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社會責任之五:從打開勞保天花板,談公民的社會責任@eaton

社會責任之五:從打開勞保天花板,談公民的社會責任@eaton

兩年前我以筆名投書「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阻止某立委提案取消勞保保額的天花板。提高保額很好,但要有配套,不然是劫貧濟富。投書刊出當天,我看到報導,提案立委在立法院質詢時,當場被另一名立委打槍,理由引用我的投書。提這事不在炫耀,是鼓勵大家對不公不義要勇於檢舉。   

目前勞保保額到頂者只有200萬多人,在職業工會投保者也有200多萬人,但後者在退休前最後幾年保額提高到頂,取巧領取最高給付水準。勞保局可能會說,他們無力阻止,在我看來是瀆職,因為只要花一點腦筋(例如,採全生涯平均,退休金費率提高),就可避免這類問題。投書字數限制,被刪掉很多。

------------------------------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 4:12) 
-----------------------------   
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   

陳振東   

最近有立委主張,近兩成的勞工薪資已突破投保天花板四萬三千九百元,勞委會應打開天花板,讓有能力的勞工選擇更接近實質薪資的投保方式,規劃老年的安全生活。這個建議看似美意,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劫貧濟富。   

勞保年金之所以會破產,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府長期將勞保費率壓在低水準,以討好資本家。討好之外,政府又不撥補資金缺口,實在很不負責任。筆者推算,以勞保保費與退休一次給付或是年金給付的條件來看,其保費的內部報酬率都在6.5%。然而,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的公債殖利率,早在民國89年就低於這個數字了,按理當時就應該逐年調整勞保費率來抵銷利率的下滑。過去十幾年來,利率逐步下滑到一點多百分點,基金操作績效頂多3%就不錯了。很不幸,政府什麼也沒做。   

政府規劃年金制度,美其名曰是為提高社會安全,但其實是為避免勞保基金破產。我所言不假。看看最近的行政院的勞保年金版本,多數人可以拿到的金額遠低於最低基本生活所需,這樣如何提高社會安全?政府雖然規劃調整勞保保費,但那只能支應未來年金給付的資金缺口,過去十幾年的低費率造成的缺口根本沒有補到。如果政府早一點行動,改革調整也不至於刀刀見骨,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等待利率翻揚。   

破產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少人在退休最後幾年才取巧提高保額,以領取最高的給付水準。這些人通常存在於加入職業工會的兩百多萬勞工及沒有制度的中小企業。筆者以田野調查估計,這些人高達兩百萬人。勞委會一直怠惰消極,無心解決這個問題,使得這次的勞保年金改革中,不投機的勞工被犧牲了。勞委會的方法永遠只是少量抽查、警告,但效果不彰。更不公義的是,不投機的低薪勞碌者領到的年金遠低於取巧者,而那些取巧者通常沒有工作,對國家稅收沒有貢獻。可惡的政府間接告訴大家,勞碌活該!   

若打開保額的天花板,高薪者、取巧者只要加保幾年,就可以分走更多的餅,哪天又要年金改革,低薪勞碌者的年金會再次被壓縮。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敲下勞保年金法案之鎚、恭喜勞工之聲猶言在耳,才四年就進行刀刀見骨的改革,立委們也難辭其疚。因此,敬告主張打開天花板的立委,想好配套措施再來推動,否則將製造更大的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社會責任之四:心理學實驗結果僅能重覆36%

最近心理學界做了令人敬佩的事。270位心理學家合作,重覆100項在三本頂級心理學期刊發表的實驗,結果只有36項結果跟原本實驗一致。

270位不是小數字,我寧願相信,他們的動機不是酸葡萄,更不是為報復而來。這批人盡了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這是一件美事:

1. 彼此合作:這270位拆自己台的機會不大,因此重覆別人的實驗,無非打破藩籬,彼此合作,為驗證真理而共同努力。
2. 勇於負責:社會科學研究結論的可靠度值得重視,特別是人類心理很容易受到內外部情境影響,而那些情境變數的交互作用可能不穩定,或不一定在每次實驗中出現,或出現新生變數,這些必須不斷重覆實驗才能證實,所以他們展現出勇於負責的態度。
3. 願意付上代價:以現在的價值標準,研究必需具備創新性,重複別人做的沒有多少價值,在知名刊物刊登的機會不大,所以是付上代價的。
4. 檢舉不避親:除非特殊題目,沒有期刊會刊登假設檢定沒有顯著性的文章,所以造假的動機是存在的。因此官官不再相護,而且若發現,結果跟原本實驗的一致性很低,這無非也是拆自己的台。
5. 對外界示警:既然結果的一致性不高,就間接跟大眾說明,不應過份信任單一研究的結果。
6. 做出不一樣的貢獻:這件事不僅給研究人員研究壓力,更指出未來的研究路線不能只侷限於創新,這也是思想的革新。
------------------------------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
270科學家合作,僅能重覆36%心理學實驗結果
Kayue 2015/08/28 18:27:00 發表於 • 國際

270名心理學家合作,重覆100項在三本頂級心理學期刊發表的實驗,當中只有36項結果跟原本實驗一致。結果顯示我們不應過份信任單一研究結果,而這項計劃亦展示了科學界的未來路向。

