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該修商家未開發票的檢舉辦法(eaton)

該修商家未開發票的檢舉辦法

陳振東

本人在大台北地區發現:門庭若市的商家門口,經常貼著「免開統一發票」標章,多年如一日。依規定,每月營業額達二十萬,就要開立發票,難道這跟「開冷氣不關門的商家」要受罰的規定一樣,只是形同虛文?筆者認為,逃稅行為不只是逃稅,當企業主享受低稅率或藉機逃稅,而窮人只能自生自滅,賤民只配品質低劣的公共服務時,社會會瀰漫「人吃人」的投機風氣。黑心食品不就是投機風氣下的產物?

依財政部統計,去年查核逃漏稅案件,不含罰金的補稅金額為22億元,只佔同年度三大稅:綜所稅、營業稅及營所稅的0.2%。這麼低的比例,除了財政部的官員,會有誰相信實際就只有這些?

內行人都知道,沒有查不到的假帳,查核績效不彰的主因是:查核人力嚴重不足與民眾不拿發票。本人建議,除積極增加查核人力、提高發票獎金外,請財政部修改檢舉獎勵辦法,只要是免開統一發票的商家,民眾提供門庭若市的照片,就可以向國稅局檢舉通報。若國稅局確認應開立發票,即可適用檢舉獎勵制度,核發檢舉獎金。這事不難,只要張盛和部長撥個時間,就可寫下一頁青史。

(嘉義縣民,企業顧問)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財政健全方案的效益是假的(eaton)

財政健全方案的效益是假的

陳振東

立法院三讀通過「史上最大加稅案」的財政健全方案,其中增加高所得者稅率四十五%的級距及兩稅合一股利扣抵率從一百%扣抵降至五十%,財政部預期可增加六百億元稅收。不過,不要高興太早,台灣的稅基漏洞多得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會收到多少還不一定。

若不信,我馬上公布一個大漏洞。大股東,特別是不必公開申報的非董監事,可以跟證券商合作,於除權息前,透過鉅額交易相互買賣股票期貨與股票,除權息後再買賣轉回,如此大股東可以規避綜所稅,證券商依稅法規定也不必繳稅。

台灣上市櫃市值約二十八兆,若其中十%利用上述漏洞,假設配發股息四%,就可以規避四百零八億的綜所稅。我不知道被加稅的九千五百位富人知道這件事情會不會服氣?但我一定知道,經常公開呼籲政府,要堵住免稅漏洞的張忠謀先生一定不會服氣。

(作者為顧問)

如何讓證所稅恢復公平正義(eaton)

如何讓證所稅恢復公平正義

陳振東

到底證所稅修正案是在本會期或下一會期修法已經不重要了。從台股過去20年的表現,任何投資人都知道,投資台股早就沒有超額報酬,能賺到的就是現金股息,約3.5%。股市會有大漲,都是因為之前大跌,長期能賺取價差的投資人少之又少。若只是看到股價上漲,就要扣證所稅,有何公平正義可言?

筆者認為,要讓證所稅彰顯公平正義,可以從投資人獲派的股息著手。目前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採兩稅合一,當初立法的意旨係為避免重複課稅。然而,這個制度的問題是:若個人適用稅率低於被投資公司的營所稅稅率,則獲派的股息可以退稅。因此,公司實際的營所稅稅率可因人而異,雖然他們都是同一家公司的股東。財政部告訴我們,公司營所稅有17%,其實是個騙局。營所稅17%本為公司應繳的所得稅,但卻可以因股東稅率不同,讓營所稅縮水。請問,這個邏輯通嗎?

此外,有人因繼承豐厚家產,以投資為生。在兩稅合一制度的保護下,只要適用的稅率低於營所稅稅率,就可退稅,以致繳的所得稅低的可憐。舉例來說,獲派股息200萬,可約退稅16萬,讓實際營所稅稅率只有9%;獲派股息300萬,可約退稅10萬,讓實際營所稅稅率只有13%;獲派股息400萬,實際營所稅稅率才能恢復原有的17%。問題是,以目前股票的現金殖利率3.5%計,能拿到股息200萬,其投資額至少有5700萬,擁有這樣資產的人為何稅率只有一點點?我們可以這麼說,因兩稅合一的錯誤設計,營所稅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如何調整兩稅合一?筆者認為,台灣最高的綜所稅維持40%、避免重複課稅可能是目前多數人的共識。在不打破這個共識的前提下,可以做的是:股息不再退稅,但併入個人綜合所得時只認列60%股息。如此,在沒有租稅優惠下,實際營所稅稅率可以確保在17%的「公平」水準,個人最高的綜所稅也可維持在目前的40%。

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遺產稅已經被降到10%。當初大降遺產稅稅率的原因是為讓資金回流。但資金回流了嗎?大家心知肚明。沒有人公開道歉負責,就跟規劃錯誤的證所稅一樣。筆者呼籲,有良知見識的立法委員,應推動兩稅合一修法,讓證所稅可以恢復真正的公平正義。

