許倬雲走了,帶走了一種文化記憶。而台灣人仍在台灣,深盼「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你們都要思念」,並努力走出台灣自己的未來。

後記: 台大歷史系教授甘懷真表示,許倬雲赴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當時,留美學人都留在美國工作,許倬雲院士卻選擇回台大任教,實屬不易,他也因此獲得台大校方重用。

這番說詞大有問題。許在美國讀博士期間,一直還擔任中研院史語所的助理研究員, 所以很可能他是留職留薪拿公費去美國讀書, 畢業回國工作本來就是義務, 哪有什麼實屬不易? 而且許卸任台大歷史系主任之後,差不多是中華民國被趕出聯合國的時期,就移民到美國,根本沒有打算與台灣同舟共濟。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Icu醫生陳志金/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https://www.facebook.com/icudoctor/posts/pfbid02RKWUpSdzhVSVoGVQ9VhW5Rygs8iwwZpysQ3nJGUd89MgwgENYzovmj26tcHCcDuYl  ·

過去兩個月來,80歲的阿公突然動作變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最近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得了。醫師發覺阿公退化速度太快了,一般失智症並不會如此,於是替他安排腦部斷層掃描檢查,果然找到了真凶。然後,阿公就被收住院了。

「我要吃涼的!」阿公見到家人第一句話就這麼說。

「爸,太好了!我們去買給你吃。」大女兒興奮地快要跳起來,和昨天手術前的愁眉苦臉,簡直是判若兩人。

「醫生,真的太神奇了,我爸竟然認得我了!」二女兒則是激動到快要哭出來了,畢竟在昨天之前,她還以為阿公將把她給遺忘。

現在的阿公和手術前的模樣,也是判若兩人。過去的兩個月以來,高齡80歲的阿公逐漸退化,動作變慢了、走路也不太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甚至最近這幾天,他連自己的幾個子女都認不出來了。

上個星期,家人帶著阿公去診所,診所醫師看了看,說阿公這是年紀大的退化,患了失智症,建議子女把他帶去大醫院做失智評估,說是可以做為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的依據。

阿公的子女都很不能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明明兩個月前,阿公還行動自如,不僅可以下田種菜,每天還都要喝一杯巷子口賣的「涼的」,怎麼瞬間就變成另一個人似的?雖然很無奈卻不得不接受「每個人都會老」這個事實,只得盡量振作起來,做好後續長期照顧的準備。

去了大醫院,神經科醫師替阿公做了詳細的失智問卷評估。目前醫療機構會以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來評估失智者的嚴重程度,其主要評量項目包括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事物處理、家居和嗜好及個人照料等六個層面。

醫師仔細詢問家人這些日子的情況,發覺阿公的退化速度太快了,一般常見的失智症在初期幾乎都是「逐漸」變嚴重,並不會進展得如此快速。於是,醫師幫他安排腦部的斷層掃描檢查,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凶手。然後,阿公就被收住院治療了。

『阿公患的是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這個情況一般是頭部外傷造成的。』在ICU病房裡,我打開病人腦部斷層掃描檢查的畫面,同步向家屬做說明。

「可是,這就怪了!我爸這些日子走路變得很不穩,全家擔心他會跌倒,都盡量不讓他下床,就算要下床也一定有人扶著、仔細呵護著,怎麼可能會讓他去撞到頭呢?」

『這種出血是慢性出血(指一點一點慢慢滲血),推估撞到頭部的時間,有可能是在症狀開始出現的幾個星期前,甚至是兩、三個月前……。』我的話才說到一半,就被驚呼聲打斷了。

「啊!大哥,你記不記得,你說過年前阿爸在田間跌倒、撞到頭?」三女兒似乎想起了什麼。

「那個都已經是兩個多月前的事情了,而且那個時候就只是皮外傷、流一點血,傷口早就好了啊。」大兒子說。

『很有可能喔!若是兩個月前撞到頭,一開始頭部內可能只是很少量的出血,之後就慢慢滲、慢慢滲,血越積越多,動作、說話的速度跟著越來越慢,時間一久,家人就會忘了他曾經跌倒,加上年紀大,很容易誤以為異常都是退化、失智造成的。』

「對,我們就是這麼以為的!」幾個子女異口同聲。

『這個手術很簡單,就是在頭骨這裡打一個洞,用引流管讓積血導流出來,這樣一來,阿公的症狀就會很明顯改善了。』我開始跟他們講解治療的方式。

「可是他的年紀這麼大,還適合開這個刀嗎?」我可以理解家屬的擔心,誰都不忍心老人家承受手術的風險,尤其是當這個人還是你的至親的時候。

『阿公的年紀雖然大,可是他兩個月前不是還能下田工作嗎?表示他的體能狀況還是很好的。手術完,他是很有機會回復到原來的樣子的,而且……。』聽完我的說明後,家屬半信半疑的簽了同意書。