科學研究重視實驗證據,而任何證據都必須通過同行審查,在其他科學家反覆測試、確認可靠方被接納成為學界共識。據估計,每年有200萬篇科學期刊論文刊出,如何能確保這些論文的結果可靠,成為科學界的重要問題。

近日一項大型研究結果在《科學》期刊發表,270名心理學家合作,嘗試重覆過百項曾於頂尖心理學期刊發表過的實驗。結果發現,原本100項實驗中97項結果具統計顯著性,重覆實驗中這數字降到36項。如果把兩次實驗的數據合起來,則有68項,仍比原本的數字低。足見即使是具質素的研究,仍可能無法重覆實驗結果。

然而如何解讀這項研究,並不簡單。

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
學界早就有聲音質疑,現時學術出版的模式會令論文結果有偏差。
學術圈工作競爭激爭,有所謂「發表論文或消失」(publish or perish)的現象,令不少科學家都需要發表成果爭取研究資金。這使得科學家傾向發表創新的結果,而非重覆已有的實驗。

此外,我們傾向認為有顯著、正面結果(例如證實不同現象有關聯)的研究比較有趣,而使得其他具質素、嚴謹但結果並不顯著甚至負面的研究無法刊出。這可能是因為研究員自己認為結果不重要而沒有投稿,轉而花時間去其他研究上;又或是期刊方面認為這些論文不吸引,因此拒絕刊出。
上述因素使得在期刊上的論文側重在正面、創新的結果,此即出版偏誤。即使某個研究結果可能被其他研究否定,但基於出版偏誤,後者無法刊出。這會令學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夠辨別清楚哪些研究真正可靠,哪些不是。

2011年底,是次大型研究的計劃開始,由開放科學中心的社會心理學家Brian Nosek統籌。他找了世界各地多支研究隊伍,嘗試嚴謹地重覆三本重要心理學期刊上的實驗︰《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研究人員選取了三本期刊在2008年刊出的論文,用上這一年的研究,是因為足夠近而包含原創的結果,但又不會太新而可以比較論文的反應、引用數量等。最終在488篇論文當中,挑選了111篇論文分配給各支研究隊伍,總共做了113個實驗。這些實驗多數是論文中最後一個實驗,也有其他是按可行性或原作者建議而做。

為了確保重覆的實驗條件盡量跟原本實驗一致,研究人員聯絡了所有原作者,讓他們提供當時的研究數據、材料等,也讓他們檢視重覆實驗的設計。

研究結果
最終有100項實驗能在預定時間完成,研究人員分析結果,並跟原本實驗結果比較。雖然研究人員表明,沒有單一指標可以判斷重覆實驗成功與否,而且他們選用的五個指標亦非唯一,但整體而言如上所述,重覆實驗後統計上顯著的結果明顯較少。

不過研究人員亦指出,不應輕易把成功的重覆實驗結果視為印證理論,畢竟重覆實驗僅為驗證結果的其中一環,我們還需要更多不同的實驗去排除其他可能解釋。另外,也不應輕易因為重覆實驗失敗而否定原本的實驗,雖然他們盡力令實驗接近原本的設計,但還有無法控制的因素使兩者結果有別。

更重要的是,今次研究是首次大型、開放、有系統地審視心理學實驗結果的計劃,所有數據都放在網上。今次研究人員使用的系統,可以供學界日後使用。例如實驗人員可以把研究數據公開,增加透明度,亦方便其他科學家重覆實驗。

科學進步的動力
論文的結論指出,雖然人類希望有確定的結果、知識,科學卻不常提供,單一研究結果幾乎不可能徹底解釋一個現象。是次研究的原本實驗提供了初步證據,重覆實驗則提供額外證據,有時進一步確認原本的結果,有時則說明我們需要更多研究去查明真相。

科學進步是一個累積知識、降低不確定性的過程,但只有科學界對自身保持懷疑,科學才能進步。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始這項計劃,乃出於關注心理學的發展,以及相信這門學問的知識能為人類有益。而實驗的可重覆驗證,對此目標極為重要。同時,累積證據是科學社群自我修正的方法,而且這是最可能達致其終極目標——尋求真相——的方法。

參考: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1550/

原文: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Scientists replicated 100 recent psychology experiment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failed. (Vox)
We found only one-third of published psychology research is reliable – now what? (The Conversation)
Science Has Its Problems, But the Web Could Be the Fix (Wired)

社會責任之二:從台大的主管訓練,看學校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案例很多,不花時間,容我一一介紹。

台大最近舉辦一級主管參加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註),內涵跟社會責任有關。早上三場演講,下午分組討論。台大楊校長演講提到,希望用教育引領國家競爭力,積極參與國家政策溝通、決策,加值國家形象,推動整合性研究及校際、國際級策略聯盟,展現研究成果實績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增加社會影響力。

交大張校長演講提到,大學必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能發現和發展顛覆性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應用;能孕育和激發學生,使其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能與世界任何國家來合作和競爭;培養學生有令人尊敬的人格(Character)與品德(Integrity),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

我認為,台大校長提的「積極參與國家政策溝通、決策」與「展現研究成果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最能夠表現社會責任,因為過去這兩塊表現不佳,特別是為追逐個人國際學術成就,研究成果常與在地經濟民生無關(若是國際大師級另當別論);交大校長提的「培養學生Character與Integrity」最能夠表現社會責任,因為過去這塊表現不佳。只是不能光呼口號,要有實際有效的作為,因為台灣少子化與社會誘惑,加上社會榜樣不多,有能力者為省事常不開口(看看社會事件的反應就知道),造成培養學生Character與Integrity不易。
------------------------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傳道書7章8節)The end of a matter is better than its beginning, and patience is better than pride. (Ecclesiastes 7:8)
------------------------
註:摘自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臉書

