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 (1903-1997),生於今台南市下營區,7歲時父母先後去世。受澤田武雄鼓勵,1920年赴日學習美術,1927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並考上該校研究科。1929年,霧峰林獻堂資助他留學法國,曾受教於雷捷及梵鄧肯等法國名畫家。他常年旅居國外,返國後投入藝術生活化的工作。他是台灣第一位廣告人,也是企業識別標誌創始者,被稱為台灣工藝之父。
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李石樵畫作
李石樵/eaton
李石樵(1908-1995),生於新莊。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19歲就以〈台北橋〉入選台展,1929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雖然赴日不久家庭變故,但終排除萬難,得在台日官展一露頭角,於1941年首位獲得日方給予辦展「免審」資格。戰後,台灣社會產生不同風貌,其畫作正描繪當時的社會現象:從抽象繪畫,晚年復歸寫實,畫風變化多端。他經歷日治時代的意氣風發、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但仍秉承藝術道德。
李梅樹畫作
李梅樹/eaton
李梅樹(1902-1983),是畫家、教授,出生於三峽,現於三峽有李梅樹紀念館。1927年以〈靜物〉入選第一屆臺展,隔年〈三峽後街〉再次入選,於是大哥力排眾議,贊助他於1928年11月27日,與陳澄波一同搭船,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就讀。
林之助畫作
林之助(1917-2008)出生於台中市大雅區上楓村,自幼家境富裕,天資聰慧,父母親希望他學醫,但他選擇繪畫。十二歲即考進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習畫,二十四歲入選日本帝展,後來戰爭爆發後返台,作品多次榮獲府展特選第一名,奠定在台灣的畫壇地位。
林玉山畫作
台展三少年(3)林玉山/eaton
林玉山(1907-2005)是嘉義人,家裡經營「風雅軒」裱畫店。在嘉中、靜修和台師大擔任教職,從台師大退休後,兼課到1992年。台灣畫壇主要畫家都是他的學生,對台灣藝術文化貢獻卓越,人格風範更為各界稱道。
陳進畫作
台灣第一位女畫家 陳進
陳進(1907-1998),生於新竹香山,是臺灣第一位女畫家,作品為當時台灣畫界翹楚。1925年赴日,沉浸日本文化20年。她畫裡的女性,是心中的理想女性,看似嫻雅端莊,卻不柔弱,眼神勇敢而堅強。他曾說:「我是台灣人,要畫台灣的風格,而且要畫出好的作品,要比日本人畫得好,才是重要的事。」
米雷畫作(11幅)
米雷是拉菲爾前派(The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代表人物。該派是由1848年到19世紀末期七位英國藝術家組成,目的是為發展自然的藝術風格,遠離學院派強壓於學生的制式規格,宣傳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注重優美精細的寫實作風。
雷頓畫作(13幅)
緣於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拉菲爾前派類似,靈感都是出自浪漫、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的史學和神學,屬於嚴苛的學院規格,但後者反抗嚴苛的學院潮流。雷頓 (1830-1896)是古典主義的領導者之一,也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的畫作傾向美麗鮮明方式呈現。他晚年支持印象派,但他告訴印象派:「一幅好的畫必須依靠深層的藝術內涵,而非表面的印象。」
秀拉畫作(5幅)
法國藝術家喬治·秀拉拒絕印象派的自然主義畫法之後,在1880年代開創全新的點彩繪畫技巧,運用彩色獨立的圓點作畫。上前仔細看作品,像是一大片彩色小點,然而站遠一點,就會看到彩色小點融合成一幅鮮艷的肖像或風景畫。秀拉參與象徵主義先鋒派,同時探索色彩理論科學,描繪的場景人物接近雕塑,就像古老建築的橫梁雕帶上的圖景,與純潔色調和強勁的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
畫名:傑克島的星期天下午
畫名:馬戲 The Circus
畫名:格拉維林水道.夕暮
畫名:歌舞聲喧 Chahut
畫名:阿尼埃爾浴場
Bathers at Asnieres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62182904074601
布雪畫作(10幅)
當我們看到十七至十九世紀繪畫中,描寫王宮貴族服飾中那美麗、精緻的歷史刺繡historical embroideries的細節,這些資料大家恐怕需要花一番功夫才能得見。今展示部分藝術家的筆下功夫,如此微觀,才看得到何謂「絕色」。沿用古典主義技巧與造型的洛可可風格,反映當時享樂的審美觀,而布雪的風景畫是洛可可華麗藝術的重要成就。然而,若以藝術家來詮譯,他犯了膚淺花俏的過失;若以裝飾家來論,他的才能和手法,以及吻合時代耽樂氛圍,卻流露瑰麗的裝飾效果。布雪不具備肖像畫家的才能,但進入宮廷之後,與龐畢度夫人的長久友誼,使得他一直是最被喜愛的畫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