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斷捨離

斷捨離

今天看到 王艾岳 斷捨離的視頻,簡單整理幾個說法,請自行思考辯證。QQ

王艾岳:從「斷捨離」實踐老子的智慧。斷(判斷):判斷要不要拿進物品;捨(選擇):選擇要不要留下物品;離(俯瞰力):透過反覆的斷和捨,最後達到離的境界。

王艾岳 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GtKByGcUnU&app=desktop

王艾岳 文字: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6/article/8194

品管家:斷捨離?從少買亂買開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而不是事後修修補補。每次購買丟東西,將過程寫在記事簿,可以提醒過去的錯誤。

生活家:想避免少買亂買,每次要認真評估東西是必要還是想要?想了一段時間後,很可能發現,不買也可以過日子。若不幸錯買,一年用不到就送人。東西壞了,不是丟掉,而是思考可否修理,或是手上有無替代物。

專家:閱讀山下英子 的書,她首先提出「斷捨離」,原汁原味,不只是理論家,而是實務家。

文學家:這是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你才能看見一切;因為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

體驗家:「我們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麼。面對不斷膨脹的物慾,我們需要一顆能靜下來的心。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梭羅《湖濱散記》

哲學家: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義的朋友;必須擁有四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裡的善良、融進血液的骨氣、刻在生命裡的堅強。----魯迅《民族的脊樑》

道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說:從事學問,知識要日增,追求大道呢,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最後可達到無為境界。換言之,要想道業有成,對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不斷減少知見,堅持不懈減下去,直至於無。為什麼?一個人的認知會受到好惡和知識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的結論。問題是,真相只有一個(或很少),因此知識很可能成為束縛和瓶頸,成為尋「道」路上的絆腳石。老子建議回到嬰孩狀態,放下讀書而產生的認知,才能從「靜」與「無」看清天地奧秘(),這樣就能達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境界。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佛家:斷捨離概念來自執著和分別心。外在的人事物只是一個緣,若把心放在這些緣上,割捨不了,最終會成為無形枷鎖,所以要學習看見,一切不過是個緣,緣盡就斷捨離,也就是放下放空內心,自然能物上悟。

常識家:儒家鑽研道形成理學,知行合一是理學論辯而非道。道法自然,道家不會糾結感情而捨不得丟,可用繼續用,該丟該換自然就好。也就是,深情,但不滯於情。衣可蔽體,不必名牌,健康飽食,不必美食,若追求開名車住豪宅,而傷天害理,離道就遠了。

聖經: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榮美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書1:24-25。換言之,聖經說,失望柔弱之時,要意識到「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所以該終結就終結,該枯乾凋謝就枯乾凋謝,不用自己的生命陪葬。接著注視「主的道是永存的」,不僅可擺脫情感漩渦,更可從而產生永遠的盼望,洋溢生命的光彩。

各家「斷捨離」說法看似都有道理,但需要安靜思考才能得。分享前幾天收到的「靜,真的很美」,文字美,畫面也美。《大學》說志向堅定才能鎮靜(),但我認為,靜本身也是一種功夫。QQ

靜,真的很美

https://youtu.be/w-BsIyHPruo

註:《大學》「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 七字。意思是,知道能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的人才能鎮靜不燥;鎮靜不燥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會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所收穫。