台大首屆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

選在今年七夕情人節的特別日子(八月二十日),台大舉辦了第一次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邀請全校所有系所、研究中心主管們、以及一級主管共同參加。這是由人事室主辦的主管訓練活動,為一整天的課程,上午以演講為主,下午則以實務討論為主,能吸引近一百二十位主管主動報名參加,是非常成功的活動。

上午演講有三場,分別是楊泮池校長、張懋中校長、及郭位校長。活動一開始是由台大的掌舵楊校長向主管們說明台大未來的努力方向,楊校長以「Great University for Future Better」為主題,宣示台大的四大任務:知識創造、人才培育、社會奉獻、及創新創業,他特別提到高教體系中人才培育之重要,希望台大能用教育引領國家競爭力,積極參與政策溝通、決策,加值國家形象,推動整合性研究及校際、國際級策略聯盟,展現研究成果實績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創造實際價值,增加社會影響力。期待團隊合作,共同發揮台大人的優點,發展符合社會需要新亮點。

張懋中校長則以”邁向偉大大學--兼論理想的現代大學教育”大題目與大家探討大學教育的使命。張校長的經歷非常特殊,他曾分別在台大、清大、交大等三所大學獲得學位,隨後在美國就業、創業、及教學,有多年的產業及學術就經歷,八月初才剛從美返國接任交大校長,正是一番熱血想要改造台灣的高等教育,因此他花很多時間跟大家闡述他對偉大大學的認知,他認為偉大大學必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 能發現和發展顛覆性 (Disruptive)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應用; 能孕育和激發學生,使其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能與世界任何國家來合作和競爭; 培養學生有令人尊敬的人格 (Character) 與品德 (Integrity),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他更引用聯合國對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 「Learn to be、Learn to know、Learn how to learn、Learn how to deal with others.」與大家共勉,應身教重於言教,主動積極教育學生,能把學生教成:學而能樂, 學而能問, 學而能論, 學而能創,學而能群, 學而能行, 學能自尊, 學能自省,學能自愛, 學能愛人, 學用工具, 終身能學。張校長也分享許多他對高等教育的看法,非常具有啟發性。

郭位校長的演講有些出乎我的想像,他以「大學心件的理念與實踐」為題,直言高教的盲點與迷失,他非常推崇簡單的重要性,演講中提出不少例證說明教育過程中,並以工程訓練的思維,強調維持邏輯清楚明瞭的必要,認為簡單實為複雜的極致。他還特別為此次演講寫了一首名為”心件”的詩:心空教亦空,上心研乃心,硬體合軟體、總欠一心件。提示大家在推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維持初心、用心的重要。這首詩亦嵌進了教育家海德堡的現代大學使命: 「教研合一」。

下午的課程則是以分組工作坊方式進行,也是這次訓練的重點。設計的兩個議題分別是: 議題1:在大學追求卓越中,系所主管可以貢獻什麼?議題2:現有學術行政主管在執行上所遇到的挑戰與對策? 為了提高大家的專注度,並讓討論更有趣,我們還費心找了一個模擬個案,題目為: 你剛擔任為系主任,因缺乏適當的授課人選,不得不指派姚P教授一門一年級課程(過去五年他未曾教授該課)。姚P拒絕並打算繼續教另外兩門他教了五年的進階課程。姚P去年剛升等為教授。同時你也聽到其他同事的意見和抱怨:比起浪費時間教新生,姚P寧願專注於他的研究。這時你會怎麼處理? 討論的議題包括: What are the issue? What policy/ies or procedures apply? Who are resources can you call upon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or data do you need? What action will you take? What messages will you convey? With What words?

全體人員分成三組討論。結果很驚訝的發現不少同仁真的遇到過類似模擬的場景,也因此激發許多很有深度的討論和建議。大家都對一整天的規劃讚不絕口,都覺得收穫滿滿,不只對行政管理有助益,也認為對教學研究都有極大刺激。

這個研習營的緣起其實是,管院郭院長在與我共同思考台大未來管理經營策略時所談起的。我們發現台大的眾多主管們,特別是系所主管,竟有一半以上是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學術行政管理的歷練,而且主管上任後,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主管們會參加新任主管座談。因此,無論在行政資源整合、團隊效益、對外連結等等,常會發現主管在帶領單位和團隊上,不僅無法與企業界的主管相提並論,一般行政工作亦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更不用說要協助台大邁向卓越了。我們都覺得人的能力是要靠不停的學習才得以提升,因而提請楊校長同意辦理此項頗有意義的研習營。

感謝人事室在黃韻如主任的積極任事領導風格下,快速的規劃,更謝謝管院郭院長,出錢出力,率領廖咸興、陳忠仁兩位教授,參與籌備、引導討論。我們很慎重地開個數次的規劃會議,事後證明詳細妥善的規劃,確實極為重要。我在開場時,用了為一的一張投影片,上面寫著: 「優秀是卓越之敵!」,提醒大家忘記小我的優秀,才能成就大我的卓越。而在下午的結語,則引用俗語說的: 「徒有善意不足以移山,要用推土機才行!」並問大家,”學術卓越領導營研習之後,明天你將會做甚麼事情? 同時,你將會停止做甚麼事情? “,提醒大家別忘了回去後,真正的執行才是重要!