本文刊於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923

本文作者曾擔任上市公司部門主管及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問題

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eaton)

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

陳振東 (童振東)

最近有立委主張,近兩成的勞工薪資已突破投保天花板四萬三千九百元,勞委會應打開天花板,讓有能力的勞工選擇更接近實質薪資的投保方式,規劃老年的安全生活。這個建議看似美意,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劫貧濟富。

勞保年金之所以會破產,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府長期將勞保費率壓在低水準,以討好資本家。討好之外,政府又不撥補資金缺口,實在很不負責任。筆者推算,以勞保保費與退休一次給付或是年金給付的條件來看,其保費的內部報酬率都在6.5%。然而,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的公債殖利率,早在民國89年就低於這個數字了,按理當時就應該逐年調整勞保費率來抵銷利率的下滑。過去十幾年來,利率逐步下滑到一點多百分點,基金操作績效頂多3%就不錯了。很不幸,政府什麼也沒做。

政府規劃年金制度,美其名曰是為提高社會安全,但其實是為避免勞保基金破產。我所言不假。看看最近的行政院的勞保年金版本,多數人可以拿到的金額遠低於最低基本生活所需,這樣如何提高社會安全?政府雖然規劃調整勞保保費,但那只能支應未來年金給付的資金缺口,過去十幾年的低費率造成的缺口根本沒有補到。如果政府早一點行動,改革調整也不至於刀刀見骨,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等待利率翻揚。

破產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少人在退休最後幾年才取巧提高保額,以領取最高的給付水準。這些人通常存在於加入職業工會的兩百多萬勞工及沒有制度的中小企業。筆者以田野調查估計,這些人高達兩百萬人。勞委會一直怠惰消極,無心解決這個問題,使得這次的勞保年金改革中,不投機的勞工被犧牲了。勞委會的方法永遠只是少量抽查、警告,但效果不彰。更不公義的是,不投機的低薪勞碌者領到的年金遠低於取巧者,而那些取巧者通常沒有工作,對國家稅收沒有貢獻。可惡的政府間接告訴大家,勞碌活該!

若打開保額的天花板,高薪者、取巧者只要加保幾年,就可以分走更多的餅,哪天又要年金改革,低薪勞碌者的年金會再次被壓縮。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敲下勞保年金法案之鎚、恭喜勞工之聲猶言在耳,才四年就進行刀刀見骨的改革,立委們也難辭其疚。因此,敬告主張打開天花板的立委,想好配套措施再來推動,否則將製造更大的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擔任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eaton)

