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台灣股市與美國同步

【虹約】台灣股市與美國同步 2021/8/14 

昨天貼富蘭克林高成長基金,她是投資美國標普500大,過去十年賺了247%。有趣的是,台灣前50大的ETF 50(0050)同時間也漲了246%(權息還原),可見台美大公司增漲表現同步。

不過看似如此,其實有不少巧合成分。台灣半導體貢獻很多報酬,尤其台積電,但美國新興產業卻是主要的貢獻者。 

長遠未來如何,不能完全由過去類推,而且人口增長遲緩、技術進步變、天然資源短缺、人口老化等,經濟成長動能不比過去百年光景,從全球經濟成長數字變化得到證明。

然而,投資是賺取風險報酬,不冒風險,如同聖經所說,將錢埋藏在地下,無法對社會做出貢獻,徒然失去恩典的價值。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定時定額投資

【虹約】定時定額投資 2021/8/13 

高薪族群不少人賺多花多,口袋空的。況且高薪牽涉太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包括產業 企業 職位,但我們能做這三件事:1.專注本業,可兼差增加收入,但必須與本業學能相關,不然得不償失;2.省錢存錢;3.投資理財。 

最簡單的投資理財方式是:定時定額投資。基金有三層監管,基金公司碰不到錢,而跟基金公司在台灣成立的投顧交易,帳務交割由政府的台灣集中保管交易所處理,更不要擔心。 

幾十年後,有一筆被動收入,才有機會財富自由。去富蘭克林投顧開戶,免手續費免保管費,長期下來,比去銀行辦理指定用途信託投資好太多了。 

富蘭克林高科技基金(投資美高科技,過去十年賺489%)

https://www.franklin.com.tw/Fund/BasicInformation/108

富蘭克林高成長基金(投資美500大,過去十年賺247%)

https://www.franklin.com.tw/Fund/BasicInformation/158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抗體濃度可預測莫德納的疫苗效力

就是台灣做的免疫橋接

………

NEW YORK, Aug 10 (Reuters) Antibody levels predictive of Moderna's vaccine efficacy -study 

路透社抗體濃度可預測莫德納的疫苗效力 

一項新研究證實,抗體濃度是預測莫德納疫苗有效力的一項良好指標,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加快未來針對疾病疫苗的臨床試驗。 

監管機構目前仍依靠大型安慰劑對照研究確定疫苗是否有效,但由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莫德納公司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進行的這項研究表明,測量疫苗接種者的抗體濃度可以確定疫苗的有效力。 

這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莫德納疫苗在接種者身上產生的抗體濃度愈高愈有效,而且突破性感染的發生率也更低。 

這項研究是利用莫德納的3萬名參與者的臨床試驗數據進行的,該試驗於去年開始,也是該疫苗獲得緊急授權的基礎。 

「找到一種可替代的有效性衡量標準,應該也能加速官方監管機構對於疫苗審批的決定,即便沒有大型的安慰劑對照研究。因為若要疫苗廣泛上市,又要做這種大型對照研究是難執行的。」福瑞德研究員Peter Gilbert表示。 

他再補充:「結合輝瑞公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的疫苗數據,已經有 "持續累積的證據 "表明,抗體可以作為疫苗效力的另一種標記。」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s/antibody-levels-predictive-modernas-vaccine-efficacy-study-2021-08-10/?taid=611340be43b80f000119a459&utm_campaign=trueAnthem%3A+Trending+Content&utm_medium=trueAnthem&utm_source=twitter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切膚之愛

【虹約】切膚之愛 2021/8/11

 1920年代,彰化有個名叫金耀的小學生,某天跌倒流血,父親以偏方治療,引發感染,父親帶他找到當時最好的外科醫生-來自歐洲的蘭大衛醫生。因為延宕過久,傷口潰爛,還併發骨髓炎,除了截肢,別無他法。 

蘭醫生認為,植皮手術或許是最後機會,但當年全世界沒有異體植皮的先例。看著金耀日漸虛弱,篤信基督的蘭夫人語出驚人問:「若割下我的皮膚,可以治癒金耀嗎?」蘭醫生聽了十分震驚! 