而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同仁在聽了校長們的演講後,深深折服於校長們的視野和見地。大家在討論到底是,原本就有這樣的遠見和能力,才能當是校長? 還是站上校長這個位置後,壓力和責任逼使他們成長,激發出此個人潛力,而有這些遠見?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後者,也才會提議辦這項吃力的訓練。我覺得是有責任心的領導者,在扛起責任後,開放心胸勇敢面對問題,所逼出來的能耐!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八成以上的台大主管們能共聚一整天,相信透過這樣的共學、訓練、交流,台大的主管們能有視野、有擔當的帶領台大師生一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借用張校長的話: Together we can go far!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9%99%B3%E8%89%AF%E5%9F%BA%E5%89%AF%E6%A0%A1%E9%95%B7/1383694918554214


社會責任之三:西方世界每年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

讀到這份報導,覺得蠻恐怖的。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刊出〈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而非更多的好處?〉,文中大膽指出,服用精神藥物或抗憂鬱劑的人都能夠停止服用,並且用更新、更安全方式治療,社會狀況將會更好。丹麥諾迪克柯克蘭中心的研究學者葛席教授(Peter C. Gotzsche)發現,西方世界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這些精神藥物的效果非常小,但副作用卻頗具傷害性。

如果這是真的,這是醫療大屠殺。治療有效是基本的用藥原則,難道治療的醫師會不知道無效仍繼續治療,是不負責任?我在網路讀過某藥師留言:他不給精神科用藥,因為精神科用藥是唯一“無法依據嚴謹的抽血數據”來給藥的科別,患者與家屬都有生活中難以面對的問題,所以才導致情緒與精神的失控,若是吃藥能改善狀況,為什麼還有精神科醫生自殺與發瘋的案例!(我覺得這點邏輯有問題,也可能是剛好藥物無效,但其他病不一定)

我曾讀過一些臨床實驗的報告,經常發現,改善其實只有一點點,但都通過顯著性檢定。因此我建議,吃藥時不妨閱讀藥物包裝盒內的說明書,通常有臨床實驗的摘要,若有上開情形,可以向醫師提出質疑。
………………………………………………..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

摘自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中央日報 (2015-08-25 16:17)

本報訊: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刊出的一篇辯論型態的評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而非更多的好處?〉文中推論並大膽指出,假如每位正在服用精神藥物或抗憂鬱劑的人,都能夠停止服用這些致命藥物,並且用更新、更安全的方式給予治療的話,這個社會的狀況將會更好。

丹麥一家獨立的藥物安全分析團體,諾迪克柯克蘭中心的研究學者,彼得.C.葛席教授(Peter C. Gotzsche),他發現,西方世界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這些精神藥物的效果非常小,但是其諸多副作用卻頗具傷害性。

葛席教授檢視過去關於抗憂鬱劑及失智症藥物的研究資料發現,這類藥物中的絕大部分,即使全面停止使用,也不會對病人造成任何傷害。研究人員發現,這類廣泛開立的藥物,其實在療效上明顯缺乏證據,許多病患也沒必要服用這類藥物。

葛席教授檢視了一系列研究抗憂鬱劑及失智症藥物的隨機試驗之後發現,與大部分人的認知相反。他檢視的這些試驗,幾乎沒有一個誠實地去察看藥物的「副」作用。同樣的,在臨床試驗中服用安慰劑的病患,跟那些真正服用藥物的病患相比,大致上生活品質是一樣的,這意味著精神藥物根本一開始就沒有效。

針對運用安慰劑進行控制組研究、對失智症患者試驗所做的綜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服用精神藥物、或是以非傳統方式治療的病患相較,有更多的病患因為服用FDA核准的抗憂鬱劑而死亡。非常類似的是,那些服用通過核准新藥的病患,他們的全因死亡率(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加總)比未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還要高3.6個百分點。

葛席教授寫道:「這些藥物的效益必須要非常高,才能合理解釋為何要使用它們,可惜它們的效益非常微小。」

製藥產業過度地對抗憂鬱劑研究進行人為操控:許多人死於精神科藥物,如果沒有這些藥物,人類的狀況會更好。

大部分製藥產業所資助、偏坦精神科藥物的研究,傾向於大幅度地將取樣群體及試驗資料加以扭曲,導致實驗結果失去意義。根據諾迪克中心的數據顯示,低報死亡案例是臨床試驗中另一個主要問題。此機構估計,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其自殺率比FDA公開通報的數據還要高15倍左右。

與此同時,醫師仍持續開立精神藥物給那些實際上沒有需要的病患,導致過去十年西方世界大約五百萬名病患因這些藥物而死亡。製藥產業對醫師進行遊說,鼓勵他們開立這些致命的藥物給病患,以收取現金賄賂、接受休假招待、美食款待,並收取其他高價酬謝。

這一切,再加上病患通常被藥廠贊助的研究操弄,而去服用這些有害藥物的事實,已將精神藥物製藥產業腐敗的真相赤裸裸地端上檯面。精神藥物已被證實會摧毀腦部,而這些藥物大家唯一感受到的好處,就是提供一個暫時、卻不持久的解脫。