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

陳振東

近年來,台灣社會批評勞工薪資低薪化不絕於耳。月薪不到3萬元的受僱者,高達 42%。1 996年台灣受雇者平均薪資(含非經常性)3.66萬,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幾乎零成長。對這3百多萬受僱者來說,未來只是灰色的夢。
對此,政府鐵口直斷:勞工附加價值不高。馬總統國慶時指出,要突破薪資停滯,產業要走向更高附加價值。最近又說:「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桃園縣產業總工會顧問盧其宏批評這是「勞動渣滓學說」。筆者也參一腳,這是「剩餘價值學說」,勞工只配剩餘價值。經濟部長施顏祥答詢新人起薪40K時表示,如果大家都從事比較高值化的工作,才有可能。更早,政務委員管中閔聲稱,基本工資是否加滷蛋,讓他陷入天人交戰。
勞工低薪的原因是什麼?是勞工附加價值不高?或是資方剝削,未合理分享利潤?或是勞方之間的薪資分配不均?筆者提出個人的見解。
1. 勞工低薪在於政治,跟附加價值不一定相關:
台灣智庫吳啟禎指出,10年前南韓製造業工人實質月薪與台灣相當,10年後南韓為台灣的2倍。同期間,台灣、南韓的實質經濟成長率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差距微不足道。因此,就韓國的例子,薪資跟附加價值無關。當然,韓國大集團薪資高,其它公司還是低薪。韓國物價水準至少比台灣高30%。
前一銀董事長黃天麟指出,台灣1999年海外生產比重為12.2%,之後政府失策,廠商快速外移中國,2011年升至50.5%。製造業快速空洞化,接替的服務業基本薪更低,升級緩慢,雇主自然能主導薪資。
2. 沒有證據顯示,資方未合理分享利潤。過去15年來,資方分享利潤給受雇者的趨勢沒有顯著變化:
筆者不採用受雇者佔GDP比例評估趨勢,因為它會受到其他構成GDP項目變動的影響。
筆者也不採用單位勞動力成本及生產力的變化,解釋薪資水準是否合理。台灣過去15年來單位勞動力成本跌幅將近一半,但2011年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力比2000年增加72%。有人依此聲稱,是台灣勞工薪資偏低,不是公務人員偏高,藉以反對公教薪資福利改革。這種分析忽略一二十年來台灣產業結構的明顯變化。所謂單位勞動力的「單位」已不適合做時間序列比較。同時,生產力是由所有(總)生產要素貢獻,勞動力只是其一。實務上,生產力的增加除由勞動力貢獻外,多由資本支出、技術變革、自動化設備、產業結構變化、國際分工或內部價格移轉造成的,因此這種分析並不客觀。
筆者採用台灣受雇者薪資總額與企業利潤總額的相對比例,以評估資方分享利潤給受雇者的趨勢。該比例由1995年的1.60,一路降到2010年的1.26(如下表),台灣受雇者薪資分配似乎越來越低。惟依中華徵信所統計,台灣企業從1996年起逐漸在海外生產,目前在中國雇用1443萬人,每年支付1.59兆台幣薪資。考量這個因素,2010年相對比例調整後為1.58,與1996年相較,變化極微。不過,做為比較基礎的1996年,當年薪資是否合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台灣受雇者薪資與企業利潤相對比例(單位:百萬台幣)
年度 受僱者報酬 企業利潤 相對比例%
1996 3,994,101 2,487,404 1.61
2000 4,893,571 3,519,057 1.39
2005 5,436,252 4,095,325 1.33
2010 6,078,759 4,822,788 1.26
3. 勞方之間的薪資分配相當不平均:
觀察台灣上市櫃公司年報,高階主管薪資比基層高30倍相當素常,不少企業甚至高出100倍。30倍是什麼意思?低薪者工作一輩子,只配高薪者一年收入。一年是何等匆匆!令筆者心酸!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高管薪資比一般員工高20倍,企業經營長期會出問題。專欄作家庫爾特?安德森今年曾在紐約時報專欄寫到:自由未必越多越好(The Downside of Liberty)。他說道,美國總統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第二行標榜的人權,就是個人主義。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簽署38年後說,利己並非道德的一部分,它是美德的唯一大敵。美國利己的個人主義從60年代起一直擴展,到最近發生金融危機才稍收斂。
因此,高管的利己主義造成薪資分配不均,是台灣基層薪資偏低的主因之一。台灣上市公司的高管經常是大股東,他們給自己高薪,並循私安排家人親戚當高管領高薪。裙帶關係算進來,薪資分配更加不均。為了對所有股東交代,壓低基層薪資,讓他們領剩餘價值是最便利的方法。
接著,筆者分享勞工低薪化的突破之道。
1. 政府不能老當鳥龜:馬總統的「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是鳥龜講法。筆者要問老闆們:姑不論公司強弱,看看2010年的企業利潤,就算42%月薪不到3萬元的台灣勞工每月都加薪1萬元,增加的成本佔企業利潤比例不到10%,你們會陷入天人交戰嗎?薪資與企業利潤不是零和遊戲,水幫魚,魚幫水會發生,屆時你們也與有榮焉。
2. 深化公司薪酬委員會的效能,表揚優良企業,揭發血汗公司:公司的薪酬委員會已施行一段時日,可曾遏阻肥貓群聚?可曾發揮興利功能,保護基層薪資?筆者建議,公司年報必需增加揭露:高薪者薪資獎金佔總薪獎及公司利潤的比例,非主管職員工佔的比例,以及非主管職員工每人平均年薪。依年度,把上開資訊公佈於網站。照顧基層表現良好的企業,政府應比照辦金馬獎的規格表揚,讓老板們見賢思齊。表現不佳的在網站列表揭露,讓他們產生改善壓力及羞恥感。
3. 政府要勇於啟動租稅重分配功能,因為道德勸說可能無效,資方可能無動於衷:政府將低薪推給附加價值既不道德,也不負責。台灣賦稅佔GDP比例只有OECD工業國家的一半。台灣企業有效稅率僅11%,遠低於已經夠低的名目稅率17%。偏富人的經濟,在低薪環境更顯刺眼。這一點,筆者給予嚴厲的譴責。
4. 以促進產業創新為首要任務:大企業有資源,有能力創新。中小企業雇用70%的勞動人口,但長期不被重視,只能自生自滅。殊不知,中小企業若有政府諮詢單位提供產品定位與策略服務,配合台灣學界的技術能量,有系統尋找,要在世界取得高利潤的利基市場並不困難。日本深諳此道,他們有很多公司利基產品全球市佔9成,但大廠沒興趣爭奪,這很適於台灣中小企業。另外,產學合作績效一直不彰、風險投資日益虛弱、取得貸款的無形資產屈指可數,都是重要課題。

蘋果MAC要回美國本土生產了,台灣現今仍忙著吹噓ECFA,或忙著規畫引進外勞,提供優惠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這樣要提高價值,帶動薪資成長,只是狗吠火車。
(本文作者曾擔任國內上市公司部門主管及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笨蛋,重點不在資本利得稅 (eaton)

笨蛋,重點不在資本利得稅 (自由時報)

陳振東 101.5.30

最近證券及不動產要不要課徵資本利得稅,大家各說各話。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假議題。股市從民國八十九年漲到一萬二千點至今已二十年了,贏虧互抵,可有資本利得空間?不動產更不必講了,以中位數房價跟中所得相比,美國房價所得比約三至五倍,台北市已超過二十倍。高居的房價未來的資本利得在哪?執政者長期錯失良機,現在真要課已課不到多少稅了。其實真正不公不義的,是已連續十二年財政赤字的政府!