手術中麻醉效力不強,金耀隱約醒來,看見蘭醫生正割下夫人的腿皮,這個畫面深深烙印心中。雖然手術失敗,蘭醫生記取經驗,一個多月後改變方法,順利完成手術。 

長大後的金耀感念說:「蘭夫人的皮膚雖然不能留在我身上,卻永遠貼在我的心頭!」彰化基督教醫院是蘭醫生創立,在台灣外科領域名列前茅。 

切膚之愛的故事 影片(1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BLNt24LwA&t=1s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無懼的愛

【虹約】無懼的愛 2021/8/10 

歷史上有許多照片讓人震憾且永難忘懷,也因此改變了許多事。譬如,越戰時一位小女孩被燃燒彈燒灼奔跑的照片,導致美國退出越戰。 

一幀已故黛安娜王妃的照片,乍看之下,不過是正與一位不知名的人士握手,臉上洋溢溫暖的笑容。但這張照片有個打動人心的非凡故事。 

當時英國正遭受愛滋病的威脅,民眾陷入一片恐慌,不知道這種驚人速度奪命的疾病如何傳播,因此對病患存有偏見而排斥他們。 

1987419日,戴安娜王妃造訪倫敦一家醫院,那天她沒戴手套,以真誠的微笑,從容自在地與一位愛滋病患交談、握手,真是震撼人心! 

這種尊重與仁慈的形象感動世人,激勵人們以同樣的愛與憐憫對待愛滋病患。戴安娜的動作,是出於無懼的愛,也是捨己的愛,也因為她對疾病的正確知識,真理使人得以自由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父親節的秋天聯想

【虹約】父親節的秋天聯想 2021/8/8 

若不是非非之想,聯想使人充滿創意心靈豐富。聯想的基底是一連串往事回憶所組成。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有了回憶與聯想,即便在監牢關了幾十年,也不會無聊。 

回憶與聯想要豐富,需要練習。若不知如何開始,不妨向電影《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的主角安妮學習。 

或是練習秋天的聯想。聯想前先讚美造物主的秋天,也在父親節裡,向天下父親敬祝 秋天平安。 

哪季節最豐盛?秋收冬藏

哪季節最美?橙黃橘綠時

哪季節最有信用?人似秋鴻

哪季節眼神飽含感情?盈盈秋水

哪季節過最快?秋去冬來 

哪季節最感性?秋詩篇篇

哪季節最傷感?秋風瑟瑟

哪季節最凄美?西風殘照

哪季節陽光最長?西風斜陽

哪季節最忙?多事之秋 

哪季節最公平?平分秋色

哪季節最簡單?一葉知秋

哪季節最長?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哪季節最爽?秋高氣爽

哪季節最險?秋後算賬

哪季節最曖昧?暗送秋波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今天立秋

【虹約】今天立秋  2021/8/7 

立秋是秋天第一個節氣,天氣漸涼。立秋前後短暫炎熱,又稱「秋老虎」。四望清秋,樹葉綠轉黃或紅,不像春色使人發狂。雖然疫情還在,但山明水淨,就滿心歡喜吟唱初秋詩歌吧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白話自古詩人悲嘆秋天淒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勝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激發我的詩情飛向晴空。 

賞析鼓勵對現實失望的人昂揚勵志,斷然否定秋天的寂寥悲涼,展現秋高氣爽白雲飄浮的開闊景象,唱出不同凡響的秋之歌。

…………

《立秋》宋 方岳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白話我獨自走在秋日裡尋找詩意,感受荷花香氣的清冷,隨水風徐徐飄散。天氣一轉涼,反更難作詩,只能把心思交付梧桐夜雨的滴答聲響。 