葛席還說:「既然這些藥物沒有好處可言,我猜測我們幾乎可以停用所有的精神藥物,也不會造成傷害––丟掉所有抗憂鬱劑、過動症藥物、以及失智症藥物……並且只使用少部分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及苯二氮平類鎮靜藥物,這樣我們人類將會更健康、更長壽。」

抗憂鬱劑沒有用,他們常常讓已經很痛苦的病人,變得更痛苦

雖然葛席的論點相當具爭議性,但是當抗憂鬱劑繼續因為校園槍擊案、墜機事件,以及其他不幸的事件牽扯不清,而佔據頭條新聞版面的時候,這則研究評論的確來得及時又切中要點。即使這些新聞通常被歸咎於恐怖份子攻擊或擁槍問題所致,這些不幸事件仍然是強大的例證,可以用來終結抗憂鬱劑的騙局,讓人們從製藥產業的技倆中醒悟過來,不再受害。
    
雖然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製藥業基本上就是會捏造精心設計的研究資料,意圖讓他們要測試的不管什麼藥物,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面都得到正面的實驗結果。一旦進一步分析,不管怎樣,事實非常清楚,這些藥物不但沒有他們所宣稱的效果,甚至一直在傷害許多病患。

葛席教授最後做出以下結論:「因為精神藥物一旦長期使用,其傷害性甚巨,它們應該幾乎只能用在病況的急性期,而且一定要附帶堅定的計畫幫助戒斷,才能在急性期使用,但是這種計畫對許多病患來說,有其難度。」「我們需要新的指導原則來面對這件事,我們也需要廣設戒斷診所,因為許多病患會對精神科藥物產生依賴,包括抗憂鬱劑在內,他們需要幫忙,才能緩慢且安全地戒斷這些藥物。」

資料來源:《自然通訊》、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原文網址:http://www.naturalnews.com/049860_psych_drugs_medical_holocaust_Big_Pharma.html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從波多野結衣代言案,談企業的社會責任

首先,我要強調,我已見po文表達立場(註1),我既不是意見領袖,臉書也沒幾個人看,沒必要另寫一篇。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兩極,各有不同的正義觀,但不能因此放棄對正義的追求。所以,本文想提供一個思考模式,反思此事的意義。

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中陳述,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對我們的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註2)。既然要談理性思考,必須先從企業經營的目標談起。

2005年去逝的彼得杜拉克,是管理學界大師中的大師(guru’s guru)。他反對「企業利潤極大化」,因為利潤不能解釋所有的企業活動與決策之原因,只是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之一。他提出企業經營有8大關鍵目標:市場地位、創新、生產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獲利能力、經理績效與培育、員工績效與態度以及社會責任,之後幾十年,管理學界不再有人提出新的見解。

杜拉克紀強調經理人必須人格正直,否則就像不定時炸彈,輕者追求短期利益,重者徇私掏空公司。杜拉克似有先見之明,剛進入21世紀的2001年爆發安隆(Enron)案,擁有千億美元資產的美國第7大企業一夕破產。台灣不遑多讓,陸續出現博達、遠航、力霸、陞技、東隆五金、大同、銳普、訊碟、東洋……等公司的舞弊掏空,乃至追求短期利益,產生食安問題的味全。案例多了,2011年本土首本「鑑識會計」出爐,專門介紹「預防與調查企業內部風險及不當行為」。2013年法務部調查局移送偵辦經濟犯罪共1087案,涉案金額臺幣2302億元,移送嫌疑人3345人。

講到這裡,無非強調經營不顧慮社會責任或長期利益,最終讓企業成為泡影。發生「波多野結衣代言悠遊卡」事件時,悠遊卡公司聲稱是由大數據發現市場價值,不知道她是誰;而柯市長回應「曾跟董事長戴季全說,業務要成長100%,但是怎樣做我不會管他」,顯然都把企業經營的關鍵目標縮成1個:獲利能力,而悠遊卡公司只思考新增的市場價值,沒有考慮是否造成其他顧客群流失(主要是新興支付工具市場)。這是第一個要被檢討之處。

其次,要釐清本案爭議,我們必須回答:悠遊卡業務涵蓋交通運輸及支付工具,顧客涉及老中青少,這個行銷案對企業整體業務的正負面影響為何,特別是對市場地位、獲利能力以及社會責任等關鍵目標,而社會責任涉及複雜,至少包括政府政策、文化、社會、安全、法律、環境等層面。

或許我們需要思考以上兩個問題,才能深刻表達正義觀。對公股佔一半的悠遊卡公司的股東而言,經營不善是不正義的,而股東包括社會大眾。

註1:請見po文「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我的見解是,1)這事應由社會公斷,不是誰或特定群體說了算。2)我採保守主義,以台灣現況,負面大於正面。3)難道沒有更好的策略?4)波小姐要回饋台灣,我百分百感謝與支持,但不是這類的代言。
註2:請見po文「惡言批評講出事實的人,肯定不正義!」

真蜂蜜、假蜂蜜,破除3大迷思!