眼前的重點已不在資本利得稅!以義大利、希臘的經驗,重點在於查逃漏稅。據估計,義大利一年逃稅金額約三千六百億美元,希臘約三百億美元。這些金額足可免於財政危機。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總理榮科(Jean-Claude Juncker),曾經批評希臘是一個「腐敗的國家」。從富商巨賈到小本經營的商店,各行各業逃稅的問題都很嚴重。多年來政府始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嚴格執行稅法。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說,拉加德批評希臘人「企圖逃稅」,比起因經濟問題與撙節措施而受苦的希臘人,她還比較同情非洲貧童。

根據台北大學蘇建榮教授等國內學者研究,台灣綜所稅各類所得短漏報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九%之譜。這跟財政部查核營業稅僅五%逃漏額、去年查核總逃漏稅額五七七億元比較,相差甚遠。民國一百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實徵三千六百億、綜所稅實徵三千四百億及營業稅實徵二千八百億,若以短漏三十五%推估,可能逃漏稅額達三千五百億,這才是財政部要努力的重點,猜測可能的區區一百億證所稅豈能相比!

國稅局過去查逃漏稅確有收獲,但稅網一直破了大洞,主因在於民眾沒有索取發票的習慣。要民眾養成習慣,一定要大破大立,不能小家子氣。筆者建議,首先,除攤販外,所有商家都要開發票。到處免開發票的商家,反而讓民眾養成不拿發票習慣。當然商家報稅門檻仍可沿用現行規定。其次,依可能的逃漏稅額作為基礎,提高發票獎金。以一般大型買賣業每年提撥稅後利潤的三十%作為來年廣告費為標準,乘上可能逃漏稅額三千五百億,每年按理應提撥一千億獎金,然後逐年遞減,而不是現行不到百億的獎金預算。其三,若逃稅是犯法行為,不拿發票者是不是共犯?是否應有罰則?稽徵人員可否現場查核,就像警察抓闖紅燈一樣?其四,大量補足查核約雇人員,以改善現行需限時限量完成案件所造成的品質不佳窘況。

若政府當局一再蹉跎,又執意用十六兆潛在政府負債的半數來支付軍公教退休金,台灣成為歐豬,時日不遠!

一位企管顧問的悲憤 (eaton)

一位企管顧問的悲憤 (自由時報 2012-10-16)

陳振東 (童振東)

最低工資只加顆滷蛋,但政府沒有令人信服的說明,就被無情拒絕。公諸於世的,只有管委員的天人交戰,以及陳揆在商業周刊專訪提到,他很汗顏,沒有領最低工資人數的確切數據。現在,政府不保證給付將瀕臨破產的勞退金,而弱勢只能默默不安地面對勞退金不定期的縮水。台灣弱勢的輓歌已經響起。為此我不禁流淚,並憤怒。

悲傷憤怒是因為:賦稅署預計台灣今年政府歲入兩兆四千億元,除民國八十九年泡沫年外,今年歲入是歷史新高,比十年前民國九十一年的一兆八千億元高了三十五%,比過去十年平均高出四千億。人民給的愈來愈多,軍公教保障越來越穩固,但弱勢的基本生存權呢?過去十年最低工資只調十八%,但民生必需品的通膨呢?

其次,民國一百年營所稅三千六百億,也在歷史高檔,比過去十年平均兩千九百億高約二十五%。若免稅不計,以稅率十七%推算,企業稅前利潤至少兩兆。就算所有台灣勞工都加一顆滷蛋,每年頂多三百億,相對企業稅前利潤不到二%,為何會陷入天人交戰?為何沒有確切人數就無法決策?

其三,與台灣產業結構類似的韓國,最低工資已兩萬五千元台幣,明年仍要再調漲六%,就算依購買力平價設算,難道台灣的政府要說,韓國不能再漲了吧? 其四,弱勢勞工沒有存款,勞退金每月一萬多元只是基本生存權,政府卻無力保障。台灣政府寧願放任課稅收入只占國民生產毛額十三%,在賦稅署採樣的二十個比較國家中敬陪末座,那些國家的平均是三十五%,韓國也有二十五%。 告訴我,有誰不悲傷憤怒?

