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但人們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論到捨得,或許"不得不失"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但這不可能,人還是需要學習捨得,所以明智做法是學會捨得。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聖經云:「視萬物如糞土」。但是,「捨得、泡影、糞土、不驚不怖不畏……」,文字簡單,讀了懂了,覺得心安,好像做到了。但回到生活,一點風吹草動,就知道不是如此。因此讀懂容易,切實做到難。怎麼辦?溫故知新,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
捨得,不是甚麼都丟棄,有時候生命裡忘不掉、捨不得,是幸福的開始,不是一直要有新的東西,然後把舊的丟掉,這樣不會有記憶。幸福,就是從這些點滴慢慢建立的。[1]
捨得,不是不問紅塵。姑不論涅槃或永生,身而為人,來到世上應有其目的,人活著不是為了自我實現,而是自我超越。人生是一場去中心化、永無止盡的伊斯特蘭之旅。青春值得回首,但不值得留戀,人要不斷脫掉舊殼,不斷往前。[2]
捨得,是從佛經角度看穿紅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偈語,我的認知是:人的一生經歷當時認為如何,如今事過境遷又如何呢?與一場夢有何不同呢?如夢幻泡影啊!明白這道理,就會了解,不需執著,凡事盡力,盡過力就自在,不用太認真,當作一場遊戲就好。
捨得,更是聖經的核心價值之一。
//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 4: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 6:8)
我們成了一台戲,給給世界、天使和眾人觀看。〈哥林多前書4:9〉//
總之,捨去不需執著的東西是對的,世間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認真演好目前角色,但清楚是在演戲,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但是,"捨"是需要能力的,而且正如能在疫情之中享受歲月靜好,能"捨"是許多人犧牲來的。明白這道理,就應該去中心化,想想捨了,然後呢,藉此回饋社會。
對於捨,我偏愛中道,雖然中道人言言殊。我認為,人活在世上還有積極的目的。這跟「捨得」何干?捨去這種患得患失的殘累,才有力量繼續往前,進到下一場遊戲。至於遊戲有沒有意義,在乎個人的信仰吧!
依我目前的層次,偏用動機、無私及允執厥中,看待四相的是非之心。也就是說,情有可原、不自私、中道即可。所謂中道,像孔子的以直報怨,而不是以德報怨;也是一種有條件的饒恕,只要對方願認罪悔改,就可以饒恕。但要不要受罰,要視當時社會賦予的法律規定。這也是我對於死刑的看法之一。
因此,我的信仰是:「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界、天使和眾人觀看」〈哥林多前書4:9〉,因此人生不只為自己。而為了演好這齣戲,要不斷捨的是「老我」(老舊生命),不斷脫掉舊殼,不斷往前。但盡心盡意盡力就好,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批評。保羅說:「我被你們評斷,或被別人評斷,我都以為是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評斷自己。」(哥林多前書4:9)。不在意批評,是一種智慧待己的方法,也是生命樂活之道。(eaton)
[1]蔣勳:忘不掉、捨不得,是幸福的開始
[2]台大中文系教授 歐麗娟:紅樓夢大觀園的成長儀式(20分鐘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