「我田裡的菜現在怎樣了?陳醫師,我明天可以出院、回去種菜了嗎?」這個手術傷口小、風險低,術後不過一天,阿公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整個人活力充沛,和昨天的那個他根本天差地別。我們加護病房也很喜歡接這樣的手術-有著「神奇效果」的手術。由於改善很有感,家屬通常都會很感謝。

『你們知道嗎?歷史上有個人因為終年上戰場打仗,經常會敲到頭部,得的也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我知道,是曹操!你講過好多遍了!」

『哈!是喔?那再聽一遍也沒關係吧?曹操因為經常性頭痛(風疾),找來當時有神醫之稱的華佗求救......。』

「結果華陀看了看,說要在他頭上打一個洞做開顱治療,曹操以為華陀想要殺害他,所以就把華陀殺了。」沒等我講完,專科護理師就接著講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歷史事件是真是假,但是用這個來向家屬說明,家屬都比較能夠理解。』

對於每一位曾歷經頭部外傷或撞擊的病人,我們都會提醒家屬不能輕忽,即使現階段出血量很少或沒有任何異常,還是要留意兩個月內有沒有出現「退化」的症狀,像是語言障礙、經常跌倒、反應變慢等,如果有這些表現,千萬不要以只是退化就結案,一定要再回來看神經內科做後續追蹤與檢查。

當天下午,阿公心心念念的「涼的」送來了,我們醫療人員託阿公的福,每個人都有一杯。幾天之後,阿公就可以如願下田去種菜了。我在想,如果當年曹操有聽華陀的建議做治療,歷史不知道會不會重寫。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次再有這樣的病例,我還是會把曹操的故事再講一遍。

====

每一個硬腦膜下出血(SDH)的老人家,我都會給家屬一張「紙條」,請他們要記得:「兩三個月內,如果你覺得老人家像是失智、退化(行動緩慢、講話變慢、走路不穩… )記得帶回來做檢查,提醒醫師,老人家曾經撞到頭部。」

註:這四張圖片是四位不同的病人。其中一位,是近70歲的獨居老人,因為行走不穩定、「行為怪怪」的,被熱心「雞婆」的鄰居「通報」伯伯的家人,把他帶來急診。他是兩週前跌倒撞到頭部。

我們需要對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

廣岡淺子:加強您的心志站起來!

日本NHK晨間劇《阿淺》原型人物是廣岡淺子(1849-1919),屢屢突破困境,最終成為明治維新的第一女商人,很是振奮人心。

淺子出生於京都的財團三井家(現在的三井住友銀行),過著富裕生活,但從小時候起,與縫紉和茶道等相比,更喜愛研究學問。父親卻説「女孩子不需要學問」,禁止她讀書。

17歲時,淺子嫁到大阪的富商加島屋,20歲時迎來明治維新。加島屋認可淺子的商業才幹,允許其學習珠算和簿記,以及幫忙管理家業。當時富商家庭女性幫忙操持家業幾乎不存在。

在對女性極其歧視的時代,淺子以終身學習的意志,遇到挫折從不放棄的堅毅,開始九州的煤礦生意,藉此積累財富,再開創銀行業務和人壽保險業務。

不要以為淺子順遂,夫家好幾次生意瀕臨倒閉。她面對困難的態度是她的名言:「九轉十起」,就是跌倒九次,第十次還要站起來,成功之前必先歷經多次失敗,跌倒應奮勇站起的精神。

淺子剛毅果絕,但人老了不免生病,而且高處不勝寒,淺子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於是去了大阪教會信基督教。

有一次,某牧師想要募款,但風雨極大,到了她家時全身濕透。牧師抬頭一看,正門好大,嚇死人了,改走第二個門,想不到還是非常氣派,於是走佣人出入的小門,告知來訪之意。

見了面,淺子對他說:「您是否想當牧師?」牧師說:「當然呀!」但淺子又問:「那您為什麼不走正門?」牧師說:門太大了!我只是被風雨打得狼狽的窮牧師,妳家的僕人穿得都比我好,我哪能不懼怕?

淺子含淚鼓勵說:「若懼怕門太大,不要當牧師好了,不管對方是貴族、富豪,如果懼怕他們,那你心裡的煩悶就很大。您想想看,我為什麼進入基督信仰?名譽、地位、錢財都不能解決心裡苦悶,而這是牧者的責任與使命。您要加強您的心志站起來!」

淺子原本強勢,沒有被神取走,而是心志更新而變化,成為堅強的鼓勵者和安慰者。淺子有句名言:「不固執於自己想做的事,而要尋找應為社會做的事。」意思是,以「利他」為出發。在1901年,她奔走募款,創辦日本第一座女子大學,被後人稱作「明治女傑」。

她晩年舉行面向女性學習會,影響許多傑出日本女性,包括日本第一位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村岡花子,也就是熱門晨間劇《花子與安妮》女主角的原型人物。

花子也是基督徒,最近看完劇,令人感動。安妮是她翻譯電影《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原作裡的Anne,這部名作鼓舞無數人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