建立面對台灣財政危機的共識(eaton)

建立面對台灣財政危機的共識

陳振東 (刊於想想論壇)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要解決問題,要先認真弄清楚問題的本質,不然只會徒然無功。就我個人觀察,台灣社會對於現在的財政危機沒有共識,不同階層各說各話,甚至情緒漫罵。這對問題解決是很不利的。歐盟問題國家的債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那些國家難道沒有鄂鄂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大聲疾呼一定要儘速改革?然而,最終問題還是演變到不堪的地步。台灣應該學到教訓。我們沒有多少時間蹉跎,危機不儘速週延解決,將面臨長期動盪,不在贏者圈內的多數人,會像蔡英文女士在「面對台灣財政危機」文中提到的,貧窮問題愈形嚴重,而且代代遞延,讓後代子孫淪為難以翻身的「貧窮世代」。因此,有識之士應釐清危機下的事實,討論並修正,並強力對外界宣傳,以利形成社會共識。有強大共識,就不容漫罵掩蓋事實,也不容政府為討好選民或特定族群,提出治標不治本或治短不治長的煙霧彈政策。到底財政危機的關鍵事實是什麼?我不是專家,但我願拋磚引玉。
事實一:改革必需是全方位,若只針對局部,無法解決問題。2011年底國家未來需償付債務為6.7兆元,上升速度愈來愈快,加計潛藏債務15兆元(軍公教退休金8兆元、勞保6.3兆元),未來需償付債務超過21兆元,是GDP的1.6倍,已跟希臘同等級。三大塊債務都在6至8兆元之間,都要好好處理,都不能偏廢,否則未來會被被遭逢不利的某方激憤抵制,人民對國家的信任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

事實二:退休金危機發生的原因在於制度設計偏差,獲益族群不應受到尖酸刻薄的指責。但偏差就要改革,不應容許被扣上階級鬥爭的帽子或以陰謀論來阻止改革。根據退休保險基金精算報告,勞保基金最適費率為27.8%、現行上限僅13%;退撫基金軍職最適費率為36.7%、公務人員40.6%、教育人員42.3%,但公務人員費率上限僅15%、軍職與教育人員僅12%。
最近政府取消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有人義憤填膺,有人調侃見不得別人好。甚至連某退休教授竟以陰謀論觀點指出,「民進黨鬥爭軍公教的方式愈來愈像納粹黨,利用勞工的屈辱與無知,扭曲事實與是非地將他們的憤怒導向特定族群 (外省人與軍公教)。」就邏輯來說,軍公教薪資福利行之有年,已成政府所謂的「慣例」,若民眾見不得別人好,怎會拖到現在才發聲?此外,「民進黨將他們的憤怒導向特定族群」是真的嗎?若是子虛烏有,民進黨應當澄清,免得情緒漫罵充斥,讓社會果真產生惡性的階級對立,政府也可藉機延宕改革。
事實三:公職人員的退休金偏高,且公職人員人事費用,已超過國家歲入所能負荷。依國際比較觀點,公職人員的退休所得替代率約90%,為工業國家之冠,OECD國家平均僅58%,更不說85制得領退休金的年齡通常僅55歲。依國內比較觀點,公職退休人員年收入約在70萬之譜,若家庭有兩口皆為退休公職人員,其年收入在賦稅署的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二十分位表名列前15%。甚至換個角度,台灣受雇者85%以上終其一生的收入竟比公職退休金還少。

然而最關鍵的事實是,公職人員在職及退休者、國營事業每年人事費用約1.2.兆,國家每年歲入僅2.4兆,以目前趨勢發展,10至15年後根本無力負荷。講白一點,不用再吵吵鬧鬧了,似是而非的信賴保護原則也不必談了,人民已經養不起了。何況,台灣產業競爭面臨挑戰、募兵制費用、民國114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年年攀高的社福預算,以及因少子化勞動人口轉折在即等不利因素,國家GNP極可能持續明顯衰退。如果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率不比照勞工,政府想繼續耍賴,國家被領垮了,官逼民反,民眾可能會走上街頭。
事實四:政府債務急速升高,但政府施政滿意度持續新低,那就少花錢吧!前主計長許璋瑤先生在「不願面對的國家財政真相」文指出,過去四年(2009至2012),各級政府支出平均每年比2007年增加4千億元以上,在收入並未同步增加的情況下,每年收支短差達4,104億元,遠高於2007年的454億元。這短差都需要舉債買單。

事實五:依國際經驗,勞保費率要儘速(最多分五年)大膽調升到OECD才不會倒的十九%標準,而企業界絕對有能力買單,何況這是他們以前應付卻未付的費用。勞保費率十九%與原預計十三%比較,每年會增加支出八百億,相對民國100年的企業利潤不到百分之二,影響數不高。政府不能再以經濟不佳為由,用封殺茶葉蛋基本薪的愚民方式,阻止勞保費率調升。不過,政府應對勞保採取最高六十個月平均設算基數,助長高薪低報或低薪高報、假投保等投機漏洞問題,加以徹底改善。


