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轉)普信還是愚蠢,是無知還是年輕氣盛?

這方面是個人經驗,以我待過不少學區,看過幾千個孩子的統計。你可以不認同,沒關係的。

我們現在的中學教育比較偏向興趣啟迪,每一科都接觸一些,哪方面行就走哪條路,自由度比以前高太多。但反過來說,就是雜而不精,機會越多,學生越不在乎。

麻煩的是,現在的媒體形式,加上教育內容的缺乏,使得愚蠢與無知的數量變多,這不是年輕會犯的錯,單純就只是訓練不足,能力不足。會走到這步,歐美早就給答案了,只是因為左右派解讀不同,意識形態喜好度差異,台灣總有人想要扭曲解釋,認為一切都沒問題。

如果你認為,想攻讀數理科系的學生,學測5級分也是可以接受,那當我沒說,下面也就不用看。

高教擴張加上少子化,膝蓋想都知道人口比例將造成什麼結果,問題是在我們中學,有很認真地讓學生面對現實嗎?國中沒有,高中也沒有,大家都認真上課趕進度,沒幾個老師會告訴學生社會狀況。

像我每年都會找空檔,上課找一些交通事故統計、空汙統計、收入統計、能源統計,沒有一次例外。舉交通事故為例子,每年學生不分家庭背景,在看到數據前,認為酒駕致死佔了50%以上。其他呢?呵。平均來說,學生認為核能占了40%以上,火力發電造成空汙佔了30%。

全部都是媒體印象,每年都可以看到學生震驚的眼神,覺得這世界怎麼好像哪邊不大對勁。

各位想想,這種印象若沒有早點破除,教他們找資料,做合理的分析,一路讀書讀上去會發生何事?就是你們看到的過度自信,因為媒體給的印象,以及學生會看的搞笑類粉專,都在散播錯誤印象。

過度自信就是過度,愚蠢無知是事實,我們就不該認為這是世代差異,年輕人總會犯錯,還貼自己一張成為討厭老人的標籤。

我每年教的學生都很純,中學生哪有那麼多心思,戀愛打球的心思還高些。但過幾年看他們的發展,一個個都歪掉,越歪越嚴重。

5B沒有+的學生,現在工作普普,而他認為自己能力不遜於其他人,薪水差是政府的錯。3B2C高職混畢業,隨意找工作後,過著還可以的生活,常抱怨為何人生如此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成果。

你以為只有BC的學生會這樣?A的更嚴重,怨天怨地,命不好一切怪政府。說白了,網路給予太多資訊,讓人朝向美好的夢想狂奔而去。明明只有1%不到的人能成功的孤例,卻在他們眼中是人人應享有的普世人權。

自信哪來的?跟娛樂邏輯一樣,多看那些會讓你分泌多巴胺的訊息,感受自己的能力超絕,只是因為各種外力干擾,才什麼都沒達成。極端政治就這樣來的,沒有自信過剩的群眾,哪來小丑表現的政客。

我每年都在講中位數的故事,總有一半的人比另一半聰明,社會有一半的人收入高於另一半。很有趣,中學生沒人質疑這很奇怪,倒是有人曾跑來我這嗆聲,說你怎麼可以認為社會上有一半的人收入較低,是能被接受的事?

教書教久了,有些執念,大家看看就好,我想說的是,正義不是讓英文20分的人也能念英文系,有些能力該有就是有,如果你真的認為大家都要有機會。很好,丟去市場就知道了,連報表都做不好的,多半當年申請大學的報告也做不好。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誠實面對自己

你們的話語應該如此: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

(1)感動自己

寫文章修辭,好像駕駛飛機,自己可以決定飛在什麼高度,對事件的描述,這樣說也行,那樣說也行,而且用不同的語氣和字句表達,就會有不同的強度。但真摯的情感才能展現真正的力量,如果不真實,不能感動自己,只想感動別人,通常禁不起考驗,做事也一樣。 

(2)普信

普信,指自己普通卻過於自信,敢看一本書就開班授課,敢上完一門課就很有自信幫人解惑。這種信心來自冒牌,或是沒有自知之明。根源在於,台灣人習慣於虛假勝過別人,從比較他人得到快樂。 

最糟的是,普信又沒有發展方向,以至於沒有動力求進步,卻想要跟別人一樣,每一季都出國、房子買在蛋黃區,這種跟能力不合的欲望,終究成為憤怒青年。 

現在的台灣,可能是史上最好的台灣,路很廣,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有機會擺脫普信。就算努力了,一輩子沒找到方向,台灣物價相對低、醫療好又便宜,能甘於平凡,也能得到幸福。 

(3)自行體驗

我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都最愛自己,但任何鄰居對自己的看法卻超過自己。---奧里略沈思錄 

人活著,不是要重複別人的話或是別人的經驗,小說罪與罰》說那不過是隻鸚鵡。生命只有一次,想要自行體驗,就必須打破這一步,即便發表不正確的意見,知錯能改就行。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半導體都靠賣肝?