賞析秋天是詩的季節,比喻水風中的荷花香梧桐葉上的夜雨聲,饒富詩意。儘管詩人抱怨涼冷妨礙寫詩,但讀者身處詩意之秋,便覺歡喜。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克服嫉妒

【虹約】克服嫉妒2021/8/6 

在電影《莫扎特傳》中,年邁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為到訪的神父彈奏作品。神父尷尬表示認不出樂曲,薩列里轉而彈奏另一首。 

此時神父說:「啊,原來這首大作是你的作品!」薩列里說:「不是,莫扎特寫的!」接著,觀眾便看到薩列里嫉妒莫扎特,設計謀害他。 

義大利佛羅倫斯有座大衛雕像,是拿著投石器對戰巨人歌利亞的以色列少年牧羊人。歌利亞身穿57公斤銅鎧甲,拿著7公斤的槍。 

當大衛用一顆石子戰勝,以色列婦女歡舞高唱:「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於是以色列掃羅王嫉妒大衛的成就,以致長期追捕大衛,企圖置他於死地。 

今日「文人相輕」或「同行相忌」很普遍,無論是挑剔對方所做的事,或貶低其成就。但嫉妒能讓對方變弱嗎?這種念力只會讓自己更為痛苦。 

嫉妒與生俱來,不需教。嫉妒的心理包括:驕傲、沒安全感、鬥爭求勝,所以克服嫉妒最好方式是不相互比較,而是彼此欣賞。愛與恨是人類最為持久的情感,嫉妒從恨而來,欣賞從愛而來 

人類歌頌的最高價值是「愛」,無條件的愛最為高貴,勇氣、同理心、信念、誠實、勤奮、忠誠、寬容、智慧……等價值都不能相比。然而上天所稱許的愛兼顧公平正義,就像自由要與責任相稱,自由才能表現出榮譽與沉穩。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這次認輸,才能看到另一扇窗

 【虹約】這次認輸,才能看到另一扇窗 2021/8/5 

戴資穎在世界羽球排名第一,東奧得銀牌,成績很好了。賽事結束後,她淡然說可能要退役了,不免讓人猜想心有不甘。

不是每個努力都有最甜美的果實,每個人的生命裡,或多或少都有遺憾。台灣講究個人主義,個人承擔榮耀得失;中國講究集體主義,榮耀歸屬國家與黨領導,後者是工具人,遺憾帶來的失落感更大。 

有些遺憾,成為動力填補不足,去追求更好的結局。《紅樓夢》第二回開篇詩道: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忘記背後,手扶著犁不要向後看,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有些遺憾,是體力能力限制或上帝更美的安排,錯身後應放過自己。夜深人靜時分,回顧所來徑,蒼蒼橫著翠微,默默品味內心的酸甜苦辣,然後專注上帝開的另一扇窗,走上新旅程,盼望化為甜蜜的熱淚。 

生命不是漫無目的的旅程,有些牌可以掌握,不能掌握的更多,都決定輸贏,這就是人生。但是當我們願意改變,上天運行的智慧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命運。 

這是一個告別奴性的年代,是失去耐心信心勇氣就失去天堂的時代,也是需要先知的時代。身處其中,願我們能操練靜心、為愛承擔、單純像小孩、真誠尋求、寬恕及明辨的智慧。 

甚麼是『明辨』?明白事物的真相,辨別事情的因果關係及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明辨對事不對人,可能不免爭辯,但勝於在情緒裡口水批評人,也才能真正提出解決問題之道。

想進一步理解明辨,可閱讀:從尼西米身上學「明辨」的智慧(我認為對事不對人,論斷就是中性詞,譬如尼希米使有錢人歸還錢財與利息)

https://cdn-news.org/news/27098?fbclid=IwAR3YM9AeN_JGrRCQZyOxneisu8paBI4CW2iqVArQ54L_2qmk7p_w4OwB-a4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競爭與鬥爭