事實六:台灣受雇人員薪資並未偏低,只是產業創新不足(這是老板懶惰守成或國內產學資源未整合成功造成的)或是接製造業空洞化的服務業未快速升級,以致受雇人員受困淺攤,薪資成長停頓。因此,請不要用台灣受雇人員薪資偏低這個理由,阻止改革公務人員偏高的待遇。某位退休教授引用美國勞工局數據指出,過去十五年來,台灣單位勞動力成本持續在下降,跌幅將近一半,但生產力卻持續大幅上升,因此推論,不是公職人員薪資太高,而是台灣受雇人員薪資偏低。其實那是數字遊戲。不管是單位勞動力成本或生產力皆會使用『產出』參數,然不同時期的產出變動通常不是由勞動力決定的(美國生產力成長年化也不過4%),反而多由資本支出、技術變革、引進自動化設備、產業結構變化、海外生產分工或三角貿易租稅考量造成的。
台灣受雇人員薪資是否偏低,最公平的評估方式是與國際社會比較或是由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例評估。過去十五年來,台灣受雇人員平均薪資由1996年3.66萬提高至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後成長確實少的可憐。美國2011年的每人平均GDP為5.2萬美元,平均薪資為59,870美元,以台灣每人GDP平均2萬美元推論,台灣相對平均薪資應為2.3萬美元,折合月薪5.61萬台幣,比台灣目前實際平均薪資4.57萬高出22%。但考慮美國物價水準高出台灣70-80%,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台灣平均薪資沒有偏低。特別是,美國位居頂端者的薪資很嚇人,十分位平均薪資高低差至少5倍。

至於台灣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值,由1995年的1.60,一路降到2010年的1.26。乍看之下,企業利潤愈賺愈多(以前我也這麼堅決認為)。然而台灣企業從1996年開始在海外大量生產,所謂的受雇人員薪資並未包含海外,因此數據會失真。若以政大童振源教授的研究,台灣企業僱用中國勞工1000萬人,其在中國的薪資總額約為台灣850萬受雇者的26%,依此平減1995年比例,推估得1.27。若再考慮至其它國家增加生產,台灣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值變動不大。倒是IILO(2011)認為,有需要將工資帶動成長的發展模式形成全球規範 (來源:林慈芳,工資與經濟成長之分析:全球趨勢與臺灣實證)。

事實七:台灣賦稅負擔比偏低。台灣2011年賦稅佔GDP18%(含社會安全捐),只有賦稅署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的一半,連韓國都有25%。其原因是,短短幾年,營所稅及遺產稅遽降、外加兩稅合一,富人是最大受益者,不!是贏家。富人錢太多了,拼命買豪宅,帶動房價亂漲,成家青年買不買房都成為屋奴。台灣房地產稅只有美日的五%至十%,豪宅稅竟比管理費低,真是太看不起富人了。我們的財長竟然也附和說,這樣的幸福有何不可!
促產條例落日,又巧立產創條例,導致企業有效稅率僅十一%,遠低於名目稅率十七%。鼓勵創新事業當然可以,但累計盈餘至一定水準,就應逐年補足之前少繳的稅。賺錢才繳稅,資本家還是會很高興。此外,營所稅降為17%是錯的!民國100年營所稅三千六百億,處歷史高檔,比7年前二千四百億成長50%,這是企業盈餘成長的結果,為何還要錦上添花或是說是需減稅來提升競爭力?
另外,遺產稅是扭轉分配不公平的最後防線,政府卻隨便放棄!政府想收的資本利得稅,卻已錯失時機。股市從民國八十九年漲到高點一萬二千點至今已二十年了,盈虧互抵,可有資本利得空間?若有,也是扣取不當的短期利得,那也是不公義。不動產更不必講了,以中位數房價跟中所得相比,美國房價所得比約三至五倍,台北市已超過二十倍。若政府要採原始購入成本認列,實務上民眾也會在實施前自行買賣,作價成本。請問,高高在上的房價未來的資本利得稅在哪?

事實八:台灣每年逃漏稅額相當嚴重。據估計,義大利一年逃稅金額約三千六百億美元,希臘約三百億美元。這些金額足可讓國家免於財政危機。根據台北大學蘇建榮教授等國內學者研究,台灣綜所稅各類所得短漏報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九%之譜。這跟財政部查核營業稅僅五%逃漏額、去年查核總逃漏稅額五七七億元比較,相差甚遠。民國一百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實徵三千六百億及綜所稅實徵三千四百億,若以短漏五十%推估,可能逃漏稅額達三千五百億!
國稅局過去查逃漏稅確有收穫,但稅網一直破了大洞,主因在於民眾沒有索取發票的習慣。要民眾養成習慣,一定要大破大立。筆者建議,首先,除攤販外,所有商家都要開發票。否則到處免開發票的商家,反而讓民眾養成不拿發票的習慣。當然商家報稅門檻仍可沿用現行規定,不必無謂擾民。其次,依可能的逃漏稅額作為基礎,提高發票獎金。若以一般大型買賣業每年會提撥稅前利潤的三十%作為來年廣告費為標準,乘上可能逃漏稅額三千五百億,每年按理應提撥一千億獎金,然後逐年遞減,而不是現行不到百億的獎金預算。第三,若逃稅是犯法行為,不拿發票者是不是共犯?是否應有罰則?稽徵人員可否現場查核?第四,大量補足查核約僱人員,以改善現行需限時限量完成案件,所造成查核品質不佳的窘況。

最後,祈望各界先進,勇於釐清事實,以利形成社會共識,對政府可能的無心改革形成壓力,為避免國家陷入危機沉淪,建立重要的防線。

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eaton)

