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

心中無事自無事,心中有喜常歡喜。在人間,自然要好好生活,何必為小事找麻煩呢?學會【不值得定律】,才可在悠長歲月裡,輕鬆自在。

1、沒必要的爭論,不值得辯
有人說,人生中最重要的8個字,是“關你啥事”和“關我啥事”。這就能解決80%的煩惱。

如果你每天要一次次和別人解釋,你的時間就在爭論中悄悄流逝了,好心情也在這些爭論中漸漸敗壞了。

莊子在《秋水》篇說:夏蟲不可以語冰。孔子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聖經警告「不可聽從荒渺無憑的話語」,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是醫人的良藥。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

別人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隔著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你站山巔,告訴他前面是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荒涼。與其和他辯論,不如朝著大海前行。

2、無意義的事,不值得糾纏

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很多被生活擊垮的人,並非多大難題,而是非常瑣碎的小事。因為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無休止消耗人的精力。

東漢末年,有個人叫孟敏,買了陶罐,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逕自走了。路人奇怪,過去問他:“罐子打破了,怎麼看也不看一下?”

孟敏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有什麼用呢?”對於他來說,停留下來懊悔,也許錯過晚上歇腳的客棧,也許無緣欣賞晚霞的華光,比起站在原地懊悔,不如立即啟程,不將就不回頭。

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有成本,你為不值得事情浪費時間,必然會錯過其他美好。與其一生浪費在與不值得的事情糾纏,不如立刻前行,不懊悔,不回頭。

3、別人的評價,不值得太在意

《莊子》裡有個人叫士成綺,聽到人常誇讚老子,於是跋山涉水拜訪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亂七八糟,就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頭繼續讀書,不理他。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找老子道歉。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別人說兩句就跳腳,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內心豐盈的人,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裡。

但這就是人的原罪,原罪不是說改就能改,需要救贖。人的原罪至少包括:偽善、理性自大、短視,陷入過去。

4、走遠的關係,不值得留戀

有句話這樣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日期。餅乾糖果會過期,瓜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

有些人不必強留,有些關係也不必強求。要接受任何人的漸行漸遠,也要接受任何人的分道揚鑣。不要再像個孩子似的,抓住一樣東西就不肯放,只有“捨”得一些,才能得到更好的獎勵。人生,就是一場斷捨離。

不值得的人事物都試圖搶走屬於你的人生,你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屬於你的人生,從這些不值得中搶回來。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也不要低估獨行的能力。餘生很貴,別和不值得糾纏。

批判與論斷

批判與論斷

從益處觀點,批判論斷分兩種,一種是建設性批判,一種是自義性論斷。

建設性批判,是一種經由互相觀察、彼此糾正的互動過程,以期大家的視野更寬廣、視力更清晰、投射更減少、共識更提高。

一個人參與建設性批判,必須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討論是錯誤的相互呈現,然後由真理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

自義性論斷,則是拒絕接受別人檢視、絕對化自己觀點、堅持要去除自以為別人眼中的刺 (對自己的批評) 的一種態度。

建設性批判能去除自義性論斷的盲目,能彼此洗腳、互相勸勉,好讓自己能更看清自己觀點的有限與缺點,以致能謙卑學習與改變。

想建設性批判,我認為需要養成幾個習慣,諸如: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反求諸己。也就是說,勿草率妄斷、勿存心不良、勿無限上綱,願接受指正,重要核心之事求團結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QQ

註:本文參蔡茂堂的講章。蔡先生,台大醫科畢業,家窮,醫科的書都是借來的,但第一名畢業。擔任過幾年醫師及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後來去美國念神學博士,回台灣長老會牧會,退休後曾到嘉義東石協助。

思想決定命運

思想決定命運

思想決定命運。思想變成語言;語言變成行動;行動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變成你的命運。因此,對很多思想都要抱持懷疑,因為偏差的思想帶來悲慘的命運。

思想又是甚麼決定的?如何解讀每天接觸到的資訊。

現在網路批判言論多,但深刻批判少,所以人們在危難時容易被騙,這包括高學歷、但缺乏邏輯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在街頭看看,有錢的企業和社團是哪些?

有些謠言容易辨識,有些品質衡量不易,需要學術研究,不過原則類似:

(1)分清楚資訊或評論。資訊是客觀的事實,評論是個人主觀意見,兩者不同。

(2)要看原始資料。論文有引用資料的索引,可靠消息需揭示從何處獲取信息。

(3)考慮這個人(或媒體)說過什麼,做了什麼,不能只看這次,「不因人廢言」在這世代相當天真,誰能在大量資訊裡截取小段判斷對錯?舊約聖經判斷小孩歸誰的所羅門王吧!

(4)面對陌生的消息來源,要花點時間調查他們是誰?有什麼可信度?背後可能的動機?有沒有發生爭議的事件?