真蜂蜜、假蜂蜜,破除3大迷思!如何買到純正蜂蜜?(附圖)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599&fullpage=true

從日月光收購矽品,看人生這場戲@eatontung

從日月光收購矽品,看人生這場戲@eatontung

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矽品表示回絕,並選擇跟鴻海結盟對抗。
http://udn.com/news/story/6/1151630-%E6%97%A5%E6%9C%88%E5%85%89%E6%94%B6%E8%B3%BC%E6%A1%88-%E7%9F%BD%E5%93%81%E5%AF%A9%E8%AD%B0%E6%9C%83%EF%BC%9A%E5%83%B9%E6%A0%BC%E5%A4%AA%E4%BD%8E

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個案子學習,在人生的舞台上演戲:

1. 霸氣就不能小氣:收購喊得大聲,是很霸氣,但溢價僅0.29%,不只小氣,也不符市場經驗。既然要精打細算,總給個願景,不然人家為何要嫁給你?
2. 很沒有誠意:最近股價動盪,股價可能不是公平價格,怎會選擇兵荒馬亂之際,跟人家提親呢?若認為時機適合,總給個證明吧!再者,人家又不是經營不善,不事先跟人家照會,採敵意併購,為何要嫁給你?
3. 不殷勤:就算到市場買股,也得寫評估報告,收購案竟然從頭到尾,沒有看到整併的效益評估與潛在問題處理,如此懶惰不殷勤,如何取得支持?
4. 不光明磊落:日月光聲稱純屬財務性投資,並無介入經營公司計畫。任誰都知道,這戲演得太假了,誰會不知道是為整併鋪路。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光明磊落?
5. 聰明反被聰明誤:自認聰明者,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但世事難料,沒有誠意溝通的結果是,百密至少一疏。先稱收購目的在於尋求建立合作基礎及機會,卻不小心露餡「半導體產業加速整併趨勢日益明顯」,前後矛盾,反而落人口實。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免費東坡詞線上課程

我花過一些時間介紹蘇東坡的定風坡,從他的一生,讓我們看到,如何迎向現實的挑戰及不斷探索追尋,並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掙扎。對我而言,沒有信仰,只靠著自己「定風波」以及尋求生命的安頓,終究虛空的虛空。然而蘇東坡的詞作是美的,也可以帶來生命的省思。

免費東坡詞線上課程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dpc
...........................
臺大的劉少雄老師將「東坡詞」課程搬到 Coursera 線上了。課程須繳交作業三份:

一、請以一位音樂文案寫手的身份,以白話文撰寫一篇文長五百到八百字的東坡行銷文案,表現形式不拘,唯以A4大小為限(可設計文案版面風格,加入插圖、排版設計等等)。(佔總成績30%)

二、請根據上兩週所教授的詞篇,擇取令你體會最深刻的一闋詞,試著詮釋分析作品內涵,並寫出閱讀作品後的心得感想。文長八百字到一千字。(佔總成績35%)

三、請賞析一首東坡寫雨景的詞,內容需包括東坡詞作與其心境的分析描寫、你自己閱讀此闋詞的感受,並針對此感受提出一次遇雨的經驗,試著以自己的經驗和東坡對話。文長約一千字左右。(佔總成績35%)  

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eatontung

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eatontung

就算為了商業利益,規劃「波多野結衣代言悠遊卡」的行銷計劃人員,要不要翻一下教科書怎麼寫:行銷計畫的可行性分析,除了考量「市場價值」外,是不是還涵蓋:政府政策、文化、社會、管理、經濟(投入資源與融資)、安全、技術、法律、環境(對文化經濟生活生態等破壞與成本)等層面?行銷學教授要不要出來表示意見?

將大眾每天接觸的悠遊卡品定位為限制級,可行性如何?我簡單舉幾點:

1.需求涵蓋度:成人網路的市場價值,等同於整體市場嗎?所謂整體市場是指,悠遊卡觸及範圍不只交通運輸,還有超商、餐廳等支付範圍內的顧客。
2.社會認同度:經市場測試後,大眾能認同普及化商品有限制級嗎?焦點團體的座談結論支持認同嗎?若不支持認同,會不會造成形象危機?甚至影響整體顧客的忠誠度?
3.目標市場認同度:這個計畫可以帶動買氣嗎?其他國家的使用經驗為何?
4.經濟資源:台灣本土文創資源很多,外國人代言比較強嗎?會不會與政府鼓吹文創的形象衝突?
5.安全效應:對兒少的價值觀會不會有負面影響?包括性教育的誤會和迷思!
6.法律:主管商品分級與兒少保護法的官員看法如何?

既然公關推託「主事者並不清楚代言人的背景」,那恐怕主事者也不清楚自己在做甚麼。所以,錯了就錯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計畫吧!

最後,請教法律人士,你們聲稱很多人欺騙社會,包括經濟犯、政客,那才可恥,所以波多野結衣代言不是問題。如果這講得通,那麼我闖紅燈就不能開我罰單,因為到中國投資PX(純對位二甲苯)的通緝犯陳由豪,還有623億債留台灣沒有追回。
---------------------
後記:我認為,以台灣社會現況,這事負面大於正面,所以採保守主義。何況,難道沒有更好的策略嗎?當然,這事應由社會公斷(不過我猜多數反對啦 ),不是誰或特定群體說了算。至於波小姐要回饋台灣,我百分百感謝與支持她,但不是這類我認為負面大於正面的事。風聲鶴唳之際,味全產品也賣的全家,也因「社會觀感」不敢賣波卡。希望波小姐不要灰心,找其他管道回饋。