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

陳振東(本文作者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歐巴馬在勝選演說後的首場談話提到,要認真減少財政赤字,就必須減少支出與增加富人稅收。未來他將同國會領導人談判,討論未來十年增加1.6萬億美元的稅收方案。看看別人,想想台灣。台灣目前也面臨財政危機。目前大家的焦點在於退休年金的改革,減支與增稅似乎放在冷宮。減支與增稅通常是政治人物不願意碰的問題,台灣更是如此。難怪蔡英文女士呼籲,退休年金與總體財政的問題複雜而糾結,不是現有政黨與政黨、行政和立法等機制所能單獨駕馭,應召開國是會議共同解決。
然而,政治人物不願意碰,不代表對國家是好的,因為它可能暗藏不公義或重下未來危機的因子。很多人知道,台灣賦稅負擔比偏低。就算含社會安全捐,台灣2011年賦稅只有GDP的18%,不到賦稅署網站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值的一半,連與台灣條件接近的韓國都有25%。財長張盛和先生戲稱,這樣的幸福有何不可!問題是,財長沒有告訴我們,偏低的稅率是否有嚴重的負面效應?特別是,當前政府放任債務急速升高,無力減支,連縣市政府都宣稱編不出預算。這也間接表示,各項預算已明顯排擠,重要或具長期效益的計劃很可能會被短視或政治角力犧牲。

這樣的負面效應已在台灣各個層面漫延。例如,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先生最近在公視節目上表示,不少縣市政府的年度預算超過七成在支付公教人員的薪資及退休金,學校不堪用的課桌椅更新都發生問題!哈佛等名校畢業的新近助理教授月薪只有七萬元,跟不必工作的公教退休人員差不多,難怪人才流落國外。其它的負面更令人心驚。產創條例、兩稅合一、營所稅調降、遺產稅遽降幾年內一一現形,加上極低的土地稅、房屋稅,讓富人拼命買豪宅,讓投機者的投機成本低廉,帶動房價亂漲,青年不想成家生孩子,助長老人化危機。
那如何改善台灣的財政危機?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真正的改革是認真從各個層面出發,做有系統的改革。例如,要改革政府財政收入,各項收入的稅基、稅率皆需系統化探討,以為最適化的設計。筆者認為,若蔡英文女士所呼籲的『共同解決』短期沒有實現,基於選票考量與反對力量的制掣,真正的改革將延宕多年,其間無繼於事的零星、假的改革卻會經常出現。如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執行長理事會」會議上強調,許多人天真地認為,只從減少或刪除稅賦扣減額就能填補政府的稅收需求,但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達到白宮減赤方案中所需的1.5兆美元需求。

問題總是要解決。這需要各界賢達人士勇於發聲,為真正改革建立基礎。筆者願先粗談『綜所稅』的稅率設計是否合理,以為拋磚引玉。依賦研究稅署99年度的綜所稅統計資料,筆者發現幾個可能的事實:

1.台灣前5%家庭所繳的綜所稅,佔全部綜所稅的74%,有效稅率為21%。其股利所得佔全部股利所得的92%,因此他們也是資本家。台灣營所稅有效稅率約11%,因此可以推論,在兩稅合一下,前5%家庭所得的真正有效稅率在31%之譜。看來富人稅率不能說很低,當然做國際比較,往上調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然而最令人詬病的是,台灣有很多免稅所得,那些所得並沒有計入有效稅率計算,充滿優惠的營所稅有效稅率只有法定的六成多,土地房屋稅率低得可憐,有利炒作房地產,青年不敢成家生育等前面提到的負面效應已經漫延。

2. 台灣前5至10%及10至15%的家庭每戶每年平均所得分別為187萬元及144萬元,有效稅率為8.4%及6.9%。因前5%家庭幾乎囊括股利所得,故這兩個族群的有效稅率實在低得可憐。它只比排在後面所有的家庭的平均值5.2%高出一些些。偏偏這兩個族群高達五十五萬戶,這樣合理嗎?

3.有筆者的親友大膽假設,政府中高階主管剛好列在前述兩個族群當中,會不會是故意訂低稅率,以便自肥?公教人員聯婚的比例很高,若以公教人員平均月薪6萬元計,公教人員可真佔了一半?強調公平正義的政府,是不是應該請賦稅署以外的獨立單位好好研究一下?

