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托爾斯泰(1828—1910)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為經典的長篇小說。
英國年度最佳傳記獎的書這樣描述:「我們知道人生,我們知道自己活著,也知道充滿聲音和景象的世界。但是當我們第一次讀托爾斯泰的時候,會覺得以前好像都是通過布滿灰塵的窗戶在看這個世界。」
描寫人生(life)與人性(humanity)的小說很多,寫實小說《紅樓夢》就其中之一。但是,托爾斯泰會追問:這樣的人生值得嗎?怎樣才是最值得過的人生?什麼是人生中最值得被珍惜的?
跟許多探究人生的哲學家不同的是,托爾斯泰不表現機智,而是尋找真實的生命實踐。托爾斯泰從感到徬惶、縱慾而無法自拔,最終成為信仰堅定的信徒,一路走來,不曾鬆懈自我鞭策,也不曾放棄追求真實有價值的生命。
托爾斯泰晚年寫的一部很薄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1886),正是探討一個問題:「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麼?」,我以為,或許懷抱熱情、認真生活,但困惑的年輕人可以從中受益。但說薄,還是要讀很久,或許您可以先閱讀這800字短篇。
----------------------
故事從出身貧苦的伊凡開始。
伊凡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位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上流和貴族。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與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從小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他順利拿到大學文憑後進入法院,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很快獲得升遷。
中年時,他和太太搬進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就在掛窗簾佈置家時,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看身邊的人以及他所擁有的。他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和上流階級不同。就像他的一生,他不甘心當平凡人,但是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他不曾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他追求的只是因為別人認為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兩人相愛,而是大家認為條件相當,非常體面。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太太和女兒不曾真正關心過他。其實,他也不曾關心過別人。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用專業角度處理他的身體。就像他在法院的一貫風格,只想從專業角度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案件,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鐵石心腸依法辦事。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打聽他的空缺可以帶來的升遷機會,就如同他以往的一貫作風。
他和家人聯結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面子;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情誼或關懷,而是利益和人脈的經營。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當他看透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不曾為自己的心願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是虛假空洞、不值得的。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但是他已經是絕症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
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不可能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過往一生感到後悔!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可曾認真想過?「贏得全世界,失去自己」正是伊凡的寫照,但會不會可能是整個台灣社會盲目追求的人生目標呢?(eat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