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人人終有一死,但我們能有所善終嗎?



人人終有一死,但我們能有所善終嗎?
……………………..
想想這篇最吸引我的,不是作者伊恩《14天壽命多活45年的治癌奇蹟》與癌症共存,而且是眾多倖存者之一,而是如何善終,死得有品質」?

在我看來,作者提到「若三個月可活,十件最重要且必須做的事」、「遺願清單」、「最後的人生清單」並非不重要,也與「善終」相關,但難與「善終」相比。其實真實的信仰與「善終」最為相關,暫不論此,作者提出一些經驗明確的善終通則:

// 人們當下的心智狀態取決於人生經驗。就某方面來說,死亡是最寶貴的朋友,提醒我們要過得更好。如果來到人生終點時,內心仍充滿苦澀與憎恨,不難想像他將很難有所善終。

反之,活得充實、盡其所能地付出、終其一生樂於助人、減少悔恨、釋放內心恐懼,盡可能原諒他人與自己、有愛心、慷慨又懂得感恩,活得十分快樂,他們離世時多半能一路順風。 //

說時容易做時難,彼此共勉。QQ (eaton)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

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

前言:這篇我編自蘇小和(原寫很長)。這是一篇嚴厲的指控(批評中藥不科學),但我要平衡地說,既便科學介入,所知還是有殘缺,問題還是出在人類的有限。

這不是重點,而是標題,華人世界常犯的毛病:該信的不信,該質疑的卻崇拜萬分。或許這是人類的日常,畢竟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已知的已知」多出N倍,人有限的智慧無法分辨。

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句話不僅可帶來科學的創見,也可以帶來一種篤定感,從而不隨環境飄搖並帶來救贖。(eaton)
……………….
(摘要) 華人的哲學觀不是從清晰的認知對象,而是從混沌開始。例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喜愛追問怎麼合一,而不是按照細分的秩序,先追問什麼是天,什麼是人。

也因此,華人的許多東西,給沒有哲學追問能力的人提供算命占卦的機會,給沒有科學細分能力的人提供騙人錢財的機會。理所當然,那些缺乏信仰和科學精神的人們,自我成就被人欺騙還幫人數錢的悲愴人生。

西方哲學思考則認為,有限的事物需要細分,只有無限的事物才表現合一。人的理性認識的能力有限,應該學會從細節處入手提出問題意識,然後慢慢把問題意識推向寬闊,甚至趨近於終極。

比如說,存在主義的開基者、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就是一個認識方法論的思想家。他以光的折射為例,展示一個問題意識的邏輯順序和解決順序:

問題一:將平行光線集中於同一點的透鏡的形狀是什麼?
問題二:入射角與折射角的關係是什麼?
問題三:折射是如何通過光線從一種介質經過另一種介質而產生的?
問題四:一束光線如何穿過一個透明體?
問題五:什麼是光線?
問題六:什麼是光的力量?
問題七:誰創造了光?

笛卡爾的問題意識是從對事物的細分開始的。這是一連串邏輯關係緊密相連的細分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必須回答第二個,如此類推,一直到對第七個問題擁有答案。

笛卡兒說,第七個問題是哲學問題,高於第七個問題的地方,是來自超驗的造物者啓示;如果第七個問題沒有答案,所有的問題將失去問題的基準和起點。他的意思是,人們回答第七個問題時,通常不是靠知識,而是直覺,靠傳統的信仰習慣。當一個知識的追問者在第七個問題上擁有信心,則有可能從此出發,慢慢展開自己的問題,進而找到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

蘇格拉底對這種思維方式有過陳述。他說,如果一個人願意不設任何觀念攔阻討論問題,則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找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加以懷疑,這種懷疑不是一種否定和停滯,而是一種問題的推進和推進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當一個問題被連續追問到第七次(我以為3次就夠),參與討論問題的人,要麼承認自己不知道,要麼沈默。這就是「蘇格拉底教學法」。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與笛卡兒的《方法論》整合思考,人們或許有理由在蘇格拉底的基礎上,即承認自己不知道和沈默的基礎上,加入一個人類直覺的信心。在最基準的問題意識上,人們只能靠信心推動,所有的知識在這裡失去了力量,惟有信心推動人類朝前走。

一直以來,人類似乎先驗的擁有這種理性的信心和信心的理性,也只有在這裡,人們或許才能理解理性主義(唯理論)的意義。與此同時,人們的科學精神只能靠細分能力來推動,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案時,要有別於問題意識的秩序,從終極命題出發,慢慢縮小焦點,進入在細分的分析過程,最後發現解決方案。

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那麼我們的方法論就應該是懷疑、是分析、是深刻的批評。聰明的你,是否願意從第七個問題開始,一步步去尋找你的答案呢?