4.前述兩個族群的收入在台灣相對是高的。如果能調整到台灣前5%目前稅率的一半,不僅能每年多收600多億的綜所稅,是不是也能藉此跟上世界潮流,為提高富人稅率立下比較基礎呢?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eaton)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

陳振東(童振東) (本文刊在想想論壇)

台北早晨的天光中,我隨意穿梭在敦化南路的人行道上。隨風飄落的無心花瓣,瀟灑地掉在我拎的便當提袋上。秋天第一道涼風早在一個月前從西伯利亞緩緩吹來,敦化南路的欒樹已褪去濃綠的外衣。在高高的樹梢裡,有些輕輕地露出淡雅嫩黃的披肩,一路風情萬種地向北向南展現豐收氣象,有些如火焰般的金黃,耀眼奪目,盡情投射繽紛的色彩。而剛割過的草香,也不甘寂寞,咨意直撲而來,舒醒我的肺葉。此刻正傳唱幸福的印記。幾年前,我全家到澎湖旅行,我的大兒子隨著導遊的示範,將酢漿草放在嘴唇上,一面快活地吸著草香,一面讓葉子迎風緊貼紅唇,也是傳唱相同的印記。台北人行道上形色雖匆匆,但仍然可以很幸福。

然而,同樣盤旋在我腦海不忍遽去的,是坐落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叉口旁的人行道,角落亮著國泰銀行招牌。這順著仁愛圓環、有美麗圓弧的人行道,是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之一,經常有國外人士行走其間。何其不幸,這裡的人行道地磚爛透的程度也是數一數二。曾幾何時,當年的馬市長發下海口,要用招搖的兩百億經費送走舊日的紅磚道。說是『招搖』,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剛過,很多人無家可歸,這筆經費當然少不了招搖成份。昔日的紅磚道確實不堪,然而送走紅磚道不到十年,現在的竟跟當年的紅磚道命運一樣。就我記憶所及,亞洲鄰近國家:日本、新加坡,甚至人馬雜沓的香港,她們的人行道根本不是這樣!當年市府監管不周與低落的施工品質肯定難辭其疚。為此,我不禁為我們美麗的台灣感到羞愧與嘆息。

滄海桑田。住在台北市的人都知道,人行道其實不到七年早就癢了。新的人行道剛舖不久,就有多處地磚不牢不固。從敦化南路到羅斯福路的和平東路兩側絕對是重災區。不知有幸或不幸,更多的老外穿梭其間。可想當然,當年的重災區如今已老態龍鐘。我常暇想,若是當年的馬市長能夠展現穿短褲跑步的衝勁,『腳踏實地』檢驗他誇下的海口,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如果跑步嫌累嫌慢,騎腳踏車也是不錯選擇。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重金改造、品質良好的人行道。我們失去更多的是,人民原本可以在人行道上精神抖擻、昂首向上、風光大步,向世人展現『品質台灣』的自尊與自信。可惜,當年的市府平白浪費等了N年才等到提升人民自尊與自信的支點。如今,不堪的人行道持續惡化。

找到一個『支點』真的那麼重要嗎?黑人領袖曼德拉在牢裡被關了27年,他入獄的第一天沒有怨恨。出獄的第一天就原諒當初處心積慮想殺死他的那些人。1994年,他當選南非首任民選總統,全世界媒體都看衰他,他面對的是最險惡的局勢:政治動盪、經濟蕭條、治安敗壞,以及嚴重的種族對立。他知道他必須重新喚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忘記膚色與隔閡,站在同一陣線,去感受共有的榮辱。他看到一個支點:被黑人仇恨的南非白人球隊,即將代表南非參加世界盃橄欖球賽。曼德拉相信,只要「跳羚隊」獲勝,全國民心就能團結一致。後來世人可以見證,曼德拉運用政治智慧,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說服國人放下仇恨,放眼未來,共同建設國家。世人可以見證,這種胸懷創造一段可欽可佩的歷史。署名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先生曾為曼德拉的故事─『打不倒的勇者』的中文版寫了一段話:『一個黑人總統穿著白人球隊的球衣一起為國家代表隊加油,在那個比賽上已經不分黑白與種族─這段歷史讓每一位看的人都會掉下眼淚,彰顯了一個族群融合的偉大過程。我提這個歷史也介紹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釋出善意、跨越鴻溝。』

我何等盼望,馬總統記得自己說過的話,記得自己曾經掉下的『眼淚』。台灣此刻是多事之秋,天空盤旋悲觀的氛圍。明明現行的勞工與軍公教退休金制度,會讓台灣像希臘一樣,國家破產、菁英出走、階級對立、年青人沒有未來,但是政府立場搖擺不定;即便眾多的法律學者勇於指出,所謂的『信賴保護原則』在這是邏輯不通的,然而不少既得利益者還是想著維護權益。在這個關鍵時刻,眼前在野黨的訴求─『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共同解決財政危機』難道不是能呼應馬總統希望我們學會的:『釋出善意、跨越鴻溝』?難道這樣的訴求不是讓全國民心能緊緊相連的『支點』?如果馬總統或為政治利益、面子,甚或無知,仍一意孤行,要再次浪費寶貴難得的『支點』,那麼台灣還剩下多少能讓民心相連的『支點』?

我認為,很可能馬總統會一路拒絕國是會議到底,很可能政府規劃的改革方案只是煙霧彈,片段微修現有的制度,繼續維護不公義的利益分配。然而,關心台灣的有志之士不能灰心,還是應透過多樣的策略與管道,繼續反對政府錯誤的作為。至少可以學習公元一世紀時被羅馬政府逼迫的基督徒,至死忠心,堅持到底,然後可以大聲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都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願大家相互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