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eatontung

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eatontung

冷眼看來,各國文化是有高下。我相信,這些千辛萬苦的逃難者,以後會努力工作、學習,並盡其所能回饋「新祖國」吧!
自認優越的西方國家喜歡談人權,但證據呢?總不能自打嘴巴吧!土耳其收留300萬人,德國今年將接收80萬移民,其他國家會不會唯恐避之不及?台灣的能力又如何呢?
--------------------------
聯合國說,過去5年至少15場戰亂導致2014年5950萬的平民流離失所,全球每122個人就有一個人是難民。流落他鄉的難民1950萬,超過一半是兒童。從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專文說明難民在歐陸的主要移動路線,顯見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http://www.storm.mg/article/63730

總人口7800萬人的土耳其最厲害,收留300萬人(雖然有政治考量)。敘利亞內戰,760萬人民在國內逃難、390萬人逃往外國,在敘利亞邊境的難民營,規模與社區化程度堪稱國際榜樣。

接著是最近打開大門的德國。雖然德國新納粹(Neo-Nazis)等極右社團在Dresden遊行,抗議政府提供庇護,但總理梅克爾不為所動,聲稱德國今年將接收80萬移民。德國給的待遇最好,房屋設備現代化,2位共享臥室,提供免費健保和每天4小時的德語課程,每周還給400歐元(約台幣1萬4千元)生活補助。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europe/germany-opens-its-gates-berlin-says-all-syrian-asylumseekers-are-welcome-to-remain-as-britain-is-urged-to-make-a-similar-statement-10470062.html

台灣各行業的月薪資變遷 @eatontung

台灣各行業的月薪資變遷 @eatontung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0240/

我的心得是:
1.台灣薪資成長停頓,只有金融業、醫療保健業成長,製造業稍成長。
2.墊底者一直墊底,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支援服務業和住宿及餐飲業,成低薪集團。
3.居高者一直居高
第1名9.0萬: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主要是中油台電佔84%。
第2名8.0萬:金融業一路上升。
第3名7.0萬:資訊通訊業,但成長已停頓,看產業趨勢,未來應會上升。
第4名6.5萬:醫療保健業
第5名6.0萬: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4.各行業內高低薪差異很大,只要平均數不低,行行出狀元。
5.我研究過美國、香港、新加坡的調查報告,相形之下,我國的調查不專業,實在陽春。新加坡每年出3百多頁的薪資調查報告,不同職種、職階、年資的薪資很清楚。當然職種調查的詳細程度,還是美國最強。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eatontung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eatontung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26430?page=1

泰戈爾在愛情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提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賣出500萬冊的激勵作家戴晨志先生最近出書,書裡面提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意思大概是,從頭腦思想到行動是很遙遠的。這本書提供22則充滿驚奇的人生故事,其中一個是「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菲律賓籍的蕾貝卡在家中十一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母親早逝,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於是到新加坡擔任三年幫傭。每天總是從晚上十一點,唸書到凌晨一點,然後清晨五點起床,開始做家務。每週假日到學校找教授請教,最後拿到「新加坡管理學院開放大學」的會計學士學位。為賺更多的錢,蕾貝卡轉往加拿大當保母。她將所賺的錢都匯回老家,讓弟妹們上大學。三十一歲時,找到相知相守的加拿大籍丈夫密爾斯。當保母的四年期間,她同樣地半工半讀,獲取安大略省Ryerson University會計和行銷的碩士學位;同時,她育有兩名乖巧的兒子。二○○五年,全家決定回菲律賓發展,成立Chalre Associates人才招聘公司,為企業界招聘員工與高管,業務橫跨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六國。

書名提到:成功不是靠奇蹟,不過這是錯的,但是上天的恩典是存在的。什麼是恩典?就是得到不應該得到的。當然,恩典不一定是賺名權利之類的,讓人因著不幸,從谷底到有盼望有喜樂,「不幸、谷底、盼望、喜樂」也都是恩典。要得到這樣的恩典有很多方法,其中一個是感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一樣令人驚奇的短文:一千次感謝,勇敢面對我現在的人生。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

雖然如此,沒讀過激勵書的人仍值得閱讀。若您讀完下面目錄,就決定樂觀自信、積極行動,那就恭喜您,不必買了。還有一個更省錢的方式,到好消息頻道觀賞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的生命贏家,幫助您度過每個難關。
http://www.goodtv.tv/video/index.php/series/index/435/799/0/19189

------- -----------------------------
目錄

書名:成功不是靠奇蹟,是靠累積:22則成功故事,讓人生充滿驚奇

突破困境──低潮是珍貴的轉機
1. 熱愛與執著,必能敗部復活
2. 挫折與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3. 從「自學、偷學」到「搶學」
4. 用陽光態度,勇敢創造機會
5. 翻滾吧,必勝必成的信念
6.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第二章
激發潛能──別讓別人定義了你
1. 翻轉嘲諷與霸凌,邁向高峰
2. 路能走多遠,看你跟誰一起走
3. 學歷代表過去,學習力代表未來
4. 主動溝通,秀出最棒的自己
5. 自信態度,決定自己所走的路
6. 嘲諷與屈辱,是成功的最大動力

第三章
正面樂觀──勝利總在堅持後
1. 我不自棄,誰能棄我?
2. 走過今生,千萬認真  
3.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
4. 生命雖有挫折,臉上依然要掛著微笑
5. 與其埋怨,不如靠自己找希望