儒家道家,你是哪家?/eaton


儒家道家,你是哪家?/eaton

人性總有我思故我在的自我存在想法,所以難以全然接受道家的出世觀,但入世的儒家讓人生過於艱難。因此「儒道互補」,中國古人心中幾乎都藏著儒道。

不過,中國民間有句笑話發達時是儒家,落魄時變成道家,白居易就是典型人物。林語堂更絕,他在《我的願望》說:「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佛教,而教義與自已相違背時,會說人定勝天。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經常改變信仰。所以他在〈失敗了以後〉一文說到: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在他失敗的時候。

我發現台灣人的道家思想濃厚,只求自保。說不定不是如此。我個人認為,身處現代,不能也無法獨善其身,要選哪家很困難。所以最好找志同道合之士,做利己利他之事,但記得聘請專家,DIY不適用於專業工作,而成員必須願意犧牲一點自主權,以保護核心價值。

或許您已知道儒家與道家的異同,不彷輕鬆一下,想想自己究竟如何,並思辨應該如何。

*儒家是進取,做加法;道家是謙讓,做減法。《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做學問講究積累,強調「益」,就是增加;而求道行道強調「損」,就是減損。

*《論語》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倫理觀念乃至歷史有著莫大影響,但《老子》更富思辨性和精神性,給出更多普遍性啟示。《老子》很可能是被譯為外文次數最多的一部中國傳統典籍,遠遠多於《論語》。哲學家黑格爾曾酸說:「想保有孔子在西方世界中東方大思想家的名聲,最好不要出譯本。」

*道家注重個人獨善,不以俗事為意,所以見首不見尾;儒家積極進取,入世兼濟,所以許多事蹟留存。孔子先教書,在魯國做了幾年官,不得志,於是周遊列國推行主張,還是不成功,最後回家教育學生,編訂古籍。司馬遷的《史記》最早為老莊作傳,但只記錄個別事件,沒有編年史。例如莊子,楚國大臣請他做官,莊子說願意像在泥中撲騰的烏龜那樣苟活就好。老子呢?只記載孔子問禮的事,老子答非所問,勸孔子去掉身上的驕氣和欲望,要深藏若虛。

*孔子到了五十歲才在魯國做諸侯之官,而老子是「中央高官」。可是,《史記》記載他看周王室不行了,就離開了。孔子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天下的局勢越糟糕,就越要挺身而出。

*儒家注重群體關係,但道家注重個體。儒家的政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要盡到各自的職責;父子要扮演好各自角色。其背景是,周摧毀殷商後,實施封建,將同宗同姓的諸侯分置各地,政治權利結構的高低與血緣尊卑親疏形成疊合關係,正所謂家國一體,這個想法籠罩中國數千年,殘害至今。

順便一提。老子和莊子的行事風格有很大差別,將老莊歸入道家,是後人自行搭配。班固在《漢書》將老莊兩位正式列在同一個「道家」屋簷下,但這兩位有知,一定莫名其妙。

《老子》著作五千言,按照《史記》記述,是老子看出天下大亂,不可救治,於是離開,行至函谷關,被守關人攔住,逼他寫出來。《老子》全是格言警句,「道可道,非常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都是智慧結晶,卻看不到老子的身影。

《莊子》則不同,根據司馬遷的記述,當時文字有十餘萬字,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晉代郭象重編和注釋的文本,分三部分、三十三篇,大約七、八萬字。

正因為這兩部書的差別,使得老子和莊子的風神很不同:老子是一位純然的智者,而莊子則情智兼備,從《莊子》的故事,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樂。莊子也對身體琢磨一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用喉嚨呼吸,而修行的人則是用腳跟呼吸,可能是練氣功將氣門練到腳跟吧。

參考一条課堂《精英必修的人文課》,任性出版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老子會如何看港民抗爭?/eaton


老子會如何看港民抗爭?eaton

看著昨天香港中文大學激戰現場影片,令人心酸,這些男女學生圖甚麼?其實不算激戰,是堵路不讓港警進校,這條路通往舊約聖經的逃城(進城者免罰)

香港當局聲稱開槍合理,而催淚彈也攻向學生宿舍了。爭取高度自治的初衷,會不會隨著死亡人數增加,導致仇恨蔓延?還是算了,就接受自己是普通中國人,沒有自治特權?

