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薪資停滯,是因為老闆愈賺愈多?

結論:錯,這是計算時沒有做必要調整,其實沒啥改變。當然,由於工作人口大增、資本利率低自動化普及,全球化推波助瀾,薪資是停滯了。

由於薪資停滯,從民間到學界充斥陰謀論,一致推說:都被老闆賺走了。證據是企業利潤佔GDP比重節節升高,薪資總額比重節節敗退,而人均生產力還一直上升。

部分公司確實是愈賺愈多,但整體而言,二十幾年來企業利潤分配比沒有顯著變動[1]。要知道台商考慮稅負水準及資金安全,往往將大部分利潤灌入三角貿易所得,該所得納入計算GDP,但計算分配比時,海外勞工薪資未列入本國薪資。

若再考慮設備投資帶來的折攤(佔比約8%),企業「淨」利潤佔比是衰退的。至於人均生產力上升,並未考慮設備投資的貢獻。還有一個觀察方式。歷年來上市公司的淨值報酬率介於8-10%,沒有超額報酬。另,過去二十年,台灣就業人口增加300萬,西進就業缺口由低附加價值服務業遞補,人均薪資停滯已經很幸運了。

責怪企業不長進,話只對了一半。台灣中小企家數138萬家(2016),受雇者8成在中小企,雇用了624萬人,從業人數876萬人,兩者落差就是老闆跟老闆娘。考慮有些雇用百人及策略目的空殼公司數量,就是每家平均雇用5人的微型企業。銀行不會借錢給他們,是老闆拿本金出來賭。說賭是5-10年就倒了,而且受雇者月薪超過7萬只有60幾萬人,不賭行嗎就是有百萬人出來賭,才創造幾百萬工作機會。

這些微型企業規模小,營收不穩定,急單多,若工時無彈性,臨時工技能又常不適合也不易找,增雇人員淡季要做甚麼?況且5人增雇1個,壓力不小,若因此不能存活,就業機會也沒了,更不說堵住基層加班賺錢的機會。這就是陳義過高的一例一休需要修正的原因,但許多人至今仍不懂這些道理。

所幸台灣物價水準低,購買力平價所得是名目所得的2倍多,國際排名前茅,雖然平價所得不適用國外消費,品質也可能不同,而且名目所得偏低,將導致優質人力外流,低物價水準下企業也容易劣幣驅逐良幣[2]

薪資停滯跟產業升級有關。學界抨擊央行壓低匯率政策不斷,在我看來是不食人間煙火。產業升級不是朝一夕,央行要顧到代工業的出口競爭力,每年也要從外匯賺錢繳庫18百億元,若社會實驗弄錯了,誰要負責?誰又能負責呢?這個問題凱因斯學派或是奧地利學派可以回答嗎(eaton)

[1]蘇東波(童振東):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
[2]童振東:台灣購買力所得名列前茅,代價呢?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66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