 【虹約】競爭與鬥爭 2021/8/4 

見不賢,內自省;見賢,思齊焉。競爭和鬥爭的差別,在於國民成熟度、民主法治素養。 

今年奧運激勵人心,看到臺灣的希望,選手盡力奮戰、向優秀者學習,享受自己不斷進步的競爭」氛圍。當中的謙遜、積極、正向、樂觀、笑容、努力、有禮,給我們上了一課,不論是運動或是人生。 

對照威權毒害下的人民,看到無法達到別人水準,賽事中滿口髒話,用鬥爭方式:攻擊、自憐、污衊,企圖拉下對方,見不得人好,而該國網民竟稱讚叫好。選手沒得獎或沒得金牌,被罵的一文不值,回國後恐要躲一陣子。 

人一生會遇到許多檻,眼見別人跨越,我們的態度如何?是滿心質疑:對方作弊、制度不公、自己被打壓、抑或酸言謾罵,只為掩蓋自己的檻?還是誠心恭喜對方,請教對方,如何要求自己也能突破障礙呢? 

今年奧運看到臺灣的希望,11 位台灣選手說的話,反映出為夢想打拚的勇氣 

戴資穎:即使世界第一,也要學習輸的感覺;郭婞淳: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 

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魏均珩:比賽中的學習,沒有人拿得走;林昀儒:我不是神童,只是堅持打好每一顆球;鄭怡靜:拿到銅牌,只是開始 

陳玟卉:感謝教練,他用生命在陪我;李洋: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王齊麟:輸球不可怕,那是持續進步的動力;潘政琮:不要想太多,就是一直衝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台灣人為什麼有必要降低「一切」這種思考法?

台灣人為什麼有必要降低「一切」這種思考法?

──談「分別」思考對台灣人的重要性 

前言:深具洞見的文章。作者宋澤萊是國家文藝獎得主,從佛教改信基督。他評論當代佛學大師(星雲、印順、昭慧等),遭到嚴厲批評。本文的重點是,講「分別」而非「一切」,才能實事求是。真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聖經講「分別」,純淨真理才能引人進入生命之道。 

華人大概是各種人類中最會使用「一切」這兩個字的人,不是第一名至少是第二名。為什麼?這是因為華人信奉大乘佛教將近兩千年所得的結果。 

在大乘佛教的經典裏,有無數的「一切」這兩個字,比如《金剛經》這本典籍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則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經過了將近2千年的反覆唸誦,「一切」這兩個字的思考法與感受法就深入人心,慢慢地,華人每個人就常用「一切」來指稱自己當下的心境或感受,變得很不實在起來。 

為什麼常常使用「一切」會帶來禍害呢?這是當然的。比如說,您現在有一個很壞的災難,就說是妻離子散吧!本來妻離子散就是妻離子散,僅此而已。但是因為你使用「一切」這兩個字習慣了,就說:「我目前的一切情況都很壞!沒有一項是好的。」 

因此就頓感人生的光明全然滅亡,無法尋找到任何正面的東西,乃興起看破人生的念頭,最後一了百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思考法!然而您卻從來沒有想到,也許自己最少還有一技之長,還能三餐吃飽甚至造福別人,也許活下去還很不錯。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本來就有問題。首先「一切眾生」本來就是我們無法全部接觸的千百億萬的生靈,佛教所指稱的眾生原不止是地球的生物,也包括28個天界的生靈,您怎能通通都接觸到他們?就是地球的生物有多少,恐怕我們也不很明瞭,怎麼能隨便說「一切眾生」如何如何呢?這麼說就是打誑語,落入了一派說謊的境地裡了。 

再說,「一切眾生」乃是包括魔鬼的,假如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或「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麼說到底魔鬼也是佛,到最後佛教就變成「佛魔同體論」了,佛與魔就分不清楚,拜魔如同拜佛了。該知道,使用「一切」這兩個字,就是大乘佛教所以變成「佛魔同體論」的宗教的來源之一。 