仇恨恐怖。一戰時鄂圖曼土耳其清洗亞馬尼亞,死亡最少100萬,期間3年;二戰時納粹德國攻佔波蘭,將200萬猶太人送進集中營,戰後不到1萬人,期間5年;70年代紅色高棉清洗超過150萬人,期間15年;90年代盧安達胡圖族清洗圖西族最少50萬,期間100日;99年南斯拉夫科索沃、波士尼亞被屠殺的穆斯林最少1萬,這是在北約眼皮下發生,前後1-3年。

然而看在老子的眼裡,掌權者不智。他在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白話是說,人民如果死都不怕,執政者卻蠢到繼續以死威嚇,有什麼用呢?反過來說,若人民怕死,只做了巧詐的事,就捉來殺了,從此就沒有人敢耍花樣了!常道才能決定誰該殺,若強要替天行道,就好比替木匠削砍木頭。這種越俎代庖,很少不會弄傷自己手的。

老子的意思是,人的自然死亡,是天道掌管的,但人間的君主無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線,悖逆自然法則。你不能代表上天行道,這權不屬於你,你代天去殺,少有自己不受傷的。

放在現代更是悖逆。究竟國家主人是人民或君主?只是越俎代庖者自傷手之前,多少人會先被弄死縱然如此,我相信天道,日子滿了,天道就會出手拯救。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關於歷史的審判


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
關於歷史的審判

1986年,住在美國克里夫蘭(Cleveland)的退休汽車工人John Demjanjuk被指控為納粹戰犯,是波蘭Treblinka集中營毒氣室守衛「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在1942-43年間虐待和殘殺集中營的猶太人。

Demjanjuk1987年在戰爭法庭被判處死刑。六年後,新證據顯示Demjanjuk不是伊凡,但他是另一集中營Sobibor的守衛,涉及27,900宗謀殺及同謀罪。他最後死在以色列。那是繼艾希曼(Eichmann)後最高調的納粹戰犯審判。

Demjanjuk引渡至以色列時約65歲。他看起來是普通的烏克蘭裔移民,在烏克蘭裔社區中人脈很廣,是勤懇的Ford車廠退休工人,有三個孩子又有孫兒。他是美國夢的poster boy。但就在進入暮年,失去美國藉,被送到曾加害的人面前。

那年,在集中營的Demjanjuk有想過會有這一天嗎?

大概不會。就像所有戰犯,相信只要贏了就好了,故把手無寸鐵的兒童婦女送進毒氣室眼都不眨一下。他們要避免這麼一天——他們手上的血換不到英勇勳章,只能換到唾罵﹑報復與審判的一天。

Demjanjuk一生不知道他要為自己做的事付出代價。演了半輩子的良民,但your history catches up with you(eaton摘自sherry cheng)

失智症知識/eaton


失智症知識eaton

1.失智文章很多,我收集、閱讀一些,在此找幾篇做簡要整理,有機會再補充,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若您懶得閱讀,不要看下去了,就讀這篇

十位醫師教你防失智

2.失智很麻煩,不管你聰不聰明(),又不能全面預防,而且無藥可醫,近年大藥企重金研究的成果都明顯受挫。

吳佳璇醫師精神科醫師給失智照護者的六大建議

3.雖然如此,還是可以從心智活動、壓力紓解、社交、運動與飲食獲得減緩。例如,斯莫爾醫師提出四個得到驗證的處方,能增進大腦與身體健康的策略心智活動、體能活動、壓力抒解及健康大腦飲食。吃少一點,吃對的油,如每週至少兩次的高脂魚,多吃抗氧化物高的蔬果,以及不要讓血糖高高低低,吃低升糖指數(GI)的醣類,如糙米、全麥麵包。

4.從一項大型長期的修女研究,多些心智思考與寫作,憂慮交給造物主,就算腦部嚴重斑塊病變,也能顯著減少症狀發生。

5.失智症的原因。缺乏B12是失智的常見主因之一。
*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腦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數目少,且神經元間產生斑塊及神經纖維纏結,慢慢損壞腦細胞。同時,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不足,腦細胞逐漸萎縮。

*血管性失智症︰多次腦中風造成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腦細胞死亡。東方人常見。

*其他原因︰其他腦部疾病,例如腦瘤、硬腦膜下出血、水腦症、慢性腦膜炎、神經性梅毒等;新陳代謝:腎上腺皮脂素不足、甲狀腺功能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藥物或酒精的影響;缺乏B12、葉酸。

6. 14歲以上的人每天B12的標準量為2.4微克。1個熟雞蛋就有0.8微克。每天3顆蛋就可補足B12。武田製藥的合利他命也可補充B群。不用怕蛋,與血中膽固醇無關。營養師可能說,紫菜海苔B12含量最高,但這是迷失,紫菜質量輕,吃不了那麼多。

蛋吃太多,真的會膽固醇過高嗎?別再相信流言啦!一天到底可以吃幾顆蛋
88歲老翁日吃25顆蛋 完全沒膽固醇過高和心血管疾病
『維生素B12』排行榜
B12排行榜如下(100)瑞士乳酪3.34微克。蛋黃1.95微克。乳清蛋白2.5微克。牛奶0.46微克。優格0.53微克。酵母醬(Marmite0.5微克。
防疲勞、中風 不吃這10種食物易缺乏B121.貝類2.肝臟類3.魚類4.甲殼類5.紅肉6.高含量豆類7.高含量穀類8.乳製品9.起士10.