(5)注意圖像。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操縱過的文字比不上修改過(或選擇拍攝)的圖像。

(6)最後是偏見。自己的偏見往往影響對事實的認知和判斷,想減少偏見的影響,思考嘉言應有幫助:

C. S. Lewis(文學家 神學家):如果你尋求真理,你最後會找到安慰;如果你尋找安慰,你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著真理,卻只開啟了諂媚之詞及如意算盤,到終了只有絕望。

叔本華(哲學家):看書愈多的人愈愚蠢。(終日讀書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花時間思考,應重於學)

舊約聖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

奧斯卡王爾德(作家):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但要時刻牢記,沒有什麼值得知道的事是教得會的。(酸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奧蘭茲卡夫卡(小說家):挑選的書籍要像一把斧頭能夠劈開自己冰凍的內心。(一個人被圈粉後,很容易順著舒服的邏輯思考,因此就越來越馴服、越來越笨。)

阿馬蒂亞(諾獎經濟學得主):考察一個人的判斷力,主要考察他的資訊管道和資訊來源的多樣性。有無數的可憐人,長期活在單一的資訊裡,而且是一種完全被扭曲、顛倒的資訊,這是導致他們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luke Sue(作家):介入公共討論,必須先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應該是錯誤的相互呈現,然後由真理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QQ

[1]參考成大教授李忠憲的文章。

09:35 振東 eaton 吃飯吃太快的 4 大危害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4/4593074?utm_source=health&utm_medium=fb&fbclid=IwAR3nWXLy_2OuMoKn9ML15ExU9WEJtSTZ4EuDGpo9kTeJ2PTiXxw7zIfhOBg
…………………
肥胖、糖尿病、腸胃病及心臟病,都跟「吃太快」有關。只嚼幾下,吃飯時間短,血糖上升快,易發胖。怎樣讓吃飯慢下來?

1.早餐15-20分鐘;午晚餐25-30分鐘
2.飯量控制在7-8分飽。
3.每口咀嚼20~30次。
4.專心吃飯不做其他事,享受到美味,增加滿足感。
5.吃「沒那麼好咀嚼」的升血糖指數低食物。
6.增加耐嚼、營養素密度高的五穀雜糧和蔬果比例,營養元素也更豐富。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勞保基金2026年恐破產


勞保基金2026年恐破產

今年勞保基金精算報告出爐,新聞又出現破產字眼,而且提早一年。[1]

提早破產不是重點,而是才過兩年,未來50年負債從8.96兆元,跳到9.81兆元,增加了8500億元。[2] 政府每年稅收2兆,就算經濟成長率3%,也無力負擔,何況公職年金還有6兆多負債。

人口面不計,比對6個精算參數[3]前後兩次假設,沒什麼變,為何負債增加8500億元?其實物價假設還下跌0.4%,薪資上漲0.1%,否則負債更多。

不腦筋急轉彎了,答案是投報率及折現率都設3.5%,而50年後領的人少了,所以過了兩年,折現率造成的負債增加7%。若每年投報率不及3.5%,還會依差異數增減。這還不含收支不平衡,因為永續經營的保險費率27%,現在才11%

投報率3.5%是艱鉅任務。基於風險,基金約一半放定存短票債券,現在利率水準生不了多少錢仔子,而股市長期每年要創造7%報酬很難。

基金也不能全都投資股市。不要說不能逢低加碼,賺錢不分潤,虧了民眾不會閉嘴,公部門才不幹傻事,這現象也存在於公職基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老人家支持合理調整年金,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使命,冬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回顧經歷,帶給下代最好的滋養與生長的能量。

年輕人不應抱怨,要知道今日GDP基礎是前人篳路藍縷貢獻的,要懂得感恩,自己平日要存糧,不提撥6%,也要去投資基金,然後好好工作,貢獻所長,享受老人家所沒有的多彩人生QQ

[1]再示警!勞保基金2026年恐破產
[2]勞工要領100元,政府手上只有7 
[3]參數投報率折現率薪資成長率、物價年增率、提繳費率年金費率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標竿人生:五個人生最重要的問題

標竿人生:五個人生最重要的問題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年青人甚麼都懂。

每個人要視自己的人生目的及所屬生命周期,選擇最重要的課題去思考。譬如

老人家,在意有意義的事,所以要學習接受上天的意旨,不要對抗。不妨學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孤獨思考於超然物外之中。或者順應自然之道,理解天地無情,既降甘霖孕育大地,但雨水之時低漥也會淹成險地。

中年人,在意做對的事,所以不妨挑戰現行主流作法但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但要學習盡心盡力就要放手,然後懷著盼望,相信古老諺語:「有時搭錯車,才能到對的地方。

年青人,想做帶來成就感的事。成就源於四個基本態度──渴望、方向感、紀律及專注,不要到處採蜜,但也要不安於現狀,積極尋求創新。

然而,不管是甚麼人,都渴望活出自己,活出一個具有永恆方向感的人生,不然活著也只在呼吸而已。華里克的一本暢銷書標竿人生」,建議經常思考五個人生最重要的問題:

1.我的生命中心是甚麼?
2.我的生命品格是甚麼?
3.我的生命貢獻是甚麼?
4.我的人生信息是甚麼?
5.我的生命中群體是甚麼?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涵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涵意

標題出自《道德經》,常被譯為「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當低賤的狗」,藉此推崇鬥爭是需要的,中國幾千年來就是不斷與自然鬥爭才得以延續,進而指出「生存靠自己,不能靠蒼天」。