第四章
情緒控管──學習謙卑、感謝責罵
1. 驕傲之後是毀滅,狂妄之後是墮落
2. 誤判與屈辱,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3. 自我療癒,散發瀟灑動力
4.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5. 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更亮麗

--------------------------
每次我看到公園裡,或是大樓居家附近,一些外傭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先生、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或曬太陽時,就會想起一則故事。

蕾貝卡(Rebecca Bustamante)是菲律賓一名家境貧窮的女孩;母親早逝,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蕾貝卡在家中十一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她在貧困潦倒的環境中,為了求生存、養家餬口,十九歲就隻身前往新加坡,當富人家的女傭。

離鄉背井,日子不好過,但蕾貝卡總是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時光,也不忘記要隨時學習成長。於是,她買了許多英文書籍回來閱讀。

在新加坡的三年幫傭的日子裡,她白天工作,晚上挑燈唸書、苦讀。
蕾貝卡說:「每天晚上,主人家裡的人都睡著了之後,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總是從晚上十一點,唸書到凌晨一點;然後,清晨五點我又起床,開始做家務。我每個星期只有一個休息假日,但我就利用這個休息日,到學校找教授,與教授討論、請教,也一次拿一整個月的功課回家做……」
就這樣,蕾貝卡一直瞞著雇主,一邊工作、一邊苦讀,最後獲得教授的肯定,拿到了「新加坡管理學院開放大學」的會計學士學位。

她認真找尋對象,鑽研戀愛書籍

後來,為了賺更多的錢,蕾貝卡又轉往加拿大,當起了保母;她也將所賺的錢,都匯回菲律賓老家,讓她的弟弟、妹妹們都上了大學唸書。

在二十七歲那年,蕾貝卡認為自己該結婚了,就認真地找對象;她努力鑽研戀愛和約會的書籍,積極找尋對象,並為未來的伴侶列出條件。最後,她幸運地在三十一歲時,找到了相知相守、不離不棄至今的加拿大籍丈夫密爾斯。
而在加拿大當保母的四年期間,她同樣地半工半讀,考獲了安大略省瑞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會計和行銷的碩士學位;同時,她也育有兩名乖巧的兒子。

二○○五年,蕾貝卡與丈夫一家四口,決定一起回到菲律賓發展;他們成立了(Chalre Associates)人才招聘公司,為企業界招聘員工與高層管理人才,業務橫跨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六國。

她堅定方向、吃盡苦頭,才苦盡甘來

如今,深夜苦讀、堅定信念的蕾貝卡,已經是從一名卑微的「女傭」,成為一名大跨國企業的「女總裁」。

有人力專家說,蕾貝卡是絕無僅有的「超級自強女傭」,她堅定方向、吃盡苦頭,才有今日的成就。

她看好自己,隨時把握零碎的時間、充實自己;她,讓生命有前景、有目標,絕不隨便浪費時間、輕鬆過日子。

一個人要儲備幸福存摺,就要從樂觀自信、積極行動開始啊!

從二○○九年開始,蕾貝卡與先生,每年都舉辦了「亞洲總裁論壇」,讓菲律賓與國外的商界領袖們,都能分享他們在國際間,「從零到壯大」的開拓業務經驗。
自我溝通,邁向成功
從「女傭」變成「女總裁」,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甚至是天方夜譚的事,但,蕾貝卡卻做到了,也讓美夢成真了。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建築師」,我們都必須努力打造自己美麗生命的大樓。

「安逸,是人生的安眠藥!」在安逸時,我們必須找到新目標,不斷繼續進步、保持鬥志,才能創造生命的驚奇啊!

在奮鬥過程中,我們都不能「死守退路」,要「創新找活路」!    
在爬山時,我們知道,也都相信「爬山、爬山,肯爬就上山。」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我們都在「與挫折同行」,也把挑戰當動力。
因為,「挫折,就是累積明天的實力。」

蕾貝卡若沒有在新加坡當女傭時,半夜苦讀、努力拿到新加坡的會計學士學位,就不會有現在當總裁的她了。

小蝦米致勝語錄

如果沒有目標,則就算整個宇宙都聯合起來,也無法幫助你。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積極行動的態度,可以把能力放得很大!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戴晨志
民國48年生於台灣花蓮,成長於台南、嘉義、雲林、台中、台北等地。人生就是其勵志作品的實踐。年少聯考二次失利後,進入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就讀,開啟口語傳播的新天地。接著歷經八次托福挑戰,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凱大學,取得廣播電視碩士學位。

回台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華視新聞部擔任記者,後輾轉調任至編譯組,也因此重燃鬥志,再赴美國奧瑞崗大學深造,攻讀口語傳播博士學位,並在《中國時報》開闢越洋專欄,深受讀者喜愛。返台後受世新大學網羅,成為國內首創「口語傳播系」系主任。

每個人都有不順遂的時候,但逆境與憂患對他來說,都是通往成功的階梯。他在任職系主任四年後,轉任專職寫作,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心靈勵志作家,作品累積超過50本,總銷售量近5,000,000冊。他也常受邀在台灣、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新加坡、汶萊、印尼等地演講,幫助無數人走出心靈困境。

戴晨志快樂網站:www.drdai.com
戴晨志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drdaitw
演講邀請:+886-2-3365-2086
(Email: drdai12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