7.維生素B12還有許多功效
例如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改善消化與吸收功能;調節膽固醇防止心臟疾病及高血壓,保持毛髮指甲健康;減少大腦萎縮造成的憂鬱及壓力;減少疲勞感和嗜睡;預防貧血;幫助預防及治療癌症,尤其是前列腺癌、肺癌、乳癌及結腸癌;

維生素B12功效(1) 缺乏維生素B12的問題
維生素B12功效(2) 防疲勞、中風 不吃這10種食物易缺乏維生素B12

8.補充營養要在發生失智症前

一篇《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的回顧研究指出,大部分營養介入的方法效果有限,如果有用的話,最好在中年,且尚未有失智症症狀出現前進行。

9.營養不均衡 當心失智找上門

素食者B12較容易缺乏。素食者小心!營養不均衡 當心失智找上門
新研究說少吃肉易失智?素食的朋友應該擔心嗎?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囤房稅有效嗎?/eaton

囤房稅有效嗎?/eaton

就目前各界的見解,囤房稅對抑制房價應該無效,可能我閱讀太少太膚淺,而這些見解的系統觀是否全面性,我也不知道。

我支持提高持有稅,以市價比例來說,台灣物業稅率(房屋+土地)不到美日的10分之1。但台灣擁有四間以上房子共12.6萬人(佔人數的2.1%),持有69.7萬間房子(佔房子的8.6%),在這種市場結構課徵囤房稅,效果很有限,除非稅率很高(不可能,所以這是操弄民粹啦),不然業主可以輕易轉嫁成本給承租戶。

我提過,台灣房價是商品價格,也是地狹人稠、全球電子業重鎮的市場定價結果,房價上漲主因是利率大降(也是年金問題的主因之一),導致資產評價膨脹所致。這符合學術理論,而且實證也是如此。就算不考慮過去各時期的公債殖利率、股市報酬不同,所以定存利率以外的風險貼水不同,實證也大致如此。

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不同意利率決定論,但他舉的例子忽略國外的持有稅、公債殖利率跟台灣不同,而且人家的房子很多是木造或興建成本高,折舊成本率也不同,所以從時間序列來說,房價與利率之間的關係並非線性。

在我看來,抑制房價的治本之道,除了廣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就是力求區域平衡發展,讓大家在其他地區可以找到好工作,大台北的房市需求就會下降,而負荷減輕,對台北人也有好處。

平衡發展不容易,不然東京首爾的人口集中度就不會比台北高。雖然如此,還是有可為之處。就像再過兩年,中科院的飛彈研究基地要遷到民雄森林公園,粗估員工增至2千多人,可以帶來6千人居住人口,若持續發展,可預期產生群聚效應。


順便一提。當年民雄的中正大學,不應該討方便設在偏僻的豐收村,而是在民雄森林公園(可徵收附近農地),這樣才可以形成大聚落,就像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順便說個小故事。當年中正大學的土地是五穀王廟捐的,而捐給廟方的陳家害怕被國民黨搶奪,所以二戰後假捐給廟方。所幸,最終還是捐給社會。這是我的一位同事跟我講的,他是陳姓家族的一員。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螞蟻之害處理經驗談

螞蟻之害處理經驗談

由於隔鄰種竹子,家裡蟻害嚴重,飯放在流理臺,不久眾多螞蟻爭食,床上也爬,臉部 頸部 耳部 腳部都戳死螞蟻,5年來噴了約   50 罐殺蟲劑都沒用。

如今看來已獲得控制,茲將經驗分述如下

1.決戰千里之外:與隔鄰竹林交界處,將側牆縫隙填滿,正面牆無法填,在鐵窗塗油,鐵窗下縫隙填滿一段,並定期噴油性白蟻劑,鞏固外部防線。
2.隔絕進入機會:矽利康填補縫隙,包括窗戶(含噴油性蟻劑)、門縫(塗凡士林,然後噴油性蟻劑)、冷氣機管線進入房子的縫隙。
3.封鎖築巢機會:矽利康 填補縫隙,包括插座、牆壁裂縫 浴室排水孔(含與混凝土縫隙電線箱 門檻邊縫。可用硼酸製劑(奧除)吸引螞蟻,了解縫隙所在。
4.清理戰場:以硼酸製劑連環殺,隔幾天,才以殺蟲劑消除餘黨。浴室地板也藏不少,需要每塊磚的四週邊都噴殺蟲劑,落水管內也要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