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目標先後順序不同,但若藉著講賣肝恥笑別人,就要好好思考。 

(1)比較:中國、韓國、日本,難道賣輸我們嗎?稻盛和夫說,要經營美好的企業或要過美好的人生,都需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這才是常識。

 

(2)拼搏:台灣半導體業是靠優質又肯辛勤工作的工程團隊,一代傳一代,打下的江山。出問題,就算是半夜,工程師也會回到第一線。但,這叫奴性賣肝嗎?這是拼搏精神,先祖篳路藍縷傳承的DNA,使命必達的拼勁。 

(3)誰付代價:台灣半導體業付出代價,創造奇蹟,提升台灣地位與安全,況且很多人都財富自由了,卻不選擇中立過人生,還在打拼。恥笑人家賣肝,根本是無知。

(4)成就感:拼搏不一定只為錢,台廠的競爭、合作對象,多是國際媒體上的超級名字,台灣能平起平坐,更多是成就感,跟著最尖端科技脈動連結的光榮感。況且,人性複雜,無法像動物般活下去,賺幾年錢然後退休養老幾十年,一定要有相當多的素養及興趣跟才華。 

(5)選擇:除非把物質標準降低,安之若素,不然講工作生活平衡是奢侈的事。這是選擇問題,也是哲學或經濟學的問題。有錢沒錢都有煩惱。像卡繆講的: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電影《黃金之刻》

 最近看了精工鐘錶創辦人服部金太郎的故事,非常好看,看來成功關鍵有幾個:1.經營理念:為每個人提供公平的時間。2.在每件事上洞察先機、並搶先一步。3.兼顧義理、人情與恩義的同時,有耐心與決心一步步實踐夢想。 

服部金太郎出生於1860年,14歲於時,在日本橋與上野的鐘錶店學習修理鐘錶的技術。17歲時,開立「服部鐘錶修繕所」,做起鐘錶買賣,除了協助客人修理懷錶及家裡時鐘,也到其他鐘錶店擔任技師,儲備開店的資金。

 

1881年,服部金太郎開設「服部鐘錶店」,以低價收購古董鐘錶作品,修繕後再行售出賺取價差。1892年,隨著優秀工匠吉川鶴彥加入,成立「精工舍」(Seikōsha),投入資源自製鐘錶,因而被外商抵制,但突破重圍,自行開發小零件工具機。

 

經過三年,Seiko1895年完成日本第一枚懷錶。1913年創作第一枚日本國產手錶Laurel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40%房屋倒塌燒毀,服部鐘錶店以及精工舍的房舍也是,但最終還是克服,成就「東洋鐘錶王」的歷練。

 

1969年,研發世界第一枚石英腕錶Astron,價格親民、更精準的優勢,為瑞士製錶產業帶來「石英危機」的衝擊,也大幅度的改寫當今鐘錶產業的生態。

 

1999年,Seiko發表世界第一隻顯示六位數的數位腕錶,1999年推出結合機械與石英機芯二者優點的Spring Drive。這些不斷前進的創新,又能兼顧市場需求的發明,讓精工佔有一席之地,更成為日本鐘錶品牌的代名詞。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直覺不公平不一定對

立法院財委會5/1邀主計總處、財政部、經濟部、國發會、勞動部就「如何改善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偏低現象」進行報告並備詢。 

這話題講不清楚,會變成批鬥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大會。經主計長朱澤民解說,財委會就接不下去了。我不是說資本家沒剝削,而是用錯指標。 

簡單說,從分配面,GDP可分「生產及進口稅」、「固定資本消耗」、「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其中「受僱人員報酬」即勞工的勞務所得,「營業盈餘」為企業的獲利。

 

從趨勢來看,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在民國7080年代約49.3%90年代為45.5%101111年為44.6%,走勢下滑。所以多數人直覺不公平,文科工科教授,甚至商科教授跟著亂說一通,於是就像房價年年漲,就說是政府跟建商勾結。

 

主計總處說,影響占比的因素很多,產業特性是其一。以電子零組件業為例,每人每月平均薪資約10萬元,高於整體製造業的6.3萬元,但業者持續研發並投入先進設備,提列折舊占GDP比重達32.9%,導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僅 25.4%,低於整體製造業平均的38.4%

 

而勞力密集的住宿及餐飲業,平均薪資3.6萬元,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達62.5%,遠高於電子零組件業。

 

還有另一個因素,主計總處沒說,台灣海外生產超過50%,創造三角貿易所得的企業盈餘,相對的薪資是海外雇用的員工分走了。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財政部公布家庭財富差距

報載,時隔30年,財政部再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前20%與後20%「貧富差距」,結果是66.9倍。 

看待這個數字要注意:1.貧富差距世界都一樣,比如,南韓140倍,法國627倍,英國109倍。2.過去30年,台灣家庭戶數從500多萬戶,增加到800多萬戶,許多人因種種原因獨立設戶,而這些人的資產多是少的,但若未來可以承接遺產,統計就會失真。 

貧富差距過大是社會問題,這是資本主義的必要之惡,但社會主義問題更大。跟大多數國家一樣,台灣貧富差距的主因是長期持有房地產與金融資產,且房子上漲的幅度超過薪資。 

台灣經濟發展,造就房地產致富的人。過去相關稅率過低,現在房地合一稅率應考慮調高,不然就要大幅調高持有稅。遺產稅邊際稅率最高曾到百分之50,馬政府修為10%,英政府改為20%,要調整多少要看國際,不然錢跑了,反而徵不到。 

至於長期持有金融資產,就要減少短線交易,不愛領高股息。許多人認為,停徵證所稅,買賣股票賺差價,不用繳稅不合理。其實112年證交稅徵1,973億元,這也是另一種證所稅。 

至於薪資,有人批評台灣薪資總額佔GDP比例低。這是看到現象,沒有看到本質。台灣海外生產比例超過50%,而且主要靠生產出口,設備折舊比例高,薪資佔比自然比歐美低。但政府可以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漲船高,最後整體薪資提高,但要注意對整體就業的影響,尤其對弱勢工作者不利。 

總之,貧富差距過大是社會問題,政府應用租稅手段做合理平衡,而既得利益者不能說嘴,不然就跟那些反軍公教年改的理由一樣:你可以去考。給年金當然合理,但過高就不合理,不要忘記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