這種斷章取義且自由心證的解釋,跟老子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觀念相反,涵意何止差了十萬八千里。用常識想,人與自然鬥而被反撲的例子不勝枚舉,若這是「老子之道」,天下法則早就天翻地覆。

中國名句被人刻意或無知曲解不在少數,主因是統治階級為崇尚權威,使出玩弄愚民的權術。「以德報怨」最為有名,它被曲解為被清算,不要報復,但孔子的「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卻隻字未提。

大家耳熟(不詳)但被曲解的例子多的很,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等等。

話說回來,想理解芻狗,應看一下《道德經》第五章。我查了3位專家說法,大概講到,老子要大家適可而止,遵守「無為之道」,才能照著自然規律發展而生生不息。綜觀《道德經》,所謂「無為(而治)之道」是指「有所為,有所不為」,千萬不要以為甚麼都不要做,至於何者「有所為,有所不為」,則是另一個話題了。QQ

【原文】《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風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天地不仁,天地一視同仁(或指不理會世上的仁義),意即天地無私,不偏愛也不偏惡誰,萬物就像祭神用的草狗(芻狗),人們在祭祀前很愛護它,祭祀後就丟棄了,就只是使用而已,沒有什麼愛憎,即「天道無情」。

在聖人的眼裡,聖人無私,跟天地的想法一樣。天地之間,就像是冶煉的風箱一樣,中間空虛而永遠不會窮盡,愈動它,出風愈多。言多必失,辭不達意,不如守住中虛的無為(而治)之道。QQ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一個思辯的練習——您認同哪種支持或廢死的說法?


一個思辯的練習——您認同哪種支持或廢死的說法?

鐵路警察李承翰慘死,因鄭男患有思覺,一審無罪,可交保,並監護5年。判決引起爭議。

1980年代刺殺雷根的殺手,被「陪審團」依法認為有精神疾病、心神喪失而無罪。但重點在「法律如何認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而不是陪審制或法官制的問題,更不是醫生鑑定的問題。

也就是說,就算醫學鑑定如此,但法官不能全外包給醫師,而是要判斷行兇者當時的心神狀態。N年前北一女潑酸案,法官認定兇手當時沒喪失心神而判有罪。這次法官對"責任能力的標準"定義見解不同,‵-

論到死刑,左派菁英、知識分子、專家學者視支持死刑者沒法律專業、情緒化、充滿復仇心、不理性、藐視生命權,沒有與先進國家接軌。

因此,對於蓄意謀殺人命者,支持或廢除死刑眾說紛紜。您認同哪種說法?以下是我整理各界看法,歡迎補充QQ

1.     (支持死刑) 透過死刑,宣告殺人者必須付上生命代價,也符合孔子說的「以直報怨」。

2.     (支持死刑) 人被殺死不可彌補或修復,死刑不是負相稱責任,而是得報應,以顯示其邪惡及受害者的生命權價值。

3.     (支持死刑) 不判死刑,表明罪犯的生命比無辜者更有價值,這不正義,還踐踏無辜者的生命。

4.     (支持死刑) 死刑可以撫慰受害者的遺族。

5.     (支持死刑) 不判死,社會資源要養他們一輩子。

6.     (支持死刑) 死刑才能隔離危險的人,也才能嚇阻重大罪犯。
…………………
7.     (反對死刑)死刑剝奪重新悔改的機會。

8.     (反對死刑)人的生命無價,無人有權剝奪包括罪犯在內的生命。

9.     (反對死刑)以暴制暴不是好方法,人死不能復生,處死罪犯對死者沒幫助。

10.   (反對死刑)終身監禁更有嚇阻效果。

11.   (反對死刑)死刑可能誤判,增加無辜者。

12.   (反對死刑)罪犯至此,可能是社會環境造成,處死沒考慮社會責任。

後記完整判決書出來了。不要隨意懷疑鑑定,醫師是陽明醫學系畢業,念到中正大學博士。法官也不能亂戰,這是法律定義不明的問題。

我認同交大林志潔教授的說法,兹摘要如下

鑑定指出,被告確實有妄想症,但無法判斷到底是否有辨識能力,辨識能力是法律用語。而且法官要 0去找證據,去認定被告當時的心神狀況。

所謂「辨識能力」是指什麼目前法律定義不明。

如果辨識能力,指的是辨識、了解行為和事物本質的能力(是何美能潑硫酸案最高所採用的標準),那麼刺警行為,很清楚具有辨識能力(判決中包括鑑定,都多次提到他自己知道拿刀刺警察是在殺人,也知道被刺的人會死,並沒有誤認在切西瓜殺異形或者做假表演 )。

但若把辨識能力的定義,放寬到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例如:我知道我是在殺人,但我是正義的一方,對方要害我,是惡魔,所以對方被殺是必要的。那麼,因妄想被害導致的刺警行為,確實可能被認為不具備辨識能力。

女子潑硫酸19名北一女學生受傷
北一女潑硫酸婦人何美能被判無罪
北一女潑酸案》何美能判六年仍在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