其實,真正釋迦牟尼的佛教﹝原始佛教﹞是反對講「一切」的宗教,它講「分別」,就是分門別類,個別推求,有一個就說有一個,有一雙就說一雙,它不會說「一切」。當您很悲傷就說自己當下很悲傷,而不說「一切都很悲傷」;當一個人成佛時,就說一個人成佛了,而不說「一切人本來都成佛」。為什麼釋迦牟尼要如此教導他的學生呢?這就是要學生實事求是,不讓學生落入虛妄說謊的境界,避開不必要的錯誤和悲劇,乃是有用的、正確的思考法! 

總之,釋迦牟尼認為能明辨明與無明、是與非、善與惡就是智慧的開端! 

底下是筆者最近無意中在臉友的臉書所寫的文字,現在謄錄在這裡,但願有更多人能看到這段文字:

釋迦牟尼說我們人的感受分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見,佛教也是承認人生有種種快樂的感受的。因此,我們必須善於觀察,求取平衡,不被常有的苦受遮障一切。 

真正的佛陀釋迦牟尼﹝原始佛教﹞是講「分別」的,而不是講「一切」的。因此,如果出現了「一切」這兩個字都不是真正的佛法。這是劃分真正佛教與偽佛教最顯赫的法則。 

比如一般台灣人佛教徒都主張「一切皆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應該用「分別」來說才對,也就是說這個世間有一些事情是苦的,有一些事情是不苦的。 

又比如一般台灣佛教徒都說:「到最後一切歸空。」這種說法也不對。我們應該用「分別」來看待,就說:「到最後有一些是歸空的,但有一些不會歸空﹝也就是說有一些是永恆存在的﹞。」 

真正的佛教徒要善於觀察,牢記在心,最好是用筆記記載下來。苦的就說苦,不苦的就說不苦;空的就說空,不空的就說不空。這叫做「如實觀察」、「不自欺」、「觀世間如掌中果」。 

當然,如果您也能稍為研究一下基督教,那就更好了,因為它也是講「分別」的! 

宋澤萊

202182日於鹿港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政治骯髒嗎?

 【虹約】政治骯髒嗎?2021/8/1 

李登輝逝世一週年,台灣沒有流血民主化,無人出其左右,世人稱他為「民主先生」。從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始,廢止臨時條款、修憲確定兩岸分治、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會全面選….. 

過程當中,需要權術才能達成目標,也須要付代價。政治不骯髒,骯髒是自私自利的人。沒有政治,你我到現在恐怕還活在獨裁的控制之下。 

《李登輝秘錄》:來自蔣宋美齡的施壓,郝柏村「那次真的是拂曉政變」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378 

甚麼是政治?政治是眾人之事。我們周遭或許有些人需要我們仗義執言。誰的權利被踐踏?誰的才幹被藐視?誰的聲音沒有被聽見?伸張正義可能需要冒著風險,但挺身而出是正確的。 

前些日子,李秉穎說「機師排第一順位會被國際笑死」,因為疫苗施打了,還是會傳染人。美國前天新增15萬多例確診[1],現在看來,證實他是對的。當時柯文哲粉絲團寫了無知品質差的《台灣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取笑李秉穎。但李秉穎不改其志,堅持醫護才是第一位,守住醫療量能。 

沙番的兒子亞希甘保護耶利米,不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他。耶利米書2624 

[1]美國前天新增15萬多例確診,疫苗涵蓋率這麼高,稍不注意造成大感染。華郵報導,Delta變異株的傳染力堪比水痘,並警告恐引發重症。最新研究發現,7月麻州發生多起群聚感染,469起個案中高達74%打完疫苗,體內病毒量與未接種疫苗者相當。陳時中說,對於自費出國打2劑疫苗者,有人希望能參照機組員防疫標準,目前沒要放寬,加上昨天境外移入個案打過2BNT也驗出Delta病毒,因此要嚴防。(打兩劑,還是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